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的意思

更新时间:2023-04-19 17:21:15 阅读: 评论:0

搬新家祝福语-循规蹈矩

伯牙绝弦的意思
2023年4月19日发(作者:普通二轮摩托车)2023小学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2023小学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
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
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
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__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
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1.师: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一组成语:(展示)
一琴一鹤人琴俱亡琴心剑胆
琴挑文君琴瑟和好琴瑟不调
琴棋书画焚琴煮鹤对牛弹琴
请大家读一读,找出这些成语的共同点。(成语中都含有一个琴字)
2.师:谁能再说几个带琴字的词语。(预设答案:琴瑟、琴曲、琴师、琴
意、抚琴、钢琴、月琴、胡琴、口琴、竖琴、小提琴、电子琴……)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可以使我们知识视野更宽阔,对写作
一定有帮助。
3.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__《伯
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
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小游戏入手,引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兴趣。
然后激情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平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
几遍。(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4.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
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5.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发。
6.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7.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
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
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
热情。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__的大致
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
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
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
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4.预设交流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
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
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预设交流:2: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
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3:我觉得伯牙弹琴
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4: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
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5.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预设答案:伯牙善
鼓,钟子期善听。)
6.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
赞叹?(生自由发表意见。)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来
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理解文本,课文的文言形式已经在学
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了白话文。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①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煮鸡蛋要煮几分钟才熟 ,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
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
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清明节放几天假期 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
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
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
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③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峨兮若泰山。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乎若江河。
⑤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1、失望。2、寂寞。3、忧虑。生4、渴望。……)
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⑧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
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
感情读文)
⑨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伯牙谓
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
(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
样。……)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
程。2、断了他的心弦。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
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小学公式 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
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在指导朗读时,师生融入课文中的角色,师生
形成了“知音”式的对话交流,入文,入情。这样,教师就成了平等中的首席,
学生如同从远古走来,文言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阅读也就融入了生命
的律动,师生在互动中成了“知音”。
四、积累背诵,拓展蓝莓一天吃多少为宜 延伸
1.师:课文短短的74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
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
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
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
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
首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或flash动画。全班学生再次在音
乐声中朗读课文。(或背诵课文)
4.师生分角色读。
5.引导背诵。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努力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韵味,结合
古文特点的渗透,让薛孤感受到古代文字的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把
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学生从读通到读懂,最后熟读成诵,
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2023小学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1、体会人物的心情。
2、课前进行一个词语积累的训练:我们要描写优美景物时常常要用到一些
好的词语,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老师说一个,大家认真听,微微清风,谁能像
我这样也这样说几个词语,教师板书。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一段情,流传千古,令人荡气回肠,有一个故事世代久远却历久弥新,
成为歌颂友谊的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
言文,是继我们学习了《杨氏之子》之后与文言文的又一次亲密接触。相信通过
今天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加喜欢文言文,为自己的文学积累加上更加厚重的一笔。
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
2、谁能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3、伯牙绝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是何魅力让它流传千古仍
能动人心弦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4、指名读文,指导注意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教师做范读。读好语气词。注
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们已经读通了__,接下来,就要读懂__,谁能
给大家介绍一三国故事有哪些 下读懂文言文的好方法。(结合注释、工离开一座城 具书、讨论交流等)学生
自学,然后进行交流。
2、都读懂了吗?交流一下你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⑴通过解题,让学生理解“绝弦”的本意和变通的含义。学会因文而异,理
解词语,不机械翻译。
⑵“善”的含义,理解在文言文中同字不同意的情况,具体词要到具体的语
言环境中去理解。“善哉”可以怎么理解?体会表示赞叹的作用。
⑶理解2、3句,谈出各自不同的体会,说自己的理解,具体体会“善鼓琴、
善听”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利用课前练习积累的词语进行仿句训练,体会语气。
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伯牙,子期,进行仿句训练。深化“善鼓琴、善听”。通过
“若、似”理解文言文中同意不同字的情况。
⑷假想伯牙听到的他人的赞美和子期的赞美又和不同,进而深一层理解“知
音”的真正含义。想象伯牙无知音时的痛苦和遇知音时的兴奋。
⑸再读课文,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体会知音含义。感受知音难求,
二人互为知音。

⑹通过“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体会伯牙丧友之痛。为什么要“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如何破琴,如何绝弦?感受伯牙认为世上再无知音的心情。再扣
课题。
三、拓展内容,深化情感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
个动人的故事。传说,俞伯牙与钟子期是在江边相识。当时,伯牙在船上鼓琴,
子期在岸边听见,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二人从此成为知音。无奈,月由阴
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子期死后,伯牙曾到子期的墓前
悼念。面对子期的坟墓,伯牙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鼓琴,子期听琴的情景──
写下了一首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
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描写香蕉的作文-生命教育心得体会

伯牙绝弦的意思

本文发布于:2023-04-19 17:21: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18960751591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伯牙绝弦的意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伯牙绝弦的意思.pdf

上一篇:花篮的花儿香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