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蜀道难》的诗词赏析及教学参考

更新时间:2023-05-22 07:03:45 阅读: 评论:0

乒乓球团体-旅行英语作文

《蜀道难》的诗词赏析及教学参考
2023年5月22日发(作者:枸杞树)

《蜀道难》的诗词赏析及教学参考

●课文鉴赏说明

一、诵读提示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

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

意境。下面试分层加以解说:

1.“噫吁……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

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

“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

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

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

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

──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

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

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

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

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

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

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

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

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

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

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

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

“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

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

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

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

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

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

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

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

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

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

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

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

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

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二、整体感知

1.写作年代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唐摭言》第七

卷中有如下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

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

不是太白星精耶?’”书的作者王定保是唐末进士,活了八十多岁,

一生只有此作,其说当有根据。再验之于诗,亦可证明此说可靠:其

一,诗中写蜀道,先提太白山,次说青泥岭,再说剑阁,最后说到锦

城即成都,这些都是由长安入蜀的必经之地,而且被排列得如此有序,

决非偶然;其二,诗中又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问君

西游”“侧身西望”,如果诗人当时不在长安,就不会这么说。此外

尚有旁证,详见“有关资料”。

2.诗的寓意

关于这首诗的寓意,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

一说:剑南节度使严武欲加害于房、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

杜安危而作。此说出自唐末范摅所著《云溪友议》一书,为《新唐

书·严武传》所采用,但不足信。按:严武镇蜀共两次,时间都不长。

第一次自肃宗上元二年(761)冬至宝应元年(762)夏,如真有此事,

则当发生在此期间,但除范说外,没有其他史料可以证明这一点,从

杜甫这期间的诗作中也找不到佐证。至于第二次镇蜀,已在代宗广德

二年(764)之后,这时李白已经故去(房亦病卒),如真有此事,也

跟李白无关了。

一说:为讽刺章仇(zhāng qiú,复姓)兼琼而作。此说出自宋沈

括《梦溪笔谈》,也缺乏根据。按: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

739)至天宝五载(746)期间曾任剑南节度使,是个善于媚上取宠

的人,没有反叛中央朝廷的行径。

一说:为讽谏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此说出自元萧士

(yūn)《分类补注李太白集》的注语中,其说甚详,各句均依此作了

解释。主要之点是,仿杜甫《北征》中以“君”称唐肃宗(如“恐君

有遗失”“君诚中兴主”)之例,认为这首诗中“问君西游”的“君”

指的是唐玄宗。这就纯属臆测了。

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对以上三说曾予批驳,且自创新说云:

“兼琼在蜀,无据险跋扈之迹可当斯语(按:指‘所守或匪亲,

化为狼与豺’而言)。而严武出镇在至德(唐肃宗第一个年号)后,

玄宗幸蜀在天宝末,与此诗见赏贺监(指贺知章),在天宝初者,年

岁亦皆不合。则此数说似并属揣摩。愚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

梁、陈间拟者不乏,讵必尽有为而作?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

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必求

一人一时之事以实之,不几失之凿乎?”(文中着重号系编者所加。)

我们认为胡震亨的说法很有道理,“言其险,更著其戒”七字尤

其下得精确,如据文直解并联系安史之乱前后蜀地动乱频仍的情形,

就可以看出诗人的用意很可能正是这样。跟那些用“一人一时之事”

来解诗的做法相比,胡的见解确实高明得多。

三、鉴赏要点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这段话既形象而又概括,涵

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指章法灵活、气象宏伟而言。兹分述如下:

先说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

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

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

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

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

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

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跟回旋曲的主部之后还有一个副部颇有

几分相似。具体地说,诗的开头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噫

吁!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

高不可测,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参历井

等张本。诗的中间则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使人听此凋朱

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

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说蜀道凄凉万状,后

一层说蜀道极其险恶──这些都是旅游者心理上难以承受的。结尾也是

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

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吁!危乎高哉”

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

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

主旨句的重复出现及其副句的变化,不仅在诗的结构上有着重要

的作用,对全诗的基调的形成影响也很大,这一点要放到后面去讲。

再说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

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

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

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

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

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

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

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

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

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

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

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

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

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

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

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

山。”这是诗人设想旅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

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

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

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崖转石万

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

峰绝壁,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

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

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

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

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

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最后说说这首诗的基调。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

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

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

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

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

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

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

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

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解题指导

一、这是一首乐府诗,以七言为主,却有不少杂言句,节奏多变

化,与散文句法相似。试给下面的诗句划分节奏,朗读几遍,说说它

们对本诗的风格起什么作用。

1.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鉴于这首诗较长,且内容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之始不宜要求学生

背诵,所以先设计此题,而将背诵练习置于最后,体例与本单元其余

诸课异。目的是使学生初步适应这首诗节奏的变化,读出一点韵味来,

不要把某些句子读成散文,这对领会诗人炽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

格极为必要。

这是一首杂言体诗,但跟其他诗人的这类体裁作品和李白的另一

些这类体裁作品(如《将进酒》《梁甫吟》《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等)相比,都有显著的不同。这不同就在于:其中的某些句子(如练

习中所列举的)如果孤立地看,确属散文句。但我们不这样称它们,

因为它们毕竟是诗的整体中的一部分,只能说它们是散文化的诗句,

或句法与散文近似。这当然不能随意而为,没有李白那样的气概,那

样的英才,是驾驭不了的。

参考答案:

1.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噫吁”是

复合叹词,须一气读出,中间不得停顿。“危乎高哉”亦当一气读,

“乎”有延长音。“之”“于”皆当轻读。)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表

示极短停顿。“有”有余音。“之”轻读。)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后声断

气不断。“∥”表较长停顿。)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轻读。)

这些诗句都仿佛是诗人在炽烈感情的驱动下,不能自已,脱口而

出,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奔放豪迈的风格。

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

三次,有什么作用?

这道题是为鉴赏诗的内容设计的。重点是前一问,后一问是对前

一问的补充,意思是可以从形式入手,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先问后

一问,然后分析“蜀道之难”一句的含义。

此题有一定的难度,不宜过早提出。答题所不可或缺的条件是:

1)课文基本成诵;(2)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3)了解诗的大意。

李白善于从民歌中吸取养料。这首诗中“一咏三叹”的写法,明

显地是对《诗经》中复沓形式的继承,同时又有很大的发展。如果时

间允许,无妨让学生复习一下已学过的《诗经》作品如《君子于役》

《无衣》等,再做一番比较──这就从内容的鉴赏延伸到形式的鉴赏上

来了。

参考答案要点:

极言蜀道之险,由秦入蜀之难,须严防野心家据险而叛。此句重

复出现三次,由此而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内容层层深入

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三叹者,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

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详见“鉴赏要点”。

三、回答下面的问题,体会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

术风格。

1.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

作用?

2.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

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3.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4.写剑阁的那一段包含哪些内容?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诗人这

样写的意图。

这道题共含四小题:前三小题用于鉴赏诗的艺术特色,是按照课

文段落顺序命题的,可以讨论一题,背诵一段,把鉴赏和记诵结合在

一起;命题的原则是就诗论诗,不用文学史上的综合方式;讨论过后,

教师可参考“鉴赏要点”中关于“气象”的分析做一个小结,将鉴赏

提到稍高的水平上。第4小题用于鉴赏诗的寓意,因为涉及历史背景

和历来的不同看法(见“整体感知”),难度大些,在水平较低的教

学班可以不予讨论。

1.此题涉及诗人的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重点是第二

问。

答案要点:

第一问: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

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

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

第二问: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

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2.此题涉及点面结合的写法和夸张的运用,也表现了诗人想像的

丰富和奇特。

答案要点:①“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

“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

②“六龙回日”“扪参历井”是诗人的想像。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3.此题涉及细节的运用和夸张写法。

答案要点:“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

了惊险的气氛。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4.剑阁为蜀之门户,写剑阁,正如胡震亨所说,是为了“著其

戒”。此题涉及诗的寓意,应当联系全篇内容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使学生对这一段内容获得正确的认识。在思想比较活跃的教学班上,

也可稍带说说某些错误的解释,让学生经过反复思考作出自己的结论。

答案要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言剑阁有易守难攻的险要形

势,暗示中央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险发动

叛乱,“化为狼与豺”,搞地方割据。如果割据势力之间出现矛盾冲

突,难免要发生混战,结果必定是“杀人如麻”。诗人这番预言在十

多年后就得到了证实:从上元二年(761年)到大历初(766767

即有段子璋、徐知道、崔旰等人相继发动叛乱。

诗人的意图是要严防野心家发难。

四、背诵这首诗。

背诵这首诗既要口熟,又要懂得它的章法;如果时间允许,最好

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作表情诵读,使记诵达到完美的程度。“课文鉴

赏说明”中的“诵读提示”和有关基调的解释可供参考。

●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拟用3课时教读。教学进程设想如下:

1课时:本诗写作年代简介。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诵读前两段:

先试读两三遍,再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然后练习背诵。

2课时:学生练习背诵第三段,方式如前。鉴赏诗的章法并归

纳主旨。师生共同探讨诗的基调。学生试背全诗。

3课时:鉴赏诗的艺术特色。略说诗的寓意。指导学生有表情

地诵读全诗。

以下几条建议仅供参考:

一、对经典艺术作品的解释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正

常现象。对于有争论的问题,我们应当本着有利于学生鉴赏的原则妥

善地加以解决。例如:①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根据王定保的材料可以

确定为不会晚于天宝三载(744)诗人离开长安以前。这自然是一个笼

统的说法,因此我们再据诗的内容说它作于诗人身居长安之时,这样

讲起来就比较方便。当然,也有可能比这更早,但目前尚无资料可以

证明,不宜作这样的假设。这个问题在“有关资料”中有进一步的说

明,但只提供教师参考,不要讲给学生听。②诗中的“君”可能是诗

人的一位朋友,也可能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而是泛指所有

“西游”之人,二说并通。为便于学生接受,可以采用前一种说法;

如采用后一种说法,则应作一番解释,说说这样写的好处。③诗的寓

意只宜采取胡震亨的说法,言“险”即所以申“戒”,“险”“戒”

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这样来理解,对鉴赏也十分有利。

二、结构的分析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掌握了结构,

则诗的主旨、章法等都极易明白,对记诵全诗也很有帮助。分析结构

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在试读两三遍之后归纳各层大意;第二步,探

究各层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结构应当是点拨式的,点到为止,切忌

讲得过多,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行领悟。最好能设计一个简明的

图表,边讲边画。下面的示意图可供参考:

三、课文后的练习可以灵活处理。例如第一大题,可以在学生试

读前后作简要提示,而后在指导学生作表情诵读时作比较详细的分析。

四、解释难句当力求简明。涉及古代文化常识、地理常识的,也

要讲一点,但不要把“补充注释”里说的那些照搬给学生。讲,要有

利于鉴赏。

●有关资料

一、助读材料:李白的《剑阁赋》。全文如下:

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

而中开。上则松风萧飒瑟(yù,猛烈),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

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

送佳人(指友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望夫君兮安极(尽),

我沉吟兮叹息。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鸿别燕兮秋声,云愁

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通“向”)对酒而相忆。

这篇赋无疑是诗人在长安时写的,因为题下有作者自注“送友人

王炎入蜀”七字,赋中又有“咸阳之南”“云愁秦”诸语,都是作者

身居长安的证明。有趣的是,这篇赋的基本内容跟《蜀道难》一样,

也说到蜀道的高峻险恶,表达了希望友人归来的意思。我们很难确定

赋中的王炎就是诗中的“君”;也不好说是先有赋而后扩写成诗,还

是先有诗而后隐括成赋。但二者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联系,其写作时

间相去不远,却是可以断言的。

把这两篇作品加以比较,还可以得到另一个启示:《蜀道难》的

主要意图大概是在“申戒”二字上──这是《剑阁赋》中所没有的内容。

如果这个说法可以成立,那么诗中的“君”就可能属于虚拟了,因为

借用对“君”── 一个虚拟的人──说话的方式可以层层深入地展开内

容,突出地表明诗人的主要意图。胡震亨说的“风人之义远矣”大约

也有这样的意思。

二、补充注释

1.〔太白〕《水经注》云:“太白山在武功县南,去长安二百里,

不知其高几许。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慎蒙《名山记》

云:“……其山巅高寒,不生草木,常有积雪不消,盛夏视之犹烂然,

故以太白名。”

2.〔峨眉〕《一统志》云:“峨眉山,在四川眉州城南二百里,

来自岷山,连冈叠嶂,延袤三百余里,至此突起三峰,其二峰对峙,

宛若蛾眉,自州城望之,又如人之拱揖于前也。”

3.〔六龙回日之高标〕语出左思《蜀都赋》:“羲和假道于峻歧,

阳乌回翼乎高标。”按:传说日神乘车,以羲和为御者,驾六螭而行

于太空。阳乌,指日中的三足乌。

4.〔青泥〕《元和郡县志》云:“青泥岭,在兴州长举县西北五

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上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

故号为青泥岭。”

5.〔扪参历井〕参、井二宿本相近,参三星(在猎户座内),居

西方七宿(即奎、娄、胃、昴、毕、觜、参)之末,占度十,为蜀之

分野;井八星(即双子座),居南方七宿(即井、鬼、柳、星、张、

翼、轸)之首,占度三十三,为秦之分野。青泥岭,乃自秦入蜀之路,

故举二方分野之星相联者言之。

6.〔剑阁〕《图书编》:“蜀地之险甲于天下,而剑阁之险尤甲

于蜀。”附:张载《剑阁铭》全文。

岩岩梁山,积石峨峨。远属荆、衡,近缀岷、。南通邛、,北达

褒、斜,狭过彭、碣,高逾嵩、华。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

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世浊则逆,道清斯顺。闭由

往汉,开自有晋。秦得百二,并吞诸侯;齐得十二,田生献筹。矧

(shěn,况)兹狭隘,土之外区,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

匪亲勿居。昔在武侯(指战国时魏武侯),中流而喜。山河之固,见

屈吴起(指起云“在德不在险”)。兴实在德,险亦难恃。洞庭孟门,

二国不祀。自古迄今,天命匪易;凭阻作昏,鲜不败绩。公孙(述)

既灭,刘氏(指刘禅)衔璧。覆车之轨,无或重迹。勒铭山阿,敢告

梁、益。

三、比较阅读

杜甫于乾元二年(759)冬自秦度陇入蜀,一路上他写了不少的诗,

记所见所感。下面只选录两首:一首记青泥岭,一首记剑阁。试与李

白《蜀道难》中相关的段落作比较,就可以看出两位诗人风格的不同。

朝行青泥①上,暮在青泥中。泥泞非一时,版筑劳人功。不畏道

途永,乃将汩没同。白马为铁骊②,小儿成老翁。哀猿透却坠,死鹿

力所穷③。寄语北来人,后来莫匆匆。

注:①《元和郡县志》:“青泥岭,在兴州长举县西北五十三里,

接溪山东,悬崖万仞,上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为‘青泥

岭’。”《一统志》:“在汉中府略阳县西北。”②马纯黑曰“骊”。

③这两句写猿、鹿为泥所陷,不得出,哀鸣至死。

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两崖崇墉

①倚,刻画城郭状。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珠玉走中原,岷峨气

凄怆②。三皇五帝前,鸡犬莫相放③。后王尚柔远,职贡道已丧。至

今英雄人,高视见霸王。并吞与割据,极力不相让④。吾将罪真宰,

意欲铲叠嶂⑤。恐此复偶然,临风默惆怅⑥。

注:①言两崖壁立,如高墙相对。②这两句说蜀地财宝尽入中原,

蜀人困于诛求,颜色凄怆。③鸡犬莫相放,不相通也,即李白“不与

秦塞通人烟”之意。④意为中央朝廷与地方割据势力斗争不已。⑤言

造物者有罪,不该用大山将蜀和中原隔绝,故诗人欲铲平之。毛泽东

的词句“将汝(指昆仑山)裁为三截”实本于此。⑥大意是,诗人料

定蜀中难免再度发生战乱,故为之“惘怅”不已。

四、鉴赏示例(阎昭典)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

《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

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

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

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

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

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

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

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

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

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

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

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

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

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

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惟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

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

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

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

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

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

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

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

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

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

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

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

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

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

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

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

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

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

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

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

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

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

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

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

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

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

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

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

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

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

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

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

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

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

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

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

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

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

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

“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

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

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

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

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

“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

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

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

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蔬菜英语怎么说-优美诗歌

《蜀道难》的诗词赏析及教学参考

本文发布于:2023-05-22 07:03: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7102241730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蜀道难》的诗词赏析及教学参考.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蜀道难》的诗词赏析及教学参考.pdf

标签:蜀道难主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