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朗诵视频]观沧海古诗朗诵
观沧海古诗朗诵篇一: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教学设计
《观沧海》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七上第三单元第15课
二、教学设想:
1、考虑到七年级学生诵读古诗的通病是急于成诵:读的速
度太快,节奏感不强,这就不利于感悟与理解。要改变这种状况,
须从读诗的节奏训练人手。为了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教师应范读
或领读一两遍,或挑选个别学生为全班领读。以多种形式加强诵
读,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在熟读
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2、至于串讲或启发提问,重点可放在景物描写,因为借景
抒情是这首诗的特点。背景也要讲一点,切忌展开。
3、要遵照“诗无达诂”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启发、诱
导、排疑解惑,要讲得精炼,讲到点子上,使学生能说出自己的
体会,使学生学得有兴味,愿意多读一些古代诗歌。
三、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通过对诗
歌的具体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中如何借景抒情。
3、了解并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节奏、语速及语调等方面的),
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在反复朗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
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启发学生像作者一样,心存远大志向,将来为促进社会
的进步而建功立业。
四、教学重点难点
1、进行诵读训练。
2、理解诗歌意思,解说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情感。
4、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重点难点突破方法:本人运用适当的音乐和画面来创设情境,
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中,然后让学生
边读边想象画面,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教师要在必要处进行引
导、点拨和讲解,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课文并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
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曹操,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已经一览他的风
姿。但是由于《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
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其实,据史料记载,曹操也是一代良
君,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曹
操也是以豪放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今天,我们即
将学习的一首《观沧海》就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那时,
他即将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
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就让我们赶快来欣
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吧,来感受它的雄浑气势。
(二)作者作品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
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
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他欲统一中国,建功立业
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
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赛,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
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情像沧海
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
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三)、字词积累和基本技能训练。
1、首先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仔细地听,将生字标记出来,
不懂意思的词加上点,仔细听这些字词的发音。
2、掌握生字词的读音,认读两遍,对生字的结构进行讲解
帮助学生识记。
3、学生一读课文,齐读,读准字音。老师要及时纠正学生
读错的字音。
4、朗读诗歌要注意正确处理诗歌的节奏、语速及语调。古
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言的节奏型是:X X/X X如“东临/碣
石,以观/沧海”(四言句)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
“峙”“起”“里”“志”等字,押的是“i”韵。) 赏景诗一般语速较慢,诗
人往往是边赏景边歌从心来。此诗的语调比较激昂、雄浑有力。
学生二读课文,要读好诗歌的节奏、语速及语调。看屏幕赏读,
一边欣赏壮阔的画面,一边想象诗人当时的感受。
5、理解诗歌内容,先要明白字词的意思。学生三读:自读,
看注释或资料,补充注释一些字,然后释译全诗。译一句就齐说
一句。
原文: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译文:(挥师)向东登上碣石山,
来观赏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
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碣石山上树木聚集在一起生长,各
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
中出发的。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
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
的思想感情吧。
(四)、赏析与理解:
学生四读:快速默读,然后说一说:作者观海观(看)到什么
样的景?(明确“写了什么”)在文中标记一下,首先是哪些事物,请
举手回答。
明确:描写了曹操登碣石山所见沧海之景:海水、山岛、草
木、洪波、日、月、星辰。
讨论1:所写之景有什么特点?
海水荡漾 动景 山岛耸立 静景 实景
草木丰茂 静景 洪波涌起 动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想象之景 虚景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总结:写实景中有动有静,这样动静互相映衬,显示了大海
的辽阔、威严和宏伟。常言说:世上最大的地方是海洋,比海洋
还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什么?——人的心。用在这时候
是不是最准确?曹操不仅看到了大海,还在想象中看到了日月星
辰。那么,我们用一个什么词来准确概括诗人的心胸?——博
大!“日月星辰这些亘古不变的事物,好像都是从眼前的海中出来”,
意思是它们也在运动中,它们每天要从海里升上天空,在它们日
常运行的位置上去,那它们有一种什么精神才可以?——昂扬奋
发的精神!那么,我们用一句话概括此诗:这首诗借写所观海景表
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明确:最能体现诗人博
大的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那么,看到这么宏伟的景象,诗人的心里会想什么?哪一句
透露了他的心思?
讨论2:“诗言志”。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们已经知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一句:日月星辰
这些亘古不变的事物好像都是从眼前的海中出来的,意思是不是
大海主宰着一切?而这大海在诗人眼前,也在诗人心中,他是否
在想,中国辽阔的山河大地何时为我曹操主宰,号令天下之“令”
何时皆出于我曹操之口?“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不会为了写景而
写景,我们透过这些景物了解诗人的情感。正是:这首诗表达了
诗人一统天下的宏大抱负。)
现在,让我们带着我们的远大理想,像曹操那样很豪气地朗
诵一遍《观沧海》!
讨论3:此诗分几层来写的?
明确:第一层(1—2)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3—8)描写海水和山岛。
第三层(9—12)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
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讨论4:这首诗是怎么写的,全诗围绕什么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这首诗先写景,在写景中自然的抒情,这首诗采用借
景抒情的写法。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全由“观”字展开。
“观”是“诗眼”。
(五)、小结:
“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
的“志”来统帅的。 诗的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
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其中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形象地反
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用一篇小短文写出学习这首诗后的感受、体会。
附录一:《观沧海》教学反思
《观沧海》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
篇。这首诗歌主要表达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文中主要
通过描写波澜壮阔的大海的景象以及作者由此产生奇特的景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并由此展现了诗人的
博大胸襟。
这次教学是依托我校“基于问题的学习——课堂练习的有效
性”而展开的一次教学实践。教学中,意图通过学生的联想和想
象,去走近诗人的想象世界,感悟诗人的胸襟和抱负。具体做法
是结合多媒体,运用多彩的画面和生动的声音,使学生与作者走
得更近,从而更好地去感受诗人并在感受中把学生的“说”变成学
生们的“先写后说”,在表达上是把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转换成先书
面表达后口语表达的一种尝试。在思维的过程中是经历了一种先
想象,再构思——组织语言,再表达的一种思维过程。从表达方
式上,还是一个尝试。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表现出来的问题是:
一、学生结合画面表达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表达得很概括,
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画面。这使得对学生思维
的训练——先想象再构思,后表达的思维不到位。这一点与学生
们的积累语想想思维的训练不到位也有很大的关系。
二、学生们对古诗歌的认识还很粗浅,甚至是基本的律诗、
绝句的格式都不知晓。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诗歌的内容。这一
点也和学生们接触到诗歌不久有很大的关系.
附录二:《观沧海》课文解读
曹操这首《观沧海》生动地描绘了沧海的形象,单纯而又饱
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
是,此诗不仅反映了沧海的形象,也写出了它的性格. “ 东临碣
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
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这首诗是曹操在北征乌桓时登临碣石山的时候写的。
开头两句 虽纯为叙事,但言语之间也流露了第一次览观大
海时的兴奋而庄严的心情,使人感到沧海不是寻常的景物:“观沧
海”也不同于随意登临。
“水何澹澹”六句 是对大海的直接描写,除了刻画海的博大
动荡之外,也写出了有关景物的萧瑟气氛。虽然着墨不多,却使
人想见整个海景,并似乎感觉到诗人此时的心情。这几句诗看起
来并不是精心刻画,而只是现现成成地说出了目中所见,心中所
感,但却更显得质朴自然,错落有致,了无雕琢的痕迹。同样是
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是登上山顶,我们的感受是很
不相同的。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当然是大海的全
景。所以他从大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
特别是诗的末尾,诗人以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个宏伟的
境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对
大海的间接描写。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宇宙间的奇观,
创造了一个博大宏伟的境界。前边的描写是写实,这几句是写-
个想象的境界。这寥寥十六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
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
无际,实在是壮观极了。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来,绕天一
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
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
源于沧海一样。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
的形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
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样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
是并不多见的。这几句描写使整个海景更有立体性,它不仅是在
平面上向远处伸展,而是海与天空浑成一体。同时海中既有“洪波
涌起”,天上的日月群星又运行不息,所以那浑然一体的海天之景
又始终是处于激荡运转之中,这就是通过眼前景物与活泼想象的
结合构成了一种极其雄伟的奇观。
曹操这首《观沧海》生动地描绘了沧海的形象,单纯而又饱
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
是,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沧海的形象,同时也写出了它的性格。既
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诗
人不满足于对海洋作形似的摹拟,而是力求表现沧海那种孕大含
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
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由于
景物不是客观的描写,而着重刻画了诗人对海景的独特感受,所
以诗中对于气势雄浑的沧海的歌咏,也正表现了诗人自己的壮阔
胸怀和宏伟气魄。
观沧海古诗朗诵篇二:《观沧海》的赏析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
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
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
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
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
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
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
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
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
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
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
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
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
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
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
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
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
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
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
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
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
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
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
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
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
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
一。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
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
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
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
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
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
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
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
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
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
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
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
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
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
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
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
生命的活力。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
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之行,若出
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
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请看,这就
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
《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
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
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
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
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
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
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
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
和乐时加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观沧海古诗朗诵篇三:曹操诗词观沧海吟诵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
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也适合用于诗词的朗诵。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扩展阅读:曹操的评价
史书评论
陈寿《三国志》:“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
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
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
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
超世之杰矣。”
王沈《魏书》:“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
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本文发布于:2023-05-22 09:27: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7188381732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观沧海朗诵视频]观沧海古诗朗诵.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观沧海朗诵视频]观沧海古诗朗诵.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