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工|杨子休官日日闲(上)
元朝统治中国的历史不足百年,其文学艺术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
段:前期以复古为导向,后期开始张扬个性。元朝的书法总体不脱赵
孟頫风格的笼罩,但到了元末,出现了康里巎巎、杨维桢、倪瓒等一
批风格面貌独特的书法家,为元代书法带来新气象。
其中被称为东南文坛盟主的杨维桢(一二九六 — 一三七〇),是
“铁崖诗派”的领袖,是竹枝词创作的推动者,是玉山雅集最具影响
力的参与者,也是元末个性化书风的引领者。杨维桢在当时以文章誉
满天下,而其矫矫不群的书法也被后人视为元末书风变革的代表之一。
杨维桢是浙江诸暨人,早年发奋苦读,三十二岁中进士,授天台
县尹,任职三年,因惩治黠吏 被免;四年之后,左迁钱清场盐司令,
任职五年, 回乡丁忧;十年不得复职,直至至正十年(一三五〇 )授
杭州税课司副提举,后改任建德路推官,任 职八年。此后,授江西等
处儒学提举,不赴。杨维 桢前后任官时间总计十六年,其余的岁月都
是赋闲,虽然是仕途不顺,却为他从事艺术活动提供了时间保证。 在
杨维桢三次出仕的前后,他一生中有四段较为空闲的时光,分别是早
年读书三十一年、免职回 乡四年、丁忧赋闲十一年、终老松江十一年。
前两 段时间他都在诸暨老家度过,以读书为主,与外界接触有限。而
后两段时间他游走于杭州、湖州、嘉 兴、平江、松江等地,社会交往
大大拓展,文艺活 动频繁参与,知名度不断提升,最终成就了他的历
史地位。
笔者查考到的杨维桢存世五十件书画作品中,属于他任官于钱清
和杭州建德时期的分别只有一 件,丁忧赋闲时期的有七件,终老松江
时期的多达四十一件。可见杨维桢丁忧赋闲和终老松江的这两个十一
年,对他的艺术活动和书法创作 极为关键。
“杨子十年官不调”
中岁浪迹浙西十一年
至正元年(一三四一)冬,杨维桢丁忧期 满,将家产尽数让与兄
弟,携妻、子移居杭州,等待重新授职。然而几个月过去了,杨维桢
几次到江浙行省衙门去询问,却一直没有起复的消息。杨维桢多方打
听,渐渐猜到几分原由。因为元代官员每三年要进行考核,在迁转离
任时也要由上级部门开具解由,写明官员政绩、考核情况、任职时间
和升降原因,放入档案。可能是杨维桢在天台任上与黠吏的斗争、在
钱清任上与行省官员的争执都被记录在案,对他的复职产生了不利影
响。 这样一来,杨维桢就陷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尽管工作努力,
但上司并不首肯,沦落到教市井小儿读书,这与杨维桢考中进士时的
抱负相差何啻千里!故杨维桢有《漫题》诗慨叹其处境:
二十才名满帝京,
銮坡飞翰照丹青。
如今落魄西湖上,
华发临窗写道经。
这时期杨维桢经常出入杭州道观,与执掌开元宫的道士张雨成为
忘年交。
二人经常聚会,一起饮酒、赏画,诗歌唱和,书法上也互 有影响。
在乾隆内府《三希堂法帖》中,收录了苏 轼《维摩赞》《魫冠颂》,
后有元人杜本、张雨、 杨维桢跋,均书于至正三年(一三四三),应
为一 时之作。
张雨(一二八三 — 一三五〇 )字伯雨,号贞居,又号句曲外史,
浙江 杭州人,茅山派著名道士,擅诗文书法。
杨维桢题跋字形较为扁方,运笔流畅妩媚,线条粗细对比强烈,
风格与晚年明显 不同。明人吴其贞《书画记》卷二称此作“书法松秀,
有熟中回生之意,有殊于常者”。其实这是杨维桢最早的存世作品之
一。如果把它和杨维桢题 《柳桥渔唱图卷》对比,可以看出二者风格
较为接近,仍然不脱赵孟頫书风的影响。
至正四年(一三四四)十一月,湖州长兴蒋氏派人礼聘杨维桢赴
东湖书院执教。长兴南倚湖州, 北接宜兴,东临太湖,是山水清幽之
地。杨维桢在 此任教期间,开始纵情山水,享受人生。他的进士身份、
他的铁崖诗名,使他每到一处,都受到热情的接待。在湖州山水间,
杨维桢找到了一代名家的自信。
至正五年(一三四五)春,杨维桢在长兴还 有一个重要收获。湖
州冶师缑长弓从太湖湖底得 古剑,因锈蚀不堪用,铸为铁笛,送给杨
维桢,杨维桢此前在杭州时,已经自号“铁心道人”,得到铁笛之后,
遂号“铁笛道人”。这支铁笛长达二尺九寸,笛身九孔,笛声如龙吟,
甚是引人注目。 这支铁笛好似一件神兵利器,大大提升了他受欢迎的
程度。
《春水楼船图轴》
美国华盛顿赛克勒博物馆藏有一幅元人马琬《春水楼船图轴》,
画上的杨维桢题诗,可能就是作于长兴。画中一山临江兀立,山下有
一文士骑马而行,山上朱 阁巍峨。作者马琬在左侧题款“至正三载冬
仲廿五日,文璧为刘本中写。”
马琬字文璧,号鲁钝生,秦淮人。他于至正初年在杭州师从杨维
桢学习诗文,至正九年(一三四九)随杨维桢流寓松江,明洪武三年
(一三七〇 )出任江西抚州知州。杨维桢 《鲁钝生传》把马琬与前辈
张雨、黄公望并称为“海内奇士”,评价极高。
画幅右上角有杨维桢题诗:“山头朱阁与云联,山下长江浪接天。
待得桃花春水长, 美人天上坐楼船。”款署铁厓。
台湾傅申先生认为此字迹与杨维桢《鬻字窝铭》书风相同,而与
其晚年书风不同,将其判定为杨氏较早的书迹,是很正确的意见。然
而他将杨维桢题诗时间判定为 一三四三 — 一三五五年 ,还是太过宽
泛。笔者根 据杨氏字迹、落款、钤印,认为题诗的时间就在至正四年
至五年(一三四四 — 一三四五)。
杨维桢为马琬作《鲁钝生传》云:“余尝邂逅生西湖之西、 东湖
之东”。西湖在杭州,东湖即东湖书院,说明马琬曾到长兴看望老师。
杨维桢《铁崖先生诗集》(南京图书馆藏清抄本)辛集有《题马文璧
弁山图》,弁山在湖州、长兴间,此图当作于马琬赴长兴时。则杨维
桢为马琬《春水楼船图》《弁山图》 题诗,或许都在马琬这次长兴行
程中。
杨维桢在长兴期间,曾率弟子蒋克勤、吴复等泛舟太湖至宜兴游
玩。其《游张公洞诗序》云:“至正丙戌(六年)立春之明日为人
日……余领客驾舟 涉大雷泽……乘月至张公山,宿天申观。明日,道士
姚致和、周藏用、丘松涧同登山阅洞……就石壁题名镌岁月。”
杨维桢一行游张公洞的题名石刻,在山顶朝天洞口西侧石壁上,
这也是目前仅见的关于杨维桢游踪的题名石刻。为正书三行:“至正
六年正月八日,会稽杨维祯领客富春吴复凡七人来游。”
未署书者姓名。从字迹来看,是元朝最为流行的赵孟頫风格,与
杨维桢书风不类,可能为同行某人(也许是吴复)书写,而由道士镌
刻。
至正六年(一三四六)冬,杨维桢举家迁居平江(今苏州),这
是他人生中又一次重要转折。他去平江的具体原因,在《上樊参政书》
中透露: “然力不任负耒,而又窃食于吴,教授市中儿,以为妻子之
养。”
直陈自己在吴门靠教书养活家人。“教授市中儿”说明他所教的
不是官学,而是私塾或者家教的性质。
杨维桢在平江期间,不但有了稳定的生活和收入,而且成为吴门
文化圈的重要一员。他广交朋友,参加各种宴集、郊游活动,泛舟太
湖、汾湖, 登洞庭山,到过吴江垂虹桥,也到过昆山马鞍山。 特别是
至正八年(一三四八)他应昆山顾瑛之邀, 多次参与玉山草堂雅集,
留下大量的雅集诗文,成为玉山雅集的核心人物。可以说,杨维桢打
开了生活的新天地,感受到“杨子休官日日闲”的美好。
据记载,杨维桢在昆山玉山草堂写下许多诗 歌和文章,也曾为顾
瑛的很多藏画题诗,顾瑛把 它们都精心收集好。可惜经过元末兵乱,
在明代人的书画著录中已经不见踪影,这是很可遗憾的。杨维桢这一
时期在吴门留下的唯一墨迹,是在邓文原 《临急就章》(故宫博物院
藏)后面的五行题跋。 到平江以后,随着杨维桢诗文名声渐长,登门
请其撰文的明显增多。根据《东维子文集》统计, 仅至正七年(一三
四七)下半年,他就写了《清溪亭记》《送张从德之湘乡州判序》
《送陈汝嘉漕掾 秩满序》等多篇文章。这里面有为友人或门生所撰,
也有为陌生人所撰,其中大部分是收取润金的。
到了至正九年(一三四九)三月,杨维桢离开平江,前往松江潢
溪的吕氏义塾(在今上海金山区吕巷镇)授学。义塾是民办的免费学
校,与官学、书院相比它的规模较小,层次较低。吕氏义塾的学 生,
除了吕氏家族子弟之外,还收了一些贫而好学的年轻人。杨维桢教授
的科目,则以他所擅长的《春秋》经学为主。
杨维桢到松江的当日,就有已故水利官员、著名画家任仁发的外
孙卫仁近前来求教。次日访客更多,既有卫仁近请杨维桢撰《敬聚斋
记》,又有华亭县尹张德昭之子叔温携华亭文人袁凯来谒,还有钱鼒、
吴达来谒。可见杨维桢到松江的消息传播极快,慕名拜访者纷至沓来。
《天香引》诗帖
至正九年至十年,杨维桢在松江期间的两件墨迹,见证了他和松
江两个望族璜溪吕氏、张堰杨氏的交往。 一件是《天香引》诗帖,现
藏故宫博物院,装裱在《虞集等人行书诗札》中。释文 如下:
天香引一首,敬上橘隐仙翁之寿。门客杨维祯 称觞再拜。 西楼宿
雨初晴,星照长庚,人在蓬瀛。橘里乾坤,山中宰相,天上声名。清
露饮莲花玉井,紫歌象板银筝。难弟难兄,合璧连城。佳婿佳翁, 玉
润冰清。
杨维桢不仅擅长诗文,也是一位散曲作家, 他在雅集中经常欣赏
散曲演唱,还亲自撰写曲词 甚至谱曲。他的散曲创作分为两类:
一类是曲词的创作,目前存世杨维桢散曲有三十首,其中小令 二
十九首,套曲一首 ;
另一类是曲调的创作,即创 制“新腔”。
《天香引》属于小令,是至正九年为“橘隐仙翁”祝寿而作,据
笔者考证,“橘隐”指吕良佐。
吕良佐(一二九五 — 一三五九),字辅之, 世居吕港,有才干而
不愿出仕,好客重义,“四方 大夫士归之者岁无虚,燕来赆往靡厌倦,
得美誉湖海间,呼为淞上田文。” 故杨维桢自称『门客』。
《竹西志》
另一件是《竹西志》,与元人张渥 《竹西草堂图》合装为一卷,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受画者杨谦。
杨谦(? — 一三六三后),字平山,号竹 西,世居华亭张堰(今
上海金山区张堰镇)。他曾 经出仕,退隐后建不碍云山楼、竹西草堂。
《竹西志》未署年份,其字迹以行书为主,落款“铁篴道 人”也
是行书,与杨维桢晚年行、草掺杂的书风不类,必为早期作品。落款
姓氏写作“扬”,在杨维桢全部传世书迹中,只有至正八年跋邓文原
《临急就章》与此幅相同。《竹西志》落款“鐵篴”二字 都作行书,
与杨维桢《题王渊秋景鹑雀图轴》落款相似;尤其是“篴”字下部作
“遂”,亦与《题王渊秋景鹑雀图轴》落款相同,而不同于其晚年定
居松江以后“篴”字下部全部作“逐”。
从文中“明日,公子来请”可以看出,杨谦所 居距杨维桢不远,
则当为杨维桢客松江时所作。杨维桢一生中两次客寓松江,第一次在
至正九年至十年(一三四九 — 一三五 〇 ),第二次在至正十九年至
洪武三年(一三五九— 一三七〇 )。既然通过书风、落款、印章排除
了至正十九年以后的可能,则必为前一时期的字迹,书于至正九年三
月杨维桢到松江后不久。
本文发布于:2023-05-21 16:44: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6586691718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顾工|杨子休官日日闲(上).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顾工|杨子休官日日闲(上).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