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古诗鉴赏9篇

更新时间:2023-05-21 17:51:32 阅读: 评论:0

敬若神明-班主任培训总结

《山行》古诗鉴赏9篇
2023年5月21日发(作者:诸葛亮舌战群儒)

《山行》古诗鉴赏9

《山行》古诗鉴赏1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背景

最新的小学生古诗词鉴赏《山行》: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

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注词释义

寒山:深秋天凉,山带寒意。

石径:石头砌成的小路。

斜: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xiá。

白云生处:山向远处伸展。

坐:因为。

红于:比……还要红。

古诗今译

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停车只因喜爱黄昏

的枫林,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的鲜花。

名句赏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

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照应,写出了高而缓的

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

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石彻成的石屋石墙。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

1 12

的视线,却给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

色吧。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

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

景物质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

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说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

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

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

片红色,看到了秋天有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

机勃勃的景象。

《山行》古诗鉴赏2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土。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懈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强。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鉴赏:

这首诗选自唐代诗人温庭筠的《温飞卿诗集笺注》是作者离开长安赴襄阳

投奔许商,在商山途中所作。

此诗之所以人们所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的反映了封建

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种共同感受。全诗大意为: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

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落叶散满山路,枳子花明灭于驿

站外,寂静的环境勾起了游子昨夜的梦:家乡的池塘理该有无数的水禽在嬉戏

吧?“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懈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这两句诗映托

出诗人当时心情的凄清落寞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土。〞和“因思杜陵

梦,凫雁满回塘。〞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整首诗紧扣“早行:二

2 12

字,写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无限的愁思和人生的失意,一个“悲〞子不但表现

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而且还隐含着远离故土的伤感之意。

全诗抒发了诗人长途跋涉,思念故土的辛苦和仕途不得意的失落无助情

怀。

《山行》古诗鉴赏3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作者简介

杜牧(803~约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

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

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生平

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从青年起就关心国事,抱有挽救危

亡、恢复唐王朝繁荣兴盛的理想。23岁时写成《阿房宫赋》,以秦朝的滥用民

力、奢逸亡国为戒,给本朝统治者敲了警钟。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山行》简介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

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

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飘缈,寒山蕴含着生

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

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

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

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山行》古诗鉴赏4

野寺分晴树,山亭过晚霞。

春深无客到,一路落松花。

《山行》译文

山野中的寺庙把晴空下的树林分开了,山亭好似穿行在晚霞之间。

幽静的山野春色深深,没有游人欣赏;漫行其中只见松花飘落。

3 12

《山行》译文二

山野寺庙把林子分开了,山亭好似从晚霞中间飘过。

春已经深了,可是从没有游客到来,我一路走来只见到松花纷纷飘下而落

满地。

《山行》注释

山行:在山里行走。

野寺:山野中的寺庙。

分:分开。

晴树:晴空下的树林。

山亭:山间供人憩游的一种开敞的小型建筑。

过:飘掠,飘过。

松花:又叫松黄,指马尾松开的球形或卵圆形花。

《山行》赏析

《山行》是清代诗人施闰章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吟咏山野春景,描

绘了一幅美丽、清幽的春天日暮的山景图。前两句描写黄昏时刻山野的艳丽景

色:山野之中的寺庙为绿树所簇拥,晚霞飘过山亭;后两句写山野之幽静:正是

美丽春天却没有游人来欣赏,一路上只有松花在不停地飘落。全诗共四句,句

句写景,一、三句静,二、四句寓动于静而愈显其静,手法新巧别致,描写精

妙。

“野寺分晴树,山亭过晚霞。〞描写黄昏时刻山野的艳丽景色。“野寺分

晴树〞摆出两样事物:野寺与晴树。前者说明地处荒僻,人迹罕至;后者说明

天朗气清,春天的树翠油油的,一派生机。在它们中间用了一个“分〞字,好

似是把彼此分隔开了。孟浩然有“绿树村边合〞〔《过故人庄》〕句。这“分〞

与“合〞恰相反,而其意却是说绿树拥着野寺;或是说绿树将村庄包围了起

来,都说明树多。次句也是两样事物:山亭与晚霞。这里用了一个“过〞字,

山亭似徐徐穿行在晚霞之间,赋予山亭以某种生命,化静为动点活境界,平添

情趣。这两句的景色有淡素,有明媚,也有艳丽;但总的还是淡素较多。

“春深无客到,一路落松花。〞两句写山野之幽静,没有游人欣赏。转写

4 12

到人事,点明无客人来,只有诗人自己,漫行在山间小路上,只见松花飘落,

一片静谧,人与自然到达了和谐的统一。“春深无客到〞这句应首句的“野

寺〞,与上面的自然色彩是谐调的。它也与首句一样写静。不见人影,不闻喧

哗,写静而无板涩之嫌、沉闷之弊,却在总体静谧的意境中嵌入“深〞“到〞

二字,又微微地点缀了某些动态、生机,活泼了画面。“一路落松花〞,此句

点明是“山行〞,又是化静为动,落笔呈象,且又入声。

全诗不以强烈的比照、映衬来强化画境,而是细细地轻挑漫拨,来传送寂

静中的些微动态,描写精妙。同时在描写中又特别注意色调的.变幻:绿色的树

林、红色的晚霞以及铺满地面的松花,在静而动的山间画图中又染上了鲜明的

色彩。此诗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其安闲自得的乐趣,表达了诗人单独

山行时趋尘脱俗的感觉。四句诗,句句写景,一、三静,二、四寓动于静而愈

显其静,手法新巧别致,作者越是丝毫不露声色,愈见出“无客到〞的山行道

上这位“客〞的恬淡闲适、怡然自得的情怀。王士祯称其五言诗“有风人之

旨,其章法之妙,如天衣无缝〞〔《池北偶谈》,由此诗来看并非过誉。

《山行》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年份不详。深春四月的一个黄昏,诗人一人独行、漫步山

中,山野之春景引发了诗人之情思,因有此诗。

《山行》古诗鉴赏5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土。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动征铎〔音夺〕: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5 12

2.槲〔音弧〕:一种落叶乔木。

3.枳〔音只〕: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

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

驿站墙边。

4.杜陵: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

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说:因而思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5.凫〔音符〕:野鸭。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

梦境。

温庭筠〔音云〕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唐代诗人、词人。

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

这是一首抒发个人仕途失意的感慨之作。开头两句写早行引起了对故土遥

念。中间四句写景,处处突现一个“早〞字。末尾二句说虽然途中欣赏着景

色,但头脑中却在回想着“凫雁满回塘〞的“杜陵梦〞境,表达了对长安的留

恋之情和孤独失意之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把几个名词排列

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早行的清冷图景,向为传诵的名句。后人常引此形容游子

早行的景象和心境。

《山行》古诗鉴赏6

原文:

山行

朝代:唐朝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

6 12

户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车靠边,是因为这黄昏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

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5、深:另有版本作“生〞。

6、坐:因为。

7、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8、远上:登上远处的。

9、山:高山。

10、车:轿子。

11、枫林晚:黄昏时的枫树林。

12、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13、晚:晚上,通常指夕阳落下的黄昏。

赏析:

原文第二句中,是“深〞还是“生〞字在学术界仍就存在争议。清康熙陈

梦雷编辑《古今图书积尘》作“白云深处有人家〞。明万历赵宦光刊本,宋洪

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作“白云深处有人家〞。清乾隆《四库全书》收入的两

种版本都有,例如明高棅编《唐诗品汇》和《御定全唐诗》作“白云深处有人

家〞,而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作“白云生处有人家〞。有些课本中本诗

也从原来的“白云深处有人家〞修改为现在的“白云生处有人家〞,并于注释

处说明“‘生处’一作‘深处’〞〔考试时应以使用的课本为准〕94年版教

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作“白云深处有人家〞。

《山行》古诗鉴赏7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7 12

《山行留客》译文

春光幻照之下,山景气象万千。何必初见阴云,就要匆匆回家?

就算天气晴朗,没有一丝雨意,走入云山深处,也会沾湿衣裳。

《山行留客》译文二

山中万物正在春日的阳光下意兴盎然,不要看到些许阴云就打算匆匆回

家。

就算是没有一丝雨意的晴朗天气,云山深处的雾霭也会将衣衫打湿。

《山行留客》注释

山行:一作“山中〞。

春晖:春光。

莫:不要。轻阴:阴云。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纵使:纵然,即使。

云:指雾气、烟霭。

《山行留客》赏析

《山行留客》是唐代书法家、诗人张旭的诗作。此诗通过对春山美景的整

体描绘和对客人欲离去想法的否认及劝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

之情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并蕴含着要欣赏最美景致就不能浅尝辄止

的哲理。篇幅虽短,却景、情、理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全诗语言质朴,虚实

相间,跌宕自如,词浅意深,耐人寻味。

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

的山水画。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写出了留客的前提条件——山中万物都在春天

的阳光下争奇斗艳,呈现着一派醉人的美景。一个“弄〞字出神入化,给山中

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全诗正面描写山景只

有这一句诗。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

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

机、引人入胜的意境。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

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忧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

8 12

次句“莫为轻阴便拟归〞,是诗人对客人的劝留之辞,恰值游兴正浓之

际,天空中突然浮过一片“轻阴〞,大有大雨将至之势,这是令客人游兴顿减

的惟一客观原因,暗示了客人主观上并非不恋山景的心灵信息。次句与首句紧

密相关。由于第一句蕴含丰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虽然是否认了客人的想法,

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

最后两句“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采取以退为进、欲擒故

纵的笔法,进一步劝慰客人既来之,那么安之,不要错过美好春光,涉涉前

行。因为客人怕“轻阴〞致雨、淋湿衣服,诗人就婉曲地假设了一个晴天游春

的问题——在晴天中,因为春季雨水充足,云深雾锁的山中也会水汽蒙蒙,行

走在草木掩映的山径上,衣服和鞋子同样会被露水和雾汽打湿的。这也就是

说,雨天游山,要“沾衣〞;晴天游山,也要“沾衣〞,“沾衣〞是春日游山

无法防止的问题,从某一角度说,这又是春日游山的一大乐趣,那么,就不必

为一片“轻阴〞而踯躅不前。

这两句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

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这首诗的意境异常清幽,还表现在隽永的哲理启迪上。它告诉人们:事物

是复杂的,不应片面地看问题,对待困难也是如此。在人们前进的道路上,要

正视困难,勇往直前,“莫为轻阴便拟归〞;在克服困难中迎来的美景,才更

加赏心悦目,其乐无穷。正由于诗中含义丰富而深刻,所以,这首诗与同类登

山春游诗相比就更别具一番悠然不尽的韵味。

《山行留客》鉴赏

这首诗题为《山中留客》,它的重点当然是留客。但是,因为这不是家中留

客,而是“山中留客〞,留的目的无疑是欣赏山中景色,所以又不能不写到春

山的美景,不过写多了又会冲淡“留客〞的主题。诗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他正面描写山景只用了一句诗:“山光物态弄春晖〞。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

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

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严冬过尽,春

风给萧瑟的山林换上新装,万物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生气勃勃,光采焕发,

9 12

争奇斗妍。这一“弄〞字,便赋予万物以和谐的、活泼的情态和意趣。“山光

物态弄春晖〞,写得极为概括,但并不抽象,山光物态任你想象。你想的是那

青翠欲滴的新枝绿叶吗?是迎风招展的山花送来阵阵的芬芳吗?是花叶丛中百

鸟的欢唱吗?是奔流不息的淙淙溪水吗?……它们全部囊括在这一句诗里了。

这是一个极富启发性和煽动性的诗句。诗人把它放在诗的开头也是颇具匠心

的。

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

“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忧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所以这开头的一句在表

现上、在结构上都是值得细味的。由于第一句蕴含丰富,很有分量,第二句

“莫为轻阴便拟归〞,虽然是否认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

力。是的,面对着这美不胜收的景致,怎能因为天边一片阴云就打算回去呢?

光劝说客人“莫为轻阴便拟归〞还不够,还必须使客人真正安下心来,游

兴浓起来才行。怎样才能到达这一步呢?说今日无雨,可天有不测风云,何况

“轻阴〞已见,这种包票恐怕不一定保险,未必能解决客人心中的疑虑。诗人

琢磨着客人的心理,他不是不想欣赏这春山美景,只是担忧天雨淋湿了衣服。

既然如此,诗人就来一个以退为进。你是怕天雨湿衣吗,天晴又怎样呢?“纵

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虽是难免,可那空山幽谷,云烟

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叶,……却也是另一番极富诗意的境界啊!然而,这

可不是远在一旁所能见到的。它必须登高山、探幽谷,身临其境,才能领略。

而且细咀那“入云深处〞四字,还会激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和追求,因为“入〞

之愈“深〞,其所见也就愈多,但是,此“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见诗的三

四两句,就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

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客人想走,主人挽留,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过要在四句短诗中把这

一矛盾解决得完满、生动、有趣,倒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诗人没有回避客

人提出的问题,也不是用一般的客套话去挽留,而是针对客人的心理,用山中

的美景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一步一步地引导客人开阔视野,驰骋想象,改变他

的想法,从而使客人留下来。事虽寻常,诗亦短小,却写得有景、有情、有

10 12

理,而且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其中虚实相间,跌宕自如,委婉蕴含,显

示出绝句的那种词显意深、语近情遥、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山行》古诗鉴赏8

北行见杏花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

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

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译文

那杏花仿佛是能工巧匠的杰作,用洁白透明的素丝裁剪而成。那轻盈的重

重叠叠的花瓣,好似均匀地涂抹着淡淡的胭脂。新的式样,美的妆束,艳色灼

灼,香气融融。即使是蕊珠宫中的仙女,见到她也会羞愧得无地自容。但是那

娇艳的花朵最容易凋落飘零,何况还有那么多凄风苦雨,无意也无情。这情景

真是令人愁苦!不知经过几番暮春,院落中只剩下一片凄清。我被拘押着向北

行进,凭谁来寄托这重重离恨?这双飞的燕子,又怎能够理解人的言语和心

情?天遥地远,已经走过了万水千山,又怎么知道故宫此时的情形?怎能不思

念它呢?但也只有在梦里才能相逢。可又不知是什么原因,最近几天,竟连做

梦也无法做成。

注释

①裁剪冰绡〔xiāo〕,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写杏花的形色。冰绡,白

色丝绸,用来比喻花瓣。燕脂,同胭脂。

②靓妆:用脂粉打扮。

③蕊珠宫女:仙女。蕊珠宫是道教传说中的仙宫。

④凭寄:寄托。

⑤思量:思念。

⑥和梦也新来不做:和,连。新来,一作“有时〞。

《山行》古诗鉴赏9

:唐

:杜牧

11 12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色。诗中写了山路、人家、白云和红叶,构成了

一幅和谐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而是巧妙的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有的

处于画面的中心,而有的只是陪衬。简单来说,前三句是为了第四句描绘背

景,起铺垫的作用。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

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照应,写出了高而缓的

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山路一直向上望

去。这句里的“人家〞照应了上一句的“石经〞。山上的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

就是这“石经〞。有白云缭绕,说明这里的山很高。诗人让片片白云遮住了读

者的眼睛,但确认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肯定会有

另外与众不同的景色吧!

对上面的“山〞、“山路〞、“云〞和“人家〞,作者只是作了一个简单

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但也只是点出了下文的“晚〞和“霜〞字,

并没有表现出作者是多么喜欢秋天,秋天是多么吸引人。

“停车坐爱枫林晚〞,这句诗跟前两句不同。很鲜明的表现出了秋天的

美。“山路〞、“白云〞和“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但这枫林晚景却使诗

人难以抑制这种喜欢这儿的心情。

“霜叶红于二月花〞,补足第三句。在夕阳照射下,枫林显得更美,它比

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还要艳丽。通过描写这么一片红色,让人们看到了生机勃

勃的秋天。

从这首古诗中,我充分的感受到了,诗人对秋天是那么的喜爱,秋天的景

色是那么的美,让我加深一步的认识了着生机勃勃的秋天。

12 12

重阳节祝福-描写环境的成语

《山行》古诗鉴赏9篇

本文发布于:2023-05-21 17:51: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662692472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山行》古诗鉴赏9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山行》古诗鉴赏9篇.pdf

标签:山行留客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