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说话:冯晓刚电影《夜宴》的音韵美
一、《夜宴》音乐主基调定位的背景
1、国内外电影市场对此类电影的审美疲劳
对于中国的电影市场来讲,2006年前后是个异常混乱的敏感时期。国内享有盛誉的大导
演并不满足于在国内的成就,急于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特别是2000年李安的《卧虎藏
龙》斩获多项国际大奖,掀起了中国古装大片热。张艺谋2002年的《英雄》、2004年的
《十面埋伏》、2006年的《满城尽带黄金甲》,陈凯歌2005年的《无极》等等。这些影片
往往具备着高投入、大制作、大牌云集的特点,并趁着功夫热把中国功夫运用到了登峰
造极的地步。但这些大片也都不可避免的陷入了票房口碑两极化的窘境,更有甚者被一
些国内人士恶搞,再加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不能全部得到国际上的认可,令这些大
腕导演颇有些“里外不是人”的无奈。
《夜宴》于2006年9月15日上映,是冯晓刚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为了寻找突破,缓
解票房口碑两极化的尴尬现象,冯导在本片里用尽了心思,从剧情到画面,从同期声到
配乐,都大动手笔。本片被称作是中国版的“哈姆雷特”,讲述的是王子复仇记的故事,
但故事的重心并没有全部放在复仇上,而是把人的欲望和内心的寂寞在镜头前放大。相
较于《哈姆雷特》,本片增加了女性角色的分量,爱情与欲望的取舍通过对女性角色的
塑造而明朗。爱情与欲望的交织也决定了影片音乐哀伤、凄美、悲壮的基调。
2、华丽转型,以豪华班底进军国际市场
这是冯导首次尝试拍摄古装电影。他擅长于以平民视角讲述家长里短的故事。这次的转
型,只是换了个场合、换了个视角。把地点搬到了古代皇室,以上流社会的视角来捍卫
自身的话语权。影片本身并没有多大新意。所以冯晓刚更注重对影片视听盛宴的打造。
所以与冯晓刚集大成的几部片子相比,《夜宴》的配乐及同期声就是一部音乐史诗了。
《夜宴》在众多商业大片中之所以能保持其独特的韵味,就在于它的灵魂——贯穿始终
的音乐。冯晓刚集合了强大的音乐制作班底,制作人谭盾、著名钢琴演奏家朗朗、录音
师陆晓幸等众多国际优秀音乐人,《越人歌》分别由腾格尔和周迅演唱、张靓颖也演唱
了片尾曲《我用所有报答爱》。腾格尔声音雄厚,他演绎的《越人歌》投入而痛苦,很
好地把握了孤单寂寞的感觉,有一种壮士般的悲情;周迅嗓音低沉而沙哑,《越人歌》
在她口中展现了女性的柔情、对爱情的坚定;张靓颖是众所周知的海豚音,声音颇具穿
透力,她把《我用所有报答爱》演绎得凄凉无比。全片的音乐低沉而苍凉,具有很强的
感染力,音乐所到之处与剧情、画面达到了很好的切合。
3、迎合国内受众,展现民族风情
前些年,欧美日韩影视剧抢占了国内很大部分市场,国产电影在国内外市场上都陷入了
低潮期。不可避免的,以中国民族音乐为代表的中国民族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地冲击。
欧美日韩影视剧的商业化运作手段使得影片本身产生很多漏洞,显得很粗糙,人们接触
多了也产生了审美疲劳。在这种情况下,深具民族文化根基的中国古装电影的突起可能
为电影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我国的民族音乐纯净而深邃,文化底蕴深厚。表达感情时的可适性很强,能够满足多种
情境的需要。在表达柔情时如玉一样温润婉转,抒发激情时似山河般坚定壮阔,温情场
面有如春风抚面,激烈情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所以古筝、鼓、锣、琵琶、笛等具有
中国古典风味的乐器在中国装电影中被大量运用。这些民族音乐元素在以音乐特征刻画
人物尤其是女性心理、营造场面的审美情境方面,具有极大的感染力。这与当下大陆新
武侠潮流中对女性角色的深度挖掘和对中国古典审美情致的追求,有异曲同工之妙,同
时也符合当代大众文化关注女性心态与复兴民族传统的审美潮流。①
古装片配乐元素一般为古筝、鼓、锣、琵琶等具有中国古典风味的乐器,《夜宴》
大量运用了这些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乐器,沿续了自《卧虎藏龙》后中国民族音乐在中
国古装电影上走俏的国际市场路线。《越人歌》是本片的主题曲,在本片采用的是主题
贯穿②与分散穿插的方法。把《越人歌》的素材作为本片音乐的基干,是全片音乐创作
的核心与源泉。在影片中以不同的方式先后数次穿插在故事情节中,起到贯穿首尾、突
出主题的作用。出自《诗经》的《越人歌》本来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强烈地体现
了民族风格。由中国电影显现出来,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正在复兴,并越来越多地得到国
际社会的关注和探究。另外,钢琴在本片中也得到子大量的运用,钢琴演奏的《越人歌》
把民族风情推向了一条新的道路。
二、《夜宴》的音韵美在于它广角度、多层次地体现了音乐在电影中的功用
与冯晓刚的其它电影相比《夜宴》的配乐足见其长,几乎算得上是一部音乐史诗。冯晓
刚的著名电影《甲方乙方》、《手机》、《大腕》、《非诚勿扰》都是从普通市民的角度来解
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用幽默干练的语言、啼笑皆非的故事、层出不穷的意外、感人至
深的情感以得到观众的共鸣。甚至于镜头都刻意保留着世俗化的粗糙,以平制胜,平中
求实,实中见真,以观者的视角反映普通人的生活百态。而配乐能够大展其才的机会则
相对偏少,人们还来不及仔细回味便被其它要素攫住了注意力。导致音乐往往被角色的
语言、故事情节和演员的演技掩盖了光芒,被观众所忽视。《夜宴》则实实在在算得上
是一部视听盛宴,《越人歌》的旋律几乎从片头奏至片尾,分别通过不同的声音和乐器
来演绎,再加上鼓点、锣声、人的和声的助阵,极大的充实了本片的音乐氛围,使音乐
元素更趋多元化,丰富了影片的感情色彩。虽然影片的语言也不乏一贯的冯氏幽默与讽
刺,但在本片中精简了很多。这正是为音乐的运用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而且音乐与画面
也实现了很好的结合,很多地方的画面与音乐形成强烈对比,把场景气氛和人物心理衬
托得很到位。
1、《越人歌》贯穿首尾,突出主题,直接参与叙事
影片的开头就直接安排了腾格尔吟唱的《越人歌》,在寂静的竹林中由轻到重打破这一
地的宁静,由此拉开了故事的帷幕,奠定了悲剧的开始。《越人歌》抑扬的清唱声伴随
着太子等人僵硬的舞蹈、诡异的面具、摇曳的竹林向我们展示了太子避世的世外桃源,
就像这歌声一样,孤独、压抑。这种音乐反映了太子的个性,他不向往权利,是个重情
重义的人,同时也把他性格中的懦弱部分放大,当亲情与爱情发生冲突时,他只能无奈
地选择逃避,藏身林中寄情歌舞。但又没办法独善其身,他在歌舞中压制自己,把自己
淹没在孤独中。他想要寻求走出寂寞的方法,却没人能够懂他,只能使他愈加寂寞。这
时的音乐,甚至把吟唱者压抑的抽噎声扩大,更增添了几分苦涩。此时古筝也适时响起,
清越而优长,一下子把人拉入另一个情景中。
太子认为青女可怜自己这一情节,依旧是《越人歌》的伴奏。青女轻轻地念出“山
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她为歌中打桨的女孩子而可怜,实际上是可怜自己
的深情不被太子所接受。她望向太子的目光被太子逃避,心中苦涩无比,流下眼泪。太
子曾回答婉后“可以唱给青女听”的试探,他以“一个人不会懂另一个人,若懂了就不
会寂寞了”作答。当真是青女不明白太子的寂寞吗?我却不这样认为,《越人歌》在此
时的运用也别有深意。并非“心悦君兮君不知”而是太子逃避的一种手段。他深爱着婉
后,对青女的爱却无能为力,因着他的仁慈之心,也不想把青女拖入这肮脏的权力斗争
中,无形中形成对青女的保护。青女的单纯却是他向往的,他无法靠近她,怕自己身负
的仇恨沾污她,却又被她感动,不自觉走向她。在这个世界上他所有的痛苦没办法对其
他的人渲泄,惟有青女,如果不是把她看得重,又怎会伤她如此深呢?对于青女,他亦
是有情的。青女搂着爱人无声地吟唱着《越人歌》,她愿意做那只扑火的飞蛾,用自己
的一切温暖太子寂寞的心。周迅的声音属于低沉喑哑型的,她的声音把人带入压抑的情
绪中,又透露出几分无力感。
在夜宴群臣时,青女演唱的《越人歌》把本片情感推向了高潮。“今夕何夕兮,搴舟中
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关于《越人歌》的解读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影片采用的是以下这种。《越人歌》相传是
中国第一首译诗。鄂君子皙泛舟河中,打桨的越女爱慕他,用越语唱了一首歌,鄂君请
人用楚语译出,就是这一首美丽的情诗。有人说鄂君在听懂了这首歌,明白了越女的心
之后,就微笑着把她带回去了。翻译过来就是: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啊,我驾着小舟在
长江上漂。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啊,我竟然能与王子在同船泛舟。承蒙王子看的起啊!
不因为我是舟子的身份而嫌弃我,甚至责骂我。我的心里如此的紧张而停止不住,因为
我知道他居然是王子!山上有树木,而树上有树枝,可是我的心底这么喜欢王子啊,王
子却不知。今夜是什么夜晚啊,我能操桨于此洲流;今天是什么日子啊,我有幸能与王
子同舟。含羞怀情啊,不顾诟骂羞耻,心里多么痴迷不止啊,盼见王子。山有树啊树有
枝,心里爱慕着您呀您却不知。多么幸运,越女的情怀被王子接纳了,成就一段佳话。
影片的结局却与此不同,所有人都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都想在这一乱世中争得一份
报酬,惟有青女对太子的爱情是这污浊不堪的泥中的一朵纯净的小白花。她明知太子不
爱她,却用生命来抚平他的寂寞而不求回报。“殿下,你现在还寂寞吗?”“有你,我不
寂寞。”表演开始时,并没有任何乐器相伴,周迅沙哑、低沉的声音穿透整座宫殿,干
净得就像她对无鸾的感情一样,没有一丝杂质。古筝声适时跟上来,一声一声清悦的音
响震颤在观者心上,深深地为青女所感动。不求回报的爱情,用生命谱写的爱情,在这
看似单调实则丰富的乐音中得以升华。
2、片尾曲《我用所有报答爱》强化主题、升华情感
《我用所有报答爱》是谭盾专门为《夜宴》写的歌。这首歌包含了影片的主题思想。
“只为一支歌,血染红寂寞。只为一场梦,摔碎了山河。只为一颗心,爱到分离才相遇。
只为一滴泪,模糊了恩仇。我用所有报答爱,你却不回来,岁月……从此一刀两段,永
不见风雨,风雨……风雨……”。歌词为爱恨纠缠、欲望取舍中的情仇作了一个了结,
这一场华丽盛宴的背后算计与阴谋总抵不过一个“爱”字。
歌曲的前奏部分是在人的吟唱声中钢琴伴奏声徐徐响起,漫天的羽毛把音乐的哀伤
气氛扩大,紧接着张靓颖颇具穿透力的声音把气氛推到了顶端。吟唱声首先就奠定了哀
伤的气氛,在婉后不可臵信的眼神中渐渐升高,仿佛她的哀痛也渐渐涨大。这里使用钢
琴伴奏,清越的琴声衬托得气氛愈加凄婉。张靓颖的声音是一种很强势的呈现,她的声
音宏亮,演唱技巧成熟,对这首歌的情感把握进退有度。但她声音上的强势在这里无疑
也起到了衬托对比的作用,使“悲”这一基调增强。
3、丰富多彩的音乐元素丰富影片的情感体验、渲染环境氛围
钢琴:
钢琴气势宏大、音域广、音响呈大幅度、多层次特征,是一种现代气息浓厚的乐器。在
一般古装片中,很少用钢琴来演绎曲子,用得最多的是古筝、琵琶、笛子等中国传统乐
器。而钢琴代表着浪漫、高贵,是青春偶像剧和现代浪漫剧的宠儿。《夜宴》的制作团
队让《越人歌》用钢琴来弹奏就显得有些意外了。但无疑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做到了传
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极大地丰富人们的想象力、丰富影片情感层次,达到了意料之外
的好效果。片中多次用钢琴徐徐演奏着主题曲,撕杀的残酷、重逢的温情、生命的舞蹈,
各有韵味。
在影片开头厉帝派人刺杀无鸾时,钢琴的高雅反衬了杀戮的残酷。马蹄急促,琴音轻缓,
水花四溅中,杀机毕现。这种强大的反差把权利斗争的残酷表现得淋漓尽致。太子回到
宫中,与婉后见面,面对昔日青梅竹马心中柔情顿生,然而身负父仇,甚至分不清眼前
人是敌是友,不免左右徘徊。钢琴声轻柔响起,情依旧,爱难续,把情绪暂时缓存在一
片柔情之中,也正是太子无鸾暂时的自我放纵,对与爱人相守的期望。然而却是不能的,
婉后压抑的哭泣既而转换为顺从时势的笑,在这一点上,他们都是明白人。只是一个逃
避自己一个面对现实。在优美的乐音声中,两人与剑起舞,动作默契,如行云流水,曾
经他们是多么的心意相通、两情相悦。然而乐音中流露了出的那一份凄凉说明那些美好
时光只能成为回忆了。这段画面和音乐的处理都十分优美,配合默契,反而更衬得他们
目前身份的尴尬与无奈。
云锣:
幽州节度使裴洪被棍刑,场面十分残忍,音乐悲壮肃穆。厉帝高坐城楼,拇指每敲击一
下手中的玉器锣声便沉重呼应,打手们的动作便更加卖力。这种处理手法一方面说明厉
帝极度推崇自己的权力欲望,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他手段残暴,以非常手段臵反对自
己的人于死地。也在警示大臣,如有忤逆者,下场就是如此,达到杀鸡儆猴的目的。另
一方面,一根小小的手指一动锣声便重重敲响,而棍下人的生命却渐渐消逝,告诉我们
这是一场不公平的斗争,从而放眼影片的整场斗争,双方力量悬殊,结局可想而知。锣
声便成了生命的丧钟。
锣声低沉阴暗,在这个情节中运用得非常到位。低沉的锣声象征着各人压抑的心理。裴
洪对江山易主的愤懑得不到合理的抒解,他成了新皇的眼中盯,自己秉承的忠君思想害
得被诛九族。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权力斗争愈演愈烈,而死在自创的刑罚之下。厉帝不
动声色的观察着皇后的反应,他容不得有人忤逆自己的权威,美艳如皇后更不可以。他
不无讽刺地感叹“太残忍了”,实则为皇后的臣服而得意。尽管有几分不安,皇后也压
抑着自己的得意,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宠爱。她没办法主宰自己的命运,成了男人的附
属品,但是小不忍则乱大谋,厉帝的宠爱让她看到了权力的威严。而大臣们呢,都在为
自己的命运而担忧吧,只怕一不小心就烧到自己身上来了。
合唱:
合唱艺术是声乐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它以
人声为表现工具,能够最直接地表达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合唱音
域广、音色丰富、力度变化大、音响层次多、表现力强③。
合唱声在本片中运用也较多,没有歌词,采取的是合吟的方式,它掺杂在各色乐器之中,
起到了渲染气氛、强化情感、展现背景的作用。婉后走到厉帝面前时运用了和声。从观
感上把她走的路拉长了很多,烘托了她起伏不定的心理,也平添了一份伤感。
鼓:
影片多处用到了鼓声,鼓的节奏鲜明,急促的鼓点可以强化紧张气氛。太子在皇后册封
大典上安排了一场情景再现剧。为大家解开了他父亲不明不白的死因。这里使用了同期
声——太子敲鼓。鼓声节奏宣明,富有层次感,节奏的缓急左右着观者的情绪,渐渐把
人带入一种紧张状态。这组画面着重表现了厉帝和婉后的情绪波动,鼓表现了很好的张
力。安排由太子来击鼓也比较有意思,击鼓人和鼓声结合,对婉后和厉帝造成双重冲击,
把现场气氛弄得诡异又合情合理。之后很长的一段音乐,喑哑而悲壮,一时间,所有人
都沉浸在自己的心里斗争里,现场一片安静。从音乐中让人感受到太子的哀痛、婉后的
不安、厉帝的愤怒。
鼓声在厉帝和婉后打马球时也出现了一次,与马蹄声配合使用,画面采用了本片用得较
多的快慢镜头交替处理手法,鼓声愈急愈重,画面动作反而愈慢,快慢镜头转换迅速,
这一慢一快之间形成强烈对比,加强了现场的紧张气氛。因为此时两人是在谈论有关无
鸾的话题。“他回来了。”“他对你没威胁。”“可你说臣民对他有期待。”厉帝一直想臵无
鸾于死地,婉后却要保护他,这表示两人之间的某种对立,即使婉后表面上顺应了自己,
但她对无鸾的保护无疑成了厉帝的肉中刺。厉帝的一个进球暗示着他的决心,在对待无
鸾的问题上他决不会手软。鼓声在这里戛然而止,杀机再起。
4、音乐“因地制宜”,使叙事节奏宣明
影片开头,杀手闯进太子习艺之地,杀戮开始。箭刺破空气的声音、人从水中跃起的声
音、杀戮声被放大,但却故意隐去了杀手的脚步声,甚至钢琴声也是平缓而从容。这把
人带入一种自我怀疑状态,似乎我们观看的并不是一场杀戮,而是在欣赏优美的风景。
但肆意扩大的呐喊声、刀剑声却把人拉回现实。这是一种看似矛盾实则高明的处理手法,
正是在这种自相矛盾中把权利争夺中人性的泯灭无情地暴露出来。音乐节奏加快,同时
画面又出现了慢镜头处理,更是把这重重矛盾加上了双保险。在整个杀戮过程中,《越
人歌》的钢琴弹奏声、鼓声、撕杀声、人的和声交替重叠出现,这种声音上的混乱局面
把杀戮现场的残败不堪放大,给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感。剧情、人的欲望的复杂
混乱,在音乐上也相得益彰。
这种处理手法与《十面埋伏》中的风格大相径庭,《十面埋伏》用的主要乐器是琵琶,
战斗场面时,曲中琵琶铮铮,铿锵有力,迂回起伏,杀机频现,以萧瑟的几声弦语开场,
烘托出一番山雨欲来之势。乐声急转,伏兵渐现,乐曲于高潮处一度停滞,展现两军对
垒短暂的胶着状态。全曲将伏兵四现、两军对战的紧张场面描绘得活灵活现。④
琵琶与钢琴的音色有共通之处。琵琶的音色清澈,发音清脆、明亮、富于颗粒性。所谓
“颗粒性”⑤包括四个特点:(1)、弹出之音如一颗颗、一粒粒,个个独立、凸起、
鲜明、清晰;(2)、所弹每一个音,都似有一坚实之芯,声音集中、充实饱满;(3)、
触键短促,弹出的各个音,间隙分明;(4)、弹出的每一个音相互均匀、规整、统一。
在白居易的《琵琶行》里对琵琶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
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样的描述,形象地说明了琵琶的颗粒性的音色特点。钢琴也同
样具有颗粒性,它的声音清晰、流畅,如行云流水般一泻千里。两部影片在处理撕杀场
面时的音乐基调是共通的。主要区别在于画面的处理,快慢对比强烈,达到不同的效果。
皇后走向新帝的过程,心里经历着复杂的斗争,这种心理斗争在音乐声中被表现得很到
位。在宏伟空旷的宫殿里,皇后长裙曳地,给我们一种步履稳当、心绪平静的假象。此
时轻轻的钢琴声响起,愈发衬托得她风姿卓越。随后钢琴声中掺杂了人的和声,就把观
众的情绪调到了对未来的无知的惶恐、对人物命运把握不定的不安上,她是个怎样的角
色,她会走到哪里去,会有什么在等着她面对?每一声低沉的钢琴声都能激起心灵一次
不安地跳动。渐渐,各种声音融合进来,鼓声、开门声、交响乐队的各种乐器声、人声,
急促的鼓声像是敲在人心上一样,我们可以想象婉后此里复杂的心理,紧张、不安、恐
慌,就像这些声音一样杂乱。尽管镜头下她的脸孔是冷漠,但从她从那两句“叫我改口
很困难,叔叔”和“该叫皇后。”就可以印证她之前的混乱。
在婉后册封大典上,同样是婉后走向厉帝,这次摒弃了之前全部从背面拍摄的手法,而
是正背面镜头交替进行,可以清晰地看见她的得意。一开始并未用任何音乐,四周静极,
全场都在为她的荣耀而摒住呼吸,使她的得意无限扩大,也彰显了她的野心。随即沉重
的金属撞击声响起,伴随着合吟声,这里用的并不是喜庆的音乐,而是低沉中带着伤感
的钟声,与情节本身形成对比,为以后的情节发展做好了铺垫。或许她的得意也持续不
了多久。
三、新民族风情体现新的音韵美
我国近期的古装电影配乐处在转型阶段,有人提出了我国电影配乐道路实现了从单纯的
民族乐器的突现,到交响式的中西合璧新民族风情的转变的概念⑥。《夜宴》音乐制作
就有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歌剧院合唱团、上海打击乐团的加盟。而本片体现最为明显、
运用最为广泛的就是用钢琴来演奏《越人歌》。把钢琴这一具有西方特色的现代乐器与
《诗经》结合起来,以中国传统的方式来解读钢琴新的功用。而钢琴的现代特质与各种
民乐杂揉在一起,极大地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把中国古典音乐、钢琴以及交响乐结合
在一起来演绎中国古装电影,正是这种新民族风情的体现。
四、结语
《夜宴》本身得到的肯定并不比受到的批评多,主要是同时期国内大导演纷纷拍摄同类
型的大片,前期的宣传提高了人们的期望值,影片还没有上映就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影
片的情节创新上也没有什么突破,改编自中外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而且都无一例外地
邀请名牌演员出演,使场面更显花俏。再加上导演们冲刺奥斯卡大多败兴而归,更添了
诸多话题。
看过《夜宴》后,我觉得值得肯定的地方很多,特别是音乐大放光彩,提高了整部片子
的审美价值。音乐在本片中有很多亮点:音乐的节奏与画面的节奏形成强烈反差,武打
镜头中运用较多,营造了残酷的氛围;钢琴取代其他中国古典乐器,在影片中多处用来
演绎中国风的曲子,为影片凭添了几分凄美;多种音乐元素交叉穿插使用,音域广、音
乐层次丰富多样,把情节的复杂和人物心理的混乱揉合在一起,使观者如身临其境。影
片的音乐得到了一致的认同,从音乐的创作、词的选定到演唱者的安排、音乐的录制、
剪辑、配合使用都受到嘉许。民族风的沿续和新的民族风情演绎既传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带动了新的电影配乐历程,又给以后中国电影人指引了新的方向。中国风吹遍全球,引
领民族文化热潮,将不再是个梦想。
本文发布于:2023-05-22 01:02: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688573160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冯晓刚电影《夜宴》的音韵美.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冯晓刚电影《夜宴》的音韵美.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