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儒学案》卷十 姚江学案(一)
前言有明学术,从前习熟先儒之成说,未尝反身理会,
推见至隐,所谓“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耳。高忠宪云:“薛
敬轩、吕泾野《语录》中,皆无甚透悟。”亦为是也。自姚江
指点出“良知人人现在,一反观而自得”,便人人有个作圣之
路。故无姚江,则古来之学脉绝矣。然“致良知”一语,发自
晚年,未及与学者深究其旨,后来门下各以意见搀和,说玄
说妙,几同射覆,非复立言之本意。先生之格物,谓“致吾心
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以圣人教人
只是一个行,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皆是行也。笃行之
者,行此数者不已是也”。先生致之於事物,致字即是行字,
以救空空穷理。只在知上讨个分晓之非,乃后之学者测度想
像。求见本体,只在知识上立家儅,以为良知,则先生何不
仍穷理格物之训,先知后行,而必欲自为一说耶?《天泉问
答》:“无善无恶者心之体,有善有恶者意之动,知善知恶是
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今之解者曰:“心体无善无恶是性,
由是而发之为有善有恶之意,由是而有分别其善恶之知,由
是而有为善去恶之格物。”层层自内而之外,一切皆是粗机,
则良知已落后着,非不虑之本然,故邓定宇以为权论也。其
实无善无恶者,无善念恶念耳,非谓性无善无恶也。下句意
之有善有恶,亦是有善念有恶念耳,两句只完得动静二字。
他日语薛侃曰:“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
即此两句也。所谓知善知恶者,非意动於善恶,从而分别之
为知,知亦只是诚意中之好恶,好必於善,恶必於恶,孰是
孰非而不容已者,虚灵不昧之性体也。为善去恶,只是率性
而行,自然无善恶之夹杂。先生所谓“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
物也”四句,本是无病,学者错会文致。彼以无善无恶言性者,
谓无善无恶斯为至善。善一也,而有有善之善,有无善之善,
无乃断灭性种乎?彼在发用处求良知者,认已发作未发,教
人在致知上力,是指月者不指天上之月,而指地上之光,愈
求愈远矣。得羲说而存之,而后知先生之无弊也。文成王阳
明先生守仁王守仁字伯安,学者称为阳明先生,余姚人也。
父华,成化辛丑进士第一人,仕至南京吏部尚书。先生娠十
四月而生,祖母岑夫人梦神人送儿自云中至,因命名为云。
五岁,不能言,有异僧过之曰:“可惜道破。”始改今名。豪
迈不羁,十五岁,纵观塞外,经月始返。十八岁,过广信,
谒娄一斋,慨然以圣人可学而至。登弘治己未进士第,授刑
部主事,改兵部。逆瑾矫旨逮南京科道官,先生抗疏救之,
下诏狱,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瑾遣人迹而加害,先
生托投水脱去,得至龙场。瑾诛,知庐陵县,历吏部主事、
员外郎、郎中,陞南京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时虔、闽不
靖,兵部尚书王琼特举先生以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未几,
遂平漳南、横水、桶冈、大帽、浰头诸寇。己卯六月,奉敕
勘处福建叛军。至丰城而闻宸濠反,遂返吉安,起兵讨之。
宸濠方围安庆,先生破南昌,濠返兵自救,遇之於樵舍,三
战,俘濠。武宗率师亲征,群小张忠、许泰欲纵濠鄱湖,待
武宗接战而后奏凯。先生不听,乘夜过玉山,集浙江三司,
以濠付太监张永。张永者,为武宗亲信,群小之所惮也。命
兼江西巡抚。又明年,陞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嘉靖壬
午,丁冢宰忧。丁亥,原官兼左都御史,起征思、田。思、
田平,以归师袭八寨、断藤峡,破之。先生幼梦谒马伏波庙,
题诗於壁。至是,道出祠下,怳如梦中。时先生已病,疏请
告。至南安,门人周积侍疾,问遗言,先生曰:“此心光明,
亦复何言?”顷之而逝,七年戊子十一月二十九日也,年五十
七。先生之学,始泛滥於词章,继而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
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於是出入於佛、老者久之。
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
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变
而始得其门。自此以后,尽去枝叶,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
为学的。有未发之中,始能有发而中节之和,视听言动,大
率以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江右以后,专提“致良知”三
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习不虑,出之自有天则。盖良
知即是未发之中,此知之前更无未发;良知即是中节之和,
此知之后更无已发。此知自能收敛,不须更主於收敛;此知
自能发散,不须更期於发散。收敛者,感之体,静而动也;
发散者,寂之用,动而静也。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
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无有二也。居越以后,所操益熟,所得
益化,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无非,开口即得本心,更无
假借凑泊,如赤日当空而万象毕照。是学成之后又有此三变
也。先生悯宋儒之后学者,以知识为知,谓“人心之所有者不
过明觉,而理为天地万物之所公共,故必穷尽天地万物之理,
然后吾心之明觉与之浑合而无间”。说是无内外,其实全靠外
来闻见以填补其灵明者也。先生以圣人之学,心学也。心即
理也,故於致知格物之训,不得不言“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
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夫以知识为知,则轻浮而不
实,故必以力行为功夫。良知感应神速,无有等待,本心之
明即知,不欺本心之明即行也,不得不言“知行合一”。此其
立言之大旨,不出於是,而或者以释氏本心之说,颇近於心
学,不知儒释界限只一理字。释氏於天地万物之理,一切置
之度外,更不复讲,而止守此明觉;世儒则不恃此明觉,而
求理於天地万物之间,所为绝异。然其归理於天地万物,归
明觉於吾心,则一也。向外寻理,终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总使合得,本体上已费转手,故门乞火与合眼见闇,相去不
远。先生点出心之所以为心,不在明觉而在天理,金镜已坠
而复收,遂使儒释疆界渺若山河,此有目者所共也。试以孔、
孟之言证之。致吾良知於事物,事物皆得其理,非所谓人能
弘道乎?若在事物,则是道能弘人矣。告子之外义,岂灭义
而不顾乎?亦於事物之间求其义而合之,正如世儒之所谓穷
理也,孟子胡以不许之,而四端必归之心哉!嗟乎,糠秕眯
目,四方易位,而后先生可疑也。隆庆初,赠新建侯,諡文
成。万历中,诏从祀孔庙,称“先儒王子”。许半圭先生璋许
璋字半圭,越之上虞人。淳质苦行,潜心性命之学。白袍草
屦,挟一衾而出,欲访白沙於岭南。王司舆送之诗云:“去岁
逢黄石,今年访白沙。”至楚,见白沙之门人李承箕,留大山
中者三时,质疑问难。大语之以静坐观心,曰:“拘拘陈编,
曰居敬穷理者,予不然。嘐嘐虚迹,曰傍花随柳者,予不然。
罔象无形,求长生不死之根者,予不然。”先生亦不至岭南而
返。阳明养病洞中,惟先生与司舆数人,相对危坐,忘言冥
契。阳明自江右归越,每访先生,菜羹麦饭,合宿不厌。先
生殁,阳明题其墓曰:处士许璋之墓。先生於天文、地理、
壬遁、孙吴之术,靡不究心。正德中,尝指乾象谓阳明曰:
“帝星今在楚矣。”已而世宗起於兴邸。其占之奇中如此。本
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本文发布于:2023-05-21 21:56: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6773621722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明儒学案》卷十 姚江学案(一).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明儒学案》卷十 姚江学案(一).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