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教学设计方案
江西省安远县第一中学 程琼
(本节课选用的是人教版语文必修四柳永词两首中的《望海潮》这首词。)
教学设计思想
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最终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高一的学生在
赏析诗词上尚未形成系统,部分同学甚至不知道如何下手,所以,在遵循新课标要求的基础
上,我加重了对学生引导的力度,意在引导学生走进来,掌握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诗词往
往是以意境、情感触动灵魂,所以这堂课我设计以感受意境、体会情感为主线,带动艺术手
法的赏析;以想象和联想为依托,让学生在意境和情感中体会美、提升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词的内容、把握词中蕴含的情感以及享受它给人带来的美感。
2、鉴赏本词的艺术特点。
3、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本词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2、作者在全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拓展迁移。
教法和学法
1、教法: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法、引导点拨法、练笔拓展法。
2、学法:诵读法、练笔拓展法。
教学程序
一、导入
以杭州特色景致图片导入。(幻灯片展示图片)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素来被称为“人间天堂”,著名的西湖十景令人神往,八月的钱
塘江潮震撼人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宋词人柳永的《望海潮》,去领略北宋初期杭州
的天堂之美。
二、文本涵咏过程
•
•
引导学生解决课前思考题: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初读全词,把握字词和节奏。(诵读之后,教师提示:节奏给人音乐和谐之美,
所以在诵读时不仅要注意外在的音乐节奏,更要注意内在的情感节奏。)
教师配乐诵读全词。(配乐:琵琶语)
引导学生分析本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由学生分析的思想情感引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全词自然风光和都市生活的分析。
•
•
•
1、自然风光分析:学生找出描写词中描写自然风光的句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体现
杭州自然风光的美丽的,着重从写作手法上引导。
2、都市生活分析:学生找出词中描写都市生活的句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体现杭州
都市生活的繁华的,着重从写作手法上引导。
3、由全文最后两句词(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词中夸张手法的运用。
4、引导学生分析全词的另一大手法——铺叙。
5、小结这一块的学习的同时,引出全文的开篇之句。
(六)引导学生带着与词人同样的惊叹、赞美和艳羡之情再次诵读全词。
(七)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首词,引入“化境为文巧妙想象”,让学生调动所有的想
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千古名句“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中的美景。
1、学生间相互讨论后形成文字;
2、学生展示。(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做适当点评和引导)
(八)学生在深刻理解全词的基础上再次诵读全词,更深刻地体会古代杭州城的美丽和繁华。
张敬辉 河北巨鹿中学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柳永词两首》。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
学习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谈本课教学。
一、教材分析
《柳永词两首》是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涉及宋词,而柳永在宋代词人中有
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宋代第一位专力写词的文人,他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的词
人,他是婉约词派的创始人。所以教材把他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高中课本宋词的第
一课,凸显了其重要性。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的能力。《望
海潮》和《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品,建议在教授时把《雨霖铃》放在第一课时,因为学
生有先入为主的思维,而这首词更能体现词人的婉约风格,还有,《雨霖铃》这首词感情细
腻,可分析的内容较多,理解了这首词,对于《望海潮》的分析就变得简单而且水到渠成了。
今天我就重点说说《雨霖铃》这首词。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宋词的接触较少,通过对初中阶段诗歌的学习,已经能感受其中的语言美、
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教师
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准备用诵读、讲解、合作探究等方法相结合。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在诵读中体会《雨霖铃》的凄清意境和思想情感;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词画结合,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
2点拨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深入探究,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
重真情。
五、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中品味意境;
2、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与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播放来自网络的一段视频《雨铃霖》。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语言是所有语言的最高境界。古人用诗词抒写出各种人间真情:亲情、
友情、爱情等等。现在大家就一起来和柳永感受恋人之间难舍难分的别离。
(二)作者简介:
幻灯片展示: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
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清代纪
昀纪晓岚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有“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的高度赞誉。柳词在宋
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反映都市的繁华面貌,体现市
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描写爱情生活的甜蜜,抒发离怀别感的痛苦,表现不幸妇女的遭遇和失
意文人的感受,是他作品的主要内容。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
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
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
曲之一”。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听范读,要求正字音,把握节奏。指出容易误读的音:竟无语凝噎。
2、学生自由诵读一遍,体会感情基调。
3、指名学生诵读(约二名),教师根据出现的问题指导诵读。
(1)韵脚的音要稍长,以体现凄凉、伤感之情:切、歇、噎、节、月。
(2)需要重读的字如:念字等
4、学生进行齐读
这样学生有目的的进行了四遍诵读之后,对内容也就有了大致的了解,也体现诗词诵读的重
要性。
(四)探究课文
(刚才是通过诵读来意会全词,那么下面我就要求学生以讨论的形式来言传自己独到的理解
和真切的体悟了)
1、提问:大家一起说说,本词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课前印发材料,要给学生补充相关的知识,便于学生思考和讨论。
(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
2、先来探究情景交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哪些景物(意象),它们
在表现词的内容和词人的情感上有什么作用?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究讨论,学生不但明确了词的内容,更对作者的浓浓的离愁别绪有较
深刻的体会。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1)教师可以先做示范
例如: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描绘了“ 寒蝉凄凉悲切的鸣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一阵急雨刚刚停歇”这样的景
象。
分析: 此句既点明了天气和季节(清秋),又交代了送别的地点。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
情的手法写出诗人心境的凄寒,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
(2)在探讨二三两句时,学生有可能提出一些疑问:
第二句中“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有长亭,为什么还要设帐?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鉴赏诗歌时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可能是之前的雨太急了,风太大了。
也可以体现恋人对词人的用心和不忍分别之情,精心设帐。
第三句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情人的离别,照我们当下的情形,一般采取怎样的
方式?为什么作者在这里用“执手”?为什么不用“吻别”“拥抱”“话别”或是“挥手告别”
甚至是“挥着手绢”等方式。
学生可能只会注意到作者当时没有现在开放,不可能“吻别”“拥抱”。但这种理解是浅层次
的,教师要引导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角度去理解,“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
的“牵手”,此处“执手”一方面写出其“不舍”,另一方面,“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接,充分
体现了柳词“俗”与“直”的一面。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这首词中千古传诵的名句。跟“寒蝉凄切”一样,是融情入景的写法。
第一,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古诗中这
些意象也较多使用。比如《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此
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因为“柳”与“留”谐音,所以常抒写离别的伤感与不
舍。曹植也曾写过“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苏轼有“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此事古难全”。这样的凄清画面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的
团聚,言有尽而意无穷。
第二、这样的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醉不成欢惨将别”,
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酒醒之后!李清照有词“扶头酒醒,别是闲
滋味”,其实正是愁滋味。试想此时的柳永不过是离开心爱人的第二天早晨,面对眼前的凄
凉景象,却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怎能不心酸啊!
3、再来探究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点拨提示文中一过渡句,表现由眼前的实景转入到想象的情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
沉楚天阔。
学生分组讨论: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五)、小结
人生总是充满离别,充满伤感。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但积极的面对才是应有的心态。既
然八九不如意,注定人要拼搏、奋斗,唯其如此,才能实现心中美好的梦想。
(六)、布置作业
将此词改写成优美的现代诗,进一步体味词的意境。
板书设计
望海潮
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
1、从地理位置上看
2、从历史传统上看
3、从自然景观上看 惊叹赞美艳羡
4、从市井面貌上看
5、从百姓生活上看
6、钱塘长官生活看
教学反思:
《望海潮》是人教版必修四中宋词单元的作品,是柳永歌颂城市繁华富庶的代表作。这首词意象多,情感
充沛,共一百零七字,属于长调慢词,难于理解的词句较多,对于学生来讲,鉴赏有一定难度。
在讲这节课之前,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参考了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但感觉这
些资料教学内容千篇一律,问题设置极为平常,不能调动学生兴趣,探究的问题既没有广度也没有深度,
就开始自己设计起来。
首先是导入,我从柳永入手,精要地讲他名字的由来、作者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本词的社会影响及
本词诞生的背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再加上我制作的精美课件和当堂现场朗诵,更是让这种学
习气氛更加浓郁。
在讲课期间,我还让学生不断读课文,走进文本,小组合作探究。先从大局入手,宏观把握全篇文
章,用原文词语概括杭州的富庶繁华,再结合我们的印象中的杭州,对之有一个总的把握,再分析概括上
下片的内容,做到了整体上的心中有数。
在探究环节,我设置了三个问题,一个是内容上,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美丽繁华富庶,选取了
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一个是语言上,分小组起立讨论鉴赏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散文化并说出手法、
效果;一个是在写景上,还是分小组起立探讨鉴赏其写景的方法。通过这三个探究题的设置,充分让学生
享受课堂,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思考和大胆的表达。小组合作了,不再迷茫了,大家回答的
时候也有的说了,学生更加自信了,思维能力也越来越强了。
在探究环节,我也引进了小组竞争机制。课前,把学生分好小组,每个小组都给自己组起了一个响
亮的名字,如“北冥鱼”、“怀瑾”等。我在课前就把这些小组的名字在黑板上写好,到探究的时候,学生开始
回答问题,回答对一个加2分,起初是几个人举手,到后来就变成抢答了,场面极为火爆,也让讲台上的
我和在场的老师感到震撼。原来,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这样调动。
整个探究环节用时近30分钟,主要是学生的尽情表达和老师的适时点拨引导,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
积极性,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受到了意象不到的成果。
在这节课的后8分钟,我做了一个知识迁移拓展,在给我自己班学生讲课的时候,我布置了一个作
业,每个学习小组完成一篇仿作,题目为《望海潮秦皇岛》,高一2班侯雨奇同学的作品写得最好,我就
把它拿到这节课请大家赏析,一个16岁少年的作品,能写出这么有内容的诗词实属不易。全体19班学生
对此进行了小组合作赏析,从内容、手法到语言、结构,学生们赏析得很好,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很好的落
实。
在探究环节,我设置了三个问题,一个是内容上,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美丽繁华富庶,选取了哪
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一个是语言上,分小组起立讨论鉴赏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散文化并说出手法、
效果;一个是在写景上,还是分小组起立探讨鉴赏其写景的方法。通过这三个探究题的设置,充分让学生
享受课堂,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思考和大胆的表达。小组合作了,不再迷茫了,大家回答的
时候也有的说了,学生更加自信了,思维能力也越来越强了。
在探究环节,我设置了三个问题,一个是内容上,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美丽繁华富庶,选取了哪些意
象,表达了什么情感;一个是语言上,分小组起立讨论鉴赏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散文化并说出手法、效果;
一个是在写景上,还是分小组起立探讨鉴赏其写景的方法。通过这三个探究题的设置,充分让学生享受课
堂,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思考和大胆的表达。小组合作了,不再迷茫了,大家回答的时候也
有的说了,学生更加自信了,思维能力也越来越强了。
望海潮
柳永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词的声韵之美;
2.品味语言,学习意象鉴赏之法。
教学重点:学习诗词意象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品词识人,通过意象分析把握此词的内涵。
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法、分组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粉笔、黑板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和诗歌比较导入
绿竹半含箨,
新梢才出墙。 (附上竹子图片)
色侵书帙晚,
隐过酒罅凉。
雨洗娟娟净,
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翦伐,
会见拂云长。
——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问题:请问诗中之竹与图片中的竹子有何别?
明确:诗中之竹乃意象,溶入了作者的情感,不再是单独的
客体。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事物)经过创作主
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
地说,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
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问题:请找出《望海潮》中的意象。
明确: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怒涛,珠玑,罗绮
桂子,荷花,烟霞等。
二、作品鉴赏
1.读文入情,评词识人
“三分鉴赏七分读”,注意读音,把握节奏,体悟情感
都会(dū) 参差(cī) 堤沙(dī)
天堑(qiàn) 珠玑(jī) 豪奢(shē)
重湖(chóng) 菱歌(líng) 罗绮(qǐ)
叠巘(yǎn) 羌管(qiāng) 钓叟(sǒu)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
....
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
..........
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
.....
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
.....
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
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汉族,崇安
(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之一。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
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
卿相”自许。
2.内容归纳
结合注释,抓住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词的基本内容。
作者笔下的杭州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明确:上阕写杭州美丽的环境和繁荣的经济,下阕写杭州
人民祥和安定的生活。
全篇描绘出一幅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
活景象。
3.合作探究
诵读之后,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是哪一句?试尝试分析。
据说金主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
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
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
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
4.情感把握
通过意象的解读,你觉得这首词中表达了柳永什么样的
情感?
明确:此词乃柳永前期投赠之作,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描
绘实际上是对孙何政绩的肯定。
5.迁移训练
请从意象的角度入手来分析下面这首词。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
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
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6.小结概括
此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
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三、板书设计
地理位置:形胜
历史传统:繁华
市场面貌:富庶 “铺叙”“点染”
自然景观:优美
百姓生活:安定
四、课后作业
思考:1.为什么柳词风格在后来发生了变化?比如后文
的《雨霖铃》。(提示:结合柳永的生平经历思考。)
2.试总结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月亮”,
“柳”。
《望海潮》教学反思
阮晋豹
这是一节公开课,一直以来的观点就是公开课不需要特殊,将日常课堂里的
“说教”去掉,那就是公开课。由于课前的高度重视,压力颇大,一时惴惴不安。
此课准备将近一个月,中间不时有老师给予专业指导,提出宝贵意见,在此表示
感谢!
课程结束了,有不足,有收获,在此记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课前准备
刚刚选择这首词的时候很多老师给予宝贵的意见,说这首词不容易上,因为
是柳永前期之作,不能充分反映柳词的特点,建议我另选一首。《望海潮》确实
是柳永年轻的作品,在这首词里能够发现他的抱负与理想,而不是我们所了解的
那个“整日出入于青楼歌馆”的柳七。是什么原因使得柳永后来发生了如此大的
变化?我觉得这个应该跟学生说清楚,选择《望海潮》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前后的
对比让学生明确柳永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学会分析。备课时,
通过上网查看柳永的生平经历,阅读资深人士对柳词的评价从而获取柳永的相关
信息,以便在课堂上给学生做出分析,加深对柳永的了解。
二、课堂教学
导入课堂的时候运用了图文比较法,即展示一幅图片和一首诗,让学生从中
进行比较,从而引入意象的概念,提出鉴赏诗词的方法。接着就进入《望海潮》,
找出此词中的意象,概括出其内容。情感可以渗透到内容中间,通过意象的分析
使得学生能够自己去慢慢体会其中意味。对于难以理解,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
题,可以稍作提示。如赏析句子的时候,可以明确要求,写景好的或者抒情好的,
使学生明确要求,能够对症下药。课后作业的布置方面进行巩固意象的练习,加
深意象概念,掌握意象鉴赏的方法。
三、课后体会
由于是公开课,学生配合很默契,这是课前没有想得的。鉴于教学目标的要
求及授课时的感受,发觉自己在理论方面有所欠缺。此次公开课全称为“新课程
背景下的展示课”,强调的是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课堂教学
应该是生成的,而不是预想的,所以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能
动性。给学生一次机会,学生会还你一个惊喜。
本文发布于:2023-05-21 11:52: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6411521714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望海潮.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望海潮.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