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东北亚国家的“华夷”观念复制
唐代东北亚国家的“华夷”
观念复制
∗
王 铭◎
【内容提要】 唐代东北亚诸政权之间的形象认知奠定了此后千余年东北亚
地区的基本模板。一方面,在唐朝所认知的“华夷”世界图式中,居于“海
东”的东北亚诸国成为“中国”的“东北夷”或“东藩”,是东亚世界“天
下秩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唐朝看来其典型特点是顺从,尤其是在公
元668年唐朝、新罗联军先后打败日本、平定百济与灭亡高句丽,整个东北亚
国际格局底定之后。另一方面,居于东北亚的诸政权如统一新罗、日本也从观
念上复制了源自唐朝的“华夷”世界图式,并出于自民族中心主义的观念,
将本民族政权的控制疆域定义为“小中华”或“中国”,而将周边的“他者”
民族定义为“夷狄”。因此,何者称为“中国”成为唐代东北亚诸国为体现各
自政治合法性而暗地里争夺的话语资源。从唐、罗、日三方正史的话语叙事可
以看到,唐代东北亚诸国形成了“中国”与“夷狄”交相认定的国家间形象
认知模式。其间所隐现的古代东亚国际关系认知观念的学习与复制问题,对我
们理解今天东亚各国民族主义情绪的历史源头不无裨益。
【关键词】 华夷秩序观念 东北亚 唐朝 统一新罗 日本
其得益于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杨倩如老师的指教,特此谨申谢忱。此外,承蒙《国际政治科学》匿
承担责任。
∗
本文得到了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阎学通、陈琪、孙学峰、漆海霞等诸位老师的指点,尤
名评审专家提出的指导意见,颇为关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当然,本文的疏误之处,概由笔者
《国际政治科学》2014年第3期(总第39期),第33—85页。
QuarterlyJournalofInternationalPolitics
33
国际政治科学(2014年第3期)
【作者简介】 王铭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博士后。电子信箱:
wangming06@tsinghuaorgcn。
一 问题的提出
在叙述古代东亚的国际关系时,以中国(中原王朝)为中心的“费
正清模式”(包括“朝贡体系”“中国的世界秩序”“天下秩序”或“华
夷秩序”等理论表述)已经成了历史学界与国际关系学界绕不开的基本
研究框架。在这一框架性叙述中,中国怀柔远人与东亚四夷国家争相入
①
贡的理想景象交相辉映。尤其是盛唐时代,我们看到的是气势恢宏的中原
王朝“九天阊阖开宫殿”,与之对应的是趋之若鹜的东亚各部“万国衣冠
拜冕旒”的盛大场景
②
。受“费正清模式”的影响,中国学者多从以中国
为中心的视角看待古代东亚秩序,这固然是本民族立场与研究重心的体现,
连带着韩国学者提出的“事大主义”,以及日本学者对遣唐使所学的律令制
度与东亚海上贸易圈的强调,似乎都更有理由让人飘飘然地觉得中国是历
史上的东亚世界中独一无二的中心。西方学者从认为西方更“先进”的西方
中心主义来审视历史上以中国为中心的古代东亚国际秩序及其在近代西方冲
击下的崩溃进程,以古代东亚作为与西方对立的“他者”的“东方主义”视
角来观照,似乎古代东亚地区也确实以中国为理所当然的中心。从以中原王
JohnKingFairbank,TradeandDiplomacyontheChinaCoast:TheOpeningoftheTreatyPorts,
1842-1854(Cambridge,Mas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64);费正清编《中国的世界秩序———
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杜继东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何芳川:《“华夷秩序”
①
论》,《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黄枝连主编《天朝礼治体系研究》(上、中、下),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994、1995;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北京,新
华出版社,2004;权赫秀:《中国古代朝贡关系研究评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3期。
②
《全唐诗》卷一二八,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34
唐代东北亚国家的“华夷”观念复制
朝为中心的视角来看,如研究者所总结的,古代东北亚国际体系最显著的总
体特点是“以政治、经济、军事强大的硬实力为基础,以文化礼教、华夷观
念为区分准则,辅以王道意识、四海一家胸怀、任由自主和怀柔远方的灵活
态度等软实力,通过中原王权对周边国家或民族君长的册封,以及后两者对
前者的朝贺进贡为纽带,组成中原王权君临其上,周边国家或民族藩屏四方
的区域国际社会,并自然形成中国中原王权的中心部位,以及周边国家或民
族的半边缘、边缘部位等板块式构造”
①
。这一类的典型叙述,受到“费正
清模式”的影响,难以摆脱视域上的中国中心主义。
新的研究思路也开始出现。滨下武志提出东亚海上贸易圈的视角并从
经济贸易、海洋网络的角度考察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形成的方法
②
,这是颇
有新意的研究路径,但是在思维方法上其仍受制于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朝
贡体系”的总体叙述框架,只是从经济贸易角度对“费正清模式”的进一步
充实。而目前其他对费正清“朝贡体系”理论提出挑战的相关研究,也是针
对“费正清模式”框架下的质疑,在试图解构之余,尚未能有效建立新的解
释模式。
③
近年来,西方学者兴起关于古代东亚秩序的另一研究框架,是以
长城沿线为界形成的“中原王朝vs边疆游牧民族政权”的东亚大陆
南北对峙格局理论。其中涉及历史上的中原王朝与边疆北方部族政权
争夺“中国”正统话语权的问题,将政治史、边疆民族史、中外关系
史纠缠在一起,颇为复杂。由于其不能被简单视为是古代东亚的“国
际关系”,并且东北亚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区域暂不涉及,故本文对此
暂不做讨论。
事实上,古代东亚国际体系研究介乎于中外关系史与国际政治学之
①
②
宋成有:《东北亚研究导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第29页。
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朱荫贵等译,北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陈尚胜:《东亚贸易体系形成与封贡体制衰落———以唐后期登州
港为中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题研究》2005年第3期;张锋:《解构朝贡体系》,《国际政治科学》2010年第2期。
③
例如,庄国土:《略论朝贡制度的虚幻:以古代中国与东南亚的朝贡关系为例》,《南洋问
35
国际政治科学(2014年第3期)
间,具有双重的研究视野。当我们提及“中外关系史”时,不自觉已暗
①
设了“我者”之“中”(中心)与“他者”之“外”(周边)相对照的
研究立场。而当我们借用国际政治的另一重视野时,则需要从所谓的
“周边”逆向反观我们想当然的“中心”。研究主体视角的转换,往往会
让研究者看到全然不同的景象。尤其是当我们希望设身处地理解古代东亚
各民族政权相互的形象认知时,利用不同的史料会发掘客观存在的不同历
史眼光。近年来,史学界倡导从周边国家看东亚的视角,尤其集中于研究
周边国家历史文献资料比较丰富的明清时期。古代东亚历史典籍目前已
②
越来越得到学界的重视,这有助于从复合的、全面的角度来观察古代东亚
的国际秩序问题。在本文所考察的唐代这一时期,记叙唐朝历史的史书自
不必说,在中国文明的影响下,朝鲜半岛的新罗、日本列岛的倭国(后
改名日本)都留下了汉文史书,这些史料有助于我们从各自的历史叙事
上理解各方的实际观念和立场。就唐代这一历史时期的东北亚区域关系而
言,已有学者利用日本国史对唐代东北亚的国际关系、日本外交和礼仪中
的华夷观念、东北亚各国对唐朝的边疆民族政权渤海国的认知、东亚各国
的“小中华”意识等问题做了研究
③
,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但是这一区
①
②
杨倩如:《双重视野下的古代东亚国际体系研究———在中外关系史与国际政治学之间》,
白永瑞主编《从周边看到的东亚》,首尔,文学与知性社,2004;郑容和:《从周边视角
《当代亚太》2013年第2期。
来看朝贡关系———朝鲜王朝对朝贡体系的认识和利用》,《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1期;滨下武
志:《从周边看朝贡体系———〈历代宝案〉与琉球海洋网络》,载于陈尚胜主编《儒家文明与中国
传统对外关系》,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从周边看中国》,北京,
中华书局,2009;李扬帆:《涌动的东亚———明清易代时期东亚政治行为体的身份认同》,《国际政
治研究》2010第3期。
1962;堀敏一:《とアジア———と》,东京,岩波书店,1993;酒寄
"#$%!"&'()*+,
③
西嶋定生:《六-八世纪のアジア》,《岩波讲座日本历史》(2),东京,岩波书店,
!
雅志:《华夷思想的诸相》,载于《亚洲之中的日本史》(5),东京大学出版会,1993;石见清裕:
《唐之北方问题与国际秩序》,东京,汲古书院,1998;金子修一:《のとアジア》,
-.#/01!
馨:《日本型华夷观———七~九世纪日本的外交和礼仪》,《台湾师大历史学报》第35期,2006;
高明士:《天下秩序与儒家文化圈的探索———以东亚古代的政治与教育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
东京,名著刊行会,2001;王小甫主编《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罗丽
2008;拜根兴:《唐朝与新罗关系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马一虹:《靺鞨、渤
海与周边国家、部族关系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6
唐代东北亚国家的“华夷”观念复制
域的整体性历史视野仍未得到重视,学界尚未从认知图式上揭示唐代东北
亚国家间从各自视角出发相互交错的形象图景,及其背后中原王朝中心主
义的“华夷”世界图式在东北亚世界的观念复制问题。
本文要提出的问题是,唐代的东北亚政权之间各是如何看待自己和对
图1 唐代东北亚地图
说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台湾岛在三国时称为“夷洲”,隋朝称“流求”,元朝
称之为“琉球”,明代始有“台湾”之称,明太祖《皇明祖训》中称之为“小琉球
国”。因此该地图中唐朝时的“琉求”系指小琉球(即台湾岛),而非明代的大琉球
(即琉球群岛)。
资料来源:地图转引自罗丽馨《日本型华夷观———七~九世纪日本的外交和礼
仪》,第113页。
37
国际政治科学(2014年第3期)
方的?又是如何理解各自在东北亚世界中的位置的?东北亚诸政权对于
“他者”的认知,正是其如何界定自己在东北亚世界中居于何种位置的心
态折射。对此的历史分析更耐人寻味,亦更有理论价值与启示意义。本文
拟从唐朝、新罗、日本三方的正统史书(包括唐朝正史《旧唐书》《新唐
书》等,新罗正史《三国史记》尤其是其中的《新罗本纪》,以及日本正
史《日本书纪》《续日本纪》《日本后纪》等日本“六国史”)出发,讨
论唐代东北亚诸政权之间的相互形象认知。这是此后延续了1000年的东
北亚国家间形象认知的基本模板。一方面,在唐朝的“华夷”世界图式
中,东北亚诸国成为“中国”的“东北夷”或“东藩”,是唐朝整个东
亚世界“天下秩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顺从。尤其是在公
元668年唐朝、新罗联军先后打败日本、平定百济与灭亡高句丽,整个东
北亚国际格局底定之后,这一“天下秩序”模式中对“东夷”的定位尤
其典型。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居于东北亚的诸政权如统一新罗、日
本,也从观念上复制了源自唐朝的“华夷”世界图式,并出于自民族中
心主义的观念,将本民族政权的控制疆域定义为“小中华”或“中国”,
而将周边的“他者”民族定义为“夷狄”,尤以日本为甚。因此,何者称
为“中国”成为唐代东北亚诸国为体现各自政治合法性而暗地里争夺的
话语资源。从唐、罗、日三方正史的话语叙事可以看到,唐代东北亚诸国
形成了“中国”与“夷狄”交相认定的国家间形象认知模式。
二 唐朝视野中的东北亚与“华夷”世界图式
在中国儒家经典叙述中,围绕着“中原”的四方之民是异族的东夷、
南蛮、西戎、北狄,他们在服饰衣着、饮食习惯等方面都与中原文明有鲜
明的差异。儒家经典《礼记·王制》称:“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
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
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
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在唐朝的视域中,“天下”包含“华夏”与
38
本文发布于:2023-05-21 11:33: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6400151714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唐代东北亚国家的“华夷”观念复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唐代东北亚国家的“华夷”观念复制.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