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一斑而见全豹-牵“词串”而动全身(镇海顾育倍)讲解
窥一斑而见全豹,牵“词串”而动全身
——关于“词串式”阅读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镇海区蛟川中心学校 顾育倍
【摘要】词串,即利用词语的内部关系,进行多向联系与串联的有内在联系的词
语。“词串式”阅读教学是指从文本中提取一组或多组词串,或围绕文本中的某
一个词构建成一组词串,用以帮助阅读、理解、感悟和表达的教学方式。本文旨
在通过“紧扣词串”、“构筑词串”、“品读词串”、“解构词串”、“活用词
串”五方面,改良常规教学导入与结课,指导学生有效地积累词语,提高概括文
本的能力,同时对比感知事物特点,感悟语言的表达美,解构文章的字、词、句、
段等文本内涵,为表达运用搭建平台。
【关键词】词串 阅读教学 紧扣 构建 品读 解构
本文所说的“词串”是指什么?并非第一学段教材中的识字篇,而是指一组
或多组选自文本的词语,有时也可围绕文本中的某一个词构筑与之有一定内在联
系的词串。
研究“词串式阅读教学”的意义何在?综述之,“词串式阅读教学”强化了
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词语教学的概念,体现了阅读教学“品词悟文”、“披词入
境”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理念。“词串式阅读教学”操作形式多且丰富,
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丰富的教学形式,以词为切入口的阅读教学模式,
不仅使感悟有了扎实的土壤,同时,也使课堂教学更为灵动、有效。
“词串式阅读教学”如何操作?教学目标不同,“词串式”阅读教学的操作
手段则不同。教学理念不同,“词串式”阅读教学的具体展现形式则不同。在此,
笔者就“词串式”阅读教学做一些思考与探索。现论述之——
●
关键词一:紧扣
一、紧扣词串,让课堂导入眼前一亮
课堂中常见的导课方式大致有:直接导入、猜谜导入、叙述故事、设置悬念、
运用比较、创设情境等等。其实,“词串式”导入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构建合
理、恰当的“词串”,不但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铺垫,而且也为初读课文后的词
语教学降低难度,做了一次提前“复现”。
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翠鸟》,开课伊始,笔者便呈现:
第一组词语:橄榄色的头巾、翠绿色的花纹、浅绿色的外衣、赤褐色的衬衫
这组词语结构工整,一方面旨在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
使学生了解这一列词语都表示“颜色”,且颜色“鲜艳亮泽、十分丰富”。
第二组词语:小巧玲珑、透亮灵活、又尖又长、鸣声清脆、
1 / 10
窥一斑而见全豹-牵“词串”而动全身(镇海顾育倍)讲解
疾飞、机灵、锐利
朗读第二组词语后,让学生猜一猜这是哪种动物,随后揭示课题《翠鸟》并
进入初读环节。学生在“读词语、想意思、猜动物”的词串导入下,快速地进入
了文本,兴趣盎然地解读翠鸟的外貌及动作,能较快地理解翠鸟的特点。
二、紧扣词串,让结课如钟绕梁三尺
结课的方式五花八门,但目的只有一条,将课堂教学内容简明扼要地归纳出
来,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以词串结课的教学方式,不仅增加
了词语复现的次数,也提高了回顾旧知的效率。例如学生在初读词语、随文悟词
后,在结课环节,教师通过读词串、回想故事或读词串、编儿歌、读儿歌的方式,
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的模糊记忆得到有效的巩固。
●关键词二:构筑
构筑词串是指,由教师通过拓展与文本或词语有联系的词串,或整合文意归
纳词串的方式,构筑词串。
一、以词拓词,构筑词串,为词语辨穿针引线
有些词串能高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将其提纲挈领。抓住这些关键词语,
帮助学生理清文脉,整体感知课文,使字词学习成为解读和感悟课文语言不可分
割的一部分,可谓一举两得。
如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略读课文《与
象共舞》,开课伊始,他便呈现:
师: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熟视无睹的意思。其实啊,还有好些个带睹字的
成语。我让你们预习的时候让你们查了,是吗?
生回答带睹字的成语。
师出示第一列词串:熟视无睹 有目共睹 先睹为快 耳闻目睹(生齐读)
师:好极了,学语文啊有时候要有这样的敏感,由一个词儿,啪一串,联想
到跟它有关的一串,这样,积累起来就方便多了。想一想,这个括号里面你会选
择哪个成语。生回答:
1、在泰国,大象对人群已经(熟视无睹),所以,你遇到大象神经完全可以松
.
驰下来!
.
2、在泰国,据说最有意思的是大象为人做按摩,去那里旅游的人都想(先睹
..
为快)。
3、在泰国 ,做按摩的大象偶尔也会跟人开开玩笑,这是观众(有目共睹)的
事儿,你不必惊奇,更不必尴尬。
..
4、在泰国你(耳闻目睹)象群和人群在欢乐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的场面,你
2 / 10
窥一斑而见全豹-牵“词串”而动全身(镇海顾育倍)讲解
陶醉其中,难以忘怀。
二、以文拓词,构筑词串,为言语习得铺路搭桥
以文拓词,是指根据文本中的某一点,拓展相关的词语,帮助学生提升言语
表达能力。例如笔者在一次公开课中,在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谁
的本领大》进行教学设计时,针对课文中出现的很多与热相关的描写,拓展了词
串:骄阳似火、烈日炎炎、满头大汗、大汗淋漓、汗流浃背、汗如雨下
这六个成语的引入意义非凡:首先,笔者在课前谈话时请学生玩找词卡的游
戏,在不知不觉地玩耍中,学生牢牢地记住了这些词。其次,在教学词语“热极
了、热得难受”一次时让学生自由说你所了解的形容热的词语,学生不再停留在
“火辣辣、炎热”等简单的词语中,而能说出课前游戏中的词语。同时,笔者出
示:骄阳似火、烈日炎炎——热极了
满头大汗、大汗淋漓、汗流浃背、汗如雨下——热得难受
通过这种形式,将词语进行细致地分类。
接着,在教学“强烈的光”“船夫的热”等相关内容时,引导学生站在文中
小男孩或船夫的角度,谈谈自己当时的感受,学生灵活地用上了这六个词。
这种方式,一方面通过多次不同形式地出现,既高效了拓展的内容,又深刻
了学生的记忆。另一方面,通过教师有意识地词串拓展,使学生的词汇更为丰富,
言语表达能力显著提升。
三、整合文意,构筑词串,为概括全文保驾护航
将文本中的词串一个个连缀成文后,学生往往能凭借一个个词唤醒相关图
像,伴随着诵读的语流,感性地在头脑中凝聚出一幅幅画面。《乡下人家》这篇
文章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
的方式,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学生概括文章大
意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笔者先范读课文,再请学生想象:“你看到了哪些画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用四个字依次概括:瓜藤攀檐、鲜花开放、绿竹
春笋、鸡群觅食、雄鸡踏步、鸭子戏水、妇女捣衣、夏夜晚餐等。借助丰富的想
象,依托真实的画面,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由此,
学生将“乡下人家”这幅迷人的田园风景画一一定格于脑海中,由“点”到“面”,
将感性体悟上升为理性认知。通过对文章脉络的把握,明确文章大意。
●
关键词三:品读
一、品读词串,理清文脉
有些文章在简述事情时,往往会采用插叙、倒叙的方式,对待这类文章,怎
样理清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有些文章,线索较多,且相互交错叠加在一起。人
3 / 10
窥一斑而见全豹-牵“词串”而动全身(镇海顾育倍)讲解
物的刻画、景物的描写与事情的发展交叉出现,如何把握文章的脉络?笔者认为,
可以通过品读词串并归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会意作者的写作思
路。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桥》是一篇表达上很有特色的文章。如:
最后才交待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随着事情的发展穿插多处关于大雨和洪水的描
写;文章多以短句自成一段,以电影镜头的方式向前推进,节奏快。该如何教学
这一类文章?笔者通过品读词串,这样设计:
1.分类出示四列词语,教学音形义。
●咆哮 狞笑 放肆 狂奔而来 势不可
挡
●翻身下床 你拥我挤地跑 疯了似的折回来 跌跌撞撞地拥去
排队 揪出 推 塌 吞没
●清瘦 像一座山 冲上前 像只豹子
2.请学生思考:老师为什么把这些词语分成三组?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三条
线索:
描写山洪——咆哮 狞笑 放肆 狂奔而来 势不可挡
与事情发展相关的动作——
翻身下床 你拥我挤地跑 疯了似的折回来
跌跌撞撞地拥去 排队 揪出 推 塌 吞没
刻画老汉——
清瘦 像一座山 冲上前 像只豹子
这样,由这些字词入手,从三组词语中很自然地理出文章的三条线索:山洪
凶猛如兽;人们惊慌失措;事情的发展暗藏伏笔;老汉的形象高大伟岸。学生自
然就对文章的脉络了如指掌,轻松高效地掌握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词串,对比感知事物特点
同一文本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物,或相近的文本面向同一对象写作。如何
辨析它们各自的特点,“词串式”阅读为这个难题的解决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感受人物独特的个性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学段中,有很多指向于写人的文章,这类文章一
般以刻画某一个主要人物为重点,辅以次要人物作烘托。针对这种文本,我们既
可以直接从重点人物形象切入,也可以反转方向,从次要人物入手,反衬感知其
重点人物的性格特点。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周瑜的形象十分生动。
他的故意刁难,自以为得逞的得意姿态与输了后的长叹一声,无不更加衬托出诸
葛亮的才干。为了使学生把握人物的个性,了解这种写法,笔者请学生从课文中
分别找出描写周瑜、鲁肃、曹操和诸葛亮的词语:
周瑜:妒忌 高兴地招待 故意迟延 疑惑 长叹一声
4 / 10
窥一斑而见全豹-牵“词串”而动全身(镇海顾育倍)讲解
诸葛亮:有才干 秘密 下令 饮酒取乐
通过读词理解,对比感悟周瑜的心胸狭窄、妒贤忌能与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机智果断。学生对两位不同的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二)感受各处不同的风景
以词串的方式,在单元整组教学中,将与单元主题相关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
地融合,对比感受不同事物的特点,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丰富表达的外延,是一
种极好的方式。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组“走遍千山万水”,
教师可将“桂林的山”与“七月的天山”做比较,从这两篇课文里选取相应的词
串,感悟以“山”为描写对象时,因语言表达的不同而“山”的形象不同,帮助
学生丰富语言表达、准确运用。
(三)感受动物丰富的特点
有一类文章,语言表达、布局谋篇、写作手法上都具有鲜明的特点。例如人
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白鹅》和《白公鹅》,这些“鹅”在不同作家笔
下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在分别教学这两课后,针对这两课进行比较阅读教学,
学生对课文理解得更深刻,在写法上也会有很大的启发。为了更直观地感受它们
的异同,笔者设计了如下环节:
同桌之间相互合作完成表格,比较两只鹅有什么异同点。完成情况如下:
《白 鹅》 《白 公 鹅》
姿态 伸长脖颈、左顾右盼 板正、海军上将
步态 傲慢、从容、大模大样 高傲、慢条斯理、不慌不忙
叫声 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大声叫唤
吃相 从从容容、不紧不慢
三眼一板、 一丝不苟、从容不
迫
此设计环节对“词串式”阅读教学的发展意义: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学生自己从文中选择“词串”,培养了探究意
识,为“词串式”阅读教学注入了活力。
2.虽然,在语文教材中,同一组课文很难出现两篇文章都围绕同一事物展开
描写。但是,这样的“自主选摘词串式” 阅读教学模式研究的意义非凡。因为,
文本教学以外的拓展延伸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我们可以有尺度地选择一些与课文
教材有相关联的文本,引导学生自主“选摘词串”,开展有效地对比阅读,激发
学生阅读的兴趣。这种模式,学生易操作,教师易统筹引领,可谓一举两得。
三、品读词串,感悟语言的表达美
(一)韵律和节奏美
5 / 10
窥一斑而见全豹-牵“词串”而动全身(镇海顾育倍)讲解
汉语历来讲究韵律和节奏,对称、重叠往往使得汉语节奏鲜明,音韵悠长,
极富乐感。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槐乡五月》一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如诗般的语言叮咚流淌,绕人耳畔。
在进行细细品读词语后,有教师选择了这几组词串:
槐乡 槐花 洋槐 槐树
清香 醇香 浓香 香海
白茫茫 嗡嗡嗡 啪啪啪 香喷喷 甜丝丝
山山洼洼 坡坡岗岗
词语表达可谓丰富,叠词、拟声词大量使用,文字如音乐般静静流淌,丰盈
着生命的质感。如何让这种语言的节奏美感激活孩子的心灵,丰盈孩子的感悟?
有位教师通过提取主要词语,将它们变成了一首小诗:
槐乡,
洋槐开花了。
槐乡,
洋槐开花了。
小姑娘
戴着槐花,
飘啊飘,
处处都是
一阵阵清香。
小小子,
朝嘴里
山山洼洼,
坡坡岗岗。
嗡嗡嗡
小蜜蜂飞来了,
采走了
香的粉,
品读、引读、串读、回环读,以诗歌的形式排列,学生更易抓住诗的韵律,
读起来更是琅琅上口,情趣盎然。文字的韵律,词语的色彩浓缩于情趣盎然的品
悟之中。诗一般的韵味,在语言的河流里,捕捉到了词语的鱼儿。学生的情感,
在回环反复地朗读中找到了源头。
(二)感情色彩鲜明
有的词语,如果单从字面上去理解,难以体会用语的妙处,只有结合具体的
语言环境,深入剖析,才能明白写作的用意,领会用语的妙处,真正体味出词语
的情味和色彩。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咀嚼揣摩,品味出其中的“喜怒哀乐”。
6 / 10
窥一斑而见全豹-牵“词串”而动全身(镇海顾育倍)讲解
例如《给予树》,有教师先出示第一组词串(红色字体):热烈的讨论、诚
挚的祝福、甜蜜的笑容、兴高采烈
请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圣诞节的热闹氛围和孩子们快乐的心情。
再出示第二组词串(灰色字体):担心、沉默不语、生气
通过对比朗读,感受两组感情色彩对立的词串,红、灰色对比鲜明,促使学
生产生阅读期待。
●
关键词四:解构
一、以词串为铺垫,解构词语
(一)以词串为基点,解构词语的内涵
笔者以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中,张丹老师在《画家与牧童》一
课时设计的“纷纷夸赞”一词为例:
师:商人和教书先生在夸赞的时候用上了“绝妙之作”这样形容画作精美的
词语,如果我们在夸的时候,也能用上类似的词语,那我们的语言就变得更加生
动和形象了。我来给大家推荐几个词语。出示: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生练习说。反馈:……
生:您画的斗牛图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师:能在你刚才说的句子的基础上,用上“我夸赞道……我赞扬道……”吗?
生:我夸赞道,您画的牛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生:“您画的斗牛图真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我称赞道。
师:看,这样你也夸我也夸,大家七嘴八舌地都在夸赞,就叫做“纷纷夸赞”。
教师以拓展词串的方式,丰富孩子的积累,给了孩子一个支撑点,使得孩子
的语言表达有了进一步的提升,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也
丰富了词语宝库,可谓一举两得。
(二)以词串为提升点,解构词语的外延
好的词串,我们可以通过拓展与它在某一方面同类型的其它相关词语,丰富
学生的积累。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东方之珠》一文中,
有教师设计了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人流如潮 这一组词串,先让学生找出它们
的共性,发现每个词语都表现“多”:“鳞次栉比”是形容房屋多,“琳琅满目”
是形容商品多,“人流如潮”是形容人多。接着问:那车辆多该用什么词呢?学
生答到:车水马龙。形容人多,除了“人流如潮”还可以用什么词?学生纷纷举
手,人山人海、门庭若市、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教师又指着“人流如潮”问
学生:你看看这个成语有什么特点?学生发现里面有个“如”字,表示好像的意
思。她又让学生找出了好多带有“如”字结构的成语,如:心乱如麻、对答如流、
7 / 10
窥一斑而见全豹-牵“词串”而动全身(镇海顾育倍)讲解
栩栩如生、健步如飞……
二、以词串为桥梁,解构重点句段
以“词串”为桥梁,通过从重点句段中找一些关键的词语或教师自主构建词
语,分析品味文本中的重点句段,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体会贝蒂对燕子的爱是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如何突破?
有教是这样设计:
感谢贝蒂:
首先,教师从课外找了一些描写贝蒂和燕子的词语,请学生区分。(第一组
描写贝蒂,第二组描写燕子。)
小心翼翼地捧 呵气 取暖 拨动雪堆 仔细寻找
蜷成一团 瑟瑟发抖 紧紧依偎
教师提疑:此时此刻,我们的贝蒂却在干什么呢?看看她的神情,看看她的
动作,猜猜她会想什么?自己说一说,也可以请上面的词语来帮助你。学生运用
词语库的“贝蒂和燕子”两类词语进行看图说话。
在此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运用优美丰富的词语,从贝蒂和燕子两方面有
序地描述画面,既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又为体会贝蒂对燕子的爱作了一定的
情感铺垫,巧妙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三、以词串为主线,解构文本内涵
“词串”不仅能在导课、品读、结课时使用,有时,还可以以此为教学的主
线,从头用到尾。例如笔者在执教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
时,出现词串:褪色布衣、撮嘴呼唤、抑扬顿挫、亲昵说话
白翼天使、盘旋翻飞、肃立不动、白色漩涡
出现环节:第一次:课伊始听写词串;第二次:区分词串的不同特点,前者
写老人,后者写海鸥;第三次:朗读词串,想象由词语构成的两幅画面,用最简
洁的语言说一说画面内容;第四次:学习“老人喂海鸥”场景时,结合文本内容
深入研读第一组词串,体会了“呼唤”、“抑扬顿挫”、“亲昵”等词表现出的
老人形象。第五次:引读词串,感悟老人与海鸥的情感之深。第六次:用上这两
组词语,动笔写一写你心中的那份感动。
通过不断地品、读、悟,紧扣词串、暗合重点、前后呼应,使课堂结构浑然
一体。
●
关键词五:活用
一、活用词串,为表达运用搭建平台
(一)妙笔生花
8 / 10
窥一斑而见全豹-牵“词串”而动全身(镇海顾育倍)讲解
课文的学习,使得词语的宝库积累得愈加丰厚,不过只让它们存着,却不
让它们在语言的长河中洗涤一番,容易枯死。例如,有教师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
材二年级下册教材《我不是最弱小的》和《卡罗尔和她的小猫》一课中摘录了这
样一组词语:
雷声大作 倾盆大雨 随风舞动
芬芳扑鼻 黑白相间 冷冷清清
因为这些词语随着课文学习不断感悟,已经成了学生的老朋友,于是,孩
子们纷纷动笔——
今天下午,我们正在上体育课,突然,太阳不知躲到哪儿去了,天色渐渐
暗下来了,柳枝随风舞动。这夏天的天空真是孩子的脸,刚才还阳光灿烂,转眼
就雷声大作,下起了倾盆大雨。一会儿,风停了,雨住了,太阳出来了,同学们
又来到操场,继续活动。大家欢笑着,喊叫着,奔跑着……刚才还冷冷清清的操
场,一下子沸腾了起来!看,一群男生们又开始了他们精彩的球赛,俞浩穿着黑
白相间的条纹球衣,特别引人注目。
……
为了能用上“黑白相间”,孩子们想到了衣服,于是就写了一场球赛;
想到了“小花猫”,于是就写在院子里玩;
想到了“妈妈穿的衣服”,就写妈妈送伞来……
低年级孩子常常会感觉到语言的匮乏,心里有话笔却无法尽情表达。而这
种巧串词语的写话方式,为孩子搭了一层又一层的阶梯,降低了孩子攀登的难度,
让他们感到有话可写,从而对写话产生了兴趣。虽然内容大同小异,但对这一组
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起到了不可小视的反复强化作用。
(二)出口成章
日常生活中,学生很乐于说话,将自己的想法与人分享是一件乐事。不过,
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不敢在课堂上进行口语表达呢?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学生感
觉课堂上的说话要求较高:条理要清楚、表达要连贯、观点要正确、遣词用句要
规范……如此种种,让孩子变得不敢开口。所以,此时此刻,教师就可以为孩子
的口语表达搭一道扶手,让学生沿级而上。
著名特级教师王雷英在教学《灵魂的倾诉》一课时,她这样设计——假如我
们现场有这样一道考题:选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语,就“帕尔曼与小提琴”展
开即兴演讲。你行吗?出示:
旋律 故事 倾诉 深沉 真挚 快乐 天才
神奇 灵魂 融化 震颤 没有拐杖的小提琴
9 / 10
窥一斑而见全豹-牵“词串”而动全身(镇海顾育倍)讲解
生:帕尔曼用他没有拄拐张的小提琴拉出了美妙而神奇的声音,把我们带进
了一个神奇的世界,没有忧伤、只有快乐。他让我们心甘情愿地流连于他的琴声
中,把灵魂凝固在那个美妙绝伦的世界里。
生:帕尔曼演奏起美妙的乐曲,他的旋律向我们倾诉着他的灵魂,倾诉着人
生的真谛,使我们的心灵为之震撼。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词串式”阅读教学建立在教师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
以品读与感悟为核心,巧妙地将词语组合起来形成词串,融于阅读教学之中,使
阅读教学重点突出,思路流畅。学生在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
言的同时,感受文中丰富的人物、事物、场景。它如银丝,上连下缀,串起了语
言河流中的颗颗珍珠,为孩子们展现一个广袤丰美的语文世界,一个神奇绚烂的
语文天堂。
【参考文献】
[1]赵飞君.词串导读 文情相生 [J].河北教育.2006.(7)
[2]王雷英.王雷英讲语文[N].名师讲语文丛书.2009.(6)
[3]王崧舟《与象共舞》:
10 / 10
本文发布于:2023-05-21 16:04: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6562621717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窥一斑而见全豹-牵“词串”而动全身(镇海顾育倍)讲解.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窥一斑而见全豹-牵“词串”而动全身(镇海顾育倍)讲解.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