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去描写诸葛亮的个人评价
葛亮的评价1
蜀国晚期,人才凋零。公元263年魏国派兵伐蜀,刘阿
斗在万般无奈之下,他只有请求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出战。
诸葛瞻从来就没有打过仗,但在蜀汉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他还是义无反顾地率军到绵竹抵御邓艾,但终因敌强我弱而
惨败,诸葛瞻本人也战死于沙场。
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不愧是诸葛一门,也是忠烈之士。
当他看到父亲阵亡后,也不顾一切地冲进魏军阵中同邓艾拼
命,结果也以身殉国。
所以说诸葛亮、诸葛瞻、诸葛尚祖孙三代,都是为国尽
忠而死的,这样的英雄子孙,令人敬佩不已!但从另一方面
讲,诸葛瞻的军政才能和他父亲的确沒在一个档次上。
葛亮的评价2
关羽败走麦城,被俘,不降,为东吴所害。意气用事的
刘备为报兄弟之仇,亲率大军远征东吴,结果被名不见经传
的小将陆逊一把火烧了七百里,最终一败涂地。退到白帝城
的刘备因此一病不起,临终前,刘备托付诸葛亮:我儿可辅
则辅,若不可辅,君则自立为王。简单说来就是如果我儿子
阿斗是个当皇帝的料,你就尽力辅佐,若不是当皇帝的料,
你就废黜了他,自己当皇帝算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帝
城托孤。
众所周知,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初期,是一个群雄四起,
人人争着称王称帝的时期,刘备之子刘禅就是一个扶不起的
阿斗,无德无能,根本无力胜任一国之君,诸葛亮取而代之
既是蜀汉众望所归,又是履行刘备的遗言,但他为何不肯取
而代之,自立为君呢?真是书上说的那诸葛亮愚忠、尽忠尽
孝吗?其实不然,真正的原因是诸葛亮太过精明,打着自己
的精明算盘。
诸葛亮在这件事上的精明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聪明绝顶的诸葛亮看透了刘备白帝城托孤的真正
用意。刘备让诸葛亮取而代之是假,探视诸葛亮是否别有用
心是真,是在考验诸葛亮的忠心。世袭禅让,子承父业,数
千年的传统了,谁愿意将自己好不容易打来的江山拱手相让
一个异性人呢?精明的诸葛亮深知这一点,他也深知刘备对
他并不信任,早怀有防备之心。还在刘备入川时就能看出,
当时刘备带的是庞统,而把诸葛亮安置在老家,就是为防止
诸葛亮因功劳大而居功自傲。即使诸葛亮后来加入刘备军团
的初期,诸葛亮也没有很大的权力,地位也在糜竺、孙乾等
人之下。诸葛亮深知刘备的用意就是要给自己一个旁敲侧
击,要安守本分,尽力辅佐,不要僭越本分,别有用心。刘
禅再差也轮不到你取而代之,阿斗即使是块烂泥,你也得想
办法扶上墙头。因此诸葛亮听到刘备的托付后,当即下跪,
表示自己誓死效忠,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葛亮的评价3
尽忠尽孝的诸葛亮不想做汉贼,不愿担负篡汉(蜀汉)的
骂名。
刘备的驾崩,无疑是诸葛亮上位的最好时机,深受儒家
思想教育的他也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否则他早就终老在隆中了。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
是好士兵,在那个群雄四起,众人都抢着当皇帝的时代,不
想当皇帝的英雄也不是真英雄。若说诸葛亮没有当皇帝的心
思,那绝对是假话,只是精明的诸葛亮有着自己的顾虑。刘
备逝于白帝城后,以诸葛亮在蜀汉的威望,自然也能称帝,
但诸葛亮称帝必然引发蜀汉的内部权力斗争,必然加速蜀汉
的灭亡。虽说在蜀汉的建立中诸葛亮功不可没,但蜀汉江山
终究是刘氏父子的,蜀汉中的众多文臣武将孝忠的也是刘氏
父子,你诸葛亮当了君王,人家未必心悦诚服,也未必会买
账,更不用说尽心尽力了,因此,拥刘(禅)派和拥诸(葛亮)
势必会展开一场你死我亡的内部斗争,即便诸葛亮获胜称
帝,也终将胜之不武,必将像曹魏篡汉一样背负汉贼的骂名,
这对于一直打着讨伐汉贼、兴复汉室口号起家的蜀汉而言,
无疑是自打嘴巴,自取其辱。诸葛亮和司马懿,在三国时代
号称双雄并峙。两人既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比如两人才干难分高下,伯仲之间,但发迹时间却相差很大。
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司马懿生于光和二年,司马懿
比诸葛亮大两岁。但诸葛亮二十七岁时出山辅佐刘备,从此
出将入相,风云际会,一举成名天下知。而司马懿则属于大
器晚成,他出山时间和诸葛亮差不多,但在曹魏阵营中一直
坐了十几年冷板凳,直到曹操死后,司马懿已经四十出头,
才得以担任魏国尚书、侍中等要职,跻身曹魏重臣之列。
葛亮的评价4
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都曾身为托孤重臣,受命辅佐幼
主,权倾朝野,位极人臣。所不同的是诸葛亮被后世誉为忠
臣典范,而司马懿则成了背义忘恩的盗世奸雄。诸葛亮是忠
臣,司马懿是奸臣,仿佛是毫无疑义的定论。但仔细分析一
下当时的有关史料,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魏略》记载,魏明帝曹叡在迎击诸葛亮的北伐时,就
曾专门发布檄文,痛斥诸葛亮外务立孤之名,内贪专擅之实。
《华阳国志》记载,诸葛亮刚死,蜀汉大臣李邈就向刘禅上
书《丞相亮卒上疏》,请求朝廷批判诸葛亮,认为诸葛亮身
仗强兵,狼顾虎视,使得蜀汉上下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是
类似于西汉吕禄、霍禹那样的专权乱政的奸臣。看来无论是
敌对阵营,还是蜀汉内部,都有人注意到诸葛亮大权独揽、
架空刘禅的现实。
那刘禅作为诸葛亮的主公,对他又是怎样的评价?《魏
略》记载,刘禅曾用这八个字评价过诸葛亮:政由葛氏,祭
则寡人。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朝政大事听凭诸葛亮处置,
而祭祀典礼等礼仪性事务则仍由刘禅出面完成。身为一国皇
帝却仅仅担负礼仪性的名誉元首,听起来有一种很别扭的感
觉。
葛亮的评价5
料事如神、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诸葛亮不想背负蜀
汉灭亡的千古罪行。
话说天下形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大一统是大势所趋,
是历史的必然。明眼人都能看的出来,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
只是暂时的,三国中魏国实力最强,蜀国实力最弱,随着实
力的此消彼长,实力最弱的蜀国首当其冲,必然灭亡,必然
成为被吞并的对象。刘备东征失败后,本就实力不强的蜀国,
元气大伤,国力进一步衰落。加上昔日的五虎上将死的死、
老的老,新人又未能及时涌现,蜀汉人才断层,显得后继无
力,以致于后来到了蜀国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尴尬境地。
反观魏国,随着司马氏父子逐步掌握了曹魏大权,魏国政局
趋于稳定,经济也得以恢复和发展,新人辈出,人才济济,
东有羊祜,西有钟会邓艾,都是一等一的人才,魏国的实力
日益膨胀。料事如神的诸葛亮自然也早有先见之明。早在诸
葛亮未出庐时,就在隆中曾给刘备规划,成就三国鼎立的霸
业后,若天下有变,便可派一上将直取中原,统一大业即可
实现,然而一个简单的变字却有无数变数,诸葛亮也只是猜
测,有很多不确定性,那时已显出他对统一的信心不足,那
么在《后出师表》里的表述就更直接明了了。然不伐贼,王
业亦亡,惟坐而待之,孰与伐之,诸葛亮这话的意思很明显,
刘备的王业终究保不住,迟早要葬送,只是时间的问题,只
是葬送在谁手中的问题,与其等着人家来灭,还不如自己拼
一拼,说白了就是以攻为守,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姜维的九
伐中原,无不如此,也无一例外地无功而返。
怎么去描写诸葛亮的个人评价
本文发布于:2023-05-22 02:26: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6936151726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怎么去描写诸葛亮的个人评价.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怎么去描写诸葛亮的个人评价.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