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知识】官窍
官窍,泛指器官和孔窍。本节所述的官窍是五官和九窍的统称。
官指舌、鼻、口、目、耳等五个器官,简称五官。五官分属于五脏,
为五脏之外候。“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
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五官者,五脏之阅也”
(《灵枢·五阅五使》)。除五官之外,咽喉也属于官之范畴。“人之
九窍,阳七,阴二,皆五脏主之”(《古今医彻》)。阳窍有七,一
般称七窍,是头面部(眼二、耳二、鼻孔二和口)七个窍的合称。头
面部的七窍,又称上窍、清窍、阳窍。人体清阳之气出于上窍,故曰:
“清阳出上窍”。阴窍有二,指前后二阴(前阴尿道口和后阴肛门)。
二阴,又称下窍,人体气化产物如尿便,皆从二阴排出,故称“浊阴
出下窍”。头部七窍及前后二阴谓之“九窍”,“头有七阳窍,下有
二阴窍,人身止有此九窍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五脏的精气分别通于七窍。五脏有病,往往从七窍变化中反映出
来。“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
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
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灵枢,脉度》)。肾又开窍于
二阴。故日:“人之九窍,阳七、阴二,皆五脏主之”(《古今医
彻》)。每一官窍不仅与其相应的脏腑有着特定的联系,而且与其他
脏腑也有密切关系,体现出局部与整体的统一。如,目虽为肝之窍,
但又与心、肺、脾、肾有着密切关系。因此,目又分属于五脏。这种
官窍与脏腑相关的理论,在眼科、耳鼻喉科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义,也是耳针疗法、眼针疗法、鼻针疗法的理论依据。
(一)舌
舌内应于心,司味觉,与吞咽、发音有密切关系。舌象(舌质和
舌苔)是望诊的重要内容。
1.解剖形态:舌位于口腔底部,·舌之根部称为舌本、舌根;舌
之中部谓之舌中;舌之尖部为舌尖;舌之两侧称为舌旁。舌之肌肉脉
络组织称为舌体、舌质。舌分上下两面,上面称为舌背、舌面,其上
有丝状乳头、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附着在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称为
舌苔,又名舌垢。舌的下面称为舌底、舌腹,舌的下面正中有一粘膜
皱襞为舌系带。舌下静脉丛及舌系带称为舌系。舌系带两侧静脉上有
两个奇穴,左为金津,右为玉液。
2.生理功能:舌有感觉味觉、协助咀嚼、吞咽食物和辅助发音的
功能。舌为司味之窍声音之机。舌的主要功能是主司味觉和辅助发音
而表达语言。舌的味觉和语言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生
理功能。如心的生理功能异常,便可导致味觉的改变和舌强语謇等病
理现象。
3.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心开窍于舌:心开窍于舌,是指舌为心之外候,“舌为心之
苗”。心经的经筋和别络,均上系于舌。心的气血通过经脉的流注而
上通于舌,以保持舌体的正常色泽形态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所
以,察舌可以测知心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心的功能正常,则舌
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若心有病变,可以从
舌上反映出来。心主血脉功能失常时,如心阳不足,则舌质淡白胖嫩;
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心火上炎,则心尖红赤;心脉瘀阻,则舌紫,
瘀点瘀斑;如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则可现舌强、舌卷、语謇或失语
等。
(2)与其他脏腑的关系:舌不仅为心之窍,而且通过经脉与五脏
六腑皆有密切联系。如:“脾脉连舌本,肾脉挟舌本,肝脉绕舌本”
(《知医必辨·论疾病须知四诊》),“唇舌者肌肉之本也”(《灵
枢·经脉》)。因此,舌与五脏六腑皆相关,其中尤以与心和脾胃的关
系更为密切。在病理上,五脏六腑的病变均可显现于舌。所以,舌诊
成为一种独特的中医诊断方法。舌诊脏腑部位的分属为:舌尖属心肺,
舌边属肝胆(左边属肝,右边属胆),中心属脾胃,舌根属肾。
(3)舌与经脉
在经脉中,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厥阴之脉
络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足太阳之筋结于舌本,足少阳
之筋入系舌本。五脏六腑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经络、经筋与舌相联。因
此,脏腑有病,可影响舌的变化。
(二)鼻
鼻,又名明堂,为肺之窍,是呼吸清浊之气出入的门户。鼻与嗅
觉有关,也是外邪入侵之门户。
1.解剖形态:鼻,隆起面部中央,上端狭窄,突于两眶之间,连
于额部,名为颓(即鼻根),又名山根、下极、王宫。前下端尖部高
处,名为鼻准,又名准头、面王、鼻尖。鼻准两旁隆起部分,名为鼻
翼。鼻之下部有两孑L,名为鼻孔。鼻孔内有鼻毛(又名鼻须),鼻孔
深处称为鼻隧。颊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名为鼻梁,又称鼻茎、
天柱。
2.生理功能
(1)气体出入的门户:呼吸系统是由鼻、喉、气管及肺等器官共
同组成的。其中,鼻、喉、气管及其分支构成气体出入于肺的通道,
称为呼吸道。“口鼻者,气之门户也”(《灵枢·口问》)。鼻为呼吸
道的起始部,下连于喉,通过气管而直贯于肺,助肺而行呼吸,是气
体出入之门户。故曰:“肺之呼吸全赖鼻孔,鼻之两孔为气出入之门,
呼出浊气,吸人清气也”(《医易一理》)。
(2)主司嗅觉:鼻子辨别气味谓之嗅。鼻为司臭之窍。鼻窍通利,
则能知香臭。因肺气通于鼻,故鼻之嗅觉灵敏与否,与肺气通利与否
有关。所以,肺的病变,可见鼻塞、鼻煽、流涕等症状。
(3)协助发音:喉上通于鼻,司气息出入而行呼吸,为肺之系。
鼻具有行呼吸和发声音的功能。鼻与喉相通,同属肺系,故鼻有助喉
以发声音的作用。
(4)外邪入侵之门户:鼻与自然界直接相通,为外邪侵袭机体之
门户。孔窍为外邪侵人人体的重要途径。鼻为肺窍,故鼻为外邪犯肺
之门户。“温邪感触,气从口鼻直走膜原中道,……至于春温夏热,鼻
受气则肺受病”(《眉寿堂方案选存·卷上》)。“温邪上受,首先犯
肺”(《外感温热篇》)。“温邪中自口鼻,始而人肺”(《临证指
南医案·卷五》),
3.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肺开窍于鼻:鼻为呼吸出入的通道,具有通气的功能。肺司
呼吸,故有“鼻为肺窍”之说。鼻还有主嗅觉的功能。鼻的嗅觉和通
气功能均须依赖于肺气的作用。肺气和利,则呼吸通畅,嗅觉灵敏。
鼻为肺窍,故鼻又为邪气侵犯肺脏的通路。所以在病理上,外邪袭肺,
肺气不利,常常是鼻塞、流涕、嗅觉不灵,甚则鼻翼煽动与咳嗽喘促
并见,故临床上可把鼻的异常表现作为推断肺脏病变的依据之一。
(2)鼻与其他脏腑:鼻通过经络与五脏六腑紧密地联系着,·不
仅为肺之窍,而且与脾、胆、肾、心等也有密切关系。
脾与鼻脾统血,鼻为血脉多聚之处,鼻的健旺,有赖脾气的滋养。
鼻准属脾,当脾有病变时,常影响于鼻窍,“脾热病者,鼻先赤”
(《素问·刺热篇》)。可见脾的生理和病理与鼻有紧密关系。
胆与鼻胆为中清之腑,其清气上通于脑。胆之经脉,曲折布于脑
后。脑下通于空格,空格之下为鼻。胆之经气平和,则脑、空格、鼻
功能正常。反之,胆经有热,热气循经上行,移于脑而犯于颊和鼻,
则可致辛颊鼻渊。临床上,实证、热证的鼻病,多与胆经火热有关。
肾与鼻鼻为肺窍,是气体出入门户。肺为呼吸之主,肾为纳气之
根。肾气充沛,摄纳正常,肺与鼻才得通畅。如肾虚,则易于发生鼻
病,“五气所病……肾为欠为嚏”(《素问·宣明五气论》)。
鼻与心心与鼻也有一定关系。“心主嗅,故令鼻知香臭”(《难
经·四十难》)。“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素问·五脏别论》)。
(3)鼻与经脉:鼻为经脉聚焦,清阳交会之处。循行于鼻的经脉
有:足阳明胃经起于鼻外侧,上行至鼻根部,向下沿鼻外侧进人上齿
龈;手阳明大肠经止于鼻翼旁;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手太阳小
肠经,其支者从颊抵鼻旁到内眦;督脉沿额正中下行到鼻柱至鼻尖端
至上唇;任脉、阳骄均直接循经鼻旁。
(三)口
口,指整个口腔,包括口唇、舌、齿、腭、咽等。口为脾之外窍,
谷、辨五味、泌津液、磨谷食、助消化及出语言等功能。胃之所系。
1.解剖形态:口,下连气管、食道,为消化管的起始部分。食物
经咽至食道,口是饮食物摄入的门户。口唇,又名唇、唇口、飞门,
位于口之前端,分上唇、下唇两部分。上唇表面正中线上有一浅沟称
为“人中”,其中上l/3交界处为人中穴。唇为脾之外候。
2.生理功能
(1)进水谷辨五味:“口者胃之门户”(《血证论,口舌》),
“口为身之门,舌为心之苗,主尝五味,以布五脏焉”(《世医得效
方·卷十七·口齿兼咽喉科》)。口腔为消化管的始端,具有进饮食、磨
谷食、知五味、泌津液、助消化的功能。
(2)助呼吸发声音:“口唇者,音声之扇也……悬壅垂者,音声
之关也”(《灵枢·忧恚无言》)。口腔也是气体出入之门户,有助肺
呼吸和发声音的作用。
3.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脾开窍于口:“脾主口……在窍为口”(《素问·阴阳应象大
论》),“口唇者,脾之官也”(《灵枢·五阅五使》),“脾气通于
口,脾和则能知五谷矣”(《灵枢·脉度》)。脾开窍于口,饮食、口
味等与脾之运化功能有关。脾主运化,脾气健旺,则津液上注口腔,
唇红而润泽,舌下金津、玉液二穴得以泌津液助消化,则食欲旺盛,
口味正常。口唇与脾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才能完成腐熟水谷、输
布精微的功能。脾主肌肉,口唇为脾之外候,故脾的生理病理常常从
口唇的变化反映出来。
(2)与其他脏腑:“口者,五脏六腑之所贯通也。脏腑有偏胜之
疾,则口有偏胜之症”(《罗氏会约医镜》)。口与五脏六腑相联系,
不仅为脾之窍,而且还与心、胃、肾、肝等有密切关系:舌为心之苗;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胃经食道,咽而直通于口齿,为胃系之所属;
肝脉环唇内,络舌本,其气上通舌唇。所以,口腔的生理病理与心、
肾、胃、肝等脏腑也有密切关系。
(3)口与经脉:口腔是经脉循行的要冲,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
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
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以及督脉、任脉、冲脉均循行于此。
口齿唇舌,通过经络的运行,与脏腑密切地联系起来,在五脏六
腑中,与脾、心、肾、胃、肝更为密切。
[附]咽喉
咽喉,一是咽和喉的总称;二指口咽部。中医古代医籍常咽、喉
并称。咽喉是司饮食,行呼吸,发声音的器官。
1.解剖形态
咽喉上连口腔而通于鼻,下通肺胃,又是经脉循行之要冲。喉在
前,连于气道,合声门称作喉咙,通于肺脏,为肺之系。咽在后,接
于食道,直贯胃腑,为胃之系。故曰:“喉……乃肺之系”,“咽
者……为胃之系”(《重楼玉钥·喉科总论》)。
咽,又名嗌、咽嗌,古称咽。一指口腔后部,是饮食和呼吸的共
同通道。“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
(《灵枢·忧恚无言》)。现代解剖学的咽,可分为鼻咽部(包括鼻后
至软腭上部)、口咽部(包括软腭以下至舌骨平面处)、喉咽部(包
括舌骨平面以下至环状软骨下缘)。二指食道。
2.生理功能
(1)行呼吸发声音:“喉者空虚,主气息出入呼吸,为肺之系,
乃肺气之通道也”(《重楼玉钥·喉科总论》)。喉为清浊之气,呼吸
出入的要道。喉既是呼吸道,又是发声器官。“喉咙者,气之所以上
下者也;会厌者,声音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
机也;悬壅垂者,音声之关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灵枢·忧
恚无言》)。声音的发出是在肺气的推动下,由喉咙、会厌、舌、口
唇、悬雍垂等器官共同作用的结果。
(2)通利水谷:“咽者咽也,主通利水谷,为胃主系,乃胃气之
通道也”(《重楼玉钥·喉科总论》)。咽是消化管从口腔到食管的必
经之路,也是呼吸道中联系鼻与喉的要道。咽是消化和呼吸共用的器
官,通利水谷为其主要生理功能。故曰:“咽与喉,会厌与舌,此四
者同在一门,而其作用各异。喉以呼气,故喉气通于天;咽以咽物,
故咽气通于地;会厌与喉上下以司开阖,食下则吸而掩,气上则呼而
出。……四者相交为用,缺一则饮食废而死矣”(《儒门事亲·卷
三》)。
3.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喉为肺系:喉是呼吸的门户和发音器官。肺主声,声音出于
肺而根于肾。肺的经脉过喉,故喉的通气和发音与肺有关。肺主气,
声由气发,所以声音的产生与肺的生理功能有关。又肾脉挟舌本,肾
精充足,上承会厌(会厌为声音之门户,肺的经脉亦通会厌),鼓动
声道而出声。所以说,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总之,中医学
认为声音的产生与肺肾有关。如果肺有病变,不仅可使喉咙通气不利,
而且还可使声音发生变化,如声音嘶哑或失音。客邪壅肺者,为“金
实则无声”,其证属实。肺气虚弱,肺阴不足,为“金碎则无声”,
其证属虚。
(2)咽为胃系:咽为胃系之所属,与胃相通,是水谷之通道。故
胃气健旺,咽的功能正常。若胃腑蕴热,则咽部出现红、肿、痛的病
理变化。“凡咽痛而饮食不利者,胃火也”(《血证论·咽喉》)。
“胃经受热,胃气通于喉咙,故患喉痈”(《疮疡经验全书·卷一》)。
脾与胃互为表里,足太阴脾经络于胃,上挟咽喉,故咽喉与脾也有密
切关系。“脾胃有热,则热气上冲,致咽喉肿痛”《太平圣惠方,卷
三十五》。由于脾胃疾病多反映于咽喉,故有“喉咙者,脾胃之候也”
的说法。
(3)咽喉与其他脏腑:肾藏精,其经脉人肺中,循喉咙。咽喉得
肾之精气濡养,生理功能正常,则不易为邪毒所犯。若因肾虚精亏,
咽喉失于濡养,则易为病。“肾水不能潮润咽喉,故其病也”(《疡
医大全》)。
肝之经脉循喉咙人颃颡,肝之经气上于咽喉。若肝气郁结,疏泄
升降失常,则影响喉的正常生理功能。肝郁化火,可导致气血凝滞于
咽喉而发病。“厥阴终者,中热嗌干”(《素问·诊要经终论》)。可
见,咽喉与肝肾也密切相关。
(4)咽喉与经脉:咽喉是经脉循行交会之处,在十二经脉中,除
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太阳膀胱经间接通于咽喉外,其余经脉直接通达。
手太阴肺经,人肺脏,循经喉中。手阳明大肠经,从缺盆上走颈部,
挟口入下齿中。足阳明胃经,从上齿中,出挟口环唇,循下颌角前,
沿咽喉人缺盆。足太阴脾经,上行挟食道二旁,循经咽喉连于舌根。
手少阴心经,挟食道上循咽喉,连于眼。手太阳小肠经,其支从缺盆
循颈经咽喉上颊。足少阴肾经,从肺上循喉咙,挟舌根。手少阳三焦
经,从肩走颈经咽喉至颊。足少阳胆经,从颊车,下走颈经咽喉至缺
盆。足厥阴肝经,循经喉咙,上人颃颡,环行于唇内。此外,任脉、
冲脉循喉咙,络于口唇。
(四)目
目,即眼、眼睛,又称精明、命门。眼由眼球、视路和附属器
(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和眼眶)组成,为视觉器官。眼又
是望诊察神的重要器官。眼的生理功能与全身脏腑经络均有关系。
1.解剖形态:中医学认为,目主要由白睛、黑睛、瞳仁、两睑、
两眦五个部分组成。
用五轮学说来说明眼睛的组织结构和生理、病理现象,成为眼科
的独特理论。五轮,为气轮、风轮、水轮、血轮和肉轮的统称。白睛
属气轮,黑睛为风轮,瞳孔(瞳子、瞳神)为水轮,内外眦(眼内外
角)为血轮,眼睑为肉轮。
2.生理功能
(1)主司视觉:“目者,司视之窍也”(《医宗金鉴·刺灸心法
要诀》)。目具有视万物,察秋毫,辨形状,别颜色的重要功能,为
脏腑先天之精所成,后天之精所养。“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而
为之精……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灵枢·大惑论》)。
(2)心灵之窗:“目为神之牖”(《推蓬悟语》)。神为生死之
本,得神则生,失神则死。“目为神窍”(《寿世传真》),目可以
传神。眼之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谓之有神;活动迟钝,
目无精彩,目暗睛迷,为无神;若目光突然转膏,为假神,乃“回光
返照”之危象:因此,望眼神成为望诊中望神之重要内容:
3.与脏腑的关系
(1)目与五脏:“眼通五脏,气贯五轮”(《济生方·卷
五·目》)。所谓轮,是比喻眼球形圆,转动灵活,宛如车轮之意。
“五轮者,皆由五脏之精气所发:名之曰轮,其象如车轮圆转.运动
之意也”(《审视瑶函》):根据五轮学说,目部的脏腑相关部位为:
内眦及外眦的血络属心,称为“血轮”,因为心主血,血之精为络;
黑珠属肝,称为“风轮”,因肝属风主筋,筋之精为黑睛;白珠属
肺.称为“气轮”,因肺生气,气之精为白睛:瞳仁属肾,称为“水
轮”,因肾属水,主骨生髓,骨之精为瞳仁;眼胞属脾。称为“肉
轮”,因脾主肌肉.肌肉之精为约束(眼睑)
因脏与腑相表里,故血轮与心、小肠,风轮与肝、胆,气轮与肺,
大肠,水轮与肾、膀胱,肉轮与脾、胃相关。所以有“目窍于肝,出
于肾,用于心,运于肺,藏于脾”(《证治准绳》)之说:五轮学说
不仅是眼科的独特理论,也是眼针疗法的理论基础。
(2)肝开窍于目:眼目是视觉器官。在正常情况下,眼睛精彩内
含,神光充沛,视物清楚正确,能够辨别物体的颜色和长短。在心神
的主宰下.五脏六腑之精气,通过血咏而上注于目,使之发挥正常的
生理功能:虽然五脏六腑都与目有着内在联系,但其中尤以肝为密切:
因为“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矣”((灵枢·脉度》):肝主藏
血,“肝受血而能视”(《素问·五脏生成》),肝的经脉上连于目系
(目系又称眼系、目本,为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所以说,眼为肝
之外候,肝开窍于目。因此,肝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常在目上反映出
来:冽如,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肝风内动可见两目斜视、天吊等:
眼睛的视觉功能,既依赖于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充养,又需要肝之阴
血的濡养,所以许多眼科疾患在治疗上既照顾整体,又突出强调治肝,
体现了局部和整体的统一。
(3)目与经脉:“诸脉者,皆属于目’’(《素问‘五脏生
成》)。目与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均有密切关系,经脉周密地分布在
眼的周围,使脏腑之气血灌注于目,保证了眼与脏腑的密切联系。
足三阳经之本经均起于眼或眼附近,而手三阳经皆有1—2条支脉
终止于眼或眼附近;此外,以本经或支脉,或别出之正经连于目系者,
有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以及足之三阳经;在奇经八脉中,其起止
循行与目直接相关者,主要有督脉、任脉、阴骄脉、阳矫脉等;经筋
分布于眼及眼周围者,有手是之阳之筋。故曰:“目者,宗脉之所聚
也”(《灵枢·口问》)。
[附]八郭学说
八郭是指中医眼科在外眼划分的八个部位(或方位):一般多用
自然界八种物质或八卦名称来命名:即天(乾)郭、地(坤)郭、风
(巽)郭、雷(震)郭、泽(兑)郭、山(艮)郭、火(离)郭、水
(坎)郭。称之为郭,系取其有如城郭护卫之意。至于八郭的位置?内
应脏腑及临床意义,历来各家说法不一:现列表如下.仅供参考:八
郭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远不如五轮学说普遍。
(五)耳
耳位于头面部之两侧,属清窍:为听觉和位觉(平衡觉)器官:
耳的生理功能与五脏皆相关。而与肾中精气盛衰的关系尤为密切。
1.解剖形态:耳位于头面部之两侧。为清阳之气上通之处,属清
窍之一。由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咽
鼓管等)和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三部分组成。耳之外壳
称为耳郭,又名耳壳。耳郭前凹后凸:耳郭的游离缘卷曲,称为耳轮。
耳轮前方有一与其平行的弓状隆起,称为对耳轮。对耳轮向上分为两
脚,分别称为对耳轮上脚和对耳轮下脚,两脚之间的凹陷部,称为三
角窝。在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浅沟,称为耳舟,在对耳轮前方有一陷
凹,称为耳甲,它被耳轮脚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为耳甲艇,下部为耳
甲腔:耳甲腔前方有一突起,名为耳屏。又名耳门、蔽:在对耳轮下
端有一结节状突出,与耳屏相对。称为对耳屏:耳屏与对耳屏之间有
耳屏间相连:耳甲腔向内经外耳门(又名耳孔)可通入外耳道:耳轮
之垂下处,名为耳垂、耳坠,、耳垂珠,耳膜,即鼓膜。人体各部位
和脏器在耳郭上有一定的“反映区”:在反映区出现的敏感点。称为
耳穴。耳郭的外部形态为耳针定穴的标志:耳为听觉器官,有司听觉,
主平衡之功。
2.生理功能:“耳者。司听之窍也”(《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
诀》),耳的主要功能为主司听觉:另外.耳也是人体的平衡器官:
耳的功能靠精、髓、气、血的充养,尤其与肾的关系较为密切-肾精充
盈,髓海得养,则听觉灵敏,分辨力高:反之,肾精虚衰,髓海失养,
则听力减退,耳鸣耳聋。
3.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肾与耳:肾开窍于耳,“耳之聪司于肾”(《古今医案
按》),“肾主耳,……在窍为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灵枢·五阅五使》),“两耳
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医林改错》)。肾藏精,精生髓,髓聚
于脑,精髓充盛,髓海得养,则听觉才会灵敏。故称肾开窍于耳,
“耳为肾之外候”(《难经·四十难》)。故临床上常常把耳的听觉变
化,作为推断肾气盛衰的一个标志。人到老年,肾中精气逐渐衰退,
故听力每多减退。
(2)耳与其他脏腑
耳与心“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证治准绳·杂病》),
故有“心开窍于耳”之说。因为“耳者,心之窍……心在窍为舌,肾在
窍为耳,可见舌本属心,耳兼乎心肾也”(《类经·脏象类》)。所以
耳属心肾二脏之窍,但以肾为主,以心为客。故曰:“肾开窍于耳,
故治耳者以肾为主”。或曰:“心亦开窍于耳,何也?盖心窍本在舌,
以舌无孔窍,因寄于耳,此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耳”(《医
贯·卷五》)。说明心与耳的生理有关。
耳与肝胆肝气通于耳,肝气调达,则听力聪敏。若肝脏功能失调,
“虚则目荒荒无所耳无所闻”,“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素
问·脏气法时论》),胆附于肝,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
出走耳前。肝胆主升发,喜条达,若肝胆失调,胆经有热,易上逆于
耳而为病,“足少阳胆经,上络于耳,邪在少阳,则耳聋也”(《医
学心悟·伤寒六经见证法》)。
耳与脾脾主运化而升清,脾气健旺,气血充沛,清阳之气上奉耳,
则耳的功能正常:若脾失健运,气血不足,耳失所养而失聪。若湿邪
困脾,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耳窍而为病。
耳与肺耳与肺亦有一定关系,“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热
经纬·外感温热篇》),“肺金受邪……嗌燥,耳聋”(《素问·气交变
大论》)。在临床上耳病初起,往往出现邪气在表的肺经症状。
总之,耳与五脏六腑均有密切的联系,其中,与肾、心、胆、肝、
脾等脏腑关系较为密切。
(3)耳与经脉: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
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灵枢·邪气脏
腑病形》):其中直接循行于耳的经脉有: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
经,均从耳后入耳中,走耳前。足阳明胃经,循颊车上耳前。手太阳
小肠经,由目锐眦入耳中。足太阳膀胱经,从巅至耳上角。耳通过经
脉与脏腑和全身广泛地联系,因此有将耳壳分区分别隶属于人体各部,
并以此作为耳穴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依据。
(六)前阴
前阴,又称下阴,指男女外生殖器(外生殖器,又名阴器)及尿
道的总称。前阴与排尿和生殖有关。
1.解剖形态:男性的前阴,即男性外生殖器,包括阴囊(内有睾
丸、副睾和精索等)和阴茎(简称茎,又名玉茎、茎物、阳物、阳事、
溺茎)。女性外生殖器,称为女阴、子户(包括阴道等):阴道名为
廷孔、庭孔、阴户,阴道外口称为阴门(也称阴户)。女性的前阴包
括阴道和尿道:
2.生理功能:前阴具有排尿和生殖功能。女性的阴道还是排泄月
经和娩出胎儿的通道。
3.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肾与前阴:前阴包括尿道(溺窍)和生殖器(精窍),是排
尿和生殖的器官。“前阴有精窍,与溺窍相附,而各不同。溺窍内通
膀胱,精窍则内通胞室,女子受胎,男子藏精之所,尤为肾之所司”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上卷》)。关于肾与人的生殖机能的关系,已
如前述,不再复赘。
尿液的贮存和排泄虽属于膀胱的功能,但须依赖肾的气化才能完
成。因此,尿频、遗尿、尿失禁以及尿少或尿闭,均与肾的气化功能
有关。
(2)前阴与其他脏腑:肝主疏泄,为筋之主,前阴为宗筋之所聚,
肝经人阴毛,绕阴器。肝气条达,疏泄以时,宗筋得养,前阴功能正
常,则精、经疏泄以时,尿液排泄正常,此为肝司阴器之功。脾胃为
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冲脉隶属于阳明,阳明总宗筋之会,脾胃
健旺,化源充足,则精血充盈,前阴功能健旺,若脾失健运,或湿热
下注,或气不摄精。精(经)不固,或宗筋弛纵而阴痿。心为君火,
主神志,相火寄于肝肾,心肾相交,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则肾能封
藏。若君火动摇于上,相火应之于下,则肾失封藏,而阳痿、遗精、
不孕、月经不调、小便失常诸证丛生。
(3)前阴与经脉:足厥阴肝经过阴器;足少阳经绕毛际;督脉络
阴器,女子人系廷孔,男子循阴茎;任脉下出会阴,上行于毛际;冲
脉与阳明合于宗筋。此外,足阳明、太阴、少阴之筋聚于阴器。
(七)后阴
后阴为排泄大便的器官。
1.解剖形态:后阴即肛门,为大肠的下口,又称魄门、谷道,简
称肛。“肛门者……又曰魄门”(《证治要诀》)。魄门为粕之通道、
魄门即粕门,饮食糟粕由此排出体外,故称。
2.生理功能:后阴的主要功能是排泄大便。
3.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肾与后阴:肾主封藏,为胃之关,既开窍于前阴,又开窍于
后阴。后阴是排泄粪便的通道。粪便的排泄本是大肠的传导功能,但
脏象学说常常把大肠的功能统属于脾的运化功能范畴。脾之运化赖肾
以温煦和滋润,所以大便的排泄与肾的功能有关。肾的阴阳失调可出
现泄泻、便秘等大便异常。总之,饮食之受纳在于胃,便溺之排泄关
乎肾。故张景岳说:“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
肾脏之所主”(《景岳全书·泄泻》),
(2)后阴与其他脏腑:魄门的开合由心神主宰,与前阴同为肾之
窍。饮食糟粕的排泄不仅关乎于肾,而且与脾之运化、肺之肃降,以
及肝之疏泄均有密切关系。故曰:“魄门变为五脏使”(《素问·五脏
别论》)。
(3)后阴与经脉:督脉、任脉和冲脉,三者“一源三歧”,均起
于胞中,下出于会阴。会阴,亦称篡、下极、屏翳,指外生殖器后方
与肛门前方的部位。足太阳经别人于肛,故足太阳经和任督冲脉的穴
位可治后阴病变。
本文发布于:2023-05-22 00:01: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6848651724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医知识】官窍.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医知识】官窍.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