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堂教学实录范例一
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孩子们,今年是什么年啊?
生:虎。
师:嗯,和老师一起来写一写这个“虎”!虎,第三毛横钩,钩就像老虎的牙齿可
别忘了。(边写)虎,万兽之王,中国的语言文字特别有意思,老师在前面加两个
字,它就不是动物(板书),而是植物了。我们在第六课学过《爬山虎的脚》,爬
山虎什么特点?还记得吗?
生: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那些叶子绿得那么
翠绿,不留一点儿空隙。而且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触着墙
的才能给爬山虎当支撑,这样爬山虎才能继续往上爬。
师:你太了不起了,记得这么牢,是呀,爬山虎有脚,抓住一样东西就不停地向
上爬,这就是“攀登”的意思,我们一起来写写这个词。(板书攀登)
师:你们见过爬山虎都是什么颜色的?
生:绿的。
师:哦,绿的爬山虎(板书绿的),自己读一读。(生读)
师:嗯,读出了爬山虎的特性,老师再给它加一个字(板书绿),自己再读一读,
还一样吗?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一下?(指名)哦,充满生机了!哦,充满希望了!请同学们一起来
读一读。(生齐读)老师多加了一个“绿”字,变成叠词,读起来就有感情了。今
天呀,潘老师要跟你们共同来学习第26课(板书课题),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
生读课题。
师:这篇课文写得特别有意思,一共900个字,10个自然段,同学们打开课本,
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开始吧。
生:自读(5分钟)。
师:孩子们,课堂上最美的就是你们的读书声音了,刚才老师发现你们读得这么
投入,相信生字你们一定能读准了,谁来展示展示。
生:删掉(不准)。
师:指导范读。
生:动词。
师:那你能说几个表示动作的词吗?
生:跑、跳、走。
师:哦,积累的词真多,一口气说了3个。
生:脸帘。
师:嗯,读得真准。
师:这个,全班男生(生读“余威”)大声点,再读(生)。
师:这个女生试试。
师:嗯,这个后鼻音读得真准。
生:推荐。
师:那你能推荐咱们班写字特别好看的同学,给我们教教如何写这个“荐”字吗
生:我推荐王卫国(没说完整)。
师:(轻声引导)来教我们。
生(补充):来教我们来写这个“荐”字。
师:那推荐是什么意思?
生:推荐别人去干某一件事情。
师:是呀,换一个词,可以换什么词?
生:推举。
师:这么难都说出来了。刚才这位同学是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了“推荐”的意
思,他还会用“推荐”这个词,太了不起了。他刚才推荐的是哪位同学呀。你肯
定感觉无比自豪,你来给我们说一说如何把这个“荐”写漂亮了。(指名刚才推荐
的那名同学)
生:这个“荐”上面的草字头一定要把下面的“存”字能包住,不能上小下大,
而且这个“存”的横折的横起笔一定要落在中线上,而且往上斜,不能平平地斜
上来。
师:瞧他观察得多仔细呀,你能上台来给我们写写这个范字吗?来,其它的同学
拿出笔在书上写。
生写字。
师:就像他说的,“荐”是上下结构的字,草字头的横,要在左上中间起笔,“存”
的这一横要比草字头的横短一点。好了,谢谢你!孩子们,你们写完了吗?我们
看一下,他写得,由于太紧张了,他写得小了点,我们中国的汉字一定要讲究平
衡,把下面字稍微写得再宽一点,这个字就能站得更稳当了。我相信这位同学特
别紧张,没有发挥出平常的水平,但是他勇敢地站出来给我们写了一个汉字,也
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课文里有个词,也是榜样的意思,哪个词?找到了吗?来,
请你说。
生:楷模。
师:找得真快呀,来全班一起读,干脆点再读一遍。“模”是多音字,读得非常准,
请同学们自己再读一读多音字,再把它抄在书上。
师:手过千遍,你看,上课记笔记是个很好的学习习惯,老师要看看哪位同学抄
得又快又好!
生抄写。
师:刚才老师发现同学字音读得特别准,那这篇课文到底写什么事的呢,请同学
们略读课文,略读呀,就是快速地读,有选择地读,开始。
生读。
师:孩子们,你知道了吗?这篇课文写得什么事呀?来,请你说一说。
生:我的第一篇作文获了奖,叶老先生帮我修改,我很高兴。
师:叶老先生就是指的……
生:叶圣陶先生。
师:我是……(板书)
生:肖复兴同学。
生:暑假的一天,叶老先生请我到他家做客。那个暑假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叶圣
陶帮他修改作文。
师:修改作文是从第1自然段开始到第几自然段呢?
(板:修改作文)
生:修改作文是从第1自然段开始到第5自然段结束。
生:第6自然段到最后一自然希写的是通过叶先生的接触,邀请我到他家做客的
事情。
(板书:邀请做客)
师:好的,谢谢你,这位同学读懂了课文,这两件事情把这篇课文分成了两个部
分。1至5自然段写的是修改作文,6至10自然段写的是邀请做客,来同学们,
谁看着板书给我们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原来我上小学的时候,我写了一篇作文,经叶圣陶先生的修改,订成了书,
叶圣陶先生在暑假邀请我去他家做客,我和叶圣陶先生谈得很融洽。
师:好的,谢谢你,概括得特别精练。我们把每一部分概括出来的词语连在一起,
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也是概括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那么这节课,我们
将跟随肖复兴一起到叶圣陶家做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现在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6至10自然段,画出描写做客的句子,开始吧。
生默读近2分钟。
师:来,谁愿意把自己画得句子给我们读一读,画了哪句读哪句。
生:那天下午,天气很好。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
师:嗯,还有谁。
生: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
不少。
师:真棒,读得很流畅。
生:我们的交谈很融
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师:还有最后一句。
生: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我感
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
师:在几位同学互相补充一下,把做客的句子找出来了,谁愿意来把这几个句子
读一读,再现一下当时做客的情景。
生读。
师:老师太感动了,好的朗读就能够把我们带入当时的情景当中,我们已经见过
叶老先生了。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来请你说。
生:叶老先生的文章不像有的作家那样的虚构,他的文章写得非常真实。都是通
过他的观察得来的。
师:你是想表扬谁呀?
生:(回答听不清)
师:你通过自己看过学过《爬山虎的脚》知道了叶老先生是个怎样的作家,那么
老师刚才问得是我们到叶先生家做客了,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
生:他不做作,他非常谦虚,哪怕遇到初中生,他也跟他握手,不像有的作家,
理也不理。
而且叶老先生会见肖复兴时都像老朋友了。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
生: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师:嗯,你看,他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了叶老的平易近人,你还觉得叶老是怎样
的人?请你说。
生:我还觉得叶老先生是一个对人一丝不苟、不小瞧人,对人都是平等的。
师:孩子们刚才这两位同学都是透过文字感受到叶老的平易近人,你们看,我们
从文中的插图也能感受的叶老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生:我感觉叶老先生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
师:从哪看出来的,和我们说一说。
生:因为他的手放在肖复兴同学的肩上。
师:嗯,他观察到了人们的动作,还有吗?从这些动作里面你是感受到了叶老先
生非常的亲切。还有吗?来,请你说。
生:还可以从叶老先生的表情中看出来,你看,他的表情看出,他对肖得兴同学
非常地欣赏,而且对他的作品也非常得喜欢,而且一个初中生和叶老先生,通过
这幅插图,我看出叶老先生不是那种瞧不起初中生的一个人。
师:是呀,你看,他的观察能力多强呀,孩子们,刚才我们透过语言文字和观察
插图让我们感受到叶老先生对普通的中学生一点架子都没有,非常地平易近人,
这足以看出,他很关心下一代和他可贵的人品啊。你们看6-10自然段,这几句已
经把做客的情景描写得很清楚了,那其它的内容都是讲什么的?自己看看书,写
什么的呢?来,你说。
生:写得是在叶老先生家四合院内爬山虎的样子。
师:嗯,写得是爬山虎。你们看看这幅图,在叶老先生家的客厅里,有写字台,
沙发,盆景,为什么他只写了爬山虎呢?同学们别急于回答,找到描写爬山虎的
句子,你就能明白了。来自己找一找,读一读。
生找。
师:谁找到第一句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了?来,请你读。
生: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
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师:孩子呀,他读得非常得流利了,但是老师提个更高的要求,咱们读书啊,不
但要把读音读准了,句子读通顺了。还得要读得有感情,读出画面来,现在就请
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看看你们能读出什么画面来。
生:自由读。
师:孩子们你们都看到什么了?来,你说。
生:我看见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像柔软的小精灵一样在客厅的沙发上跳跃着。
师:哦,你看到这样的画面,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是觉得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我眼前总是那么绿的,那么可爱的。
师:那你心情怎样呢?
生:我觉得很激动。
师:那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呀,来,请你说。
生:我觉得我有点那个……看到了……(说不出来)
师:来自己再看看这些语言文字,太激动,给忘了,孩子们,你们是带着激动的
心情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我们想一想,肖得兴马上要看到大作家了,你们马上就
要看到大作家了,心情是怎样的?来,请你说——
生:非常激动。
生:非常高兴。
生:特别兴奋。
师:嗯,你看,你们是孩子,就能读懂肖得兴的心啊,他就是带着这份自豪,激
动,兴奋去到叶老先生家看到了这样一片爬山虎,谁能够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
现出来。来,请你读——
(指名读,随机指导)。
师:孩子呀,哪一处最能体现你的那种激动跟兴奋。谁还愿意把自己的感受读出
来。
师:谢谢你孩子,他已经*得和老师想读得那样。谁还想读,想读的都站起来,老
师跟你们一起来读一读,把当时那种心情再现出来。
(师生齐读)
师:谢谢同学们,你读了这段句,可能已经明白了,为什么作者要写爬山虎,他
就想借着爬山虎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就是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咱们在写作中
也可以用上这种方法。
师:孩子们,你们能用刚才老师教给你们的想像画面法,读好另一处描写爬山虎
的句子吗?来,找一下,来,请你读。
生: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
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师:孩子,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进入了绿色的世界里,我感到这一墙的爬山虎绿得那么自然,感觉看
着非常舒服。
师:读得好,说得也好呀,孩子们。此时是肖得兴将要离开叶老先生的家时,所
看到的爬山虎的样子。孩子们,你说,跟叶老先生交谈一个下午,交谈得这么来
劲,叶老先生都跟你说了什么呀?
师:想想,叶老先生可能会对你说……请你说。
生:叶老先生可能对我说,你的作文使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而且我自己还拥有
一种非常激动的心情。相信,后来我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师:老师稍微给你改一下,叶老先生给他修改了作文,使肖复兴树立了写作的信
心。然后,他们可能会交谈修改作文的什么呀?
生:修改作文的,一些……很有语气的在作文里写得更好。
师:听明白了,修改作文的一些方法,还可能会谈些什么?
生:说一些作文怎么写,才能写得有感情。
师:嗯,怎样写作文的收获。还有吗?请你。
生: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师:童真,童真啊,他知道了如何做人和作文呀,还有没有?你说。
生:因为叶老先生没有架子十足,我想他应该跟肖得兴同学聊了一些怎样写好作
文的方法,和一些生活中的事。
师:是呀,孩子们,通过融洽的交谈,使肖复兴树立了通往未来写作之路的信心
啊。
师:孩子们,作者又再一次的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就让我
们把这段感情送回到这段话中读一读吧。
生齐读。
师:孩子们,正是作者带着叶老先生给他的这份希望,他就如同爬山虎一样就不
停地向上攀登。最后终于成为一名作家。
师:孩子们,你们看,在这两段的描写当中,由于时间的不同,作者的心情也不
同,所看到的爬山虎的样子也不一样。但是这两段描写有个共同点,你发现了吗?
来,请你说。
生:都描写了里面的那一墙爬山虎。
师:都描写了爬山虎的什么呢?
生:突出了爬山虎的特点。
师:是什么特点呢?
生:郁郁葱葱的特点。
师:孩子们,这绿,象征着什么呢?我们能用绿说一句话吗?绿是……
生:我觉得绿是夏天的清爽。不像红色,红色象征热情,而绿色是青色也就象征
着清爽。
师:嗯,还有吗?请你说!对着话筒说。
生:绿色象征着非常的有生机,而且非常地清爽。
师:嗯,绿还是什么?
生:我觉得碧绿就是……清爽的希望。
师:碧绿是希望!孩子们,他读懂了作者的希望,咱们读书就要努力与作者的情
感产生共鸣,在作者的心中啊,这绿就免征的希望。刚才我们同学们说了,爬山
虎最大的特性就是不畏艰险,抓住一样东西,不停地向上攀登。那么绿绿的爬山
虎在作者的心里面又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想一想,来,请你说一说。
生:我觉得应该是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
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还有一个就是最后一句,在我的
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师:是呀,孩子,正是因为有了这份希望,它就如同爬山虎一样变得虎虎有生气,
成了我国著名的作家呀。难怪他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请同学们读——
生: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师:孩子们,1988年叶老先生逝世了,1992年,肖复兴提笔写下了这篇文章,回
忆30年前他的年少的成长故事,他心存着感激与怀念,写下了这句话呀,请读—
—
生: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师:孩子们,30多年过去了,他没有忘记叶老先生,没有忘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因为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已经印在了他的生命里。让我们把这份情,化成一份感激
一份回忆,再读课题——
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叶老先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请同学们看一下老师布置给你们的作业,我会写,看一下资料中的叶老先生修改
肖复兴的作文。第二,我想读,老师推荐了这两位作家的作品。最后呢,您试着
把刚才描写爬山虎和做客的句子背下来,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非常谢谢你们。
《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堂教学实录范例二
师:我们今天来学习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的文章,记叙的是1963年的事情。
这个“那”字透着回忆呀。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生:想!
师:我们带着期待,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这一次的朗读,要比预习时更加认真、
更加细致。生字新词要读准,难的句子要反复地读。
(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师:很多同学脸上都写着两个字“投入”。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吧?阅读就应该有
期待。那你们知道老师最想知道什么吗?我最想知道的是孩子们又没有认真预习
生字词。(投影生字词)这些词语,都能读对吗?
生:能!
师:用我们班平时习惯的方式读一读。怎么读的?
生:按学号。
师:按学号,开火车这样?
生:从1号到10号。
师:来吧。
(生按学号读生字词)(期间师正音,握手的手字要翘舌,融洽的融字要读准翘舌
音)
(生主动要求再读一遍)
师:很不错,预习的很充分。站起来的同学都读得非常准确,那么这些词语,你
们都能理解吗?
生:能!
师:那么厉害?我来考一下你们。推荐是什么意思?给他找找近义词。
生:举荐
师:多有文化含量的一个词。
生:推销。
师:你们觉得怎么样?销字带有了商业的那种铜臭味。举荐不错,还有更加准确、
贴切的近义词吗?
生:推存。
师:是不是把荐字当存字啦?
生:推举。
师:不错。推举、举荐都很好。你们推荐你们班写字特别好的同学上来写写这个
荐字吧。
(生推荐)
师:众望所归,请你上来。
(生鼓掌)(生板书荐字)
师:这个字写的怎么样?有点歪了。有点紧张了,可能她平时会写的更好。我们
中国汉字的书写讲究平衡,如果把下面这部分的撇和竖写得更好,可能这个字站
得更稳当。老师今天有点紧张,这个虎字也是写得有点歪的,我也检讨一下。刚
才这位同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里有个词语也是榜样的意思,哪一个?
生:(齐声)楷模。
师:考不倒你们。我们再看看春风拂面是什么意思?
生:春风拂面意思就是春风像一只手,轻轻地拂过面颊。
师:说得真好。春风从脸庞轻轻地擦过,这个拂字就是轻轻地擦的意思。什么感
觉?
生:感觉很舒服。
师:那这个词我们可以怎么读啊?一起读。
(生齐读)
师:这个词出现在文中的那个句子?谁找到啦?
(一学生读文中句子)
师:当时真的有春风轻轻地擦过脸庞吗?
生:(齐声)没有。
师: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刚才那个同学说“舒服”,还有呢?
生:舒适。
生:温暖。
师:你曾经有过春风拂面的感觉吗?
生:(齐声)有。
师:谁来说说?
生:春天的时候,我通常感觉那些风轻轻地拂过我的脸。
师:哦,这是它的本义。春风拂面的本义。那么有没有一种经验是,即使没有春
风吹但是我感受到了那种感觉,那种温暖愉悦。有同学有这种经历的吗?
生:我写作文的时候,方老师会认真给我们批改作文,就好像春风拂面。
师:哎呀,谢谢你们方老师!多好的老师呀
生:我考了一百分,妈妈赞扬我,我觉得春风拂面。
师:对呀。
生:我摔倒的时候,同学扶我起来,我感觉春风拂面。
师:谢谢大家的分享。有春风拂面的人生是完美的。我们来看看,《那片绿绿的爬
山虎》和《爬山虎的脚》这两篇课文,题目中都有爬山虎。爬山虎的脚写的是植
物,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的还是植物吗?
生:(齐答)不是。
师:你们预习的很充分。那么,再想想看,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
件事情?围绕着两件事,孩子们能不能把课文分成两部分?请快速浏览。会不会
用双竖线分段?
生:会。
师:谁来说说,写了哪两件事?
生:第一件事写了叶圣陶先生为我批改作文,第二件事写了叶圣陶请我到他家做
客。
师:(板书两件事)好的。刚才这位同学说,批改作文,老师就按照他的说法,这
是从哪个自然段到那个自然段?
生:1-4
生:1-5
师:到底是1-4还是1-5?
生:1-5
师:同意的请举手。
(绝大部分举手)
师:那么第二件事,刚才那个女同学也说了,是什么呢?
生:(齐答)叶圣陶邀请我打他家做客。
师:真好。不一会儿,我们就把文章的脉络理清了。那件事中写到了爬山虎?
生:在第二件事邀请作者做客写到了爬山虎。
师:孩子们默读课文的第二部分,用波浪线画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生读句子)
师:有点心急了。不要漏字。
(生读句子)
师:好像读得有点马虎。再读。这两个句子写的美吗?
生:(齐声)美!
师:美在哪里?
生:美在它用了比喻手法。
师:能具体的说说吗?比如第一句……
生:比如第一句,他把阳光比作温柔的小精灵。第二句,把爬山虎比作浓浓的湖
水。
师:哦,这位同学能够在生动的比喻当中体会到美,真会学语文。你能不能挑选
一句,美美的读一读?
(生朗读)
师:(师范读)能像老师这样读吗?谁来?
(生朗读)
师:挺有语感,挺有节奏的。好,我们回家以后,挑选一句,背一背,把它存进
自己的大脑、存进自己的语言系统。文章读到这儿,老师就不明白了。你们知道
我不明白什么吗?
生:这篇课文明明写的两件事都是和叶圣陶先生有关的,但为什么总是要写爬山
虎呢?
师:哇,我觉得这位同学真是我的知音呐!谢谢你,说出了我的心里话。对呀,
明明是写我到叶圣陶先生家做客,为什么要写爬山虎呢?这事情跟景物之间有联
系吗?好吧,我们先来看看前面的这部分文字。(投影)请大家读一读,看看这部
分文字当中,能够体会出一种什么心情?
(生自由朗读)
师:你读出了什么心情?
生:受宠若惊和兴奋的心情。
师:真棒!你从哪个词语读出来了?
生:居然。
师:还有吗?
生:意外。
师:我们的同学都是理解达人。你看,她能够抓住关键的词语,读出我的那种惊
讶惊喜,和那位同学所说的受宠若惊。那么,如果你是肖复兴,你看,这里没有
写出路上具体的事情,如果你是肖复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初中生,现在受到叶
圣陶一位大作家的邀请,你的心情会怎么样?我们来想象一下,可以怎样描述?
大作家是什么概念?考一考你们,《淘气包马小跳》的作者是谁?
生:杨红樱
师:真棒!课外阅读也不错!那个写《皮皮鲁和鲁西西》的?
生:郑渊洁。
师:杨红樱、郑渊洁都是大作家吧?叶圣陶叶老先生比刚才两位大家熟知的大作
家还要厉害。他是我们前教育部的副部长,在文坛上具有相当高的地位。这样一
位大作家邀请你去做客,你会怎么样?谁来描述一下?谁是咱们班的写作达人?
生:我走在路上,那天的天气很好(生笑)。
师:能具体的描述一下吗?天上有什么呀?
生:天上有朵朵白云。
师:好像不是写作达人,好像是牙膏达人,有点要挤的感觉。对不起,我等会再
请你。
生:我走在路上,天气十分的好。
师:怎么好?发挥一下想象。
生:晴空万里。
师:阳光怎么样?
生:阳光就像一个小精灵。
师:活学活用。好,继续说,我怎么样?
生:我十分高兴和激动。因为叶老先生请我去他家做客。
师:高兴激动会怎么样?
生:大步大步地去见叶老先生。
师:大步流星的赶去见叶老先生。说得好!
生:我走在路上,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春风拂面,我非常高兴、兴奋,我大步
大步地走向叶老先生的家。
师:大步大步的,甚至是蹦蹦跳跳的,边跑边跳。
生:我走在路上,天气很好,万里无云。
师:我们班同学很喜欢用四字成语,很好!
生:我心里如同大海一样不平静。我神采飞扬、大步流星走向叶老先生家。
师:(竖大拇指)表扬!真不错!
(生鼓掌)
师:我就是带着这样一份自豪的、欣喜地、激动地、兴奋的、期待的心情来到了
叶老先生的家。读吧,孩子。
(生齐读)
师:有了刚才的理解,我们能从这段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当中读出那种欣喜、兴奋
的心情吗?从哪里感受到了?
生:(读描写句子)我从这部分感受到很欣喜。
师:这个同学对语言很敏感,发现了这么美妙的景物描写,原来是为了表现自己
美妙的心情。
生:(读描写句子)我感受到了爬山虎非常绿。
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非常愉快非常开心。
师:这位同学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有慧眼。
(生美美的读)
师:迷离是什么意思?一会有一会没有,好像迷幻,有点神奇。
(男生读)(女生读)(是提醒读出心情来)
师:读得好!你看,作者写得多么巧妙啊!句子中没有一个词语时表示心情的,
但是我们读着读着,就知道了这份期待、欣喜。作者没有直接表达丰富的内心世
界,却寄托在对爬山虎的描写之中。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这种写法叫做借景
抒情。(生读)以后我们在写作当中,也可以尝试用上这种写法。其实呀,刚才老
师在跟同学们的课前谈话中,也做了示范,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老师说自己心情好,是借助了操场花园里的美丽景色来形容来抒发感受的。
对不对啊?你们还夸奖我有水平,是吧?运用了借景抒情写法的句子,一般不太
好理解,刚才我们是运用什么方法来理解的呢?你看,我们是先把前面那部分的
内容读懂读透了,这是什么方法呢?
生:这种方法叫联系上下文。
师:我们刚才主要使用了联系上文的方法。下面,请孩子们继续用联系上文的方
法,理解理解第二处描写爬山虎的句子。(投影小组学习提示)小组学习开始。
师:你从前文的这段文字感受到什么呢?
生:我从上文知道了叶老先生很亲切,很认真
师:他很会利用文本的语言文字思考和回答。你们小组有没有补充?其他小组呢?
生:我们小组体会到叶老先生非常和蔼可亲。
生:我们小组体会到叶老先生和蔼可亲,让作者的心情愉悦,没有那么紧张。就
好像爬山虎那么绿。
师:哦,作者的心情也想爬山虎那样了,不紧张了
生:我们小组体会到那个叶老先生他非常的亲切,把那个作者的心给融化了让作
者放下心头大石,不用很紧张。
师:说得真好!亲切、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认真,你们最喜欢哪个词语啊?
生:平易近人!
师:是的,我们的交谈很融洽。想一想,叶老先生会和我谈些什么呢?告诉你们,
我知道。因为我读过原文。你们也想知道吗?
生:想!
(投影原文,配乐)
师:在心里轻轻地读一下原文吧。如果你是肖复兴,叶老先生这样和你交谈,你
会对他说什么呢?
生:我想对他说,谢谢您,叶老先生,谢谢你帮我批改作文。
生:我想对叶老先生说,谢谢您叶老先生,今天您让我领略到了许多知识。
师:多么亲切、平易近人的叶老先生
生:多么关怀我的叶老先生。
师: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难怪作者会这样写道:(投影)
(生齐读)
师:虎虎有生气,写出了爬山虎那种向上的生长的力量。谁再来把这分浓浓的感
激之情中、这份成长的决心诵到文字当中?读一读
(生站立齐读)
师:你们用你们的朗读告诉大家你读懂了这段文字。我们朗读的时候,就是要努
力的跟作者产生共鸣。十五岁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三十多年过去了肖复兴依
然不能忘记——
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不能忘记的只有爬山虎吗?对啊,还有先生,还有先生的平易近人、和蔼可
亲。课文的第二部分,作者以爬山虎为线索,用情景交融的笔法,为我们营造了
幽深的意境。我们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绿绿的爬山虎,见证了动人的情
感,借景抒情也成为了我们以后写作很精彩很美妙的写作手法,对吧?下一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第一部分批改作文,去感受叶老先生的人品和学品,体会文章的最
后一段。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堂教学实录范例三
揭示课题,朗诵课文,激趣导入
师:我们刚刚学过一篇写爬山虎的课文——《爬山虎的脚》,作者是叶圣陶,
你对他有哪些了解?(学生谈论)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看
老师写课题,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写:(师板书课题)注意“那”字的右耳刀是
两笔。“绿”字的这一横稍稍长一点,这个字就漂亮了。这篇课文的题目是——
生:(读题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点评: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那”“绿”都不是生字,指导书写,看起来
有些多此一举。但是,老师在书写课题时,确实应该让学生有事可干。同时让学
生伸出手来跟老师写课题,提示不好写的字的写法,一方面是进行写字训练,同
时更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让课堂每一分钟都有实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这一墙的爬山虎绿绿的,充满了生机,我们再读课题。这篇课
文的作者是肖复兴,你们想知道他在课文里都写什么了吗?请放声读课文,注意把
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学生自读课文)
师:你们读得特别认真,我们一起来读读文中带着生字的词语。(师出示:
客厅、黄昏、燥热、推荐、融洽、删掉、规范、春风拂面。学生读。)
师:春风从脸庞轻轻地拂过,什么感觉?应该怎么读?
生:(读词)春风拂面。
师:这才有春风拂面的感觉呢!(继续出示词语)
生:映入眼帘。
师:映人眼帘的是什么呀?文中怎么说的,读读这句话。(出示课文语段)
生:(读)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
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同学们,我刚才听到“曲”这个字大家读得不太一样,有的渎qǔ,有的
读qū,咱们怎么办?(生答“查字典”)今天老师就给你们带来字典中的解释,你
们看一看。(课件出示两种“曲”字的解释)
生:这个字应读qū,我是根据第一个解释,弯曲,跟直相对来判断的。
师:你是根据这个解释来判断的,我们一起读这个词。
师:这里有两组问,你们再来读读,想想第一组是写谁的,第二组是写谁的?
(课件出示:莫名其妙、愣住、意外、认真、乎和、质朴,学生自读)
生:第一组是写作者肖复兴的,第二组是写叶圣陶老爷爷的。
师:作者肖复兴是用第一人称“我”来写的这篇课文。当时,他还是一个初
中生,比你们大不了几岁。叫圣陶先生可是一位大作家。这两个人特别有缘,在
这篇课文当中相遇了。你们想一想,《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爬山虎的脚》,两篇课
文的题目中都带着爬山虎。不过,《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写植物的。《那片绿
绿的爬山虎》还是写植物的吗?
尘:它是写事的。
师:是通过事情来写叶圣陶老爷爷的。对吗?
师:再想想看,课文中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围绕这两件
事怎样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呢?
细读课文,重点品味
(学生默读课文)
师:让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生:l—5自然段是写叶圣陶爷爷帮“我”修改文章。
师:如果我们用简单的几个字概括,就是——
生:修改作文。(师板书)
生:6—10段是写叶圣陶老先生邀请“我”到他家做客。
师:如也用四字概括,那就是:邀请作客。这样就更好了。(师板书)
点评:对四年级学生而言,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根据
课文的逻辑顺序给课文分段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在这里没有直接要求学生分
意义段,而是通过提示“这两件事怎样把课文分成两部分”的。学生把握了这两
件事的开头结束就可以给课文分段了,这就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的指引,学生在
今后的学习中可以试着运用。
师:那么,让我们先来看课文的第一部分,看看自学提示(课件出示):默读
课文第—段,思考: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
受?请同学们自学这部分,一会儿我们交流。请画出相关的内容,然后读一读这些
句子。(学生自学后交流)
生:“我”看到叶老为“我”修改得很认真。
师:从哪儿感受到的?
生:我是从“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
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这句话感受到的。
师:“密密麻麻”什么样?
生:把空格子都占满了。
师:是啊,也许比你想象的还要满呢!让我们看一看叶老修改的作文原件。
(课件展叶老修改的原件)
师:你们看,这可真是“密密麻麻”呀,几页纸上到处都是钩、直线、曲线……
密密麻麻呀!同学们,我们怎样读这段话呢?(学生自读,指名读)听了你的朗读,
我眼前已经出现这“密密麻麻”的修改稿了。
点评:这一课外资源的引入非常的及时、非常的巧妙、非常的有效,叶老修
改文章的图片,让学生对“密密麻麻”这个词语有了鲜明的印象,更对文章中的
这句话有了形象的感受。
师:同学们。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读)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师:同学们,咱们也读读这句话,看看“一张”和“一幅”有什么不一样,
体会体会。
生:用“幅”字更准确点。
师:我们平时说:—张——(生齐答)纸。
师:一幅——(生齐答)画。
师:这样用字就准确了。叶老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好文章,只不过是选材精
当一点儿,用词准确一点儿,话说得周密一点儿罢了。请你再仔细看看叶老先生
的圈画,还看到了什么?
生:(读)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
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
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
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
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这位同学把看到的读出来了,把感受也读给我们听了。同学们,你们看,
“我”的原句是——(课件出示: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
师:叶老改成了——
生:(读)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师:你们注意到了吗?这句话上面有两个红色的修改符号,一个是“删除”(师
板书),请伸小手来写一写,—个是“删改”(师板书),这“删除”和“删改”
都有—个“删”字,这“删”字是怎么来的呢?(出示课件)古时候,在纸还没有
发明之前,人们就在兽骨和龟甲上刻字,后来还在竹片上刻宁,刻完以后用一根
绳,把这些竹片串起来,就成了—“册”书,我们来看看“册”宁的演变过程、
甲骨义、金义、篆书、隶书、楷书,也就是现在写的“册”字。同学们,古人要
是写错了字怎么办呢?就用小刀给它挖去,这种方法就叫做“删”,所以你看,这
“删”字就是什么?对,—个“册”字加—个立刀。要把“删”字写好,得注意
点儿什么呀?
生:左边的“册”字中间的一横要改成提。
生:“册”字要写得瘦一点。
师:(板书)这样写这个字就漂亮了。
点评: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语言,先是体会叶老修改的妙处,理解课文内容和
体会表达融在一起。处理“删”字,课件演示由“册”的形象入手,出示多种字
体的演变,让学生感觉到了汉字的奇妙,并且留下深刻印象。感受“删”,是在对
“册”感性认识上,用学生都能理解的方式,把“删”的字义带出来。这里的巧
妙在于把汉字构字的规律揭示出来了。
师:同学们,删改前和删改后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同桌的同学合作着读读,
体会体会。
生:改后的句子把“包”字去掉,句子更加简洁明了“书皮”换成“包书纸”
就更确切了。
师:句意确切了,句子呢?
生:句子更干净了。
师:用书上的词说,就是——干净了,也规范了。
师:(板书:规范)同学们,叶圣陶老先生给一个初中生这样仔细地修改作文,
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受到了叶老的认真。
师:那作者是怎么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呢?
生:(读)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
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看到叶老这么为我修改作文,春风不仅吹到脸上,都吹到心里了,孩子
们,我们该怎么渎呀?自已试试。(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叶老先生给“我”修改的这篇作文只有1500多字,
可就是这1500多字的文章被叶老修改了100多处呢!所以——
生:(齐)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
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叶老先生当时是教育部的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他的工
作可忙了,可他仍然会挤出时间来,为我们这些孩子一篇一篇地修改作文。所以
——
生: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
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当时的叶老已经是年近70岁的人了,可老人还在
牵挂着我们这些孩字们的成长呢!所以——
生:(读)我虽然末见叶老先生的画,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
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同学们,叶老先生此时在你心里还仅仅是一位认真的老人吗?他还是——
个怎样的人?
生:他还是一个温和的、慈祥的、尽责任的老人。
师:是啊,他还是一位带给我们温暖的老人。
生:他是一位对孩子的成长非常关心的人。
师:他爱每一个孩子,他是一位教育家。
点评:这个环节的处理,教师把重点转向指导学生读好作者的感受,叶老的
修改已经体会得充分了,读者和作者一样都有了感受:教师指导学生读,从三个
角度,先是从读者感受的角度,再是从作者的角度,然后再从读者的角度。教师
的提示语,是为了让学生的读达到更高的层次,也是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有
利于学生认识叶圣陶这个人。
师:叶老先生不仅这样认真地批改我的作文,还在后面写了评语。这段评语
不仅告诉了肖复兴,也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写好作文。请你们读读看。(生自由
读)我们应该怎么写好作文?
生:要写具体事实,这篇作文全是具体事实。
师:再想想,还有什么要求?
生:(读)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
得这样亲切自然。
师:你从这里读出了什么?
生:要想写得亲切自然,就得在这件事上深受感动。
师:先得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同学们,你们想想,这则评语里写的都
是“我”的优点,你们别忘了,叶老先生他密密麻麻地为“我”修改了100多处
呢,你们有疑问吗?
生:叶老为什么要那么认真地修改100多处?
师:快读读第5自然段。知道为什么了吗?
生:(读)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整合课文,升华情感
师:对,树立了“我”的信心,激励“我”写得更好,使“我”也走上了文
学之路,(师板书)也成为了一位大作家。几十年后,肖复兴仍然不能忘记这件
事,今天就让我们和肖复兴一起,再回忆当年的一幕一幕。(课件出示)
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我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
你们可以用上课文当中的话,选择其中的一句,先试着填一填。
师: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我——
生:一下子愣住了。
师: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
生:感到叶老先生是一位带给我们温暖的人,如春风拂面。
师: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
生: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师:孙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合作来读一读这段话。清你们读填写的部分。(师
生合作读上面的内容)
读写结合,练习修改
师:今天我们和肖复兴一起,感受了叶老的平和,同时还学到了修改作文的
方法。同学们,我们也来试着修改一下这句话,好吗?(课件出示句子)先看看这
句话有什么问题,再看看怎么修改。
生:“王老师望着那张画象。”这里的“张”应该改成“幅”;还有,这个“象”
字也错了,应该加上单人旁。
师:还有吗?
生:“这张画真像我呀!”改成“这张画画得真像我呀!”
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师:这样一改,句子就规范了。同学们,看看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的课题,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刚才我们学的课文的第一部分里面提到爬山虎了吗?
生:没有。
师:别着急,下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点评:教师出示句子目的在于展示这节课的学习成果。但是出示的句子,难
度太低,学生不经考虑就可以照葫芦画瓢。如果学生不经过思考就可以获得答案,
那这样的训练是无效的,就像数学课上照着例题做练习一样,当离开“模板”以
后,学生没有了思维的框架,就不会做了。我建议如果要让学生改句子的话,不
一定改与课文完全相似的句子。可以从“规范”的角度设计,让学生对语言的规
范有比较深的感受,而不只是了解到“张”与“幅”这些在课文中已经讲清楚的
语言运用。
总评:
我认为这节课的特色有两个:一是把学习课文内容与学习语言表达融合在一
起,二是始终把体会语言和理解人物融合在一起。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教师有意识的语言训练,这是由语文学习的本质决定的。
这篇文章的特色就是肖复兴在叙事的同时,展示了叶老修改文章的一个个细节。
执教者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特点,巧妙地把学习文本、理解文本和理解语言表达
交融在一起:让我们看到,在语文教学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教课文内容,也能
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教师抓住了几个细致的地方,让学生体会汉语
的特点。如读出词语的韵律与节奏,对“密密麻麻”的形象理解,引导学生领会
“删”的字形与字义教师也在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比如,出示“当
”等三个完形填空,让学生填写句子。教师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我
还能够利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指导朗读,不是要求学生读出某种心情或某
种感受,而是用不同提示语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去读。
叶老在学生心中有一定的印象,可能主要还是来自《爬山虎的脚》,但是对叶
老本人他们知之不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引导学生走近叶老。教师抓住了
“认真”“平和”,让学生感受到“如春风拂面”,这些感受和叶老批改文章结合在
一起,非常自然。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把叶老的年龄、职位说出
来,虽然不是直接介绍,但是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一个“平和”的叶圣陶。这
样对人物的理解就不是僵化的、概念的,而是真实可感的。
本文发布于:2023-05-21 10:25: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6359281713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人教部编版四年语文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堂教学实录 范例3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人教部编版四年语文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堂教学实录 范例3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