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卷第期上海财经大学学报11
103Vol10No3
20086JournalofShangha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Jun2008
年月1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222
:K26:A:10090150200803001808
()
现代中国的土地改革与地权思想
张一平
()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0433
摘 要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场巨大变革。这场变革体现了中国
:
共产党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理论和实践其中反映的地权思想和对所有制关系的认识可以作为当前中国农
,,
地制度改革的借鉴。
关键词土地改革地权思想所有制
:;;
一、现代中国的土地改革
在中国革命编史学的范畴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场巨
,
大变革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直接结合打破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不合
,
理状态并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土地改革的目标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设新民主主义
,,
社会这是建立在对当时社会性质的判断之上的。
,
最初由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中强调的是社会主义革命提出无产阶级政
,
党要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此时中共还未认识到进行土地革命的重要性。年月日中
,1922615,
共中央发表了《对于时局的主张》首次明确提出“肃清军阀没收军阀官僚的财产将他们的田
,,,
①
地分给贫苦农民”的要求并制定“限制租课率的法律”。
,
1922,
年底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国共
产党对于目前实际问题之计划》。这是中共第一个详细论述农民土地斗争的文件该文件指
,
出“限制私人地权在若干亩以内以此等大地主、中等地主限外之地改归耕种该地之佃农所
:,
②
有”开展“限制租额运动”每年应缴之租额由佃农协会议定。
;,
年月中共中央在《中国现时的政局与共产党的职任决议案》中首次提出“中国
192510,:
共产党对于农民的要求应当列成一种农民问题政纲其最终的目标应当没收大地主军阀官
,,,
僚庙宇的田地交给农民”。年月日中共中央发表的《告农民书》更强调“解除农民
19251010,
③
的困苦根本是要实行‘耕地农有’的办法”。但年月日斯大林在《论中国革命的
,19261130
前途》的演说中讲到“我认为归根到底应该引导到土地国有化。无论如何我们不能誓死拒绝
:
④
土地国有化这样的口号”“应该做到为农民没收地主的土地并使土地国有”。共产国际还强
,,
调指出“中国共产党应当承认‘土地国有’为无产阶级的农村政纲之基本要求”。农民革命没
:
(
收稿日期ΟΟ
:20080228
基金项目年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
:2007scd-07003
()
作者简介张一平男江苏武进人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
:1978-,,,,
()
20083
年第期 现代中国的土地改革与地权思想
19
⑤
收土地和土地国有包括在内这是中国革命新阶段之主要的社会经济内容”。随着共产国际
)
,
在土地问题上的态度变化年月日至月日召开的中共“五大”也就相应地作出
,192742759,
了“土地国有”的决议“共产党将领导农民从事于平均地权的斗争向着土地国有、取消土地私
:,
⑥
有制度的方向而努力进行。”此后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中共在地权问题上是执行“土地国
,,
有”政策的。
()
八七” 年月日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紧急会议“会议。这次会议正式确定了土
192787,
地革命的基本方针指出“土地革命问题是中国资产阶级民权革命中的中心问题”“是中国革
,,
命新阶段的主要的社会经济的内容”。年月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通
192711,,
过了《中国共产党土地问题党纲草案》指出“一切私有土地完全归组织成苏维埃国家的劳动平
,
⑦
民所公有”。瞿秋白甚至认为“不但地主就是富裕农民自耕农的土地也不能不侵犯到
:,,,
()
⑧
自然更必须扫灭一切地主不论大中小的地主必须由劳农取得政权实行土地国有。”我们
,,,
知道土地的没收就是改变土地的所有权将一切私有土地归为公有实际上就是“没收一切土
,,,
地”。整个土地革命时期几乎都贯彻了这个原则直至抗战前夕才作出重大调整。
,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成为主要矛盾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实行了减租减息
,,
的土地政策。抗战胜利后随着国共内战的爆发年月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
,194654
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五四”指示的基本精神是赞成并领导农民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
,
“耕者有其田”这是从减租减息政策到没收地主土地政策的过渡。年月日颁布的
,19471010
《中国土地法大纲》又进一步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
的土地制度”“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废除一切祠堂、庙宇、寺院、学校、机关及团体的
,,
⑨
土地所有权”。
1947829,
年月日新华社发表了《学习晋绥日报的自我批评》的社论社论的中
心议题是阐述平分土地办法的好处强调“普遍的彻底的平分田地”“乃是绝对必要的”。至全
,
国解放前夕约有亿多农业人口的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新中国成立
,1,
后年月中央政府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自年秋至年
,1950619501953
春除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
二、地权思想从反封建到工业化
:
年月毛泽东等人编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书作为干部教材在第一章
193912,,
“中国社会”中提出了封建话语的核心概念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封建的统
:1;2
()()
治阶级———地主、贵族和皇帝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而农民则拥有很少的土地或者完全没有
,,,
土地不但地主、贵族和皇室依靠剥削农民的地租过活而且地主阶级的国家又强迫农民缴
;3,
()
纳贡税并强迫农民从事无偿的劳役保护这种封建剥削制度的权力机关是地主阶级的封
,;4,
()
λ
建国家。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
这一解释以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建构了封建社会的内涵特别是把地租剥削与“封
,
建国家”对农民的赋役负担联系起来突出了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及其非法性贴近了现实
,,
的要求。这种反对压迫和剥削的强烈诉求与“均平”、“仁政”的儒家理想相契合形成充满感
,,
υ
召力的革命意识形态。由此地主—农民的二元对立模式构成长期以来对封建社会的权威解
释而剥夺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进而推翻地主阶级的代理人则成为反封建的主要目标。
,,,
年月日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又指出“‘耕者有其田’是把土地从封建剥
1945424:,
削者手里转移到农民手里把封建地主的私有财产变为农民的私有财产使农民从封建的土地
,,
20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年第期
20083
ϖλ
关系中获得解放从而造成将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可能性。”
,
194841
年月日毛泽东在晋
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
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
,,,,
ω
λ
生产。”显然土地改革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改造农村的一项既定目标。
,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制定了统一的土改政策。年月日正式通过了《中华人
,1950628
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指出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藉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
,,,
ξ
λ
路。”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开始了。宣传土地改革法揭露封建土地制度的罪恶成为这个运
,
动的序幕。“三千多年来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曾经残酷压榨我国农民窒息我国
,,,
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机。……土地改革的实行就为我国工业化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并且指出
,:
“土地改革是一场激烈的战争。要打倒在农村中有长期统治历史和经验的地主阶级绝不是轻
ψ
λ
而易举的事情。”
“封建”土地关系严重束缚了中国农业发展在当时几乎成为共识。由此认为只有坚决实
,,
行土地改革把地主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交给农民使农民有财力来发展生产才能够为工
,,,
业提供大量的原料、粮食、资金、劳动力和销售市场。简言之实行土地改革是工业化的必要
,
条件。
然而当时一些学者根据自己对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了解并不赞同这种变革。他们发表
,
了“江南无封建”的看法其中最突出的是农学家董时进。年董时进给毛泽东写了一封
,1950,
公开信标题是《董时进上毛主席书》自费铅印四处散发提出“江南无封建”论不赞成在江
,,,,,
南进行土地改革受到当时学界的批评。年复刊的《观察》周刊曾发表《董时进上书反对
,1950
λ
土地改革问题》一文。《观察》发表的是一个批判他的谈话摘要这个摘要没有列出发言者的
,
名字不过从其他人的发言中可以看出董时进的一些意见“董时进先生的文章概括地说来就
,,:
是反对土地改革。他的根据是旧中国农村土地是‘自由买卖’的租佃关系是一种‘自由契
:,
约’所以它不是封建性质的土地制度因此就不应该进行土地改革”“董时进先生说华北有封
,,;
建性剥削而江南则没有”“董时进先生说地主是勤劳的而农民则是懒惰的”。时隔余年
,;,50
ζ
之后有学者再一次提出了“苏南无封建”的论点认为苏南地权分散、租佃制度特殊值得区别
,,,
{
λ
对待。
在世纪年代秦晖也对“封建”的传统解释提出了强烈质疑“什么是封建社会今
2090,:?
天提出这个问题可能会有人感到滑稽。我们这个有几千年封建历史又搞了几十年反封建革
,,
命的国家还不知道什么叫‘封建社会’么”他认为租佃制与封建主义之间并无必然联系任
,?,,
λ
何模式的封建社会必须具备三个互为因果的基本要素自然经济、宗法共同体与依附人格。
,:
最近侯建新、冯天瑜等学者又对封建的概念进行了阐释。侯建新概括了欧洲封建主义2
(
feudal
ism:;;
)
的四个基本特征非血缘的、强有力的国家权力支配的社会庄园制尚武的武士等级是统
}
λ
治阶级领主附庸关系中的原始契约因素。而这些特点与中国的传统社会“相距甚远”。而冯
;
天瑜则指出秦以后两千年称“封建社会”造成了名实错置、形义脱节他认为宗法制、地主制
,,,
λ
和专制帝制三者组成一以贯之的整体决定了自秦至清的社会形态。
,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因
,,,
而中国革命的本质就是农民革命。既然是通过农民革命来建立和巩固新中国首先就要取得
,
农民的信任和拥护消灭各种形态的地方主义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合法化政权。这对新解放区
,,
∼
|
20083
年第期 现代中国的土地改革与地权思想
21
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进行土地改革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要赋予他们对土地的产权。正是
,,,
在此意义上土地改革的一项重要功能是扩大政治支持基础。
,
正如费正清等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所言土改中共产党的所作所为使人们确信
,,
υ
µ
它既是一种令人生畏的力量也是富裕生活的提供者。这大大增强了它在农民中的说服力。
,
杰克・贝尔登更指出分配土地本身并不能在中国产生健全的农业经济。它既不能创造出工
,
ϖµ
业化所需的资金也无法消除过剩的农村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
贝尔登的看法实际上涉及了长期以来关于中国小农经济发展水平的讨论。伊懋可在探讨
中国经济为什么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时提出了“高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他认为中
,,
国经济的落后归根到底是因为众多的人口蚕食了农业生产的剩余使农业无法提供启动工业
,
发展的资本积累。也就是说中国小农“耗尽”了他们的全部劳动价值完全没有维持生计以外
,,
µ
的剩余。曹幸穗认为这种观点没有把阶级剥削这个重要因素考虑进去。地主通过土地的占
有而剥削了佃农、雇农的剩余劳动此外封建政府还通过田赋杂税搜刮农民的财富。旧中国农
,
ξ
µ
民的劳动价值的左右通过种种渠道被榨取了。这与的观点是一致的他认
40%Lippit1974,
()
为中国土改的经济意义是国家通过社会革命从统治阶级夺取了潜在剩余部分转用于生产
:,,
ψ
µ
性投资部分用以提高农村社会中贫穷分子的生活水平。实际上强调革命对解决土地问题的
,
ω
作用国内一些经济学者亦持类似见解。
,
事实上自近代以来在如何解决中国农业经济问题方面一直存在“技术学派”与“分配学
,,
派”之争前者以卜凯为代表主张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和市场经济后者以陈翰笙为代表主张
,,;,
先以革命推翻旧土地制度并重新平均分配土地现代农业科技才能发展。两种观点各有侧重
,
点但本质上都属于资源配置的问题简言之和所有制结构有关。
,,,
三、地权安排与资源配置
从年开始梁启超与孙中山之间展开了有关社会革命的争论土地国有化问题是辩
1905,,
论的焦点之一双方以《民报》与《新民丛报》为阵地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孙中山等人明确主张
,
平均地权其途径是实施土地国有。梁启超对此表示反对并从理论上作了论证。他在《驳某
,,
报之土地国有论》中指出土地私有制度是历史的产物认定土地所有权性质与其他所有权没
,,
有差异“而就历史上观察人类之普通性质以研究现经济社会进化之动机则私有制度即以
,,,
(
法律承认私人所有权之制度虽谓为现社会一切文明之源泉可也盖经济之最大动机实起于
)
,,
人类之利己心。”他还以中国为例认为土地所有权是农民辛勤节约的产物“故普通小农大率
,,,
以勤俭贮蓄之结果获得土地所有权即复以勤俭贮蓄而保持之扩充之。质而言之则虽小农
,,,,
之本无田者往往勤劳数年即能进为田主既进为田主之后而仍自耕其田者盖大多数也。
,,,,,
ζ
µ
而后此地代之岁进实为其前此及现在之勤劳所应享之报酬”。
,
但是由于近代中国严重的政治形势革命派在社会变革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孙中山提出
,
以“平均地权”作为同盟会的正式纲领后年又提出著名的“耕者有其田”。其思想来源
,1924,
主要是中国古代的“均田”思想和亨利・乔治的单一税理论核心观点是实行土地收归国有农
,,
民享有使用权。共产党继承了孙中山“耕者有其田”的理念努力建立一个自耕农经济在土改
,,
中这一理念得到了全面贯彻。
然而土改后国家却占有了过度的“地权”构成了对农民剩余产品的索取权。土地通过重
,
新分配之后地租取消了国家却以强大的组织权力通过公粮更深入地汲取了农民的地权收
,,
22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年第期
20083
益。国家对地权的过度控制形成了单一的自耕农经济。这导致了农民剩余产品的单向流动
,,
合作社对农产品的控制更缩小了农民的市场自由度。租佃制度的消灭雇佣关系的限制借
,,,
贷的减少直接影响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租佃制的取消地权的无偿分配
,,,
也消解了农民原来的契约意识代之以政治化和道德化的话语加强了国家对个人观念的渗
,,
透。由于雇工特别是党员雇工被视为剥削使得劳动力不能灵活地与土地经营相结合借贷关
,,
系的不正常使农民购买生产生活资料受到限制。国家最终把乡村整合成一个相对稳固单一
,
的社区限制了市场的发展使得农民的政治意识空前提高。农民一方面适应国家的需要另
,,,
一方面又学会了对国家汲取制度的应对往往被视为投机。这种精明的行为在改革开放以
()
,
后的市场经济中却可以大显身手。
因此我们需要对土改前的中国农村经济特别是租佃制度作一个再认识。秦晖指出中国
,,
过去认识传统乡村社会的模式影响最大的为“租佃关系决定论”与“乡村和谐论”。前者强调
,
租佃关系的作用后者则把传统乡村看成是一个非常和谐的、温情脉脉的大家庭。他认为这都
,
是一种理论虚构难以考之史实。把地权问题说成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首要问题、把地权不均说
,
成是传统中国社会弊病、社会冲突和社会危机的主因从而把平均地权说成是解决这些问题的
,
主要手段都是没有根据的。他进而指出中国历代自耕农与佃农的境况差别并不像有些说法
,,
讲的那么大。中国历史上只有“官逼民反”而无“业逼佃反”之说主佃纠纷虽比欧洲多却因双
,,
方博弈能力相对均衡一般处于动态稳定状态并不会导致严重危机。但官民冲突却常呈累积
,,
{
µ
状态以致周期性地造成社会爆炸。
,
秦晖的论点实际上提示我们在估量农村社会经济关系之时必须考察各种因素的变化
,,,
先入为主地概括出二元对立的模式容易遗漏或许是更为重要的因子———如官民关系这是一
,,
个普遍存在的国家治理问题而非地主阶级代理人所能表达。按传统观点业佃关系是假设发
,,
生于地主—农民之间且预设了地主占据优势谈判地位的前提。而近代江南的不少业佃双方
,
均为普通农民那么拖欠就不是正当的反抗义举而可能是违背契约的抵赖行为。并且租佃制
,,
在本质上是属于商品经济下的家庭经营是一种适应近代经济的制度安排土改强制达成的平
,,
均地权对商品化程度很高的苏南农村起着某种掣肘作用影响了城乡资本和劳动力的对流。
,
同样以往关于雇佣关系的研究也存在误区。一方面认为雇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极
,,
力搜集有关雇工的史料作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佐证另一方面又与收租并论视为剥削的手段。
;,
这样一个矛盾的态度着实令人生疑。而在阶级划分上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劳动价值论取代
,,
资本价值论。劳动光荣而雇工、出租、借贷皆被视为不靠自己劳动的牟利手段地权名义是分
,,
配后归农民所有但事实上同于国有尤其是地主、二流子不能随意买卖出租土地必须劳动改
,,,
造自己。农民获得的土地产权实际上没有充分的自主权国家更不会放任农民的“资本主义”
,
倾向自由发展。消灭私有观念提倡公有已经初现端倪其中蕴含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公
,,,
有与私有二元对立的意识。
其实早在土改之前就有人对地权安排提出了深刻的见解。上海松江区民主人士熊翥高
,
在回顾了历史上井田制、私田制、王田制、均田制等土地制度变革之后认为土地私有公有均有
,
µ
弊端因此需要慎重制订土地改革方案。他指出农民在土地外尚需耕种资金、房屋、牛、水
,,
车、农具、肥料以及生活费否则分配的土地会有全部或一部分荒芜。针对有人主张耕种资金
,
与农业设备由公家负担和分配他认为公家如何筹措此一笔巨大经费及如何雇用大批员工管
,,
理其事并能与私有者同样便利与耐用其问题并不简单。同时这些设备需每年大量添置或修
,,
|
20083
年第期 现代中国的土地改革与地权思想
23
理集散也需要管理经费。大型设备牛和船管理比较困难也很难保证和私有者一样爱惜与合
,,
理使用如耕牛由公家分配可能就会多鞭策而少喂食。所以耕种资金由公家负担分配或以
()
,,
农家原有设备移充均非可能办法。
,
熊翥高还指出上海青浦佃租额仅占收获数之强佃租额在农民之生活经济内并不
,22%,
严重。若政治上轨道农民自身无意外发生并能稍为节俭只要耕种三五年就能成为自耕农。
,,,
他认为农民生活艰苦的原因不在佃租负担之重而是由于过去政治之不良教育不普及等影
,,,
响。农村破产的原因主要有摊派、肥料负担、政府腐败、遇病献菩萨婚丧陋习及赌博、借贷利息
高、农产品贱卖、人均土地不足等七种这些没有一样较佃租负担为轻。进而他提出要拯救农
,,
民不能仅在减轻佃租负担方面想办法。由于农民个人能力及耕地本身的差异均富思想在事
,,
实上难以实现应否为土地改革之目的还要研究。耕作人工有粗细的配置但不可能每家都
,,,
能满足此搭配这种困难只有耕地面积可自由伸缩即租佃、买卖等及可随意雇工等两种制度
,
()
在调节。并且私有土地制度具有满足一般人之“事业欲”而产生安定社会经济之效能土地改
,,
革时应该预想办法以代替之以免游资之泛滥并使一般人之“事业欲”有归宿场所。熊翥高对
,,
公有与私有关系作了比较合理的分析然而这样的观点在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
,
从鸦片战争以来多年的所有制关系变革的历史过程表明创造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
100,
方式需要创建新的所有制关系人们似乎一直在民营国营、公有私有二元模式之间进行着一种
,
两难的选择。人们在推动现代化时总倾向于依靠国家权力的力量发展国有经济和不同层次
,,
的公有经济而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又总迫使他们不得不退却承认民营经济、个体经济某种
,,,
}
µ
合法性给后者一定空间但新出现的矛盾又要诱使他们再一次强化国营和公营经济。事实
,,
表明具有严重非市场化倾向的国有产业结构即充分利用国家的军事政治强力集中财力、物
,,,
力在不太长的时间中建立起近代产业又以新的共同体形式实际上保持了旧式的农村与手工
,,
业经济防止旧式经济体制的根本破坏以及来自下层的对现代化的积极参与还经由国家这一
,,
形式将权力掌握者的特殊利益宣布为社会普遍利益、根本利益。效法苏联模式的非市场化倾
向产生了强烈的负面社会效应。为发展国有产业将沉重的财政负担转嫁到广大农民身上
,,,
∼
µ
无法扩大再生产和走向市场。
正如有的学者指出解放后在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先进的思想指导下人们曾把社会主义公
,,
有制当作一种独立于现实的生产力和劳动者之外的、有生命力的实体来看待甚至在很大程度
,
υ
ν
上把公有制简单地等同于社会主义现代化。
公有制的这种无限拔高导致了国家与农民在产权关系上的模糊不清从而侵占了农民的
,
权益。张小军认为土地的不充分产权———国家、宗族和村落等集体的象征地权过度所有是土
,
地经营内卷化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深层原因之一而非表面上土地的村落集体所有权或者私
()
,
有承包责任制的使用权。若国家对农民土地随意征收限低粮价税赋过重或过多通过土地
,,,
进行摊派令农民种地难以获利他们就只能维持内卷的经营。这是一种文化内卷化而非土地
,,
内卷化的结果。“黄宗羲定律”只是对历史上赋税的简单描述不看到深层的象征权力关系不
,,
改变地权的不充分和不平等只是将土地的费税改革简单定位在政府的“行政”行为上是很难
,,
走出困境真正解决土地赋税问题的。他认为在中国讨论土地的公有与私有制是一个伪问
,,
ϖν
题。公田通常具有不充分地权。若政府、宗族等公权机构权力过多侵入私人土地同样会以
,
其过度的象征地权侵犯私人地权。这是历史上无论土地公有或私有制都没有很好解决土地问
题的关键。因此一方面应改变国家的象征地权过度所有减少国家的剩余控制和剩余收益
,,,
24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年第期
20083
把这部分国家剥夺的还给农民另一方面扩大农民对土地象征权力的参与和享有让他们真正
;,
成为土地的主人培育广泛的公民社会和公民意识在此基础上形成农民拥护并愿意遵守的
,,,
ω
ν
土地和赋税制度。这里提出的“象征地权”注意到了在土地之上的文化权力但仍可视为对
,,
地权及其收益分割的探讨。
不可否认土地改革作为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只有经由国家的强力推行才能在短短的几年
,,
时间内顺利完成。作为一场涉及面极其广泛的变革从全局出发的政策必然会与各地千差万
,
别的实际情况发生矛盾运动过程中的摸索也必然会出现差异苏南亦同样如此。目前而言
,,,
我们不应简单纠缠于土地公有、私有的道路选择重要的是建立较完善的产权制度地权的明
,,
晰必须以财产权的约束与激励为前提使农民具有清晰的产权观念。这一切依然任重而
,,
道远。
注释
:
()
一中央党校出版社年版第、①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页第、页。
,1982,526,398435
()
19211949:,1990,60
~》②赵效民主编《中国土地改革史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④《斯大林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8,1954,330334
()
19251927,1985,148425
~人民出版社年版第、⑤《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资料选辑》页。
()
三中央党校出版社年版第页第、⑥⑦《中共中央文件选集》、页。
,1989,66,265266501
⑧瞿秋白《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的新策略》《布尔塞维克》第卷第期ΟΟ。
:,17,1927125
()
十六中央党校出版社年版第页。⑨《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1992,547
υω
λλϖλ《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第页、第页。
,1968,5865889751208
ξ
λ《土地改革手册》新华书店华东总分店年版第~页。
,1950,812
ψ
λ吴冷西《土地改革———我国新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新观察》第卷期ΟΟ。
:,12,1950716
ζ
λ《关于董时进上书反对土地改革问题》《观察》第卷期ΟΟ。
,612,1950416
{
λ樊树志《重提苏南无封建》《经济观察报》ΟΟ~Ο。
:,2005525939
()
|
λ秦晖、苏文《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中央编译出版社年版第、
:,1996,25
178113
、页。
}
λ侯建新《“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中国社会科学》年第期《“封建主义”———概念错位的原委及应
:,20056;
对》《历史教学》年第期。
,20061
∼
λ冯天瑜《封建考论》武汉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2006,374376
υ
µ费正清等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1990,9192
ϖµ杰克・贝尔登《中国震撼世界》中译本北京出版社年版第页。
:,,1980,614
ωψ
µµ参见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2000,1618
ξ
µ曹幸穗《论旧中国苏南土地占有关系的演变及其推动力》《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年第期。
:,19904
ζ
µ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八》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1989,212228
{
µ秦晖《关于传统租佃制若干问题的商榷》《学术月刊》年月号秦晖《“业佃”关系与官民关系———
:,20069;:
传统社会与租佃制再认识之二》《学术月刊》年月号。
,20071
|
µ熊翥高《改革土地制度应注意之问题》载于《土地改革调查资料和意见摘要》苏南各界人民代表驻会委员
:,,
会秘书处汇编年月。
,19506
}
µ姜义华《中国现代化百年进程中所有制关系变革析评》台湾《国立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季刊》年春季
:,1997,
第一卷第期第~页。
1,106107
∼
µ姜义华《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矛盾取向的分合和市场化道路的择定》《现代与传统》第辑广州出版社
:,3,
1994,8
年版第页。
20083
年第期 现代中国的土地改革与地权思想
25
υ
ν侯建新《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冀中村透视并与英国乡村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版
:11,2002,
第页。
319
ϖν薛其林《西学方位的引进与五四学术的融合创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年第期第
:,20074,138
页。
ω
ν张小军《象征地权与文化经济———福建阳村的历史地权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年第期第页。
:,20043,52
LandReformandLandownershipThoughtsofModernChina
ZHANGYiping
Ο
()
SchoolofHumanities,Shangha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Shanghai,China
200433
Ο
Abstract:Landreforminnewdemocraticrevolutionisagreatchangeofruralproductive
relations.ItincarnatesthetheoryandpracticehowtheCCPresolveslandproblem.Itre
2
flectstheacquaintanceshipoftheCCPtolandownershipandproperty,whichcanprovideref
2
erenceforcurrentlandtransform.
责任编辑海林
Keywords:landreform;landownershipthoughts;ownership:
()
()
上接第页
17
④⑥λ11
|
Mill,JohnStuart1884ASystemofLogic,RatiocinativeandInductive:BeingaConnectedViewof
thePrinciplesofEvidenceandtheMethodsofScientificInvestigation,8edNewYork:HarperandBroth
th
12
ers[1edition1843]p.27,p.146,p.148
st
11
⑤俄罗森塔尔《辩证逻辑原理》马兵译北京三联书店年版第页。
[]:,,1962,50
∼υζ
⑦⑧λλµµϖ1
DWadeHands,ReflectionWithoutRule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Firstpublished2001,
p.20,p.21,p.23,p.27,p.31,p.32
1
}
λ宋承先《西方经济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1998,195
DialecticalInterpretationonMillsEconomic
’
MethodologyTradition
GUIQiquan
Ο
()
PhilosophySchool,WuhanUniversity,Wuhan,China
430072
Abstract:ThedeductivismineconomicmethodologywasfoundedbyJohnStuartMill.
However,Millsapproachshowedthedualityofdeductiveinductiveandaprioriaposterio
’ΟΟ2
richaracter.AfterMill,thedeductiveeconomicmethodologywasinheritedanddeveloped,
especiallyhighlightedbyJohnNevilleKeynes.Thedualityofdeductiveinductiveandapriori
Ο
Ο
aposterioriapproachcanbejustifiedbydialecticallogic.
ΟΟ
Keywords:Mill;deductivismapproach;dualityofdeductiveinductiveandaprioria
()
责任编辑海林
:posteriorimethod;dialecticallogicinterpretation
本文发布于:2023-05-21 16:05: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656314470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现代中国的土地改革与地权思想.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现代中国的土地改革与地权思想.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