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酱油的酿造工艺

更新时间:2023-05-22 08:22:10 阅读: 评论:0

雏鹰起飞-汪峰的歌曲大全100首

酱油的酿造工艺
2023年5月22日发(作者:盐腌)

酱油的酿造⼯艺

酱油的酿造⼯艺

⼀、酱油⽣产是我国劳动⼈民创造的

酱油及酱类酿造调味品⽣产最早发明于我国,⾄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始于公元前⼀世纪左

右。

酱油在历史上名称很多,有清酱、⾖酱、酱汁、豉油、淋油、晒油等。最早使⽤酱油这⼀名称

是在宋代⾄明代万历年间,公元⼋世纪著名的鉴真和尚将其传⼊⽇本,后逐渐扩⼤到东南亚和

世界各地。

⼆、近代酱油⼯业发展和现状

⼆⼗世纪30年代,从天然发酵逐步改为保温发酵 。对传统⼯艺进⾏总结、选育优良菌种,在保

证产品风味基础上提⾼原料利⽤率,缩短发酵周期,进⼀步提⾼劳动⽣产效率。提⾼⽣产操作

机械化程度。

三、酱油的分类和定义

1、酿造酱油

定义:

以蛋⽩质原料和淀粉质原料为主料,经微⽣物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泽、⾹⽓、滋味和体态的

调味液。

按发酵⼯艺分为两类:

1 ⾼盐稀态发酵酱油

盐稀态发酵酱油

固稀发酵酱油

2)低盐固态发酵酱油

2、配制酱油

以酿造酱油为主体,与酸⽔解植物蛋⽩调味液,⾷品添加剂等配制成的液体调味品。 配制酱油

中的酿造酱油⽐例不得少于50%。配制酱油中不得添加味精废液、胱氨酸废液以及⽤⾮⾷品原

料⽣产的氨基酸液。

3、化学酱油

也叫酸⽔解植物蛋⽩调味液,是以含有⾷⽤植物蛋⽩的脱脂⼤⾖、花⽣粕、⼩麦蛋⽩或⽟⽶蛋

⽩为原料,经盐酸⽔解,碱中和制成的液体调味品。

安全问题:氯丙醇。

⽣抽和⽼抽

⽣抽——是以优质的黄⾖和⾯粉为原料,经发酵成熟后提取⽽成,并按提取次数的多少分为⼀

级、⼆级和三级。

⽼抽——是在⽣抽中加⼊焦糖,经特别⼯艺制成浓⾊酱油,适合⾁类增⾊之⽤。

五.酱油⽣产的主要原料

1.酱油酿造的原料包括:

蛋⽩质原料 淀粉质原料 ⾷盐 其他辅助原料

⼩麦、麸⽪、⾯粉、碎⽶、⽟⽶、薯⼲等,主要提供碳⽔化合物,同时提供酱油中1/4氮素,特

别是Asp 含量⾼,是酱油鲜味的主要来源。

2.原料的选择

3.原料选择的依据

蛋⽩质含量较⾼,碳⽔化合物适量,有利于制曲和发酵。 ⽆毒⽆异味,酿制出的酱油质量

好。 资源丰富,价格低廉。

容易收集,便于运输和保管。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争取综合利⽤。

4.酱油⽣产主要原料质量指标

⼆、蛋⽩质原料 ⼤⾖:黄⾖、青⾖及⿊⾖。 ⾖粕:⽤有机溶剂提取油脂后的产物。 ⾖饼:

⽤压榨法提取油脂后的产物。 豌⾖、蚕⾖

其他蛋⽩质原料 :花⽣饼、菜籽饼等。

5、⾷盐作⽤:

酱油咸味的来源;

与氨基酸共同呈鲜味,增加酱油的风味; 减少杂菌的污染。

五、酱油酿造⽤⽔⽔是酿造酱油的原料,⼀般⽣产⼀吨酱油需⽤⽔6-7吨。凡是符

合卫⽣标准能供饮⽤的⽔如⾃来⽔、深井⽔、清洁的江⽔河⽔湖⽔等均可使⽤。 ⽬前来讲⾃

来⽔⽐较理想,但随着⼯业化的进展,今后对⽔质的要求必将予以更多

重视。如果⽔中含有⼤量的铁、镁、钙等物质,不仅不符合卫⽣要求,⽽且影响酱油的⾹⽓

和风味。

6 其他辅助原料

苯甲酸(钠)、⼭梨酸(钠)等。 ⼤蒜、⽣姜、草菇等。

六、酿造有关的微⽣物

1.⽤于酱油酿造的霉菌应满⾜的基本条件

不⽣产真菌毒素;

有较⾼的产蛋⽩酶和淀粉酶的能⼒;⽣长快、培养条件粗放、抗杂菌能⼒强;不产⽣异味。

2、曲霉 1、⽶曲霉

是⽣产酱油的主发酵菌。

碳源:单糖、双糖、有机酸、醇类、淀粉。

3氮源:如铵盐、硝酸盐、尿素、蛋⽩质、酰胺等都可以利⽤。

基本⽣长条件:最适⽣长温度32-35,曲含⽔48%-50%pH 6.5-6.8,好氧。

蛋⽩酶分为3类:

——酸性蛋⽩酶(最适pH3.0

——中性蛋⽩酶(最适pH7.0

——碱性蛋⽩酶(最适pH9.0-10.0

3、酱油曲霉

酱油曲霉分⽣孢⼦表⾯有突起,多聚半乳糖羧酸酶活性较⾼。

4、⿊曲霉

含有较⾼的酸性蛋⽩酶。

⼆、酵母

鲁⽒酵母——发酵型酵母,发酵葡萄糖和麦芽糖⽣成酱油的风味物质,随糖浓度降

低和pH 降低开始⾃溶。

球拟酵母——酯⾹型酵母,参与了酱醪的成熟。

三、乳酸菌

适当的乳酸是酱油的风味物质之⼀;乳酸还可以和醇类结合⽣成酯;降低酱醅的pH

值,有利于酵母菌的⽣长,同时抑制杂菌的⽣长;和酵母菌共同作⽤产⽣糠醛,赋予酱油特

别的风味。

5、有害微⽣物

⽑霉、青霉、根酶、产膜酵母、枯草芽孢杆菌、微球菌等,这些微⽣物的⽣长可以

降低成曲的酶活,影响原料的利⽤率,产⽣异味,使酱油浑浊。

细菌污染——酱油中卫⽣指标规定,细菌数≤5×104 cfu/ml

七、 酱油的⽣产⼯艺

(⼀)酱油酿造原理

1、蛋⽩质的⽔解

原料中的蛋⽩质经过⽶曲霉所分泌的蛋⽩酶作⽤,分解成多肽、氨基酸。 ——⾕氨酸和天冬

氨酸使酱油呈鲜味。

——⽢氨酸、丙氨酸、⾊氨酸使酱油呈甜味。

——酪氨酸使酱油呈苦味。

2、淀粉的⽔解

原料中的淀粉质经⽶曲霉分泌的淀粉酶的糖化作⽤,⽔解成糊精和葡萄糖。 ——为微⽣物提

供碳源。

——是发酵的基础物质。

——与氨基酸化合成有⾊物质,赋予酱油甜味。

3、有机酸⽣成

酱油中含有多种有机酸,其中以乳酸、琥珀酸、醋酸居多。

适量的有机酸⽣成,对酱油呈⾹、增⾹均有重要作⽤。乳酸具鲜、⾹味;琥珀酸适量较爽

⼝;丁酸具特殊⾹⽓。

有机酸过多会严重影响酱油的风味。

4、酒精发酵

酵母菌分解糖⽣成酒精和CO 2,酒精的去向:

——氧化成有机酸;

——挥发散失;

4——与氨基酸及有机酸等化合⽣成酯;

——微量残存在酱醅中,与酱油⾹⽓形成有极⼤关系。

(⼆)⼯艺流程

(三) 操作要点

1、制曲

种曲是制酱油曲的种⼦,在适当的条件下由试管斜⾯菌种经逐级扩⼤培养⽽成。

制曲是种曲在酱油曲料上的扩⼤培养过程。

1 种曲制造⽅法

种曲制备的⽬的:获得⼤量纯菌种,为制⼤曲提供优良的种⼦。

原料要求:蛋⽩质原料占少量,淀粉质原料占多量,必要时加⼊适当的饴糖,以满⾜曲霉⽣

长时所需要的⼤量糖分。

灭菌⼯作:曲室及⼀切⼯具在使⽤前需经洗刷后消毒灭菌。

接种温度:夏天38,冬天42左右。

接种量:0.1%-0.5%左右。

培养过程:孢⼦发芽期——菌丝⽣长期——菌丝蔓延期——孢⼦⽣长期——孢⼦成熟期

2)制曲

冷却、接种及⼊池

迅速冷却到40 ,并打碎结块接种。

接种温度:夏天38,冬天42左右。

⼊池料层:30 cm

培养

曲料⼊池:应保持料层松、匀、平,利于通风,使湿度和温度⼀致。 温度管理:及时掌握翻

曲的时间。

——静⽌培养6-8 h,升温到35 -37,应及时通风降温,保持35 ——⼊池12 h 后,料

层上下表层温差加⼤,表层温度继续升⾼,第

⼀次翻曲,使曲料疏松,保持35

——继续培养4-6 h后,菌丝繁殖旺盛,结块,第⼆次翻曲,并连续⿎

风,保持30-32

——培养24 -28 h即可出曲。

翻曲的⽬的

疏松曲料便于降温;

供给⽶曲霉旺盛繁殖所需的氧⽓。

制曲时间长短的确定

制曲时间长短应根据所应⽤的菌种、制曲⼯艺以及发酵⼯艺⽽定。⽇本的⽶曲霉或酱油曲霉

菌株采⽤低温长时间发酵,其制曲时间⼀般为40-46 h

据报导低温长时间制曲对于⾕氨酰胺酶、肽酶的形成都有好处,⽽这些酶活⼒的⾼低⼜对酱

油质量有直接影响。

注意事项

曲料混合润⽔要求均匀。

原料蒸熟要求适度。

通风制曲时,由于⽔分挥发较多,所以熟料⽔分应尽量⼤些,可在45%-51%之间(视季节

及具体条件作适当调整),⽔⼤利于⽶曲霉⽣长,但过⼤易于污染细菌。

制曲产酶时品温尽量低于30,能增加酶的活性。

接种应均匀。

要有⾜够的风量。

感官特性:

——外观:菌丝丰满,质地均匀,密⽣黄绿⾊孢⼦,⽆杂⾊、夹⼼。

——⾹⽓:具有曲⾹⽓,⽆霉臭及其它异味。

——⼿感:曲料蓬松柔软,具有弹性,不粗糙。

理化指标:

⽔分: ⼀、四季度含⽔量多为28%-32%;⼆、三季度含⽔量多为26%-30%。

蛋⽩酶活⼒:1000单位~1500单位(福林法)

细菌数:不超过50亿/g (⼲基)。

2、发

酱醪——成曲拌⼊⼤量盐⽔,成为浓稠的半流动状态的混合物。 酱醅——成曲拌⼊少量盐

⽔,使其成不流动的状态。

将酱醪和酱醅装⼊发酵容器中,利⽤曲中的酶和微⽣物发酵作⽤,将其中的原料分解、转

化,形成酱油独有的⾊、⾹、味、体成分。

固态低盐发酵操作要点

注意⾷盐⽔的浓度:浓度要求12~13°

控制制醅⽤盐⽔的温度。⼀般温度在50-55之间,使拌曲后酱醅开始的发酵温度达到42-

44之间。

拌⽔量必须恰当:在制曲总重量的65%左右。

上部加盐⽔量较下部稍多(有挥发)。

防⽌表层过度氧化

⽤⾷盐将醅层和空⽓隔绝,从⽽既防⽌空⽓中杂菌的侵⼊,⼜避免氧化层的⼤量产⽣,对酱

醅表层还具有保温、保⽔作⽤。

由于盖⾯盐不可避免的溶化,⼜使表层相当深度的酱醅含盐量偏⾼,从⽽影响到酶的作⽤和

全氮利⽤率的提⾼。可⽤塑料薄膜代替。

保温发酵和管理

发酵前期 :控制在40-45的发酵温度,⼀般维持15 d左右, 后期发酵 :温度可以控制在

33左右

整个发酵周期 25-30 d范围。

如发酵周期在20天左右:最⾼温度不超过50 ;发酵温度前期以44-50为宜 ;后期酱醅

品温可控制在40-43

倒池

⽬的:使酱醅各部分温度、盐分、⽔分以及酶的浓度趋向均匀;排出酱醅内部产⽣的有害⽓

体;增加酱醅的含氧量。

时间:⼀般发酵周期20 d左右时只需在第9-10 d倒池⼀次。如发酵周期在25-30 d可倒池⼆

次。

酱油的浸出(淋油)

酱油浸出⼯序主要包括如下两个过程:

第⼀,发酵过程⽣成的酱油成分,⾃酱醅颗粒向浸提液转移溶出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与温

度、时间和浸提液性质等因素有关。

第⼆,将溶有酱油成分的浸出液(酱油半成品) 与固体酱渣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与酱醅

厚度、粘度、温度及过滤层的疏松程度等因素有关。

移池浸出⼯艺流程

1 淋油前的准备⼯作

2 ⽤以淋油的酱醅必须已经达到质量标准,以免降低酱油质量和使淋油不畅。

3 淋油池洗刷⼲净,处于清洁完好状态。上述⼯作完成后⽅可进⾏淋油操作。

4 配制盐⽔:⼀般把⼆淋油(或三淋油) 作为盐⽔使⽤,加热⾄90以上,盐度要求达到

13-16.5°Be'

2 移醅装池

3 酱醅装⼊淋油池要做到醅内松散,醅⾯平整。移醅过程尽可能不破坏醅粒结构,⽤抓

酱机移池要注意轻取低放,保证淋油池醅层各处疏密⼀致。

4 醅层疏松,可以扩⼤酱醅与浸提液接触⾯积,使浸透迅速,有利溶出过程。醅⾯平整

可使酱醅浸泡⼀致,疏密⼀致可以防⽌短路。

5 在⼀般情况下,醅层厚度多在40-50 cm,如果酱醅发粘,还可酌情减薄。

3.浸提液的正确加⼊

浸提液的加⼊时,冲⼒较⼤,应采取措施将冲⼒缓和分散。冲⼒太⼤会破坏池⾯平整,⽔的

冲⼒还可能将颗粒状的酱醅搅成糊状造成淋油困难,或者将疏密⼀致状态破坏,局部变薄导致

淋油短路现象发⽣。

4. 浸泡温度

浸提液温度提⾼到80-90,以保证浸泡温度能够达到65左右。

5. 浸泡酱醅的时间

在发酵过程中,原料中蛋⽩质、淀粉等⼤分⼦物质受蛋⽩酶系和淀粉酶系的作⽤,其最终产

物为氨基酸和葡萄糖,也⽣成了⼤量的中间产物如胨、肽、糊精等分⼦量较⼤的物质。

酱醅淋头油的浸泡时间,不应少于6 h

淋⼆淋油的浸泡时间不少于2 h.

淋三淋油时,已经属酱渣的洗涤过程,浸泡时间还可缩短。

6、酱油的加热

⽬的:

杀灭酱油中的残存微⽣物,延长酱油的保质期;

破坏微⽣物所产⽣的酶,特别是脱羧酶和磷酸单酯酶,避免继续分级氨基

酸⽽降解酱油的质量。

可起到澄清、调和⾹味,增加⾊泽的作⽤。

温度:9015-20 min ,灭菌率为85%超⾼温瞬时灭菌135

0.78 MPa3-5 s达到全灭菌。

8 成品酱油的防霉

在⽓温较⾼的地区和季节,成品酱油表⾯往往会产⽣⽩⾊的斑点,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形

成⽩⾊的⽪膜,继⽽加厚,变皱,颜⾊也⼜嫩逐渐变成黄褐⾊,这种现象称为酱油⽣⽩花或⽣

⽩。

防腐剂有苯甲酸钠、苯甲酸、⼭梨酸和⼭梨酸钾等,添加量为0.1%

⼋、 酱油⾊⾹味体的形成

1、⾊素的形成

2、⾹⽓的形成

酱油应具有酱⾹及酯⾹⽓,⽆不良⽓味。200多种化学物质共同作⽤产⽣,主要的20多种。

醇、醛、酯、酚、有机酸、缩醛和呋喃酮等多种成分。

醇类:甲、⼄、丙、丁醇,异戊醇,苯甲醇等。

有机酸类:醋酸、乳酸、琥珀酸、葡萄糖酸等。

酯类物质:⾹⽓主体。

所有风味物质均来⾃原料、发酵产物及加热过程。

3、味

酱油的味觉是咸⽽鲜,稍带甜味,具有醇和的酸味,不苦,其成分中包括呈咸、鲜、甜、

酸、苦的物质,作为调味料以鲜味最主要。

鲜味——肽类、氨基酸、核苷酸;

咸味——来⾃所含的⾷盐,肽、氨基酸、有机酸和糖类等咸味柔和; ——糖类(3-

4g/100ml),以及⼀些甜味氨基酸;

酸味——乳酸、醋酸等(总酸应<1.5g/100ml),其他的⼄酸、丙酮酸、琥珀酸等;

微苦味——酪氨酸等苦味氨基酸,能增加酱油的醇厚感,但不能有焦苦味。 酱油的呈味必须

做到咸、鲜、甜、酸、苦五味调和。

4、体

酱油的浓稠度,俗称酱油的体态。由⽆盐的可溶性固形物组成(主要有可溶性蛋⽩、氨基

酸、维⽣素、糖类物质)。是酱油的质量指标之⼀,优质酱油的⽆盐可溶性固形物应⼤于

20g/100ml

5m1e-荷园

酱油的酿造工艺

本文发布于:2023-05-22 08:22: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7149301731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酱油的酿造工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酱油的酿造工艺.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