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精选推荐

更新时间:2023-05-22 14:52:48 阅读: 评论:0

恩情永不忘-令我难忘的一个人

训诂学——精选推荐
2023年5月22日发(作者:腰的组词)

训诂学

起源

"训诂 " ⼀词在班固《汉书》⾥多写为"训故"""就是古语。如《刘歆传》说:"

训诂学

古⽂《春秋左⽒传》,歆⼤好之。……初,《左⽒传》多古字古⾔,学者传训故⽽

已。及歆治《左⽒》,引传⽂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扬雄传》说:"雄少

⽽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已,博览⽆所不见。""训故""训诂"同义。章句是分章析句,解释

⼀章⼀句的意思,训诂是专指讲明⽂字的⾳义,两者不相同。训诂学就是解释语词和研究语义

的学问。旧⽇只看作是"⼩学"的⼀个部门,现在正逐渐发展为⼀门有科学体系的汉语语义学。

编辑本段演变

语⾔⾥的词因时代有变迁,⽽有古今之异,因地域有不同,⽽有⽅⾔之别。因此,后代的

⼈读古代的著作不能懂,就要以今语释古语;同⼀事物,不同的⽅域称名或有不同,就要⽤通语

释⽅⾔。语⾔总是在发展的,语词在使⽤中意义也常常会有改变。⼀个词由⼀个意义引申发展

出别的意义,就成为⼀个多义词。多义词在使⽤时场合不同,意义就不⼀样。为免去误解,也

往往需要加解释。这些就是训诂所由起。久⽽久之,就有集中讲解字义词义的书,这种书就称

为训诂书。语⾔的各个⽅⾯都是有系统的。语⾳的声韵有系统,词汇的构词有系统,词的⾳与

义和词与词的⾳与义之间的关系也是有条理可寻的。因此由⼀字⼀词的解释进⽽有意识地从事

联贯的、有系统的语义研究⼯作,创造出科学的理论,对汉语发展历史的理解,对解释古书,

对编纂字典、词典,对语⽂教育都会有重要的贡献。

编辑本段研究内容

任务

训诂学既然是研究词义的学问,其研究的对象主体即是古代的书⾯上的语⾔材料,⽽现代

⽅⾔的⼝语资料也在参考之列。要研究古代的书⾯语,应当具备⽂字、词汇、语法以及语⾳史

的基本学识,掌握语⾔⽂字⼀般的发展规律,才能从事整理研究前代的训诂资料,总结前⼈研

究词义的理论和⽅法,并进⼀步开创新的途径,作深⼊⼴泛的研究。

⽅法

前代解释语词的资料极为丰富,研究⼯作者应当按照时代的先后,按照不同的性质,分别

层次加以整理。前代的训诂学家解释语词时所应⽤的⽅法是多种多样的,训诂学上有所谓形

训、义训声训。形训是就字形本⾝的结构说明所表现的词义的。义训是⽤现代⼈所理解的词

语解释字在书⾯上使⽤的含义。采⽤⼀个同义或义近的词或⼀句话作解释。声训也称⾳训,是

从词的读⾳上着眼,使⽤⾳义相通的词来说明词义,或有意识地从⾳上探求词义的来源。三者

之中,义训⽤的最为⼴泛,不过如何加义训也是随词⽽异的。要研究前代的训诂,对古代的训

诂书、字书、⾳义书以及韵书中怎样解释单词,怎样解释固定的词组和联绵词,怎样就⽂意说

明词的通⽤和假借以及字⾳改变⽽意义不同之类的问题,都需要从事分门别类整理,求出通

则,评定是⾮,从中吸取符合语⾔实际的有⽤的经验。

⽅向

进⽽⾔之,凡是⼀门学术必然有理论、有⽅法。前代许多研究训诂的专家在解释词义的实

践中曾提出很多重要的见解。如词与词之间⾳义相⽐的关系,通语与⽅⾔同实异名的关系,谐

声字声符与字义的关系,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的关系等等。在理论上就有所谓右⽂说,字义

起于字⾳说,⾳同义近说,⼀声之转说,古假借必同部说。同时还提出探求词义的⼀些主要的

⽅法。如形、⾳、义三者互求,因声以求义,⽐例⽂辞以相证,"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

以义正之"(戴震《转语⼆⼗章序》)等等。这些都是从研究《诗》、《书》古训⽽发展成为⼀门

学科的缘由。今⽇在总结继承前⼈的成果的基础上,语⾔研究⼯作者就要根据现代语⾔学的原

理,研究词义的引申和由旧词派⽣新词的规律以及正确解释词义的⽅法;还要研究辨别同义词的

法则,词义与语法的关系以及修辞对词义的影响等问题,从⽽建⽴起科学的汉语语义学。

编辑本段产⽣

汉语历史久远,有⽂字的记载已经有4000多年,⽽语⾔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有变化。

春秋战国以前,⼀个字⼤都是⼀个词。春秋战国以后,构词法有了发展,双⾳词逐渐多起来,

字在增加,字义也有引申和变迁。想要了解古书中的词义不能不有解释。因此在先秦书⾥就有

不少解说字义的材料。其中有据字形说义的,如《左传》宣公⼗⼆年说: "夫⽂,⽌⼽为武";宣公

⼗五年说:"故⽂,反正为乏";昭公元年说:"于⽂,⽫⾍为蛊"。有从字⾳推求字义的,如《孟⼦滕

⽂公上》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校,殷⽈序,周⽈

庠。"""""""""""""都⾳韵相近。在《易经》⾥,如《说卦》说:"乾,健

""坤,顺也""坎,陷也""离,丽也",都从⾳⽴训,也属同⼀类。⼜有⽤同义字来作讲解

的,如《易经·杂卦》说:"恒,久也""节,⽌也""解,缓也""蹇,难也"。这些都是字的常⽤

义。有些字所代表的概念⽐较难懂,或别有专指,就采⽤语句加以说明。如《易经·系辞下》说:

"⼏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说卦》说:"神也者,妙万物⽽为⾔者也。"《孟⼦·梁惠王

下》说:"⽼⽽⽆妻⽈鳏,⽼⽽⽆夫⽈寡,⽼⽽⽆⼦⽈独,幼⽽⽆⽗⽈孤。"⼀⼀分别说明,⼒求明

确,免有疑惑。在战国时代,"名家"是⼀时的显学,辨析名实,尤为精密。如《墨⼦·经上》

:"平,同⾼也","中,同长也""圜,⼀中同长也""信,⾔合於意也","间,不及旁也","盈,莫

不有也""梦,卧⽽以为然也"。这些可以说近似科学的定义了。

周代⾃平王东迁雒⾢以后,王室的势⼒⽇趋衰弱,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民转徙不安,

语⾔也随之有了很⼤的变化。北⽅黄河流域有了区域共同语,凡是古语或⽅⾔为⼈所不能理解

的就要⽤当时通⾏的语⾔即所谓"雅⾔"来解释。《论语·述⽽》说:"⼦所雅⾔,《诗》、

《书》、执礼皆雅⾔也。""雅⾔"就是"中夏"之⾔。《孟⼦·梁惠王下》解释齐景公时命太师作

乐,诗云"畜君何尤"⼀句说:"畜君者,好君也。"⼜《滕⽂公下》解《书经·⼤禹谟》"洚⽔警余"

:"洚⽔者,洪⽔也。"⼜《左传》宣公四年说:"楚⼈谓乳,⾕;谓虎,於菟。"这些⼜是以通语解

释⽅⾔的例⼦。由以上所说可以充分理解训诂之兴在春秋战国时代。

编辑本段发展

训诂所以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约有4种原因:语⾔有发展,古今语有不同和⽅⾔有不同;

书⾯语⽤词与当时⼝语⽤词有不同;社会不断发展,名物繁多,⼀词多义的现象⽐较普遍;

⽤词表达思想的作⽤的理解和认识有了提⾼,逻辑思维⽇趋严密。因为有了以上⼏种原因,所

以训诂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很好的开端。

编辑本段两汉训诂书

汉代是训诂学蓬勃发展的时期。由于秦末社会的动荡,语⾔起了很⼤变化,先秦古籍多凭

⼝⽿传受,⽤⾪书写出,世称为"今⽂经"。⽽从汉武帝以后前代"古⽂经"出现⽇多,其中多古

古义,不尽为⼈所识,因此就有训诂学家为之注释。但在西汉时期,今⽂经盛⾏时,注释五

经的⼈已经很多。以《诗经》⽽论,就有齐、鲁、韩三家,⽂字颇有不同。其他各经也有章句

训释之类。汉代的训诂学就是依靠经学⽽发展起来的,⽽且汉代已有专门解释词语的训诂书。

主要的训诂书有《尔雅》、《⽅⾔》、《说⽂解字》、《释名》4种。这4种书各有特点,是中

国训诂学的基⽯。

编辑本段典籍

《尔雅》是由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的⼀部训诂书,⽆作者主名,从内容看应当是战国⾄秦

汉之间经学家和⼩学家迭相增益⽽成的。旧说是周公所作,或说是孔⼦门⼈所作,都不⾜信。

《汉书·艺⽂志》著录为3卷,20篇,今存19篇。书中《释诂》、《释⾔》、《释训》3篇是解

物以外的语词,其余16篇是解释各种事物名称的,如亲属、宫室、器物、⼭川、草⽊、⾍

鱼、鸟兽之类。书中所释的词语主要是出⾃经传古籍。""是近的意思,""是正的意思,"

"就是⾔辞近于雅正的意思。书中有的以汉代的今语释古语,有的以雅⾔释⽅⾔,有的以俗语

释雅⾔。《释诂》、《释⾔》、《释训》3篇主要是类聚⼀般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个通⽤

词作解释,如《释诂》:"初、哉、⾸、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其他各篇

主要是类聚同类事物的名称分别解释。有古今称名不同的,有异名同实的,有同名异实的、⽤

单词不能解释的,就⽤⼀句两句话作解释。品物多⽅,训解的⽅法也有不同。这是汉代早期⼀

部训诂的总汇,成为后代解词释义的重要根据。汉代的训诂学也就由此开始发展起来(见《尔

雅》)

《尔雅》之后,西汉末扬雄作《⽅⾔》,东汉和帝时许慎作《说⽂解字》,东汉末刘熙作

释名》,都是极为重要的著作。

编辑本段版本

《⽅⾔》的全称是《适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其中有绝代语释和别国⽅⾔。《 隋书·

经籍志 》题为《⽅⾔》。扬雄,蜀郡成都⼈。汉成帝时到长安为郎,他由从四⽅来到长安的孝

廉、卫卒的⼝⾥调查殊⽅异语,条列排⽐,整理成书。原书为15卷,今存13篇。这是专门解释

⽅⾔语词的⼀部著作,所解释的语词有的是古代的⽅⾔,有的是当时不同区域的⽅⾔,把意义

相近的列为⼀条,⽤当时通⽤的同义词作解释,并分别说明不同语词所通⾏的地区。这不仅是

⼀部重要的训诂书,⽽且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的⼀部重要著作,在中国语⾔学史上有很⾼的

价值(见《⽅⾔》)

继《尔雅》、《⽅⾔》之后出现的《说⽂解字》为东汉和帝时许慎所作,这是中国最早的

⼀部按照字形偏旁分部编排的字典,虽是⼀部字书,也是⼀部训诂书。许慎是贾逵(公元

30~101)的学⽣,精通五经,既通今⽂经,也通古⽂经。他在《说⽂解字》⾥利⽤不同⽅式解说

字义。有根据字形的构造说明造字的本义:"" 治⽟也;"",不识也;"",⾯⽑也;""

⽝从⽳中暂出也;"",炮⾁也。有根据古训以说明常⽤的词义的:"",爱也;"",强也;"

",法也。其中有许多是字的古义:"",洒⾯也;" ",洒⾝也;"",洒⼿也;"",洒⾜也;"

",貌也(同容);"",颈⽑也;"?amp;#93;",盛也;"",⾏貌;"?",丹砂所化为⽔银也("")

书中也有从声⾳上来作解释的:" ",志也;"",微也;"",怒也,武也;"",舍也,天下休

舍也;"",进也,⽇出万物进也。还有从字的声旁说词义的:"",分别⽂也;"",财分少

也。⼜有根据⽅⾔为训的:"",齐谓多为夥;"",吴楚谓瞋⽬顾视⽈眮。《说⽂》解释⼀个

字从形⾳义三⽅⾯着想,⽴意精深,对后代的字书、训诂书影响极⼤(见《说⽂解字》)

释名》⼜是另外⼀种训诂书,作者刘熙专从词的声⾳上推求事物所以得名的由来,⽤同

⾳或声韵相近的语词作解释。这种⽅法训诂学上称之为"声训",或称之为"⾳训"声训本起于战

国末,西汉时今⽂经家多从声⾳上解说字义,刘熙是要从语⾔出发来研究事物命名所以之故,

跟今⽂经家不同。他是有意识地要把语⾳和语义联系起来,就⾳以求义。例如《释名·释天》

:"天,豫司兖冀以⾆腹⾔之,天显也,在上⾼显也;青徐以⾆头⾔之,天坦也,坦然⾼⽽远也。

"虽然不免有主观唯⼼成分。但是从声⾳上推求各种事物名称的取义,类似寻求语源,对训诂学

的发展有⼀定的影响(见《释名》)

汉代的训诂书还有《⼩尔雅》、《通俗⽂》。总起来说,各种解释词义的⽅法在汉代已经

具备。最著名的训诂学家⼤部分都是古⽂经家。东汉时期古⽂经盛⾏,如贾逵、马融(公元

79~166)、服虔、郑⽞都先后注解经传。郑⽞,兼通今古⽂经,所注最多。他能就其原⽂,字之

声类,考训诂、捃秘逸,以发疑正读,成为"汉学"的正宗,与许慎并称为"许郑"

编辑本段魏晋南北朝

魏晋时期

在魏晋时期,张揖和郭璞是最著名的训诂学家。张揖是三国时魏明帝太和年间的博⼠,他

搜罗汉代以前古书的词语和相传的古训纂集为《⼴雅》⼀书,体例完全依照《尔雅》,⽽补充

《尔雅》所不备,所以名为《⼴雅》。张揖⼜作《古今字诂》和《难字》,见于《隋书·经籍

志》,今已失传。郭璞是东晋河东⼈,为弘农太守著作郎,博学多识,精通训诂,所作古书注

释最重要的有《尔雅注》和《⽅⾔注》。《尔雅》在汉代已有好⼏家注本,郭璞别为新注,超

越前⼈所作,他既能以今语释古语,⼜能以⽅⾔释雅⾔,诠释品物的形貌,以及其功⽤等尤为

明晰(见《尔雅》)。他所作的《⽅⾔注》能贯通古今,以晋代⽅⾔解释古代⽅⾔,并且联系语

⾳,提出⾳有通转,为训诂研究增添了新的⽅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民播迁流转,语⾔起了很⼤变化,古书词义艰深,不易理

解,于是注释古书的风⽓⽇盛。魏晋时期,不仅《易》、《书》、《诗》、《左传》、《⾕

梁》、《论语》等儒家经典有注,其他古书如《史记》、《汉书》、《⽼⼦》、《庄⼦》以及

辞赋之类也有⼈注释,训诂之学得以不致废坠。其中精义颇多,不⽆可取。⾃宋齐以后,兼释

经注的"义疏"体出现,如梁代国⼦助教皇侃著有《礼记义疏》、《论语义疏》。义疏的兴起可能

是受了佛教经典有"讲疏"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

魏晋以后除经传有注释外,字书和辞书都多起来。字书和辞书之增多与语⾔词汇的范围扩

⼤,⽂字的增多和⼀词多义有直接的关系。晋代有任城吕忱作《字林》7卷,仿照《说⽂解字》

⽽有所增益。宋代何承天有《纂⽂》3卷,北魏阳承庆有《字统》21卷。梁代阮孝绪有《⽂字集

略》6卷,顾野王有《⽟篇》30卷。现在所存只有唐⼈增字本宋修《⼤⼴益会⽟篇》。顾野王原

书只有5卷残卷。其他各书清⼈都有辑佚本。

隋唐时期的训诂学 隋唐时期承接魏晋南北朝注释古书的风⽓纂著更多。隋代陆善经有《昭

明⽂选注》,唐代李善也有《⽂选注》。孔颖达(574~648)奉诏作《五经正义》,包括《⽑

诗》、《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左⽒传》。同时⼜有贾公彦作《周礼注疏》,

徐彦作《春秋公⽺传注疏》,杨⼠勋作《春秋⾕梁传注疏》。这些书都是参照前代已有的注释

⽽有所抉择。李善书除解释⽂词字义外,并注明字⾳和字的通借,对⽂句的出典尤为注意,成

为⼀种注释的体式。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不仅解释经⽂,⽽且解释注⽂,对语⾔中的虚词和

⽂法也有不少的解说,这是以前古书注释中少见的。

在经部集部以外,⼦部、史部书籍也有注释。如杨倞有《荀⼦注》,成⽞英有《南华真经

义疏》,司马贞有《史记索隐》,张守节有《史记正义》,颜师古有《汉书注》,章怀太⼦李

贤有《后汉书注》,这都代表了⼀时的风⽓。虽然是随⽂释义,但是也汇集了许多前代的训诂

资料。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韵书盛⾏,可是字书也不少。如隋代诸葛颖的《桂苑珠丛》100卷,唐武则天的

《字海》100卷,唐⽞宗的《开元⽂字⾳义》30卷,卷帙都极繁富,应有可观。可惜久已亡佚⽆

存。但就前代书中所引到的材料来看,解词释义已改变旧观,由笼统⽽趋向于清晰,同时也由

只记书⾯常训进⼀步注出当时⼝语使⽤的意义。这确是⼀种新的改变。就解词的范围⽽论,既

有专门解释双⾳词的书(如《兼名苑》),⼜有专门解释⽇常应⽤的⼝语词的书。现在还能见到的

有出⾃敦煌⽯窟的《字宝碎⾦》和《俗务要名林》,都是极珍贵的材料。

唐代在字书韵书以外还有⼀类⾳义书。⾳义书⼀类始⾃魏晋,主要为经部书注⾳。到陆

德明纂集前代各家所作书⾳(经书外,包括⽼⼦、庄⼦、孝经、论语、尔雅)为《经典释⽂》30

,注⾳之外,有时涉及字义。到北齐时曾有沙门为佛典作⾳义。后⾄唐代⾼宗时释⽞应作《⼤

唐众经⾳义》(通称《⼀切经⾳义》(⽞应)),唐宪宗时释慧琳⼜根据⽞应书扩充,作《⼀切经⾳

义》(慧琳)。这两部书都仿照《经典释⽂》的体例,就原本经⽂摘字为训,所采古代训诂资料极

多,⽽且有所辨析,在传统⼩学书中独为⼀类,对研究前代训诂极为有益,所以随着藏经⼀直

流传下来。清代学者从中辑录出许多训诂材料。

编辑本段宋元明字义

宋代

宋代承接五代时期研究古⽂奇字的风⽓,学者对⼤量出⼟的钟⿍彝器⼴事搜罗,扩⼤了眼

界,学术思想也因之⼤为解放。在经学⽅⾯已不完全⽄⽄墨守古⼈的成说,⽽别创新义,如

阳修的《诗本义》,王质的《诗总闻》都是如此。在解说⽂字⽅⾯则出现了王安⽯(1021~1086)

的《字说》。王安⽯《字说》把形声字都说成是会意字"六书"缺⽽为五,如谓"与⾢

""""同⽥""""讼者⾔冤於公"之类,完全出于主观臆断,虽⾏于⼀时,终不免为⼈

所弃置不顾。

但同时有另⼀学者王⼦韶,他倡"右⽂说",认为形声字声符不仅表⾳,⽽且表义。凡谐

声符相同的字⼤都有⼀个共同的基本意义。如"" 是⼩的意思。⽔之⼩者⽈浅,⾦之⼩者⽈

钱,贝之⼩者⽈贱。如此之类,都以戋为义。汉字的形声字⼀般是形旁在左,⽤以表义,

在右,⽤以表⾳,所以称声旁为右⽂王⼦韶,字圣美,浙右⼈,有《字解》20卷,失传。

他所创声旁有义的学说对后代的训诂学家提出因声求义的⽅法有很⼤的启发。

宋代研究《尔雅》的有邢昺(932~1012)郑樵两家。邢昺有《尔雅疏》,补郭璞注所未详;

郑樵有《尔雅注》,引旧书以证郭;都各有发明。在南宋期间,朱熹(1130~1200)是重视训诂的

⼈,他著有《周易本义》、《诗集传》、《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等书。既采⽤

旧注的优点,⽽⼜参酌新解;解经说字能运⽤到钟⿍彝器的铭⽂,见于《诗·⼤雅》、《⾏

苇》、《既醉》、《江汉》诸篇,这是以前所少见的。

在宋代以前,学者对古今⾳异是⽐较模糊的。到南宋时期才开始注意到古韵问题。吴棫

《韵补》,从古代的韵⽂材料中考察古⼈分韵与《⼴韵》的异同,项安世的《项⽒家说》也提

"诗韵"与后代⾳不同。郑庠⼜作《古⾳辨》,讨论《诗经》分韵的⼤类。这是清代学者研究古

韵的先导。对研究词义有⼀定的帮助。

元代

元代在字学上承接南宋时期的"六书"之学,并不注意研究训诂,所以在训诂⽅⾯除有两三种

经传注释外,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

明代

明代学术不振,受宋代性理之学的影响,游谈⽆根。训诂书籍有万历时朱谋?所作的《骈

雅》,类聚古书中义近的双⾳词,按《尔雅》体例分类,每条予以解释,所以称为《骈雅》。

这是⼀部属于雅学的书。在万历以后研究古学的风⽓⽇盛,如江宁焦竑(1541~1620)、成都杨慎

(1488~1559)、桐城⽅以智(1579~1671)等⼈都有著述阐发字义。⽅以智的《通雅》,根据古代

的语⾔材料说明⾳义相通之理,兼论⽅⾔俗语,创见极多,对清代的学者有不少启⽰。

清代

清代训诂学理论的建⽴ 清代学者受晚明焦竑、杨慎等⼈提倡古学的影响,极⼒推崇汉代的

经学和⼩学,重考据,求实证,不尚空谈性理之学。到乾嘉时代"汉学"⼤为昌盛,为经书、⼦书

作注解的⼈很多。要解释经传就不能不研究⽂字、⾳韵、训诂,因此语⾔⽂字之学盛极⼀时。

《说⽂》、《尔雅》成为⼈所必读之书。研究《说⽂》、《尔雅》的重要著作都多⾄数⼗种,

或刊正⽂字,或发明古训,各有述造。其他如《⽅⾔》、《释名》、《⼩尔雅》、《⼴雅》等

书也有⼈为之疏通证明。训诂之学有了极⼤的成就。著名的训诂学家指不胜数。

清代训诂学的发展跟古⾳学的成就有密切的关系。⾃清初顾炎武作《⾳学五书》,根据

《易经》、《诗经》等书的韵字开始把古韵分之为⼗部起,经过江永(1681~1762)、段⽟裁、

念孙、孔⼴森(1752~1786)江有诰等⼈的研究,逐渐加详,发展为⼆⼗⼆部,同时戴震⼜提出

韵类通转的学说。在声母⽅⾯,钱⼤昕⼜提出声转的说法,⽽且发明轻唇⾳古读重唇⾳,⾆头

⾳、正齿⾳古归⾆头。这些都成为研究先秦古籍和探讨字义的根据。

在理论⽅⾯,清代学者在训诂学⽅⾯最⼤的贡献是沟通语⾔与⽂字的关系,提出研究⽂字

和字义必须理解声⾳,不理解声⾳就⽆以解决从⽂字形体上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甚⾄有时会陷

于迷惘⽽不知所措。因为语⾔是⽤声⾳来表达意义的,⽂字只是记录语⾳的符号,所以必须了

解⽂字的声⾳,从声⾳去探求意义。戴震说:"训诂⾳声相为表⾥"(《六书⾳均表序》)这是很重

要的见解。后来王念孙在《⼴雅疏证⾃序》⾥说:"窃以诂训之旨,本于声⾳。故有声同字异,声

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段⽟裁为王念孙《⼴雅疏证》作序,也说:"圣⼈之制

字有义⽽后有⾳,有⾳⽽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因⾳以得其义。治经莫重于得

义,得义莫切于得⾳。"这些话⼗分精辟,成为清代学者研究训诂的准绳,从⽽建⽴了许多

字义的理论和⽅法,把零散的知识贯串起来,使训诂学在中国语⾔学科中成为有系统、有理

论、有严谨⽅法的⼀门学问。

编辑本段研究⽬的

清⼈研究训诂的⽬的,从实⽤的意义来说,⾸先是要解释经传和其他隋唐以前的古书。他

们应⽤的⽅法主要有以下⼏种:

从声⾳上推求⽂字的假借。古书之所以难读,⼀是由于有古字古义,⼆是由于⽂字上有假

借。古字古义当考之《尔雅》、《说⽂》和其他前代书中的诂训,⽂字上的假借当求其本字。

王念孙说:"诂训之旨,存乎声⾳,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

字,⽽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王引之《经义述闻序》)那么,假借与本字的关系⾸先是⾳同

或⾳近。段⽟裁指出:"假借必取诸同部。"(《六书⾳均表》"古假借必同部说")所谓"同部"就是属

于古韵的同⼀部。因此,凭借古韵的知识,按照⽂字上的同⾳或⾳近的关系,再参之以⽂义来

推求本字,就可以解决许多古书中难解的⽂句和古⼈所加的训诂上的问题。这是清⼈研究训诂

⽅⾯的⼀⼤发现。

确定字的本义,根据本义以说明引申义。清⼈认识到⾳有古今之异,同时也认识到词义

古义,有今义;有本义,有引申义。如""作为虚词⽤,古义同于"",后世⽤为"曾经"的意

思。""唐以前作"约近于"的意思⽤,后世⽤为""的意思。这就是古义与今义之分。⼜

"",《说⽂》解为"草多貌",引申为凡物荟萃之义(《说⽂》段注)"",《说⽂》训"

",引申为有过之过(段注)。这就是本义引申义的关系。汉语词汇中⼀词多义是常见的现

象。段⽟裁说:"凡字有本义焉,有引申假借之馀义焉。守其本义,⽽弃其馀义者,其失也固;习其

馀义,⽽忘其本义者,其失也蔽。蔽与固皆不可以治经。"(《经韵楼集》卷⼀"济盈不濡轨")

以历史发展的眼光说明词义的发展,对辨析字义极为重要。

⽐证⽂句以考定词义。采⽤古书中相同的⽂句互相⽐证以考定词义,宋代⼈已经这样做

了。在清代尤其重视这种⽅法。段⽟裁注《说⽂》,刘台拱作《论语骈枝》,都能从实证出发

解释古训。王念孙、王引之⽗⼦尤其善于利⽤古书的资料,解决从来没有⼈解决的问题。例如

解《诗经》"终风且暴",为"既风且暴";"邦之司直" "主正⼈过" (《经义述闻》卷五),都是

扑不破的。王念孙的《读书杂志》,胜义环⽣,尤为⼈所称道。王引之作《经传释词》,专门

解释古书的虚词,综合各种古书中的⽤例参互⽐证,⽽得其确解,对研究古代⽂献有极⼤的帮

助。他的书已经联系到语法的范畴了。后来⼜有⼈作了补充。

因声以求义。研究字义从声⾳上来考察,在清代以前虽然也有⼈注意到,如南唐徐锴的

《说⽂解字系传》,宋代王⼦韶的《字解》,元代戴侗的《六书故》,明代⽅以智的《通雅》

等,但都不曾进⾏全⾯有系统的研究,也没有能总结出具体的规律来。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古

⾳的知识,清⼈有了先秦古⾳的知识,在前⼈成说的启发下进⼀步提出因声求义的原理,把

形、⾳、义统⼀起来,因形以知⾳,由⾳以求义,为训诂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科学的途径。

段⽟裁注《说⽂解字》⾸先提出"声与义同原,故谐声偏旁多与字义相近"(⽰部""

),进⼀步⼜说 "凡同声多同义" (⾔部"?"字注)。如从""声的字有厚重义,如浓、?、脓,

""声的字多有动义,如振、震、唇。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同从⼀个声符的字不⼀定只有⼀

义,⽽不同声符⾳同或⾳近的也可以有同义的关系。段⽒指出有这类现象,这就⽐前⼈的右⽂

有了新的认识。王念孙作《 ⼴雅疏证》,就古⾳以求古义,⽽⼜把古书中有关的声近义通的

字都联系起来解释,"引申触类,不限形体",着重从语⾔的⾓度说明其间的⾳义相通和声⾳相转

的关系。这种作法接近于词族的研究,是前所未有的。王念孙⼜作《释⼤》⼀篇,从声母⽅⾯

观察声母相同⽽意义也相近的现象,⼜是⼀种新的尝试。与王⽒同时的程瑶⽥作《果蠃转语

记》,指出凡物的形状、作⽤相同或相似的往往⽤声母相同的词来称谓,但字形不必相同。这

⼜把声近义近的道理阐发⽆遗了。清代的训诂学到王⽒⽗⼦已发展到了⼀个崭新的阶段。研究

的范围不仅是单⾳词,也注意到双⾳词;不仅研究实词,还研究虚词,初步进⼊了语法的范畴,

对古书的解释提出许多新的见解,贡献极⼤。

编辑本段清代研究

清⼈对于训诂的研究所应⽤的⽅法主要是以上⼏种。他们除了注释古书和疏证古代训诂著

作以外,还研究⼀些古代的钟⿍彝器款识,探讨⼀些⽂字的古义。并且做⼀些古代训诂⾳义的

辑佚⼯作。如黄?amp;#93;的《汉学堂丛书》,马国翰的《⽟函⼭房辑佚书》,任⼤椿的《⼩学

钩沉》,顾震福的《⼩学钩沉续编》等都是⼀些资料书。另外,清⼈还编纂了不少训诂书,

吴⽟搢(1698~1773)的《别雅》,史梦兰(1813~1898)的《叠雅》,夏燮的《拾雅》,洪亮

(1746~1809)的《⽐雅》等书。阮元还主编了⼀部《经籍纂诂》,把古书中所见的每字的训释

都编录在⼀起,检⼀字,⽽众义俱在,是⼀部训诂资料的总汇,极为有⽤的⼯具书。在历代书

籍当中还有很多⽅⾔的记载资料,也有⼈搜集编录,如杭世骏(1696~1773)有《续⽅⾔》2卷,

程际盛⼜有《续⽅⾔补正》1卷。程先甲⼜有《⼴续⽅⾔》。其他⽅⾔、俗语也有⼈集录。如钱

⼤昕有《恒⾔录》,胡⽂英有《吴下⽅⾔考》,⽑奇龄(1623~1716)有《越语肯綮录》,翟灏

(1736~1788)有《通俗编》等等,为研究古今⽅⾔俗语提供了⽅便。

编辑本段存在的问题

清代⼈研究训诂的成绩是⼤的,但也不⽆缺点。主要的缺点有两⽅⾯ :⼀是在段⽟裁以后有

些学者墨守《说⽂》,以为《说⽂》的字都是本字,《说⽂》的训解都是本义,⼀词⼀语都要

到《说⽂》去寻本字,执碍⽽难通。不知《说⽂》9353字中有古字,也有汉代后起的增益

的字,具有前后不同的产⽣层次,不能作为平⾯的看待;训解以通⽤义为多,也并⾮都是本

字本义,甲⾻⽂、⾦⽂的佐证很多。⼆是讲解训诂,声转⽆⽅,凡⾔"语转""⼀声之转"之类未

必合于先秦古⾳,滥⽤通转之说,所⾔多误,如钱绎《⽅⾔笺疏》之类,⾜为先戒。

编辑本段训诂学发展

20世纪之初到现代研究训诂的学者继承清代学者研究的成果,吸收了外国的⼀些早期的语

⾔学的知识,开展了⼀些新的研究⼯作。主要有以下⼏⽅⾯:

字原和语根的探求。章炳麟作《⽂始》,取《说⽂》中的 510独体字和半独体字作

"初⽂""准初⽂",推求由同⼀"初⽂"⽽繁衍出来的⾳义相关的语词。凡⾳义皆近,叫作

,⾳近义通,叫作变易。⽬的在求"语源",求语词之间的亲属关系。但可惜没有脱离⽂字形体

的束缚,所求不是"语源",结果是⽂字之原,他⽤的⽅法是演绎法,⽽不是归纳法;在声⾳的通

转上⼜以他所定的《成均图》为根据,有些也失之勉强。

其后,沈兼⼠作《右⽂说在训诂学上之沿⾰及其推阐》,主张以形声字为出发点,⽤归纳

的⽅法研究形声字同⼀声符所表现的基本意义。但同⼀个声符所表现的意义不⼀定就是⼀个,

也当有所区别。形声字声符,凡⾳义相同或相近的可以构成⼀个词族,由此再联系⾳韵,借

重古⾳的知识(包括声母韵母),以求其语根。以实际证据为主,不以主观想象为断,其结果必较

可信。这种理论⽆疑问是正确的。就研究的⽅法来说,把语⾔⽂字作为⼀个有系统的整体来研

究,溯源探委,具有创新的精神,⼤为学者所重视。他后来所主编的《⼴韵声系》就是为从事

这项研究⼯作的张本。

研究同源字。同源字是⾳近义同和义近⾳同的字,合在⼀起可以定出是同出⼀源。类聚同

源字的意思也是在寻求语源。同源字的研究,其实就是语源的研究。同源字⼤都是同义词,或

意义相关的词。在原始的时候本来是⼀个词,代表某⼀基本概念,后来语⾳分化为两个以上的

读⾳,才产⽣细微的意义差别。但是同义词不都是同源字,要以声⾳是否相近为定。王⼒在这

⽅⾯作了深⼊细致的研究,根据古代的训诂资料,探微索隐,编成《同源字典》⼀书,以韵部

为纲,声纽为⽬,条理秩如,是研究汉语词义学的⼀部新著。

虚词的研究。近代因为语法学的兴起,虚词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最明显的改变是研究虚

词的⼈对虚词的词类和⽤法都有⽐较清晰的说明。杨树达曾根据《马⽒⽂通》作《⾼等国⽂

法》,后来就以《⾼等国⽂法》为基础, 参照王引之 《经传释词》,作《词诠》⼀书。专门解

说虚词。其后裴学海⼜作《古书虚字集释》,集录前⼈所说,并加以补正,与《词诠》相得益

彰。吕叔湘有《⽂⾔虚字》⼀书,简明赅要,是学习古代⽂⾔⽂的⼀本重要的参考书。

根据出⼟的古铜器铭⽂考订古书的训释。先秦的古书都以篆书古⽂书写,到汉代经过传

写,后来⼜转写为⾪书,⽂字伪变已多,汉代以来的解释往往有误。现代可以借助商周铜器铭

⽂解决⼀些前代义训中的症结问题。王国维⾸先以铜器铭⽂解释《诗》、《书》中的常⽤词语

(《观堂集林》卷⼆《与友⼈论诗书中成语书》),别开⽣⾯。后来⼀些古⽂字学家继踵⽽起 ,创

获更多。在这⽅⾯成就最多的是于省吾。他平⽣所最服膺的是王念孙,所以他所著的书都重实

证,不为凿空之论,如《尚书新证》、《诗经新证》、《楚辞新证》等书驳正前⼈误解的地⽅

极多,为利⽤古⽂字资料刊正古书创⽴出⼀种新的门径。

研究的范围扩展到唐宋以后语词的考释。清代学者对⼀些通常在书⾯上见到的⼝语词已经

有所集录,⼤都是随笔札记,略明出处,⽽解释不多。近代以来,罗振⽟虽有《俗说》⼀书,

稍补前⼈著述所不备,但仍属札记性质,还不能说是训诂的研究。惟到张相作《诗词曲语词汇

释》 ⼀书才开始作唐以后诗词曲语词的研究。诗词曲中很多习⽤的不容易懂的⼝语词在字书

词书中都没有解释,张相⼀⼀举例,⽐证详考,作出解释,是⼀种新的成就。同类的著作还有

陆澹安的《⼩说词语汇释》、《戏曲词语汇释》和蒋礼鸿的《敦煌变⽂字义通释》都有很精到

的解释,为阅读唐以后的⽂学作品提供参考。

编辑本段展望

中国传统的训诂学肇始于先秦春秋战国时代。训诂之所以兴,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语⾔随

着社会的发展⽽有变化。古的语词,后⼈不懂,就要有解释,⽅⾔有歧异,或语词在表义的内

涵上赋予了新义,也需要有解释,所以就产⽣训诂。

从训诂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训诂学的兴盛,两汉是⼀个⾼峰,清代是⼀个⾼峰。两汉学者

的训诂著作和经传的注释为训诂学的全⾯发展奠定了基础。两汉训诂学的兴盛跟语⾔变化的加

剧和古⽂经的传布有极⼤的关系。清代的训诂学有理论,有⽅法,发展为⼀门语⾔学科,跟经

学、史学的考证和古⾳学等的成就有密切的关系。近代以来,学者受语⾔学、语法学的影响在

理论和研究⽅法以及研究的范围上都有了新的建树,改变了旧⽇墨守古训,拘牵⽂字形体,和

重古略今的风习,开创了新的途径。

研究训诂对解释古书,了解古代的科学⽂化和考证语⾔发展的历史以及校勘古书、编写字

典辞书都有重⼤的作⽤。今后的训诂学从理论上和实⽤上都会向建⽴有科学体系的汉语语义学

的⽅向发展。理论的开拓将给词汇学和词典学提供科学的根据。具体的⼯作,⾸先是总结前⼈

的成果,吸取前⼈研究的经验和外国语义研究⽅⾯的理论,联系古今,旁及⽅⾔,分别层序,

研究词义发展的各种现象,并寻出⼀般的规律,给语⽂教学和编纂词典以帮助。还有根据古今

不同时代的语⾳系统,从⾳与义的关联上从事词与词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进⼀步发展为全⾯的

词族的研究,这项⼯作的完成将为汉语发展史增添新的重要内容。

杜甫之七言绝句-熊绎

训诂学——精选推荐

本文发布于:2023-05-22 14:52: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738368489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训诂学——精选推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训诂学——精选推荐.pdf

标签:训诂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