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修炼功夫之三凝神的去蔽作用

更新时间:2023-05-22 02:55:30 阅读: 评论:0

辽城-中国蒙古语新闻网

庄子修炼功夫之三凝神的去蔽作用
2023年5月22日发(作者:花营锦阵)

庄子修炼功夫之三凝神的去蔽作用

*导读:

三、凝神的去蔽作用庄子之神,是建立在阴阳二气基础之上的一

种精神状态。凝,《说文》云:俗冰字,坚冰也。俗冰字,坚冰

也。凝神,即通过集中注意力,一方面逐步排除有心的干扰,另

一方面凝结体内阴阳二气使之排除心中杂质并达到和(平衡)

一种无心的精神状态。也就是说,凝神具有去蔽的作用。有心使

体内阴阳不和,即物欲或世俗道德等的追逐引起感官心智的运用,

使心灵不洁,从而使人的自然本性被遮蔽,也从而破坏了体内的

阴阳平衡。《庄子》中很多有心的例子,有心破坏了体内的阴阳

平衡: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

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

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使人喜怒失位,居处无常,思虑

不自得,中道不成章。寇莫大于阴阳,无所逃于天地之间。非阴

阳贼之,心则使之也。刘武说:道家所重在养生,而养生之要,

则在养此生生之和。庄子之道,即在于此。夫足以滑此和者,莫

过于情。情生于知,启发此知者,耳目为之诱也。也就是说,耳

目感官被物欲等外在的东西所诱,为追逐这些外在的东西,心思

智巧便运用上了;能追到这些东西则喜,追不到就悲,于是喜怒

哀乐等各种情态就产生了;诸种情态,或破阴,或破阳,体内阴

阳二气就不平衡了,即滑此和(滑,扰乱的意思)

当然,破坏了体内阴阳之和,也就会伤身伤神甚至危及生

1

命。凝神的去蔽作用,笔者认为其机制应该是这样的:首先注意

力集中,专注于某一个对象,这样就逐步排除诸多有心的干扰,

也就是在去蔽,最后连这个专注的对象也没有了,也就是达到无

心的状态;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注意力的集中,意志力就对气进

行控制,使气去掉内心的杂质,即虚空其心,人体内阴阳二气逐

步达到和即平衡的状态。对于这个机制,笔者要说明三点。第一,

为什么意志力能控制气。当然这跟先秦意志与气的关系的背景有

关。如上面所列举的孟子的话: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这就是以志御气。志,是与意志力相联的。

庄子的这种以神御气的凝神修炼思想,为后来内丹学家所继承,

如北宋内丹家张伯端在《青华秘文凝神论》中说:神者,元性也。

凝者,以神凝于精气之内,精气本相依,而神亦恋之。今独重于

神,何也?神者,精气之主,士交会采取,至于行火,无非以神

而用精气。第二,注意力的凝敛与阴阳二气的逐步达到和的状态

应是同时的。注意力凝敛为一的去蔽作用所达到的道的境界,

转换成人体内阴阳二气达到和的状态。故庄子重视保气,如纯气

之守也,未尝当敢以耗气也,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兑,指耳

目口鼻,刘武解释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的意思说:使和气逸豫

流通于内,而毋使散于耳目口鼻之穴也。庄子还屡提到的神人、

至人,其体内阴阳二气就是处于和的状态。第三,注意力凝敛为

一,这个一最终也没有了,不专注任何对象。人们对《庄子》中

凝神二字,一般理解为指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人们可以举出佝偻

2

老人承蜩、梓庆削鐻、大马锤钩、若一志等例子来。这种理解有

片面性。其一,把神仅仅理解为注意力等精神状态,而忽视了神

与阴阳二气的关系。其二,凝神指注意力高度集中,被理解为始

终专注于一个对象,而不知道最后这个专注的对象也应该没有了。

人们片面理解的第一点,我上面说了,不再重复。关于第二点,

为什么最后连这个唯一专注的对象也没有了呢?笔者下面加以

阐述。庄子之凝神,开始表现为专注于某一点上。若列御寇射箭

象人也,即神情专注象木偶一般。佝偻老人承蜩的故事中:虽天

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天地万物虽多,但只专注于

蜩翼。大马之锤钩者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只专注于钩。庖

丁解牛的前三年,神情也应是很专注的。神情专注一点,有利于

去掉诸多有心的干扰,也就是去蔽的过程。不过,神情若一直专

注于某一点,这仍然难以达到道的境界。

神情专注于某一点的特点是:1)意志控制。现代心理学

告诉我们,有意注意是与意志相联的,而意志是与克服困难相联

的。要专注一点A必须忘掉NN 代表除A 之外的一切事物)

这两个过程是同时的。它最明显的是有意志控制。为了A,必须

N;只有忘N,才能专注A。意志控制起着明显的作用。2

有待。只有忘N,才能专注A,也就是说,达到A,有待于忘N

故达到这种境界是有条件的。显然,神情专注某一点,仍然是一

种刻意的有心,仍然是有待,仍然是不自由的。这不可能达到道

的境界。只有最后连唯一的专注的对象也没有了,心灵才是自由

3

的。如此说来,凝神最后就是一种不专注任何对象的无心的境界,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至人对于外物,只是如

同镜子一样反映,不去刻意专注。凝神时,开始要专注一个对象,

忘去应该忘的东西,最后就不专注任何对象了。这一点,庄子说

得明白:灵台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崔宜明在

阐述心斋时引用过上面这段话。他说:心灵本来并不一,故需要

一个对象使之一;但心斋又不能借助一个外在对象使之一。所以,

心斋之为一就成了一个自身干涉的循环悖论,而庄子的解决办法

是,心灵应指向一个对象(灵台者有持)以得一,但不能有意识

地指向某一对象(不知其所持),而任何对象都不能成为心灵的

指向(不可持者也)。这话说得很费劲,实际上就是个能观与所

观的统一问题。通常的认识活动,都有个认识对象,心灵为能观,

对象为所观,认识就是为了达到能观与所观的统一。但心斋是为

了获得生命自身的理性直觉,故它没有任何外在的对象,心灵既

为能观、亦为所观。我们可发现,庄子讲的诸多神情专注的故事,

如佝偻老人承蜩等事例,其实质是一个做心斋的修炼而达到体道

的过程。专注于一个外在对象,是因为心灵本来并不一,故需要

一个对象使之一,这就是一个去蔽的过程;但这个专注的对象一,

最终也不能专注了,也就是如崔氏所说但不能有意识地指向某一

对象(不知其所持),而任何对象都不能成为心灵的指向(不可

持者也)

4

5

母爱的升华-神奇飞书读后感

庄子修炼功夫之三凝神的去蔽作用

本文发布于:2023-05-22 02:55: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6953301746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庄子修炼功夫之三凝神的去蔽作用.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庄子修炼功夫之三凝神的去蔽作用.pdf

标签:凝神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