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着名经济
学家”完整版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如何成为“著名经济学家”(完整版)
(2007-10-20 21:50:24)
转自/
本人淫浸经济学界久矣,自知资质不才,难成此器,但久与众多经济学家
交好,细心揣摩,悟出若干道理,并与诸公切磋再三,汇成十大秘诀,并不吝
公诸大众。凡有志于成为经济学家的社会各界人士,只需中等以上智力,吃苦
耐劳,相信“宝剑锋从奇计出,梅花香自巧招来”者,均可择其善者而仿之,
久而久之,则离经济学家不远矣。
此十大秘诀,因前五属宏观层面,主定大方向、定奋斗之轨迹,故称战
略;后五,属微观层面,主授具体方法、操作技术,故曰战术。共五大战略、
五大战术。
一、占山为王法
盖今日谁最有知识?曰博导、硕导,曰院长、系主任、所长,曰主编、总
编。于是有志之士当尽力为之,抢占了这些岗位,就成功了百分之九十。
按今日之体制,博士点、硕士点是个聚宝盆,学校靠它树名气、挣外快,
一旦缺少真正高水平的鸿儒硕耆,学校比你急。学校必想尽一切办法扶持你,
拉你入队,助你成名。因此,已有博点、硕点的地方须看断层是否存在,这是
你能否快捷成为博导、硕导的关键之所在。如果你是廖化先生,生在蜀国,那
就是有幸了,只须上下左右打点关系而已,必有分得一杯羹之机会。笔者亲见
京城两所著名大学,有多达五个经济学二级专业博士点,新近出炉一批博导,
四十至五十年纪,有靠两本资料汇编而成的专著而上的,有博士毕业不过几年
的(勤奋好学读博至四十五岁以上),有靠在自家园地里发了几篇宏论的,不
一而足,绝对真实。
如果不是这样也不打紧,信息时代,关键是要敏于观察,细心发现,盖中
国硕博点日益增多,大学也不少,财经是热门,不愁找不到“断层”。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要是没有博点、硕点,恐怕就难些。不过也不用怕,如今不少高校、研究
所痛感博硕点的含金量,势必将争点当成头等大事,重点攻关,制订三年计
划。职称不够,则鼎力相助,文章不够,则以次充好。评审委员会的人士也深
明“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至理,和“以大局为重”的责任感。多一个教授决不
会危害社会。教授一多,硕点、博点就如囊中取物了。如此众志成城,胜算极
大。更重要的是,必胜信念背后,还有国家宏观背景的强大支持。如今国家处
于迅速发展中,各领域均急需资金,能摊到教育方面的往往捉襟见肘。教授薪
金不高,国家便将“教授”、“博导”、“硕导”作为一种安慰奖发售,使一
些“皓首穷经”之士在微薄的物质收入之外,有丰厚的精神收获,因而财政支
出就可以大大减少,是为妙计。于是博士生导师由国家遴选改为校方审定,硕
博点设立根据“经济生活之需要”而定,评定高级职称只不过是由校内、系内
酌情处理,通常是皆大欢喜。想当初凯恩斯先生只当过讲师,伦敦经济学院只
有一名经济学教授,实在是太小家子气了。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热选岗位”?有。如果你身为一份学术刊物的主
编,最不济也是个编辑,你就成学术界的无冕之王或一方诸侯了。盖在当今,
谁掌握刊物,谁就扼住学界的咽喉。办刊费用是国家的事,用谁的稿子是我的
事,生杀大权在我一念中。以此为砝码,广结学界同仁,互换园地,天地宽阔
不少,还可以此把握学术方向、制造学术规范,成功地将刊物变成一架职称生
产机,或职称零部件生产机。久而久之,人家必敬我畏我,亲我奉我。因为祖
国大地,人人要评职称,发不发文章,关乎大众福祉,其中意味深远,不可不
知。
当然,更高级一点就是弄个院长、主任、所长干他几年了。如此,头衔日
益威严,学术影响飞速扩大。如今时髦“专业”改称“系”、“系”升“学
院”、“学院”改“大学”,于是平地官升一到两级,增加了不少学术官僚,
加上轮流坐庄,不用发愁没有机会。不过这就更需要“功夫在诗外”的功夫,
多一点左右逢源,少一点“皓首穷经”了。
总的来说,“占山为王”之法,难度甚大,登堂入室也最正宗,能最终成
功的,不是枭雄,至少也是半个豪杰,有志于此者,不妨细心体味,必有所
获,而且此法各专业均通用,唯稍加变化而已。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二、以夷制中法
此法亦称“洋学位法”,是终南捷径之一。具体的操作流程是,在中国的
大学里读本科,将10%功夫搞好功课,将90%时光去考TOFEL、GRE,在字母
中煎熬数载之后,终有见云开之日,于是意气风发越洋而去(多半是美国);
在外面,用30%时光重新学英语ABC、用30%的功夫挣口粮,再用30%的功
夫学数学,用10%的时光恋爱。不久正果修成,脑袋中装满“方程”和“模
型”,口袋里装着绿卡和少量的美金,于是一种新神圣——曰“打狗脱”
(Doctor)或曰“皮儿取帝”(Ph.D)便告出炉。
“打狗脱”们是些什么样的神圣?他们门第高贵,对数学工具极其熟练,
能将“关公战秦琼”的可行性和“加州的草鱼市场上是否存在种族歧视”用十
页以上的数学公式演绎出来。由于普通人和一般财经学生实在不懂他们的语
言,他们也就更易成为最神秘、也最受景仰的一群。一般来说,这是这个时代
最让人觉得象经济学家的经济学家。固然,他们可能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知之甚
少,他们对经济生活中的矛盾和困境没有足够的功夫去分析——那是低层次的
活儿,不够理论深度。因为洋学位的背后是美利坚经济的天下无敌,是洋宗师
“诺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巨无霸牌子,或者至少自家宗师也与诺家沾上点
儿关系,所以土派们不得不仰视之、畏惧之。他们挟洋风、闯学海,扬名立
万,黄道、黑道、红道,均能通吃到底,无不膺服。
不过据内部消息,也就是“打狗脱”们的宗师和少数圈内的异己分子所
言,他们也就是对医生讲政治、对政客讲文学的手法,要与在西方经济学氛围
中成长起来的美国打狗脱比,还真难于入流。他们的时髦的经济学专著,以
“来料加工”型居多,其构架是:“西方经济学或美国经济学的观点”+“中
国的经济生活材料”+“体会性或感想类结论”。毕竟,他们身在中国的时间
太少,了解中国的情况难于深入,刻苦时主要考虑“托福”,因此他们对国情
的无知往往受到善意的容忍。但从表相来看,他们对西方经济学知之多矣,视
野开阔、观点新颖、影响很大,仿外经济学、组合经济学也就俨然是正宗的新
经济学了。所以,这一法儿,对立志成为经济学家的人士,必须明此“苦海有
边”至理,潜心背字母,巧妙安排,则正果不远。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三、官学一体法
在中国,官拥有绝对的权威和绝对的真理。一方面,你的理儿无论多么精
致、多么经得起实践考验,要是没跟官拉上关系,也只是歪理,至多算个旁
门;但一旦与官结盟,则“一加一等于二”这样的原理就成了行动纲领,成为
重要原则,是指导改革的重要文件了。因此,官学一体法也就成了登龙术。
具体来说,在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不少领导其实不太懂经济,
方法之一是重新学,真学或假学;方法之二是称自己与经济学家有密切交往,
他们都是自己的高参,方法之三是不时地借经济学家之手炮制点理论泡沫,
“纲要”、“战略”不断出台。这种需求的哄抬,导致经济学界名流受到众星
拱月的礼遇,更使不少新的经济学家产生。
官味经济学家以这些方法开展工作:一是有中央各部委会议文件、工作报
告起草时,人大有法规起草时,尽最大的力气,通过各种渠道挤进去,旁听一
下,或者分到几段来写,这些体制内的公务员怕干的事儿,于他们是不可多得
的“香饽饽”。回来之后,便向新闻界宣称自己参与了最高层决策,是最高层
的智囊,乃至是“×××改革理论之父”。例如,初级阶段的理论、市场经
济、现代企业制度、国有资产重组等理念,虽然是千百万人的实践和无数理论
家的贡献,并最终由政治机器予以认可,但他不妨称自己在其中起了核心作
用,是首创者。由于那些半真半假的经历,人们也不敢质疑其虚。二是活跃于
诸侯之间。如今,地方诸侯实力强劲,务虚成为一种时髦,具有经济学名望的
人士,堪当为省、市、地、县领导出谋划策,他们利用自己的盛名和关系,在
京跑“部”,在外招商,下“地”讲道,不亦乐乎。由于他们能熟练地将媒体
影响力、经济学的光环以及地方政治资源融于一体,与高官要员、社会名流、
媒介记者凑成脸儿熟悉,往往电视有像、广播有声、报刊有文,不可不谓功德
圆满。三是自立门户、自设机构,向体制内伸手,或通过体制力量向外界伸
手,成为课题经济学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从各部委、国有企业、银行、
跨国公司乃至国外基金,弄来几万到几十万不等课题经费,腰包日胀,声名日
壮。
官学一体法要真正谙熟,其中大有讲究。据知情人讲,某著名“会议经济
学家”,多年以前就不读书了,尤其不读前人的著作了,他最热衷于看报纸、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看文件,顶多也就看一看财经杂志。他热衷于在各种会议中泡蘑菇,他收集的
会议总结和官方文件以三年为一个更换期,从中变废为宝,深受各界人士的欢
迎,是经济风云的综合者,更是各种改革方案的传授者。因此,有志于此道的
人士,不妨以他为楷模,假以时日,成功有望。
四、傍大佬法
此法属那种愿意脚踏实地,甘充“二流”的人所用。不过“英雄不问出身
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二流可变一流,虽属起步之法,略显卑微,
却很管用。
所谓“大佬”者,指学界大佬,经济学界大佬。也就是说,在经济学界扬
名日久,著作不少,资历够老,往往有“赵市场”、“钱金融”、“孙国
贸”、“李资产”之名,后两字不是其真名,是一个经济学术语,由此号称专
业泰斗之类。选定之,瞄准之,靠近之,讨好之,吹捧之,最后是利用之,并
且是赶上之,超越之。
这里头的缘故还在于傍与被傍乃是一个辩证关系,属互惠互利型。就被傍
者来说,他需要追星族才能使自己光辉万丈。更何况,傍者必奉之以金钱、关
系。盛名与钞票齐飞,序言与专访一色,恭请顾问、奉迎视察,如此等等,都
是被傍的好处。
傍者为什么要持此战略?盖大佬者,学阀也,与军阀有类似之处,但其心
仁慈而已。手握评职称、定博硕点、招收弟子,乃至“核心刊物”发稿权,种
种隐性学权,均可令傍者大获其益。傍者曰:“我是×老的弟子”或是“×老
的弟子××的弟子”、“×老对我很重视,评价很高”,因而其学术必高,倘
若拿出几幅照片或者一篇序言,就更确凿无疑了,善傍者广傍天下大佬,成为
其学术地位下的被保护人,受其栽培,因而文可因其荐而发,书可因其荐而
印,结党成风,渐丰羽翼,大业可成。
其实此法古已有之,官场也是一样,而且更甚。不过在学界,则被视为优
良传统、风雅之举,为世人所称道,谓之奖掖后进,这就有异于官场。善用
者,可用得滴水不漏,令人艳羡不已。沪上某校,有一人士年纪不过四十,却
承袭其所傍大佬之所有爵位、封号:院长、博士生导师、×会会长、教授、×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顾问,号称一流经济学家,并大有步其师后尘进入政界之势。观其著作,虽
然不过尔尔,却已开始在给他人作序言了。
不过此法,具体细节本人尚欠研究,不好妄言,想必是亲近多于学问,慎
谨侍奉,该伸手时就伸手之类。
五、傍大款法
此法与上法名甚相近,实际却差之甚远。傍大款之法需讲究艺术性,否则
就易附入俗流。具体来说,傍大款可细分为“绑大款”和“帮大款”两类,手
法不同,效果一样。
盖大款者,有钱之公司也,他们天生有一种对经济学家的需要:搞好企业
形象,装出几分儒雅风度,显出总经理或董事长独具慧眼,修养深厚,也凸现
出该公司发展战略稳健,足可信赖,做生意也就容易得多了。故他们乐于用钞
票买名声,不时地捐个款、建个什么基金、组织些发展战略研讨会或高层研讨
会,弄个课题关注一下国计民生,或者就自己的发展问计于经济学家,如此等
等。
穿插于此中、活跃于此中的是那些经济学家和准经济学家。他们有时充先
知,有时是策划人,有时是会计,总之一个原则是充实自己,也“传道授业解
惑”于他人,各取所需,各遂所愿。高明的经济学家,面对众多大小企业,时
而绑之,并让他们舒舒服服不叫痛;时而帮之,只要药吃不死人,不妨多开它
几副。长此以往,他在经济界的名气越来越大,顾问越做越多。据京城某杂志
说,目前有几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在上百家公司中泡顾问聚财,他们所信仰
的,叫作“玩世经济学”,不讲逻辑、不看本质、不顾事实,随心所欲、信口
开河地作文发言,将经济学作为一门显学的好处,发挥得淋漓尽致。
总的来说,傍大款之法,属一种“曲线救国”之术。盖有了钱,就能出版
专著,就能结交更多的商界大款,就能更多地结识媒体并把持媒体,当然也使
自己在学术评比、职称评定中更有经济基础——总之是更加长袖善舞。当然,
初出道的准经济学家走此道可能就难些,但不要紧,只需从小做起,持之以
恒,势必收入与名气共长,前途光明。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大款被傍被绑,其付出的钞票通常是国家的,决
策者一般不会心痛,而名誉是自家的,用钞票赚之,多多益善,因此,经济学
家不用发愁此路不畅,这是后进者不可不知的。
上述五大战略,不知对诸君有所教益否?如你称“NO”,则我想你大约属
以下三种人:一是无财经根底也无此兴趣的圈外人士,竖子不可与之谋也;二
是智力低下、悟性不够,无半点纵横天下之抱负与野心之人,竖子不可教也。
至于第三种,恐怕就是已经悟道,认为其理早明,上述不过皮毛之说,门外之
见,不及实践之万一。
所幸我好为人师,择善而教,愿剔除这三种人,继续对有志之士传授独门
心得的另外五大战术。
此五大秘诀,属教人如何从事经济学学术研究,当然也是不少经济学家的
成功经验,虽然比不上上述的那么具有普遍意义,却也有独到之处。此五法分
别曰“莱温斯基经济学法”(热点法)、“事后诸葛亮法”(锯箭法)、“教
科书权杖法”、“数学玄学法”、“口力劳动法”。
六、“莱温斯基经济学法”
莱温斯基是什么人,相信国人都已不再陌生。不少人却从她身上发现无数
商机,财源滚滚。美国经济学家则把她与美国经济的走向,和克林顿总统的治
国精力和治国决策,和美国公司在世界的利润前景等等加以联系,进行了详尽
的阐述,并用函数表述出来,其精当之处,其内容之丰,只差没命名成为“莱
温斯基经济学”,由此,这些学者也被学界和俗众所信服、所熟知了。
这只肥鸟竟然带来如此之大的学机,其中蕴含着一个真理:莱温斯基经济
学法,或通俗地称之为热点经济学方法,是学人成就功名的好办法。只要你老
人家对财经常识有所掌握,生就一双敏锐的双眼,善于捕捉经济热点,到时现
学现写也来得及。某文摘中心的数据说,在东亚金融风暴后,有关的中文论文
达到7000篇以上,“核心期刊”刊发500篇以上,但观其内容,则大同小异,
不堪多读,更不用说300种以上的有关图书,难以统计的研讨会、讲座等等。
我估计至少这一事件在中国提供了500个以上的职称晋升机会和5亿元以上的
“学术利润”。不过没赶上这趟水也不打紧,世界之大,中国发展之快,不愁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没有热点。方法有三,一是紧密盯住文件精神,据此定调,发现新热点;二是
查阅期刊目录,把握理论脉搏;三是多听广播新闻,随时准备理论联系实际。
“莱法”的叫法可能有些不妥,不过明白其中的妙处就行了。操此法的经
济学家,不需要对理论作辛苦而长期的系统研读,不须苦思冥想,他们是万灵
之药,通晓各个领域的知识,随时伸脚,就可能成为媒体上最耀眼的知识明
星。在江湖中行走多年,他们善于掩饰自己的无知,善于组装他人的论点和论
据,善于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关系来建立自己的威名。某位主编曾对我说,有一
位著名经济学家,自学成才,六七十年代是计划经济的狂热支持者,主编的教
材曾被钦定,八十年代为改革开放之吹鼓手,在全盘西化中也有微功,九十年
代,因其地位尊崇,曾就市场经济、股份制发了不少宏论。每逢热点,必有他
的名字出现。最近,要编全集了,编者极为犯难,这根主线变化太大,主人又
不愿弄个“选集”,而且热点一日三变,文章多为讲话、感想类,因此编者深
恐读者要臭骂,影响该出版社的声誉。
热点经济学家能迅速成名,盛名隆隆,关键之处在于他们深悟市场法则,
善于经济,活学活用。有志于此者,入门容易,精通较难,不过持之以恒,必
成大器。
七、教科书权杖法
经济学教科书的祖师爷萨缪尔森说,一种思想、一个人的名字,如果有机
会写进教科书,则不管他的观点是否正确,他是否杰出,都很容易成为不朽的
(大意)。可见,教科书权杖是当今传播名气的法宝之一。如果能成为这“不
朽”的炮制者,就更值得骄傲了。
据统计,名为“西方经济学”或拆开来叫“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大致相当于西方的入门水平的教科书,在中国也已接近100种,更不用
说厚薄不一价格不一的“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等三十多个亚学科的教
科书。估计如此造就的经济学家不下2000人。盖编教科书,省力,内容大同小
异,排列组合则可,且不犯政治错误;权杖效应,有销路,每年数十万以上的
财经专业学生,以及逾百万以上因体制的要求,必须修习此课的非财经专业学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生;加上考研风潮中的斗士,数不清的希望掌握了它们就能畅游商海的人士,
甚至还包括买几本放在案头以示博学的社会青年,市场大得吓人。
由于国人疏于经邦济世之才学久矣,大面积启蒙之重任,使不少刚刚被启
蒙的人士有机会、有责任去启蒙别人。装出点儿神圣,号称大作等身,是师道
尊严之需要,更是完成革命任务之需要。由此看来,教科书权杖不失为一种可
靠的方法,一书既出,名扬天下就不是什么难事了。不过,此法的应用面还是
窄了点,最合适的只能是身处高校,有广大的本、专科学生为传道对象,渴望
成为“青年才俊”的人士。不居地利之便,其效果恐怕就要差些了。
有人担心,教科书太多,又重复,是不是要被人骂臭,因而看不起?差矣
差矣。盖存在就是合理的,存在就是有价值的。先因教科书之编摘而升职称,
当教授,作导师,再转就其他方面寻找新的科研方法进一步发达就行了。何
况,买教科书的人中,有80%以上是圈外人、初学者,因其不懂,因其幼稚而
蒙之,不就有了80%的声望了吗?
八、事后诸葛亮法
此法与“热点法”有共同之处,不过更加保险,更加安全。敢于碰热点,
有时预言不中,则会灼伤自己。“事后诸葛亮”之法,专捡具有社会影响、为
公众所瞩目之事件、道理等等,让那些欲懂而未懂,想了解却尚未排出时间来
了解的人恍然大悟。因此,新闻性和学术性都出来了。
“事后诸葛亮法”的精妙之处,在于“事后”两字。一般来说,在其他领
域,事后再说究竟,恐不会招人喜欢,可是在经济学领域,却决不是如此,相
反,倒是大行其道。一旦事件发生,媒体记者就忙于寻找事后诸葛亮先生,要
迎合大众口味。对事后诸葛亮先生的需求激增,就成了一种异常而又正常的市
场现象。事后而论,绝对安全。想当初,克鲁格曼先生预言,东亚会发生“雪
崩”式金融危机,没多少人理睬,行内人则怕他象萨克斯先生一样失算而贻笑
大方。可事件发生之后,也不过有些人认为他较幸运地撞对了答案而已,而千
千万万的经济学家在事后论述东亚金融危机的必然性的宏论,早已掩盖了克氏
的光芒。在国内也是这样,提出“商品经济”的卓炯之流,还有多少人记得?
论证“商品经济”之伟大的诸公,今日正伟大着呢。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事后诸葛亮法的实质,与“锯箭法”有相同之处,总体上来说,作为经济
学家安身立命之法宝,它讲究有事实(事实已发生)、有理论(马克思主义经
济学方法)、有分寸(正确的路线界线)、有启发(自己的一己之观念),因
而一般情况下,它属于四平八稳型,分量适中,适销对路,影响较容易打开,
属上选之列。
九、数学玄学法
要一概否认经济学的数学化倾向,恐怕不太公允,但数学泛滥现象,的确
令人心忧。数学而成为玄学,也成了某些人士的专利,他们利用自己熟练的数
学工具,营造一些“贵族味”,俨然精英中的精英,他们惯于将一些本来三言
两语就能说明的问题,用一大串的数学公式推导,故弄玄虚,及至出现上文所
说到的无稽之论,玄言惑众。
这种说法是一些业内人士的怨言。本人只不过实录以反映数学玄学法的威
力所在。盖在多年文理相隔之后,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框架下,真正懂数学又
懂经济学的人太少了,所以大多数的人一见数学就晕,数学家一见经济学论文
也会晕——这就给懂数学的经济学家留下很大的成功空间,不必去苦心探索什
么重大主题,只需随手拈来点什么,巧织数学绵衣,自圆其说则可,神圣自
立,声名鹊起矣。
数学玄学的精髓在于其“玄”,因玄而神,因神而起崇拜,因崇拜而立泰
山之威。至于某些人所称,定性为本,定量为用;至于有人辩称,经济是人造
的社会系统,因素变动不拘,假设谬一失万等等,大可嘲之以门外之汉,低能
之儿等,一笑了之。声辩者自忖数学不如彼而却步,学生以为果然有理而服,
因此一般不会产生太大的危机,玄而不破。显然,如果还有一顶“打狗脱”桂
冠,就更妙了。
值得一说的是,在当今学界,同样是既懂数学又懂经济的人不少,甚至还
有双料博导。但是,老实一点的,声望却不怎么大。我所知的几位老先生、老
太太,学了差不多四十年的经济和数学,就是因为不习惯于用数学分析“关公
战秦琼”的可行性,声名远不如其弟子或曾向他们求艺的年轻人,那真是可惜
了也。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因此,在经济学圈子里弄数学,作为独门绝活,只要能苦它几年,不愁没
出息。
十、口力劳动法
有人曰,素来只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何尝有个口力劳动?盖新近出来
一种劳动方式,说它是体力劳动吧,又不用扛包背锄,说它是脑力劳动吧,它
只动口不用动脑,因此不好归类,故新创一类,曰“口力劳动”。
口力劳动是当今成为经济学家的途径之一,是我们若干人士的细心发现所
得。但实践中,不少经济学家已将此运用得炉火纯青,使自己从准经济学家晋
升为经济学家,从二流经济学家晋升为一流或超一流经济学家。
操此法的要点是:不必用脑研新知看新书,只须将全国当成大讲坛,把一
些现成的东西在各种座谈会、研讨会、学术交流会上倒来倒去,在大公司、小
公司、正公司、野公司,省政府、市政府、县政府、乡政府赶赴各种场面,聘
顾问、泡课题,重复不断,君子动口不动脑。变幻无穷,一天几个会,钱来车
往,浓烟滚滚,全中国都看见他,于是名气就更大了。
有人在一份大报上总结说,“口力劳动者”分几种。第一种是年轻人,常
骑自行车或乘地铁、公共汽车赴会,他们往往有几套说辞轮换着使用;第二种
也比较年轻,常打出租车赴会,但往往学有专攻,不管什么会只说自己的一
套。第三种已不年轻,往往有专车,也最忙,一天去几个地方是常事,后面有
时还有一个拎包的助手,如同京剧明星赶场,其发言最少实际内容。
看来这口力劳动,还是大有后进者的用武之地,不同阶段的口力劳动者都
有饭吃,这就是适用面广之好处;不须埋头苦读苦写,这就是其便宜省事之好
处。
为什么口力劳动会成为一种正常的社会劳动,而且有广大的市场需求?其
原因乃在于社会处于转型期,一方面确有新知新问题要解决,少不了请些经济
学先知来占卜一下;此外,在京城等不少地方,会议也成了一种赚钱方式,主
办者发一通知,或与某官方、半官方机构发个红头文件,号称对某个重大主题
要研讨一下,各省、市、地、县,各所、办、院、校,各大企业来人者,必住
大宾馆、游名胜、送厚礼,会务费×千元。接通知者曰,为国家利益,事关我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单位前途,我欲去赴会,尤其该会有大牌、中牌经济学家,必授新知不少——
口力劳动者的角色重要性就出来了,看来机制畅通,皆大欢喜。
后进者如何以此实现个人腾飞?一曰挤,尽量挤进去;二曰吹,自诩曾在
××学术研讨会上与×老亲切交谈,争锋甚健,评价不低;三曰积,积累与会
经验,从中揣摩上述热点法、事后诸葛亮法等秘诀之精要;四曰用,即边学边
用,提高曝光率,组织专访,不几日,自己即以著名经济学家身份点评大事,
升他一格,没人敢说个“不”字。
以上十大秘诀,传授完毕。泄露经济学家锦囊之计,因此开罪天下不少经
济学家,诚为罪过;不过为使更多的人能修成正果,早日成为经济学家,也就
无所顾虑了——毕竟是件造福众生的事儿。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1
本文发布于:2023-05-22 02:15: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6929191726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最新如何成为“着名经济学家”完整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最新如何成为“着名经济学家”完整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