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 原名胡洪骍、嗣穈,字希彊,参加“庚款”留美考
试后改名适,字适之,学名洪骍,笔名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今安徽绩溪上庄村)
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
动的领袖之一。兴趣广泛,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
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进行研究。
他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
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
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南港)院长等职。胡适
还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样思想。因
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
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
主要经历 胡适5岁开蒙,在绩溪老家私塾受过9年旧式教育,打下一定的旧学基础。
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
想的较大影响。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
,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1906年考入中
国公学,1910年考中“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后先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后转文学院哲学。
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唯心主义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
并一生服膺。1917年毕业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
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
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同年,胡
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
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
开“问题与主义”辩难;陪同来华讲学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译二年多;与张君劢等展开“科玄
论战”,是当时“科学派”丁文江的后台。从1920年至1933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
究考证,同是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并一度担任上海公学校长。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民党“国
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抗战胜利后,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寄居美国,致力于《水经注》的考证等工作。后去台湾。1954年,任台湾“光复
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7年,出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在台湾的一
个酒会上突发心脏病去世。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
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建树。就对孔子和儒学的研究而言,在1919年出版《中
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中,胡适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
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
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以后又发表长篇论文《说儒》,提出“儒是殷民
族教士”,“最初的儒都是殷人,都是殷的遗民”,“靠他们的礼教知识为衣食之端,他们都是
殷民族的祖先教的教士,行的是殷礼,穿的是殷衣冠”;周灭殷后,“他们负背着保存入国文
化的遗风”“儒是柔懦之人,不但指那逢衣博带的文绉绉的样子,还指亡国遗民忍辱负重的柔
道和生观”;孔子是殷民族“悬记”而生的“救世主”,“他从一个亡国民族的教士阶级,变到调
和三代文化的师儒”,孔子的最大贡献在于殷民族部落性的“儒”,扩大到到“仁以为己任”的
儒,把柔懦的“儒”改变到刚毅进取的“儒”。孔子不是“儒”的创造者,而是儒学的中兴者。孔
子的学说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强调教育和仁政,并以此来影响整个社会。胡适“大胆
假说”的观点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他的论证不够充分,不过他假设“儒”在殷时代就有了被
后来的甲骨文研究判为事实。
胡适并不盲目崇拜孔子和儒学,他认为“孔教不能适应时势需要”,“现在大多数明白事
理的人已打破了孔教的迷梦”(《新思潮的意义》)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进步,“不是孔夫子
之赐,是大家努力革命的结果,是大家接受一个新世界的新文明的结果。只有向前走是有希
望的,开倒车是不会成功的。”(《写在孔子诞辰之后》)对儒家强调的“三纲五常”持批判态
度,说:“三纲五论”的话,古人认为是真理,因为这种话在古时宗法社会很有点用处。但现
在时势变了,国体变了……古时的天经地义现在变成废话了。(实验主义》)
胡适著作很多,又经多次编选,比较重要的有《胡适文存》、《胡适论学近著》、《胡适学
术文集》《胡适自传》等。且多部作品被后人广为流传。
本文发布于:2023-05-21 15:22: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6537781743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胡适.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胡适.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