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及其交际中的运用
摘要: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群体中而非孤立存在。由于种种
需求,人与人之间必定会产生交际。每种交际都有肯定的目的,
或是宣泄情感,或是寻求关心,或是传达信息,等等。为了实现
这些目的,就要有肯定的手段和途径并遵循肯定的原则。其中较
为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礼貌原则。
关键词:礼貌原则;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礼貌原则在交
际中的应用
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必定存在肯定的目的,为了到达交际的
目的,必定需要遵守肯定的原则,实行肯定的策略。礼貌原则是
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则。
在西方,比较有代表性的是Leech的礼貌原则,包括六个
准则:
策略准则,是指尽量削减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
的好处。该原则是人们交际时最常常接受的准则,它构成了英语
语言文化礼貌原则的核心。这与西方的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在西
方,人们普遍比较重视自我,隐私权等个人权利是神圣不行侵害
的,所以,在交际中维护这些较受重视的权利就要求人们注重肯
定的策略。
大方准则,尽量削减对自己的好处、尽量增大对他人的好处。
假如在一次交际中只有一方受益,另一方没有任何层次上的受益,
- 1 -
那么,这样的交际是很难维持下去的。
赞扬准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判、尽量增加对他人的赞扬。
每个人都喜爱听到别人的夸奖,在交际中适当而真诚的夸奖能使
人心情愉悦,制造和谐的交际气氛,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
虚心准则,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判。
在交际中,假如只是一味地夸大自己,炫耀自己,会令对方感到
不悦,不利于交际的进行。
赞同准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不同意见、尽量夸大与他人的
相同意见。每个人都渴望被赞同被认可。在交际中,应当学会赞
同对方。先表达相同的意见,再表达不同的意见,才能更简单被
接受。
怜悯准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扩大对他人的怜悯。
良好的交际气氛是交际胜利的前提,对他人的厌恶不利于交际的
进行,为了到达交际的目的,就要遵循怜悯准则。
Leech的礼貌原则总结了西方交际的一些准则,是很典型的
概括。然而,中国的文化确定了其交际原则有自己的特色。
顾日国先生在《礼貌、语用与文化》一文中阐述了自己的观
点,认为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礼貌〞包含四个基本概念:敬重、
虚心、热情、文静。在这四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结合Leech的
礼貌原则,提出了适合于现代汉语的几条中国式的礼貌准则;“自
卑而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
与称呼准则;“彬彬有礼〞与文静准则;“脸〞、“面子〞与求同
- 2 -
准则;“有德者必有言〞与德、言、行准则,得体准则,大方准
则,和求同准则。
虽然中西方礼貌原则不尽相同,却都受到语境的约束。在肯
定的语境中显得礼貌的话语,在其他语境中可能显得不够礼貌或
过分礼貌;对说话者一方来说是礼貌的行为,对听话者一方来说
却不肯定感到礼貌。例如:中国人一般认为对别人表示关心、热
情是礼貌的表现,互相询问一些状况可以缩短彼此的距离。因此
在初次见面时会相互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职业等等。但是这
在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里则往往被看做是对个人隐私的侵害。
语言礼貌是个动态的过程,存在于现实的交际中。言语行为
是否礼貌要受到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这两个语境因素的制约。因
此,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仅仅能说一口流利的外语是不够的,
要结合语境,使自己的语言得体、有礼。
为了交际的顺利进行,我们应当加强这样一种意识:汉文化
重视谦逊准则,而西方文化则突出得体准则。这一点从日常生活
的例子中可略见一斑。
在日常生活中,恭维别人或是被别人恭维是司空见惯的,而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恭维的应答却是不同的。You are
verybeautiful,(你很秀丽。)汉文化注重谦逊准则,要求人们尽
量削减对自己的表扬,尽量贬低自己。所以,中国人对这句话的
应答往往是谦恭的,或是否认的。西方文化则认为欣然接受对方
的赞扬可以幸免损害对方的面子,是礼貌的。因此,西方人对恭
- 3 -
维往往表现出高兴与感谢,实行一种迎合而非否认的方式,以免
显露出与恭维者不一致,令人尴尬。恭维语是一职多能的社会言
语行为,即在日常生活交往的不同社会环境中可以完成不同的功
能。依据国内外学者的调查,在英语中,恭维用语除了表示欣赏
外,其主要的功能是协同交往双方关系的“一致性〞,交际者接
受主动礼貌的方略。而汉语恭维语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使对方感
觉良好;欣赏;甚至利用他人。在跨文化交际中,假如交际双方
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那么交际可能会出现问题,甚至无法
进行下去。
邀请与接受也是交际中常常碰到的状况,几乎每个人都曾经
有邀请别人或被别人邀请的经受。中国人通常接受螺线型思维模
式,话语整体结构包括多次话轮转换,经过谈话双方多次协商之
后,才能达成一致。这种状况在邀请与接受邀请的礼貌会话中表
达得尤为明显,尤其是正式的场合。邀请人往往三番五次地邀约,
以示真心实意,这表达了中国传统礼貌原则中的热情准则。而受
邀请人则往往推三托四,表示不想给对方添麻烦。邀请人会一再
坚持,知道对方接受邀请。一方面,受邀请人要一再试探对方是
否真心,是否只是礼节性的邀请,而非真实邀请。过早接受邀请
则会有失于礼节;另一方面,只有一再坚持,邀请人才能表达自
己的诚意,因此邀请方和受邀请方常常要经过屡次协商才达成一
致。而西方人通常实行直线型思维模式,邀请人发出邀请后,假
如受邀人情愿接受,则一般不会推托;假如受邀人的确无法接受
- 4 -
邀请,道明缘由后,邀请人一般不会屡次邀约。在跨文化交际中,
中国人的过度热情往往会让对方感觉不知所措。
每种语言的表达方式都不尽相同,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方
法也有所差异。因此,同样的礼貌原则,在不同语言中的表现方
式也是千差万别的。为了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要敏捷使用礼貌
原则。
- 5 -
本文发布于:2023-05-22 10:21: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7221181733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交际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及其交际中的运用.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交际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及其交际中的运用.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