第七章 思 维
第一节 思维的一般概念
一 、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一)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是人脑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
和提取过程。而思维则是对输入信息进行更高层次的加工。
(二)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
2、间接性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二、思维的过程(思维的心智操作)
(一)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1. 分析 是在头脑中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
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考虑的心智操作。
2. 综合 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部分和各种因素联结起来考
虑的心智操作。
(二)比较 : 比较是在头脑中对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
的相同、相异及其关系的过程。
(三)抽象与概括
1.抽象 是在头脑中舍弃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与非本质属性,
把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的过程。
2.概括 是在头脑中把抽取出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综合起来
的过程。如概念、定义、定理的形成。
(四)具体化与系统化
1.具体化 就是在头脑中把抽象、概括的结论应用于具体的事
物的过程。
2.系统化 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或其属性,纳入到一定的类别
或系统中去的过程。
三、思维的种类
(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根据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内容和方法,可把思维区分为:
1.动作思维 以实际操作来解决直观的、具体问题的思维称为动作
思维或直观动作思维。
2.形象思维 以头脑中的表象进行的思维,称为形象思维或具体形
象思维。
3.抽象思维 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称为抽象思维
或抽象逻辑思维。
(二)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
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把思维区分为:
1.聚合式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 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
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的思维。
2.发散式思维(求异思维、分散思维) 是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
思考,探求多种解决问题途径和答案的思维。
(三)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依据思维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还是科学概念,可区分为:
1. 经验思维 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叫做经验
思维。
2. 理论思维 这是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或解
决某个问题叫做理论思维。
(四)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根据思维是否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可区分为:
1.直觉思维 是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
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具有快速性和跳跃性的特点。 如灵感。
2.分析思维 也叫逻辑思维,它是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
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答案或作出合理结论的思维活动。
(五) 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根据思维的独创性,可把思维区分为:
1.常规思维 是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进行问题
解决的思维。
2.创造思维 是应用新颖独特的方案或程序,产生首创的、具有
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第二节 表象与想象
一、表 象
(一)什么是表象:
表象(image)是指感知过的事物,在人的头脑中所表现出来的形
象。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表象是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
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二)表象的特征
1.形象性(直观性)
表象与感知形象的区别:(3点)
2.概括性
表象是对一类事物主要外部特征的概括。如“人”、“树”等。
3.可操作性
可用“心理旋转”实验说明。
(三)表象的种类
1.视觉、听觉、动觉、嗅觉、味觉、触觉表象等
分类依据是表象形成的主要感觉通道。
2.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
分类依据是表象的范围和概括程度。如某个人和“人”。
3.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分类的依据是表象的创造性程度。记忆表象是过去感知的事物
形象的简单重现;想象表象是已有表象经过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创造
出的新形象。
4.遗觉象
保持在头脑中的一种几乎同照片一样清晰的视觉形象。这种人具
有一种“摄影记忆”,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具有一种遗觉象。
(四) 表象的脑机制
表象的脑机制与知觉有相似之处,在大脑两半球的四个叶都可以
形成表象。
(五)表象的作用
1.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
括的认识。
2.表象是从知觉向思维过渡的桥梁或中间环节。
3. 表象是想象活动的前提。
4.表象在记忆中起重要作用。(表象主要是记忆表象)
5.表象促进问题解决。
二、想象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客观现实在人脑的反映。
想象的特点:形象性和新颖性
(二) 想像的功能
1.预见功能
2.补充功能
3.代替功能
4对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功能
(三)想像的综合过程
1.黏合:黏合是把客观事物中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
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的形象。
2.夸张: 夸张又称为强调。这是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
点,或者突出某些特点而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
3.典型化: 典型化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
程。
4.联想: 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或现象想到另一个事物或现象的心
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创造新形象。
(四)想像的种类
1.无意想像:无意想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想像。
2.有意想像:有意想像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像。
在有意想像中,根据想像内容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再造想像、创造想像和幻想。
(1)再造想像:再造想像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
中形成相应的形象的过程。
再造想像的形成的条件:
a要求有充分的记忆表象作基础.
b 对言语和实物标志的正确理解
(2)创造想像:创造想像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
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它比再造想像更复杂、更困难。
创造想像的形成的条件:
a创造动机
b更丰富的表象储备
c原型启发
d灵感
(3)幻想: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像。它是创
造想像的特殊形式。包括理想和空想。
第三节 概念与推理
一、概念的含义和种类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思维形式包括概
念、判断和推理)
每一概念都包括内涵(质)和外延(量)两部分。
概念是用一定的词来记载和标志的,但不是一一对应的。有“一
义多词”和“一词多义”的现象。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的成分。
(二)概念的种类
1.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根据概念所包含的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可分为:
(1)具体概念 按事物的指认属性形成的概念。
(2)抽象概念 按事物的内在、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
2.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
根据概念反映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可分为:
(1)合取概念:是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
念。这些属性在概念中必须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如动物、毛笔。
(2)析取概念:是根据不同的标准,结合单个或多个属性所形成
的概念。如好学生、坏人。
(3)关系概念: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的概念。如上下、
多少。
3.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根据概念形成的自然性可分为:
(1)自然概念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概念。
(2)人工概念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为模拟自然概念的形成过程而
人为地制造出的一种概念。
二、概念结构的理论
(一) 层次网络模
层次网络模型是由柯林斯等人(1969)针对言语理解的计算机
模拟提出的,后来被用来说明概念的结构。在这个理论中,概念是
以结点的形式储存在概念网络中,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这些
特征实际上也是概念。各类属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在一
起,概念间通过连线表示它们的类属关系,这样彼此具有类属关系
的概念组成了一个概念的网络。在网络中,层次越高的概念,其抽
象概括的水平也越高。见图7-5。
(二) 特征表理论
特征表理论是由波纳等人(1979)提出的。特征表理论把概念的
语义特征分解为定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定义性特征相当于概念
的本质特征。特异性特征相当于概念的非本质特征。特征表理论认
为,概念的结构是由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构成
的。这些规则也称概念规则,它包括肯定、否定、合取、析取、条
件等。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规则相互结合就构成了各种不同性质的
概念。
(三) 原型模型
原型模型是由茹什等人(1975)提出来的。茹什认为,概念主要是
以原型来表征的。所谓原型是指范畴中最能代表该范畴的典型成
员。 概念=原型+范畴其他成员
三、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一) 人工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布鲁纳等人的人工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最具有代表性。
(二)人工概念形成的途径
1.假设检验说
布鲁纳等人的假设检验说认为,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不断提出假
设、验证假设的过程。被试根据对实验材料的分析、综合与主试提
供的反馈,提出了种种假设,当某种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概念也
就形成了。
2.内隐学习说
内隐学习说认为,一些抽象概念的复杂结构是在无意识的内隐
学习中获得的。在概念形成中,被试依赖于一些属性在无意识中累
加的频次,来区分概念中的相关属性和无关属性。
(三)概念形成的策略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布鲁纳提出四种策略:
1.保守性聚焦。它是指把第一个肯定实例(焦点)所包含的全部
属性都看做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以后只改变其中的一个属性。如
果改变这一属性后的实例被证实为肯定实例,那么这一属性就是未
知概念的无关属性。相反,如果改变这一属性后的实例被判定为否
定实例,那么这一属性就是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
2.冒险性聚焦。它是指把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全部属性
都看做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但同时改变焦点卡片上一个以上的属
性。这种策略带有冒险性,不能保证成功,但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
发现概念。冒险性聚焦有时能很快地发现概念,但失败的可能性也
较大。布鲁纳等人发现采用这种策略的人数较少。
3.同时性扫描。它是指根据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部分属
性形成多个部分假设,在选取一定的实例后,根据主试的反馈,对
多个部分假设进行检验。采用这种策略由于要同时记住多个假设,
因此,给工作记忆以及记忆的信息加工带来了很大的负担。这种策
略被试也较少采用。
4.继时性扫描。它是指在已形成的部分假设的基础上,根据
主试的反馈,每次只考验一种假设,如果这种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
就保留它,否则就采用另一个假设。由于对假设的考验是相继进行
的,因此这种策略被称为继时性扫描。
四种策略相比,保守性聚焦是一种更有效的概念形成策略
三、推理及其种类
(一)什么是推理
推理是指从具体事物或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根据一般原
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二)推理的种类
1.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过程。譬如,“凡金属都能导
电”,“银是金属”,所以,“银是导电的”。
2.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譬如,“铁能导电”、
“铜能导电”、“铝能导电”……,因此推理出“凡金属都能导电”。
(三)演绎推理的形式
1.三段论推理 三段论推理由两个假定真实的前提和一个
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个前提的结论所组成。
所有的A都是B。(大前提)
有C是A。(小前提)
所以,所有的C都是B。(结论) A为中项
2.线性推理(关系推理)
在线性推理中,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
传递性的关系。例如,“张三坐在李四左边,李四坐在王五左边,
因此,张三坐在王五左边。”由于这种推理的三个逻辑项之间具有
线性的特点,所以线性推理又称线性三段论。
3.条件推理
是指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进行的推理。例如,“如果明天下雨,
球赛就停止。”
第四节 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概念
(一)什么是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人寻求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以达到预定目标的思维活
动过程。
解决问题时,你所知道的与你所需要知道的之间往往存在着差距,
这个差距就是问题空间(西蒙等提出)。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消除这
个空间。这需要通过发现和取得必要的信息来完成。一道几何题目就
是典型的问题。
问题空间包含三个部分。(1)初始状态:解决问题之前所拥有的信
息;(2)目标状态:确定所希望达到的状态; (3)中介状态:从初始状
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步骤。在证明一道题目的时候,题
目中的已知条件即为这一问题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是证明的结果,
一系列证明过程就是中介状态。可以认为, 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对问
题空间进行搜索,以找到一条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通路
的思维过程(中介状态)。
(二)问题的种类
1.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含糊的问题
(1) 界定清晰的问题是指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由初始状态如
何达到目标状态的一系列过程都很清楚的问题。例如,已知A>B,B 问A与C哪个大。 (2) 界定含糊的问题是指对问题的初始状态或目标状态没有清楚 的说明,或者对两者都没有明确的说明,这些问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 性。例如“如何写作”,这个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都是不清楚 的。 2.对抗性问题与非对抗性问题 (1) 对抗性问题是指在解决问题时有对手参与的问题。 (2) 非对抗性问题是指在解决问题时没有对手参与的问题。 3.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 (1) 如果解题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多相关的知识,这种问 题称为语义丰富的问题。 (2) 如果解题者对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相关的经验,这种问题称为 语义贫乏的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脑机制 大脑皮层额叶对问题解决具有重要的作用。大脑皮层额叶在负责 编制行为的程序,调节和控制人们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同时,还要将 行为的结果与最初的目的进行对照,以保证活动的完成。 大脑半球左侧颞叶和顶-枕叶与思维也有密切的关系。 近年来研究还发现大脑右半球在推理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三、问题解决中的策略 纽厄尔和西蒙(1972)认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有如下几种策略: (一)算法 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 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简而言之,算法策略就是把 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二)启发法 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 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启发法不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 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较省时省力。 常用的启发性策略有以下几种: 1.手段—目的分析法 所谓手段—目的分析法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 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的方法。 2.逆向搜索法 逆向搜索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 态的通路或方法。 3.爬山法 爬山法是类似于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一种解题策略。它是采用 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 一种方法。 四、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专家与新手的区别 (一)专家与新手在知识数量上的差异 (二)专家与新手在知识组织方式上的差异 五、影响问题解决的其他心理因素 问题解决除了受策略、知识等因素影响外,还受下列心理因 素的影响。 (一)知识表征的方式 (二)定势的影响 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三) 原型启发 (四) 功能固着的作用 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 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称为功能固着作用。 (五) 动机 (六) 情绪 (七)人际关系 六、创造性 (一)什么是创造性 创造性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 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二)创造性的心理成分及创造性的测量 1.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吉尔福特(1967)把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并认 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他还设计了发散生成测验来测量 创造性。在测验中,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好坏 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 2.远距离联想能力 远距离联想能力是在彼此相距很远的观念间看出其关系的能 力。它也是创造性的一种构成成分。远距离联想能力高的人能够根 据某些标准把互不相关的概念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新的联想。 3.与创造性相关的非智力因素 例如,人的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等对创造性有重要的作用; 此外,责任感、勤奋、热情、善于想像、兴趣广泛、独立性等也是 创造性的重要心理成分。 (三)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酝酿与创造性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时常遇到这样的情景,即经过长时间的 紧张的思索之后,仍未找到问题解决的答案,但是当你稍稍休息后, 突然找到了答案,这种情景有人称之为酝酿。(灵感) 2. 社会因素与创造 社会价值观念、他人的评价 、社会助长(社会干扰)、从众等 都会影响创造. 七、创造力的培养 1.培养创造意识; 2.培养创造思维; 3. 培养创造人格; 4.参与创造性实践活动; 5. 突破的思维误区: (1)防止先入为主 (2)注意隐蔽因素 (3)突破知觉的束缚 (4)警惕思维惯性 (5)提倡一物多用 作业: 将本章“思考题”中的1、3、5、6、9、题做到作业10 本上。
本文发布于:2023-05-22 18:16: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7506001739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普通心理学 第七章—思维.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普通心理学 第七章—思维.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