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北方地区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北方地区的范围
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西到祁连山东端的乌鞘岭,
东临渤海和黄海,北面与俄罗斯、东面与朝鲜为邻。主要包括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
省,黄河中下游的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山西的全部和河南、宁夏、陕西、甘肃的部分
地区,以及江苏、安徽两省的北部地区。面积占全国1/5,人口却占了近40%。细分亚区有:
秦岭地区、黄淮地区、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太行山地区、大兴安岭地区等。
二、北方地区地带性特征和分异描述
1. 气候地带性分异
北方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小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气温在0℃以下,
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由于绝大部分地区是湿润、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
400~800mm之间,雨季开始晚,降水分布不均,集中在八九月份。
温度
在温度上黄淮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为14~15℃,7月份平均气温为26~28℃,1月份平均气
温为0℃;京津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1~12℃,7月份平均气温同在26~28℃,而1月份平均气
温为-4~-5℃;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5℃,7月份平均气温在18~24℃,1月份平均气温
在-8~-28℃之间。由此可见,北方地区平均气温南北相差10~16℃,表现为气温随纬度的升
高而递减。因太阳直射北半球,且北方地区气候偏大陆性,夏季普遍高温。
降水
北方地区绝大部分是湿润、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400~800mm之间。至南的秦岭淮
河一线是800mm等降水线分界,至北的大兴安林、张家口、兰州一线是400mm等降水线分界。
据2015年公布的全国主要城市降水量:济南 713.7mm、郑州 689.2mm、 西安
558.0mm、 兰州 267.0mm。这四个城市都处在暖温带,排除其他因素,单论从沿海到内陆
的距海远近距离的因素来说,表现为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趋势。
2. 植被地带性分异
自秦岭地区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以含青冈栎等常绿阔叶的落叶林(麻栎、
白栎、栓皮栎等)为主要种群,当中的针叶林以马尾松为主。但现在的植被中,人为影响,
已经不存在原生林。在次生林中由于群落的次生性较强,因而外貌近似落叶阔叶林。
在黄淮地区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以辽东栎、槲栎等落叶栎类与其他落叶阔叶林组成地
带性森林植被。而针叶林以油松、赤松为主。本地区的原生林也不复存在,次生林中以栎林,
马尾松为主。
在东北地区大兴安岭、长白山以针阔混交林为主,伴有暖温带的落叶林,也兼有寒温带
的针叶林,在此是个过渡地带,阔叶林树种有枫桦、紫椴、槭、水曲柳等,针叶林有红松、
水杉等。由于原始森林采伐后,生长山杨、白桦林等次生林。
影响植被生长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和温度的配合状态。自秦岭地区到黄淮地区再到东北地
区,温度在递减,植被呈带状分布。从南往北的不同植被,体现出了水平地带性的植被分异。
3. 土壤地带性分异
土壤的纬向地带性表现在土壤的水热和盐分状况、淋溶程度、腐殖质含量、种类和组成
等方面。与此相联系,风化过程和风化壳类型也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差别。在秦岭地区黄棕壤
为主体土壤,黄棕壤兼具黄壤和棕壤的某些特征,微酸性,其肥力一般,比红壤系列略肥。
在华北地区主要为棕壤和褐土,山区为棕壤,自然落叶枯枝成为其肥力的主要来源,平原则
为褐土,千万年来人类的耕作改善了原本的母质,具有较高的肥力。在东北地区主要为黑土
和黑钙土,在千百年来的积累作用形成深厚的腐殖层,其肥力是众多类型土壤中较优良的。
自南往北的不同土壤类型,反映出不同的土壤地域分异现象, 自南往北,水热配合条件越
差,微生物等活跃性有所下降,对于枯枝烂叶、动物排泄物及其尸体的分解速度下降。而植
物的生长活力比南方的较弱,生长需求较少,再加上淋溶作用较弱,所以腐殖质等多数留在
土壤中,表现为土壤肥力较高。
4. 动物地带性分异
在华北地区,生活着温带森林--森林草原、农田动物群。在该区域气候条件较好,食物
较为丰富,动物种类多样。林栖动物较为丰富,兽类中有狍、野猪、梅花鹿、黄鼬、黑熊。
沼泽地区则主要为黑线姬鼠和东方田鼠。华北山林地区优势的动物群大致与东北温带林区种
相似,但典型森林啮齿类红背、棕背已罕见,并出现了与南方共有的种类,如岩松鼠。本地
区农田动物有小家鼠、黑线姬鼠和背纹仓鼠等形成优势。
在东北最北部,有着寒温带针叶林动物。属于寒温带“泰加林”地带,森林茂密。冬季
寒冷且长,夏季暖和但短,湿润。地势起伏较小,林中隐敝条件好,但食物单一,阔叶树枝
叶及林下草木和地衣等是动物食物的主要来源。动物组成较简单,如兽类中以有蹄类较多,
鹿类,野猪为其中优势;食肉类中东北虎、鼬类、棕熊、狐等较普遍。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气候、植被等因子。而动物生在其中,活在其中,不同的动物生活
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制约着动物的生存,而不同的动物也改变着环境。这也是地域分
异的动物地带性分异。(而我国北方是古北界。华北、东北则为其亚分区。)
三、北方地区非地带性特征和分异描述
1.地质基础(列举华北地区、东北地区)
华北陆块是我国的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在经历了太古代、元古代和古生代等一系列的地
质构造运动形成地台—地槽占主导的穹窿构造。华北主要地貌单元包括黄土高原,太行山,
燕山,华北平原(黄河中下游平原,淮河平原,滨海平原)。黄土高原由于华北地块的抬升
形成高地;华北平原处于地槽部位发生陷落;太行山是在吕梁运动以后,发生了巨大的褶皱
隆起。
东北地区以东北平原(松辽盆地)断陷盆地为主要特征,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中、新生代陆
相断陷-坳陷沉积盆地(松辽盆地)。东邻张广才岭褶皱带,南部与华北地块北缘相邻,西
部为蒙古-兴安褶皱带。盆地周缘断裂及盆地内部隐伏断裂构造发育,盆地内以北北东向岩
石圈断裂为主体,控制着盆地的形成与分布。伴生发育着北西、北西西、北东东向级断裂。
北东向断裂广泛分布,主要有嫩江断裂、孙吴-双辽断裂以及依兰-伊通断裂。盆地内北西
向断裂构造形成晚,常切割北东向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
2.岩性基础及其沉积物分布
东北平原内多为第四系沉积物样品覆盖,十分发育,且分布广泛,岩性为冲积、洪积、
风积、冰水堆积、海陆交互相碎屑堆积物,局部发育火山岩。基岩露头少,在盆地边缘可见
断续出露的中生代地质体。
辽东、山东两地大多由古老结晶岩组成,伴随有岩浆岩侵入,胶东丘陵在白垩纪末期有
广泛的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喷出;
沿太行山,燕山山麓地带,由于山地不断抬升在山前形成洪积扇,其成分由第四纪砂枥
和中粗砂组成,结构松散;
冀北山地在地质构造上属燕山构造带,并有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喷出;
黄土高原陇中盆地主要分布有紫红色黏土,砂制黏土,砂岩和沙砾岩,陇东陕北高原基
底是近于水平产状的古生界中生界的砂岩,页岩;黄土沉积是在第四纪历史时期长期的堆积
物,包括午城黄土,离石黄土和马兰黄土
山西高原太行山背斜轴部有出露太古界与元古界的片麻岩,片岩等变质岩,其上不整和
覆盖了震旦系或寒武系奥陶系的灰岩,页岩,两翼分布着砂页岩并夹有煤层。
3.北方地区地势起伏规律
我国的地势大致是西高东低,而北方地区大致位于我国第三级阶梯上,所以其地势的总
体趋势还是西高东低。分述华北与东北的概况。
华北地区总体西高东低,西部以高原山地为主,东部以平原丘陵为主,整体呈阶梯状。
依次为黄土高原,太行山,华北平原;其北部有燕山等山脉分布,丘陵主要分布于山东半岛
和辽东半岛。
东北地区总体是四周高中间低(三面环山)。西边的绵延的大兴安岭,东北方向是较小
矮小的小兴安岭,东面是高大的长白山,把东北平原夹在其中。
4.地表结构
北方地区多为山水相间,主要水系有淮河水系,黄河水系,海河水系,辽河水系、黑龙
江、及京杭大运河。
(1)淮河上游从秦岭流出,中、下游处于华北平原南部,由洪河口至洪泽湖,两侧水系不
对称。北侧支流较长而密集,河道宽阔,水流缓慢;南侧支流河流短小,水势湍急。洪泽湖
以下,大部分水流转经高邮湖而泄入长江,另部分通过苏北灌溉总渠注入黄海。
(2)黄河为平原最大河流。是我国大二长河。也是泥沙含量最多的河流。其发源于青藏地
区,大部分流经的是北方地区。作为中国的“母亲河”,成为了中国的一个象征。
(3)海河发源于西部黄土高原,是华北平原北部最大河流,主要支流有北运河、永定河、
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五大水系,于天津附近汇聚入渤海。
(4)辽河发源于河北省平泉市七老图山脉的光头山,流经河北、内蒙古、吉林、辽宁四省
(自治区),最终注入渤海。其汇水面积较广,加上降水集中,洪涝灾害频发。
(5)黑龙江水系是中国最北部的水系,干流的北源为石勒喀河,发源于蒙古国北部的肯
特山东麓;南源为额尔古纳河,源出中国大兴安岭西侧的,南北两源在黑龙江省的漠河镇西
部汇合后始称黑龙江。黑龙江至萝北县附近由东南折向东北,先后接纳松花江、乌苏里江等
大支流,最后在俄罗斯境内入海。
(6)京行杭大运河为人工和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经平原地区,现在作为南水北调的东
线工程。
5.北方地区干湿度分异规律
北方地区自东向西距海洋越来越远,干湿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即湿度逐渐降低,干度
越来越大。同时植被也因干湿度的改变发生相应的变化,表现为乔木--灌木--草原(草甸)
--荒漠的变化。在区域内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区。
湿润区在东北长白山主体及以东地区、小兴安岭以东、以北的地区。因其气温低,蒸发
弱,而水分充足,所以成为了我过北方的一块湿润区;半湿润区范围大致沿大兴安岭南段、
燕山、太行山、渭河谷地北端再到兰州附近和秦岭淮河形成的一片区域。在这里降水较少,
而蒸发旺盛,水分条件较差,形成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在北方地区面积相对较少,主要为太
行山、大兴安岭的雨影区,山地阻挡降水少,而蒸发却也同样旺盛,水分条件差,故形成半
干旱地区。
四、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以雾灵山的植被为例)
雾灵山海拔2116.2M,水热条件显著,植物垂直带谱发育齐全。
农田果林带
分布在900M以下为基带,但由于人为开发,所以这一原始基带被破坏,成为人工植物群
落,在土层深厚的坡梁或沟谷,都被开辟为果园或农田,主要农作物有:高粱、玉米、谷子、
果树有:苹果、京白梨等,在荒坡有发育灌草丛,有:酸枣、荆条、胡枝子、铁杆蒿等。土
壤为褐土。
油松栎类林带
在云雾线以下,光照充足。阳坡900—1100M,阴坡900—940M,阴坡森林发育良好,油
松与栎林混生。其中绝大部分是建国后营造的人工林。具有二重结构下层灌木有胡枝子、映
山红等,草木有独活、玉竹、胡柴等。阳坡水分条件较差,林层发育较差灌木丛呈斑状镶嵌
分布,灌木有:荆条、酸枣等。土壤为褐土或淋溶褐土。
落叶阔叶林带
分布在940—1720M,介于油松林带和针叶林或山顶草甸之间。这一带谱厚,阴阳坡主要
为栎类林。建群种为蒙古栎,辽东栎等。阴坡水分好的地方及沟谷主要为杂木林,建群种不
明显。土壤为棕壤。
针叶林
范围在1600—1900M,为林带上限,群落在阴坡或沟谷,以云杉和华北落叶松为优势种,
在阳坡则为华北落叶松的优势种,成为纯林。土壤为棕壤。
山顶草甸带
在1750M—山顶,植物种类繁多,以禾本科、菊科、龙胆科为主,种类有贝加尔唐松草、
金莲花、银莲花等。土壤为山地草甸土
本文发布于:2023-05-22 09:39: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7195801732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论述北方地区的地域分异规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论述北方地区的地域分异规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