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苗族居民民风民俗

更新时间:2023-05-21 15:59:20 阅读: 评论:0

铁面无私的近义词-暖气费标准

恩施土家族苗族居民民风民俗
2023年5月21日发(作者:粉妆玉砌是什么意思)

恩施土家族苗族居民民风民俗

土家族苗族居住特点

土家人“所居必择高岭”,往往同姓数十户或上百户集聚而成为一寨。土家人多聚

居山内,客家人多居山外。土司时,只有土司、舍把、族长等土官以木架屋,雕梁

画柱,而一般土民,多编竹为墙,茅草盖屋,若盖瓦房,则犯僭越之罪。堂屋正面

设有祖先神位,两旁侧室住人。侧房内靠前处设火坑,置三脚架,用来架锅做饭。

侧房近屋顶处,编竹为楼;楼底悬一木架。竹楼及木架利用火坑中烧火的热气,烘

粮食、肉、木柴等。现土家房舍,多建“吊脚楼”式木板瓦房,楼上住人,楼下养

牲畜或堆放肥料柴草等。

苗家喜合族聚居,一姓一寨,或数姓一寨,居室形制有两种,一种是极为简陋的所

谓三根柱子通天,“八”字木,上盖茅草的居室,另种是较好的即为吊脚楼。楼下

养牲畜,楼上住人。堂屋一侧为火屋,置有火坑,坑内置三脚架用以煮饭或炒菜,

火坑后方供奉的家神。火坑屋的套间即为该家长者居住。

苗族信仰

苗族崇尚祖先,不敬君王,不敬先师。在堂屋神龛上,大多只供奉“×氏堂上历代

祖先”牌位,极少供“天地君亲师”的。恩施小茅坡营更较为特别,其祖先牌位供

奉在火坑柴尾的一方,此处是万不能随意侵犯的。而堂屋神龛上只供奉一块篾笆

折,据说是因其先祖逃难时,躲在一个篾笆折的茅屋内,未让敌发现而幸免于难,

因而供奉篾笆折,以示不忘祖先蒙难之苦。苗人信鬼,每遇人口出生或死亡,都举

到“入谱”或“出谱”仪式。所谓族谱即是一块装在竹筒内的青布,凡有小孩出生

或新媳妇过门,就把青布按顺时针方向转两次,即算入谱;反之,凡每死一人,则

把青布反转两次,即算出谱。苗族还为了赶鬼,祈求吉祥,往往还兴还“牛愿”、

“傩愿”、“猪愿”等以酬神,如还“牛愿”,即在院内竖一“将军柱”,把牛拴

在柱上,由还愿的亲见属组成杀牛枪手。杀牛之前,先须打“猴儿鼓”、唱苗歌,

跳苗舞。尔后,杀牛枪手一拥而上迅猛将牛杀死,枪手可各分得一支牛腿。其余牛

肉,煮熟后,放于一长条桌上,合族人众围桌跳舞唱歌,喝酒吃肉。且都不用筷

子,只用手抓来吃,兴奋之至可通宵达旦。

土家族苗族饮食习惯及特点

土家人吃食主要为杂粮,如苞谷、小米、荞麦、红苕等,吃大米较少。喜腥膻,好

饮酒。以大块大砣肉待客为至诚,若切剁太细,就会被讥为小气、吝啬。喝酒用土

碗豪饮。对于五味,尤喜辛辣、每餐不离辣椒,另有喝油茶的习惯。即“土家人以

油炸黄豆、苞谷、米花、豆乳、芝麻、绿豆诸物,取水和油,贡茶叶作汤泡之,饷

客致敬。”旧时还有咂酒习俗。

苗家饮食。多以苞谷,洋芋为主、较少大米。 喜食酸辣,好饮酒,红白喜事或亲友

客人,常以酒款待

土家族农事习惯

土家人勤劳朴实,农时采用“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生产中,喜互相帮工、

换工式的集体劳动。劳动时,唱歌打锣鼓助威,谓之薅草锣鼓。妇女也从事农事活

动,常“负篓于背,上山斧薪,下田薅草,有襁褓儿,勤苦特甚”。解放后,随着

生产工具的改进,土家地区的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不少地方已接近汉族地区。唯打

薅草锣鼓的习俗仍盛而不衰。

土家族生小孩时风俗

这样风俗习惯是土家人接亲时,男方送一坛子酒到女方家。生小孩后,娘家就用这

个坛子装上糯米酿成的甜酒送回,叫做“今天吃火酒,明年吃甜酒”。未生育而想

生育的妇女,要到天王庙或土王庙许愿。许愿时,将一个装有灰的碗放到神龛上。

生小孩后,得还愿。还愿时,请土老师“玩”土王菩萨,给土王“解钱”。土老师

和观众一唱一和的唱歌,歌词颇多淫词,谓之“玩喜傩神”。生小孩后,男人还得

到女方家报喜,生男孩抱一只公鸡,生女孩抱一只母鸡。娘家得信后,要“打十

朝”,“做满月”和“抓周”,即在小孩10天、满月和周岁时给小孩赠以衣物、食

品,是时,亲友齐集,以表庆贺。

土家族苗族服饰特色

土家人“男女垂鬓,短衣跣足,以布勒额,喜斑烂服色”。过去,“男女服饰,以

贫富分,贫者仅足蔽体,富者夏葛冬裘。”土家人穿的衣料,一般为自织、自染的

土布,史书上称为“溪布”、“洞布”,多为青、蓝二色。服装式样:青年男子多

穿对襟短衣。也有穿“琵琶襟”的。女装全是大衣大袖,裤管也特别大;袖口与裤

腿口都镶上五寸来宽的花边,与袖口裤脚口同一花色。妇女一般不缠足。男女喜包

头,缠黑、白长帕,四季不离。头帕长达一丈多,缠成“人字路”式。对襟短衣,

外套黑布单挂,称为“鸦鹊褂”。以布缠腿,不常穿鞋。

苗人服饰多种多样,女装一般为上装无领斜襟、袖大而短、衣长至膝,即所为“前

遮羞、后遮沟”、有颜色布作外托肩,袖口、襟边均为花边,下装有裤和裙两种,

裤脚大而短,镶有花边,裙带子多为甚密的折裙,裙长至踝,内着长裤。男装,老

人无领,右斜襟,喜扎腰带,青年则多穿对襟,7扣或9扣,袖长而口小,男女多

包头,老人喜青色,青年人喜白色。头巾较长,常包成大盘。男女均扎绑腿。女性

更多戴金银手饰,项圈等。

土家族苗族婚嫁风俗

从前,土民有同姓为婚的习惯。有“凡姑家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名曰骨种。无

论年之大小,竟有姑家之女长10余岁,必得舅氏之子成立婚配”的风俗。有“姑家

女,伸手取;舅家要,隔河叫”的说法。还有兄亡收嫂,弟亡收媳,称为“坐床”

的习惯。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是比较自由的。在唱歌跳舞时,彼此爱慕,得土老师

许可,即可订婚结婚。以后,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受汉族的影响,婚姻要受“父

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订婚、结婚,必须备牛、羊、肉、酒、银钱为聘礼,

有的贫苦人家,则因此终身不能结婚。

苗族早期婚姻较自由,后受汉俗礼制影响出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俗。有

姑舅表开亲之俗,即姑家女必嫁舅家之子。若舅家无子,姑家之女出嫁还须征得舅

家同意方可嫁与别姓。另还有兄亡娶嫂,弟亡圆房习俗,有的甚至还有族 内通婚的

规定,即所谓“苗家养数子,必有一苗妇“。凡订婚后,女婿每遇节日须备礼品去

未婚妻家,未婚妻亦给未婚夫送绣有花的荷包和袜带。姑娘出嫁不兴哭、不烧香、

不拜祖,只带雨伞护身,去婆家从侧门进,也不拜堂(有的仅在新房门后拜堂),

新娘进屋男方亲属须回避,婚后3天不同宿, 3天后回门。有的新娘有私房田,即

娘家的陪嫁田,陪嫁田,由娘家代耕代收,直致新娘死后为止。

土家族苗族丧事风俗

土家人“丧事尚歌谣”。打鼓踏歌,有“跳丧鼓”之习。人死后,要唱“孝歌”,

打夜锣鼓,通宵达旦。若死老人,还要在丧堂架木柴,烧大火。葬后,将未烧尽之

柴头,让子女均分,以表遗产均分之意。送葬时,道士用柴心棍打棺材赶鬼。孝子

扶帐于柩前,匍匐而行,亲戚毕至墓所。安埋时,请土老师在坟中画八卦,撒雄黄

酒,棺材入坑,孝子得先挖三锄泥,然后埋棺。对好死的人,在坟上插竹棍一根,

伞一把;对非正常死亡的人,要请土老师上刀梯超度。

苗族凡有人死后须请苗老师“开路”,苗老师手持铜铃和竹鼓,歌舞为死者超度。

入殓时棺材须横置堂屋,头靠火坑家神一方,以示不忘其祖。直待“开路”完毕再

将棺材放正。发丧时由死者亲属“背布”,(布为12尺长的白布,从头至肩,

交叉捆在腰上),手持长刀,引路上山安葬。也有打火把为亡人“引路”的。丧事

中不烧纸,只烧黄蜡,不请阴阳先生看地,只亲友临场合计就成,丧后即举引“出

谱”仪式。若属非正常死亡,尸体不得进屋,亲友不得挨近尸体,由他人办理入

殓。表示回避,以免引起家庭不吉利,并葬于偏远之地, 令其魂灵不得复归,子孙

后代也须永远忘却死者。属于夭亡者,只穿袜,不穿鞋,或穿草鞋,丧仪极为简

单。

土家族祭祀与赛会特点

正月颂春,要祭土地菩萨和祖先。清明祭祖。中元节(715日)祭先祖。10月朔

日祭冬。逢干旱或秋后,要请道士打醮玩龙。龙为草或篾扎成。玩龙前,家家户户

门口放一盆水,一碗谷,谷上插一木牌,上写“瘟火二部、两界神王”。玩龙时,

须把水盆踢翻,把木牌取来放在纸船里,将谷倒走。玩龙后,把纸船并木牌一同烧

掉,这就是“送瘟神”,用这种方式以祈雨或预祝来年风调雨顺。凡土家聚居区,

多建有摆手堂,堂内供设土司神位。一般在正月初三至十五之夜,男女会集,敲锣

打鼓,举行摆手仪式。跳摆手前,先由土老师手执八宝铜铃,拜神祭祖,用野兽猎

物或猪“十全”敬土王菩萨,然后再摆手堂外的院坝内,随着锣鼓节奏,围着挂满

灯笼的高大常青树跳摆手舞。跳完后,土家青年男女有的对歌,有的献各种技艺,

尽情欢乐。赛会若在野外进行,称“大摆手”。这种赛会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并

往往同比武、贸易一同进行。如今,摆手舞仍是土家人一种独有的民间舞蹈。

土家族苗族的节日风情

土家族除年节外,还以4186月初六为大节。土家人过年比汉族提前一天,叫

“过赶年”。六月初六晒龙袍。家家把好衣料拿出来晒。此日也要蒸糯米饭杀牛,

到摆手堂敬土王菩萨,祭后全村聚而共食。相传这天为土司王遇难血染龙袍之日。

苗族重过“小年”。所谓“小年”即苗年。过小年是相对过大年而言,过大年与汉

族过年时间相同。过小年是从每年正月初一算起,凡逢“午”或逢“子”日都过小

年,因此苗族兴过两个年。过小年时很隆重,那天美味佳肴,十分丰富、衣着讲

究,梳洗妆扮一新,先祭祖宗然后合家取箸共餐,欢快非常。

[湖北恩施民俗]土家族祭祖礼仪

土家族是神秘巴人的后裔。土家族的源流,可上溯到遥远的人类起源史。

200多万年以前的“建始直立人”,是巴人的远祖,也是中华及亚洲地区人类的远

祖之一。宋末元初,聚居在湘鄂渝黔毗邻山区的“西南蛮”统称土家人,登上土司

制度下的社会舞台。土汉有别,遂有土家、土司、土官、土民之名。从文化人类学

的角度来看,土家族具有悠久的神话史和灿烂的文化史,经历了由巴而蛮、由蛮而

土、由土而土家的发展变化,长歌如祭,情侔天地,道贯古今。

“嗟我始祖,廪君巴王,族脉相绪,人脉大昌。卒俱漠野,得营农桑。薪火

相传,氏族发祥。谧为廪君,廪者贮粮。”廪君,即土家族对始祖巴务相的尊称。

土家人把廪君奉为赐福之神、镇妖之神、驱灾之神等。民间流传许多关于廪君助善

除恶、佑我众生的故事,土家人又将廪君神化为“向王天子”。土家歌谣云:“向

王天子一支角,吹出一条清江河。声音高,河水涨;声音低,河水落。牛角弯,弯

牛角,吹出一条弯弯拐拐的清江河。”

[ 转自铁血社区 ]

廪君作为土家人心中的“生命之神”,作为开发清江的始祖,穿越时空,神

话的灵光可见一斑。“始祖创业,慨当以慷。”在悠远的洪荒年代,廪君巴务相以

他超人的勇锐和智慧,铁剑定元昆,土船排巨浪,被推选为首领,上溯夷水(今清

江),君乎夷城(今恩施),建立了巴子国,为土家后世标立了拓荒、圈地、立

家、围城、建政、设制、协作、生存的人文思想,功业皇皇。魂化白虎,呜呼高

岗,为世代巴人所崇拜。这个以白虎为图腾,以勤劳、勇敢、团结、开拓为生命之

本的民族就是我们现在的土家族,用土家语言称比兹卡或贝锦卡。祖德长昭,千秋

共仰,情意绵长。长期以来,祭祖作为一种社会礼仪和宗族教化方式,体现了后世

“谦、仁、礼、孝、亲、和”的生命观。土家祭祖既具有祭祀的一般共性,在不同

历史时期又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和民族宗教信仰及历史特征紧密相连,经历了“人

祭”、“血祭”、“牲祭”、“公祭”等礼仪形式。

传说“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远古时期,巴人后裔有选杀族人祭

祀始祖廪君的习俗。据说被选杀的族人被委以重任,是派去拜谒廪君的通灵使者,

骇人听闻。当时土家人却是用这种“直接”而血腥的方式,表达对始祖神灵的祭

奠,尽献虔诚,以获始祖庇佑。后来,演变为“以我之血,祭我始祖”,主要是土

家梯玛在自己头顶开口见血,在行巫术(“冲傩”、“还傩愿”或“解钱”等)

时,祭始祖神灵,以求灵验。盛世俎豆,始祖尚飨,近代以来,土家人常以三牲

(猪、牛、羊)之首祭祖,俗称“三牲祭”,以表土家人五谷丰登,不忘始祖,与

祖同飨。

缘鹃口添红,难唤始祖魂应。如今,“沧桑已改,盛世恒康;土家儿女,远

志高翔;惟人为本、福祉绵长”,对始祖慎终追远,今非昔比,举行公祭活动,缅

古颂今,寄情宏志,铸民族之魂,为民族张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年8

18日,恩施土司城景区内举行了国内首次“同心同德万民祭始祖,有德有义千秋

奠廪君”公祭活动。

“白虎雄风昭后世,盐神美韵悟前因”。土家族的公祭文化,充满了心祭重

于行祭的人文精神,是时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相映成辉,体现了“人而

不仁如礼何”及“尽于人心”的礼仪观点。

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

歌随舞生,舞随歌而得名。《后汉书》称摆手舞起源于古代的巴渝舞。《晋书乐

志》认为舞曲四篇中就有“矛渝”,“弩渝”是离不开武器的,故为古代一种战

舞。巴人跟随周武王伐纣,“歌舞以凌,殷兵大溃”;秦末刘邦反秦,巴人以巴渝

舞勇挫秦兵,刘邦认为有巴渝舞之遗风;明嘉靖年间土司兵抗击倭寇,大跳摆手

舞,乘倭寇不备,大败倭寇,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这种战舞逐渐演变成土家祭

祀活动,各土司辖地纷纷建摆手堂。

清代《永顺府志》载:“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男女齐集, 鸣锣击鼓,跳舞唱

歌,名曰摆手。”摆手舞与西兰卡普(土花铺盖)并称为土家族艺术之花。

摆手舞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祭祀仪式由梯玛或掌坛

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摆手歌长达数万行,堪称土家

族民族史诗。土家人跳摆手舞讲究时辰、场地和规模。摆手舞按其活动规模分为

“大摆手”、“小摆手”两种;按其舞蹈形式分为“单摆”、“双摆”、“回旋

摆”等;按其举行的时间分为“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五月

堂”、“六月堂”等。跳摆手舞不拘人数多少,少者数百,多则上万,摆手时,以

击大锣、鸣大鼓呼应节奏,气势恢宏壮观,动人心魄。主要特点是手脚呈同边动

作,踢踏摆手,翩翩进退,成双成对,节奏鲜明生动。

大摆手活动规模庞大,以祭“八部大神”为主,表演人类起源、民族迁徙、抵御外

患和农事活动等;小摆手活动规模较小,以祭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和各

地土王为主,表演部分农事活动。土家族的大摆手活动非常热闹,在土司时期就被

文人形容为:“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

手歌。”大摆手是在摆手堂中举行的。摆手堂正中央,供奉着八部大王及其夫人

“帕帕”的神像。摆手堂大坪中间立一根高二十四米的旗杆,上面的两面龙旗迎风

招展,旗杆顶端的一只白鹤振翅欲飞。

小摆手,是土家族居住区普遍盛行的一种文化习俗活动,在恩施流行于酉水流

域。过去,凡百户之乡,皆建有摆手堂,有的还建有排楼、戏台等。来凤舍米湖、

大河等地现有摆手堂遗迹。舞时,男女齐集摆手堂前的土坝,击鼓鸣锣摆手。其特

点是摆同边手,躬腰屈膝,以身体的扭动带动手的甩动。表演内容为“拖野鸡尾

巴”、“跳蛤蟆”、“木鹰闪翅”、“犀牛望月”等狩猎动作和“砍火渣”、“挖

土”、“烧灰积肥”、“种苞谷”、“薅草”、“插秧”、“割谷”、“织布”等

生产生活动作。

清代“竹枝词”盛赞摆手舞场面:

摆手堂前艳会多,携手联诀缓行歌;

鼓锣声杂喃喃语,袅袅余音嗬也嗬。

大学生工作总结-价值观测试

恩施土家族苗族居民民风民俗

本文发布于:2023-05-21 15:59: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6559601717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恩施土家族苗族居民民风民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恩施土家族苗族居民民风民俗.pdf

标签:土家族习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