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读后感三篇 国学经典读后感1000字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下
面是WTT精心为您整理的国学经典读后感,希望您喜欢!
国学经典读后感篇一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
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
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
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
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
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
慧的结晶。
国学经典自有一方天地,让思想自由驰骋;国学思想使人美丽,成就清新的高
尚人生。把国学精髓运用到工作、生活实际,指导其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修身养
性之功效。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
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
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
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
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
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穿越两千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运用
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
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来解读《论语》,以经典诠
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读了于丹的《论语
心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这位圣人的平和、平易近人,以及他时时传递出的
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初读《论语心得》时,心中生出一些困惑,因为书中
所说的安贫乐道,现在看来颇有些让人不思进取的味道,细细读来,慢慢明白其中
的深意。今天,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个性空前张扬的时代,更是一个竞争激烈、
第 1 页 共 9 页
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面对着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
要调整心态,调适与他人的关系。《论语》中娓娓道来,轻轻拂去你心灵的尘土,
你做人的道理。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不管多聪明能干的人,离开他人的帮
助,是难有建树作为的。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
“舟”的水!
我可以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
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扶贫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
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索”。
2021年暑假,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国学经典与教育》的在线学习,这次学
习分为四个教学视频,我用半个月的时间看了好几遍教学视屏,总计用时20多个
小时。另看完教材《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二)。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
已,平时教学中虽有涉及,但受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限制,也是粗约的给小学生讲
解,并未更深地从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从《国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对中国
人的影响上过多考虑。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深刻的认识,感受到《国
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
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
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 因此,《论
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
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
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
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
三乐”。 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
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
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
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
第 2 页 共 9 页
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
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
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
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
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
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
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
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
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
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
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
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学习《国学》,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
《明儒学案》曰:“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
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
自己去领悟,即便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
成玩乐。现在的教学,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鸭式的方法了,寓教于乐才是教师的首
选。“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
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
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
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
水。
(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
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
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
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
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
第 3 页 共 9 页
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
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
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
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
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
统得以传扬。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
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一定要从
国学开始。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
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
人生轻松而洒脱,也为我的教育事业添光加彩。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
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
衰竭!
学习《国学》,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事,也不是这几代的事,而是我们中华民
族千秋万代的伟业,《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传承的基石。让我们在《国学经
典》的丛林中漫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
语,构筑我们心中最美好的诗篇,用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
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国学经典读后感篇二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
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
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
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
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
造了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
“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第 4 页 共 9 页
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
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
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
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
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
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
为“国学”。以国学启蒙的范本“三百千弟”为例。《三字经》最重要的特点是条
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
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
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对子弟、学生的教育。诵《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
的渊。《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
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弟子
规》是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
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
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
始。回溯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头活水。
国学经典读后感篇三
在202年四月,我有幸参加了广州市举办的经典教育培训课程,实在受益匪
浅。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
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
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
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
中华民族的精神。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
第 5 页 共 9 页
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更
是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中国文化的代表,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
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
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
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
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
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
衰,戒之在得”。“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
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
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
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作为教师,
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
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
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
的世界观。
二、勤于好学,终身不懈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应该勤于读书求知,探究学问。在《论
语·先进》中记载孔子反对子路使子羔去做费邑之宰,因为子羔尚未成学,年纪尚
轻。孔子认为,研习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的必备条件,决不能忽略不顾。否则,一
味埋头蛮干,难免会有差谬,也就是说,学习前代经典有益于涵养学生崇高的道德
品质,孔子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些美好的品质,都应当归功于
学文时潜移默化的力量,这些观点和思想,我们今天要认真总结和借鉴。
第 6 页 共 9 页
一是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以知识,更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品质,即坚持教书
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职责。
二是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读书成为习惯,终身不
懈。
三是新课改的新目标,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
教师除了自己终身学习外,还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人生过程中,勤于好学,在学习
过程中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利于将来成为国家和社
会的有用之人,这里给我们的另一点启示是:一是要有终生从教(至少是从教期间)
无怨无恨无悔无倦,充满激情,始终如一,热爱教育的情感。
二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不分城乡、干群、贫富,男女等因素,对他们
的态度要一样。
三是教法要灵活,要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p ,包括表扬、批评、要求等,否则,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产生师
生隔阂,仇恨的心理。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批评学生要讲辩证法》,发表在中学
政治教学参考上。我认为较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思想。
三、修己治人,仁爱至上
孔子无论谈“修己”还是“治人”,最终归依还是人生道德。孔子所重视的
德行,所包括的范围甚广,而这些都可用“仁爱”来总括。“仁爱”是孔子所树立
的最高的人生道德理想。在《论语》中有一百多次提到“仁”,虽然具体语境的差
异各不相同,但所指都是一种道德的修养境界,是一切德行的总和,孔子提出“仁
爱”,是对人的情感、情操、修养的重视。“巧言令色,鲜矣仁”!那些胁肩谄
笑,趋炎附势,出于利欲诱惑而屈己的人的行为不是“仁”。何谓“仁”?“能行
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仁焉,
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认为恭敬就不会招致欺侮,宽容就能得到多数人
的拥护,守信就会得到人们的信任,机敏就会取得成就,而慈善就容易调遣别人。
这就是孔子认为的“仁”的五者能行天下的理由。当然,孔子关于“仁”的言论还
有很多,但就教师的为人准则,只此几点,我认为就足够矣。可见,孔子仁德思想
第 7 页 共 9 页
的深远影响。 一是教师不可培养“巧言令色”者,而要培养有独立个性,执着追
求,宽容他人,忠于祖国,有益社会的人。
二是教师个人的为人处事态度,对他人要“恭敬”,只有恭敬地对待他人,
才能少生矛盾和误会,甚至纠纷,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思考
自己该思考的问题,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提高办事效率。
三是教师要诚信做人,“信则人仁焉”。教师的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它要
求教师要为人师表,因此,教师在与人打交道过程中,一定要讲诚信,否则,你就
会失去影响力,号召力,有损自身的形象,尤其是在和家长、学生打交道时,事先
一定要认真思考,不能做到的不要承诺,已承诺的要准时按要求兑现,包括我们对
学生的奖惩,对学生的要求等。
四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要慈善,“惠则足以使人”,慈善,在我看来,就是
关心、关爱、关怀学生,这种关心、关爱应该是全面的,不仅是学习方面,还有生
活方面,情感思想方面,不仅是大事情,而应该体现在细微处。有老师抱怨,学生
不听话,不好管,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给予了他们多少爱,多少关心,不然,怎么
不能“足以使人”呢?五是对待家长和学生要宽容,教师观念要改变,不能居高临
下地要求和训斥家长和学生。首先要知道,没有了学生,教师的位置也就不存在
了,存在的教师也就没有意义了,再者,我们要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你作为家长的时候接受其他老师“教育”时的心情是不是很好。第三,我们
的学生都是未成年人,考虑问题不可能每一件都很成熟,既使是成年人也不可能做
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我们发现学生缺点和错误时,要有宽容的态度,
善意地指出并引导他们改正,日后他会终身不忘,感激不尽,尤其是不能以当年老
师“教育”我们的错误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学生,更不可以野蛮的“出于好心”的违
法方法去教育学生。这样只能是“不得众”,甚至是断送自己。
总之,孔子《论语》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作,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在今后
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地研究《论语》,体会《论语》的精华思想,并以
此来指导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让中华古老的文化精粹,开出艳丽的花朵,结出丰
硕的果实。易中天说,集结《论语》的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孔子,是大众的孔子,
是人民的孔子,也是永远的孔子。我们作为教师,因为孔子而自豪。
第 8 页 共 9 页
教师的工作平凡,教师的职业崇高,教师的责任重大,教师的使命光荣,教
师的报酬微薄,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孜孜不倦地追求,去做好我们每天该做的事
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我们不平凡的人生价值!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
学文。”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
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
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
貌,尊敬长辈等。它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
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
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
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国学经典
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
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
脱,也为我的教育事业添光加彩。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
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第 9 页 共 9 页
本文发布于:2023-05-22 00:33: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6868371724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国学经典读后感三篇 国学经典读后感1000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国学经典读后感三篇 国学经典读后感1000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