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守道》全文、注释和鉴赏
圣王之立法也,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必完法。治世
之臣,功多者位尊,力极者赏厚,情尽者名立。善之生如春,恶之死如秋,
①
故民劝极力而乐尽情,此之谓上下相得。上下相得,故能使用力者自极于
权衡,而务至于任鄙;战士出死,而愿为贲、育;守道者皆怀金石之心,
②③④⑤
以死子胥之节。用力者为任鄙,战如贲、育,中为金石,则君人者高枕而
⑥
守己完矣。
〔注释〕 ① 治世: 治理得好的社会。 ② 权衡: 秤锤为权,秤杆为
衡,这里比喻法度。 ③ 任鄙: 人名,战国时秦国的大力士。 ④ 贲、育:
孟贲、夏育,两人都是战国时期的卫国人,大力士。 ⑤ 金石之心: 比喻
像金石一样坚贞不变的心。 ⑥ 子胥: 指伍子胥,名员,春秋末期楚国人。
古之善守者,以其所重禁其所轻,以其所难止其所易,故君子与小人俱
正,盗跖与曾、史俱廉。何以知之?夫贪盗不赴溪而掇金,赴溪而掇金则
①
身不全。贲、育不量敌,则无勇名;盗跖不计可,则利不成。明主之守禁也,
贲、育见侵于其所不能胜,盗跖见害于其所不能取,故能禁贲、育之所不
能犯,守盗跖之所不能取,则暴者守愿,邪者反正。大勇愿,巨盗贞,则天
②
下公平,而齐民之情正矣。
〔注释〕 ① 盗跖: 春秋末期著名的强盗,贪而不廉的典型。曾: 指
曾参,孔子的学生,以孝闻名。史: 指史䲡,一名史鱼,春秋时卫国的大夫,以
廉正闻名。 ② 愿: 谨慎。
人主离法失人,则危于伯夷不妄取,而不免于田成、盗跖之祸。
①②
何也?今天下无一伯夷,而奸人不绝世,故立法度量。度量信,则伯夷不失
是,而盗跖不得非。法分明,则贤不得夺不肖,强不得侵弱,众不得暴寡。
③
托天下于尧之法,则贞士不失分,奸人不侥幸。寄千金于羿之矢,则伯
④⑤
夷不得亡,而盗跖不敢取。尧明于不失奸,故天下无邪;羿巧于不失发,故
千金不亡。邪人不寿而盗跖止。如此,故图不载宰予,不举六卿;书不
⑥⑦
著子胥,不明夫差。孙、吴之略废,盗跖之心伏。人主甘服于玉堂之
⑧⑨
中,而无瞋目切齿倾取之患;人臣垂拱于金城之内,而无扼腕聚唇嗟唶
⑩
⑪⑫
之祸。服虎而不以柙,禁奸而不以法,塞伪而不以符,此贲、育之所患,
⑬⑭⑮
尧、舜之所难也。故设柙,非所以备鼠也,所以使怯弱能服虎也;立法,非
所以备曾、史也,所以使庸主能止盗跖也;为符,非所以豫尾生也,所以使
⑯
众人不相谩也。不独恃比干之死节,不幸乱臣之无诈也;恃怯之所能服,
⑰
握庸主之所易守。当今之世,为人主忠计,为天下结德者,利莫长于此。故
君人者无亡国之图,而忠臣无失身之画。明于尊位必赏,故能使人尽力于
权衡,死节于官职。通贲、育之情,不以死易生;惑于盗跖之贪,不以财易
身;则守国之道毕备矣。
〔注释〕 ① 伯夷: 商朝末年孤竹国君的长子,因推辞君位而外逃。
后又反对周武王伐商,周灭商后,不食周粟而饿死。 ② 田成: 指田成子,
即田常。 ③ 贤: 德才好的人。不肖: 与“贤”相对,德才不好的人。
④ 尧: 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首领,传说中的圣君。 ⑤ 羿: 指后羿,
夏代东夷族有穷氏的部落首领,以善射著称。 ⑥ 宰予: 即宰我。孔子
的学生,在齐国做临淄大夫,反对田常夺权,失败后被杀。 ⑦ 六卿: 指晋
国掌权的六大贵族,即范氏、中行(háng)氏、智氏、赵氏、魏氏、韩氏。
⑧ 夫差(chāi): 春秋末期吴国的君主。 ⑨ 孙、吴: 指孙武、吴起,两人
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 ⑩ 玉堂: 指王宫。 ⑪ 瞋目: 怒目,
瞪眼。 ⑫ 金城: 金石一样坚固的城,指都城。 ⑬ 扼腕聚唇: 左手扼住
右腕,噘起嘴唇,愤怒怨恨的样子。嗟唶(jiè): 哀怨叹息。 ⑭ 柙(xiá): 关
猛兽的木笼子。 ⑮ 符: 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调兵时的凭证,用金、玉、
铜、竹、木等制成,分成两半,各执其一,有事时合之以验真假。 ⑯ 豫: 通
“预”。尾生: 人名,传说中最守信用的人。 ⑰ 比干: 商纣王的叔父。
【鉴赏】 “守道”,即守国之道,也就是确保国家政权的原则。
君主如何才能保住自己的宝座不被他人所占?怎样才能保证自己的
国家不被颠覆还要国富兵强?法家思想家韩非的回答很明确: 实行法治。
实行法治,首先是要制定完善的法制。什么样的法制才算完善呢?这
乃是个立法的原则问题。韩非说:“圣王之立法也,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
以胜暴,其备足以必完法。”韩非将这样制定的法令,称为“圣王之立法
也”,可见他对这种“立法”原则的推崇,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法令是最
完备的了。
细绎韩非推崇的“立法”原则,要点不外乎三个方面: 一是厚赏,二
是重刑,三是采取措施保证法制的完善。
先看“厚赏”。“厚赏”就是要给有功劳者、为国拼死杀敌者、
替君主竭忠尽力者以优厚的赏赐,使他们位高爵显,宠极荣耀。俗话
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是都有“好利
恶害”的本性吗?冲上去有赏,后退不仅无赏,连脑袋恐怕也难保住,你还
不拼命向前?更何况向前冲还可落得个为国为君竭忠效力的美名。应该
说,“立法”坚持“厚赏”,这可是以韩非为代表的中国法家思想的一大
特色和一大创举。中国过去的电影中,当官的在战场上总是用“冲上去
赏金条若干、银元若干”的口号去激励士兵,大概这都是从韩非那里学
来的。
再看“重刑”。“重刑”其实不是韩非的发明,韩非之前的很多法
家人物都有这种主张。如商鞅有“王者刑九赏一”之说,管子说:“行令
在乎严罚。罚严令行,则百吏皆恐。”(《管子·重令》)韩非不过是继承
了这些说法而已。韩非的逻辑是:“以其所重禁其所轻,以其所难止其所
易,故君子与小人俱正,盗跖与曾、史俱廉。”因为轻罪尚且受到重罚,岂
不让人吓倒?这样,就谁也不敢犯罪了。谁也不敢犯罪,就达到了“以刑
去刑”、“以罪止罪”的目的,天下自然太平了。韩非的这一观点,后代
的君主中有不少信奉者。秦始皇重刑,天下“刑徒遍地”,这自不必说;近
两千年后,明太祖朱元璋也认准了这一点,有明开国之初他便亲手写定
《大诰》,规定了族诛、凌迟、弃市、枭示、斩、挑筋、去指等三十余
种酷刑。而在此后的四十年间,他处理的案例,有记载的凌迟、枭示、族
诛案有几千例,弃市以下则有一万多例,真是触目惊心!而他却振振有词
地说,他之所以“特令法外加刑,意在使人知所警惧,不敢轻易犯法”。
(《明实录·太祖实录》卷二三九)
韩非的另一条“立法”原则,是采取措施保证法制的完善。而这一
条实际则是执法的原则。在韩非看来,执法最根本的原则,是不要“离法”
而失人心。“离法”,一是会造成法令制度的失准,这如同调兵不用兵符,
度量而没有尺绳和权衡,将会使社会上是非不分、公正和正义蒙羞,而奸
诈和欺骗盛行;二是社会既失准,则人心就会混乱,不再有人为国家和君主
守法尽忠。所以,直到今天,司法的公正仍是一个公众普遍关心的社会问
题,公正执法不仅关乎法律的严肃性,而且也是社会道德和良心的期盼。
当然,以韩非为代表的中国先秦法家的“法治”精神,虽然某些观点
仍对我们今天的依法治国有借鉴和启发作用,但从根本上讲则是与现代
由西方输入的法律精神不同的。因为近现代西方的法律观念是与民主、
平等、自由等概念联系在一起的。现代立法不单纯由某个君主或专政
机关制定法律,公众只是被动地遵守。换句话说,现代法律的建立,已不再
是统治者奖赏谁或惩罚谁的条例,而是“开门立法”,综合了各个利益群
体意见的结果,而执法的基本内涵乃是正义。这与中国古代法家为专制
君主一个人设计的法令是完全性质不同的。黑格尔在其《哲学史讲演
录·导言》中说:“在东方只是一个人(专制君主)自由……但在东方那唯
一专制的人也不能自由,因为自由包含别的人也是自由的。”从这个意
义上说,韩非所谈的“守道”,只是封建专制的君主制定和实施政令的原
则,与现代社会的“法治”原则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本文发布于:2023-05-22 09:31: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719117485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韩非子·守道》全文、注释和鉴赏.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韩非子·守道》全文、注释和鉴赏.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