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的用法
【题文】
文言虚词是区分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同一篇文言文中会消灭很多同字却不同用法和意义的虚词。
明辨了虚词的用法含义可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大意。“而”是高考大纲里要求把握的重要虚词。那么,它
有哪些重要含义和用法呢?这节微课,老师就给大家重点归纳一下“而”的含义和用法。
一、了解文言虚词
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它不充当句子成分,但有语法意义和功能意义。现代汉语的虚词一
般状况下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
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
“高考大纲”里对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指《大纲》中规
定的18个文言虚词。“在文中”指依据语言环境进行分析。
对虚词的考查,最常见的题型是选择题,多接受比较的方式,就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其意义和用法,而
且往往选取文中例句与中学语文教材课文例句加点的虚词对比考查;另外在翻译题中,有时也会涉及到虚词
的考查。
二、 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
见,学习时必需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例: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第一个“为”:介词,替、给。其次个“为”:动词,做出、制定。
三、 辨明用法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依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
定。
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第一个“其”,代词,指代上文的“君子”。其次个“其”,副词,莫非,加强反问语气。
四、 “而”字的用法
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原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后来,
“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予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国险而民附。(《隆中对》)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可不译。例:
①故不战而强弱胜败已判矣。(《六国论》)
②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例: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假如”。例: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②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
“而”表修饰或表承接的区分是:
(1)假如“而”前后的两个动词表示的动作是前后相继的,也就是说,后一个动作发生的时候,前一个
动作自动结束,那么,这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披草而坐。”《劝学》:“登高而
招。”先“披草”,然后坐下,坐下后,就不需要再“披草”了;先登上高处,然后向远处招手,招手的时候
已登上高处,就不需要再“登”了。因此,这两个句子中的“而”都表承接。
(2)假如“而”前的动作与“而”后的动作相伴而生,一辅一主,共始共终,那么这个“而”就表示修
饰关系。如《劝学》:“吾尝跂而望矣。”《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这里的“跂”和“望”、“拱”和“立”
都是同时发生的,以“望”和“立”为中心语意,以“跂”与“拱”为伴随状态,因此,这两个“而”都表
修饰。
(二)代词
(1)其次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2)近指代词,
今译为:此、这样。
例:(1)①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你的)
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的)
(2)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这样) 6、扣弦而歌之
(三)复音虚词 7、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8、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9、若欲死而父,即前斗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参考答案】
【而后】才,方才。 1、连词,表假设;2、连词,表修饰;3、连词,表递进;4、连词,表并列;5、连词,表承接;6、连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表修饰;7、连词,表假设;8、连词,表转折;9、代词,你的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柳毅传》)
(四)其他用法
(1)用作动词,译为“如、好像、像”。
例:①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②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2)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若敖鬼馁:若敖:指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馁:饿。若敖氏的鬼挨饿了。比方没有后代,无人祭祀。)
(3)通“耐”“能”,今译为:能够、才能。
例: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
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学以致用】
一、写出下面句子中“而”的意思和用法。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2、吾尝跂而望矣
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剑阁峥嵘而崔嵬
5、余闻而愈悲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而”的意义和用法。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
③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荆轲刺秦王》)
.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
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
.
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
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
【参考答案】
①连词,表并列关系,可不译。
②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不译。
③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
④连词,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➄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可是”。
➅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为了”“为的是”。
➆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
⑧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
⑨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曰:“吾家之鸡或夜鸣,
..
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曰:“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
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也,孰从而
...
烹之乎?”又思曰:“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越数日:
.
(2)吾家之鸡或夜鸣:
.
(3)人何与焉: (1)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
.
(4)若夫时然后鸣: (2)不久,跟随他学习的人很多,磨炼激励,成就他们的才能学识。
.
(5)则人将赖汝以时夜也: 解析 (1)句中“奚以”为宾语前置,拿什么;“为”,表被动。(2)“既而”表时间;“其”,代“他
.
(6)人之言默: 们的”;“器业”指才能学识。
.
(7)未可言而言: 参考译文
.
(8)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贺钦,字克恭,……成化二年,凭借进士的身份被授予户科给事中。由于天下大旱,上表极力进谏,又
..
【参考答案】 认为自己作为言官荒废职守,招致灾难,所以自己弹劾自己,恳求辞官。恰逢陈献章被征召来到京师,贺钦
(1)过了 听他谈论学问,叹息道:“真正的性情是不显露的,真正的道理犹如埋在地下。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
(2)有的 么为世间所用呢?”当天就上奏疏辞官而去,用弟子侍奉老师的礼节来侍奉陈献章。分别以后,画了陈献章
(3)干预,关涉
(4)按时
(5)通“司”,掌管
(6)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表转折
(8)将……作为
参考译文
邻人家有一只鸡在夜里打鸣,邻人厌恶它不吉利,便把它烹煮吃了。过了几天,另一只鸡天亮了却不打
鸣,邻人便也把它烹煮吃了。过后(他)对我说:“我家的鸡有的夜里打鸣,有的早晨却不打鸣,(对)这种不吉
利的事情我该怎么办?”我告知他说:“鸡打鸣能对人不吉利吗?(只不过)人们自以为不吉利罢了。有的夜里
打鸣,鸣得不是时候;早晨不打鸣,不打鸣也不是时候,那是它们自作不吉利而招致烹煮的,与人又有什么
关系呢?假如它们按时打鸣,那么人将靠它们把握时间,谁还会烹吃它们呢?”我又想到:“人的发言与缄默
和这件事有什么不同呢?不应发言而发言,与应当发言而不发言,都足以招致灾祸啊。”所以写下来作为发言
和缄默的告诫。
..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贺钦,字克恭,……成化二年以进士授户科给事中。因亢旱上章极谏,复以言官旷职召灾,自劾求退。
会陈献章被征来京师,钦听其论学,叹曰:“至性不显,真理犹霾,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即日上疏解
官去,执弟子礼事献章。既别,肖其像事之。其学专读《五经》、《四书》、学校,期于反身实践,主敬以收放
心。有来学者,辄辞之曰:“己尚未治,何以治人?”既而从游者甚众,磨砻淬厉,成其器业。如是者十余年,
虽不出户庭,而达官贵人闻风仰德者,莫不躬拜床下。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而从游者甚众,磨砻淬厉,成其器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的画像来供奉。他学习特地争辩《五经》、《四书》、学校,期望投身实践,以敬重来约束狂放之心。有来向他
求学的人,他就推辞说:“我自己尚且还没管好,怎么去训练别人呢?”不久,跟随他学习的人很多,磨炼激
励,成就他们的才能学识。这样过了十几年,虽然他足不出户,但是达官贵人仰慕他的高风亮节的,都亲自
来到他家里躬身礼拜。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3400000659)
宝绘堂记
[宋]苏 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行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
.
虽微物足以为病,虽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
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熬炼。
①
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行胜言者。钟繇
.
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全部,惟恐其失之;人之全部,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
.
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
.
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
..
不能为吾病。
附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
.
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全部,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
.
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
(本文有删节)
[注]①熬炼:打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不足以为病 病:祸害。
.
B.然去而不复念也 去:归去。
.
C.常与寒士角 角:较量。
.
D.以蓄其全部 蓄:保藏。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皆以儿戏害其国
A.
几以捕系死
B.
轻死生而重于画
不患贫而患不安
C.
然为人取去
君为我呼人
D.
譬之烟云之过眼
不知东方之既白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
B.凶其身
.
C.吾薄富贵而厚于书
.
D.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才交代为
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本文层次清楚,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受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
而不行“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开放论述。
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叉,颇具气概;而比方、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
意丰,文采斐然。
D.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
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行胜言者。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之全部,惟恐其不吾予也。
译文:
【参考答案】
1.B
2.C
3.C
4.D
5.(1)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
(2)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忧他们不愿给我啊。
【试题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力量,力量层级为B。B项“去”为“消逝”的意思,由
前文语境“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可知“归去”错误。
2.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力量层级为B。A项“以”均为介词,译作“因,
由于”。B项“而”均为连词,表并列关系。C项前句为“被”,后句为介词“替,给”。D项均为助词,用
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分别涉及教材中的《<指南录>后序》《论语》《鸿门宴》和《赤壁赋》,要重
点把握。
3.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词类活用,力量层级为(E)。C项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可看作意动用法,译作“以……
为薄”“看轻”;A、B、D三项加点词均为使动用法,分别译作“使……悦(兴奋)”“使……凶(受害)”
和“使……全(保全,真正得到)”。要留意常见的词类活用的情形,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
词用作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留意他们的词法功能,会进行语法分析。
4.本题重在考查对文言内容的赏析及主旨的理解分析。对理解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重点是对文章内容的分
析和概括,对文章主旨的把握。D项说“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不正确,道理
不一样,文中用老子的话意在说明“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而圣人的做法意在说明“聊以寓意”,即
暂且用来寄予心愿。
【参考译文】
君子可以把心愿寄予在事物中,但不行以把心愿留滞于事物中。假如把心愿寄予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
微小也会很欢快,即使事物特异也不会成为祸害。假如把心愿留滞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成为祸害,
即使是特异的事物也不会感到欢快。老子说:“缤纷的颜色使人目盲,动听的音乐使人耳聋,丰美的食物使人
口伤,骑马打猎使人心发狂。”但是圣人并没有因此而废除这四样东西,也是暂且用来寄予心愿罢了。刘备有
雄才大略,却性喜织毛物。嵇康达观潇洒,却宠爱打铁。阮孚狂放不羁,却宠爱制鞋子。这莫非有什么音乐
美色和香气吗,但他们终身宠爱而不厌弃。
事物之中最可喜,足以取悦于人而不足以移动人心的,莫过于书和画了。然而到了那把心愿留滞在书画
上而放不下的程度,它的祸害就说不完了。钟繇进展到因此吐血盗墓,棠孝武帝和王僧虔进展到因此相互猜
忌……都是由于小孩子玩的把戏害了他们的国家,害了他们的身体。这就是把心愿留滞在事物中带来的祸害。
原来我在年少的时候,也曾经喜好这两样东西。家里全部的都担忧失去,别人全部的又担忧不给我。不
久就自我称赞说:我看轻富贵而看重书画,看轻生死而看重书画,岂不也是厚薄轻重颠倒错误,丢失自己的
本心吗?从这以后就不再那样喜好了。观察宠爱的书画虽然也想再保藏它,然而被人取走了,也不再感到惋
惜。就像烟云从眼前闪过,百鸟的呜叫从耳边拂过,无不开心的接受,但是一旦消逝,也就不再记挂。于是
书画二物就经常带给我欢快,而不会成为祸害。
驸马都尉王君虽然是皇亲国戚,但他牢记并遵循礼义,学习《诗》《书》,经常与贫寒的读书人切磋。平
日里也排斥精致的食品,弃绝远离歌舞和女色,却认真在书画方面。在私宅的东边建了宝绘堂,用来储蓄全
部的书画,并要求我写文章来记录这件事。我担忧他弄不好会像我年少时那样爱好,所以写这篇文章告诫他,
或许可以使他真正得到欢快而远离祸害。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本文发布于:2023-05-21 19:22: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6681561720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中语文 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一)1. “而”的用法(含解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中语文 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一)1. “而”的用法(含解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