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地书

更新时间:2023-04-19 15:23:56 阅读: 评论:0

微电影剧本怎么写-赞美人的经典语句

两地书
2023年4月19日发(作者:幅拼音)论《两地书》的成书与出版
倪墨炎
《两地书》是怎样成书的?这关系到《两地书》的性质——是合作著作还是合编
的书?这又关系到应该怎样出版《两地书》?„„
一、鲁、许怎样合作成书
《两地书》是怎样成书的呢?鲁迅在该书的《序言》中说: 193285日,得
到朋友来信说,是韦素园病殁于医院,拟出一本纪念册,询问是否存有素园的信札。
读完信,“这真使我的心突然紧缩起来”由于防备反动当局的“瓜蔓抄”每有风声,
为了保护朋友也为了保护自己,总赶快将朋友们的来信毁掉。
查找的结果,素园的信果然没有幸免,却找出了鲁迅与许广平的通信。这是因
为即使“瓜蔓抄”,至多也不过蔓在自己身上,所以就保存下来了。这些信件,还曾
1932年“一二八”的“枪炮的交叉火线下,躺了二三十天,也一点没有损失”
它们是在劫的幸存者,因而使两位主人觉得“好像有些特别,有些可爱似的”“夏
夜多蚊,不能静静的写字,我们便略照年月,将他编了起来,因地而分为三集,统
名之曰《两地书》
根据鲁迅的这段叙述,有人就认为:《两地书》不就是许广平给鲁迅的信和鲁迅
给许广平的信合在一起吗?这是“合编成书”不是 “合作著作”
此论一出,就受到一些专家的商榷:《两地书》的内容是一封信连着一封信,是
不可分拆开来的,硬要分拆开来,内容就中断而不连贯了。这就是“合作著作”的
特点,与一般的书信汇编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从内容来断定《两地书》是合作著作,
是有道理的,是站得住脚的。
然而,《两地书》还有合作著书的具体操作过程。这过程大致是:在发现鲁迅、
许广平通信原件后,两人商量决定,将这些信整理出版,这是最好的保存方法;这就
必须将两人的全部原信抄录一遍,这任务落在许广平身上;然后由鲁迅、许广平在抄
录稿上修改,修改后交北新书局发排;在交北新书局发排前,鲁迅把修改后的抄稿誊
录一遍留底;排出校样后,鲁、许两人又共同校对。
上述鲁迅、许广平合作写定《两地书》的过程,在鲁迅书信、许广平书信、鲁
迅日记中有清晰的记载。1932817日鲁迅致许寿裳信中说:“为啖饭计,拟整
理弟与景宋通信,付书坊出版以图版税,昨今一看,虽不肉麻,而亦无大意义,故
是否编定,亦未决也。”可见在无意中找出两人通信的原件不久,就决定要整理出版
的。而且这决定告诉了北新书局老板李小峰,小峰当然十分欢迎,不久就催稿。1932
1020日鲁迅致李小峰信中说:“通信正在抄录,尚不到三分之一,全部约当有
十四五万字,则抄成恐在年底。成后我当看一遍并作序,也略需时,总之今年恐不
能付印了。届时当再奉闻。”从此信,可以大致知道事情的进展。
许广平担任抄录全部原信的事,在她的书信中也有反映。19321116日,

1

在上海的许广平给在北平的鲁迅的信中说:“我的作工,连日都是闲空则抄《两地集》
(? )。这里的“两地集(? ),即指《两地书》,当时书名还没有定。1120日许
致鲁的信中又说: “我日来仍抄写。”就是抄写《两地书》的原信。1124日许致
鲁的信中又说:“信(两地集)已抄至第84恐怕快完了。《两地书》“一三五”封,
到“八四”,已抄了约三分之二。
《鲁迅日记》中,也可看到《两地书》的一些进程。193231031日记有:
“夜排比《两地书》讫,凡分三集。”这是将原信核查好所写的年月日,然后按时间
和地点的不同,分为第一集(北京)19253月至7;第二集(厦门———广州)1926
9月至19271;第三集(北平———上海)19295月至6月。这些原信经排
比后,许广平就开始抄录,抄录时每信编号。鲁迅日记1933113日记有:“复
阅《两地书》讫。”这是在许广平的抄稿上,鲁迅、许广平共同作了修改,在这改定
稿送出版社之前,鲁迅抄录一遍留底。
“复阅”当是复阅改定稿与留底稿。第二天, 114日,记有:“晚费君来,
并交到小峰信及版税泉百五十,即付以《两地书》稿一半,赠以《鲁迅全集》一本。
费君,费慎祥,北新书局职工,他送来的是书局每月都要送来的版税稿费,他带回
去的是一本日译本《鲁迅全集》,和鲁迅、许广平改定的《两地书》稿。43日记
:“午后得小峰信并校稿。”校稿,即《两地书》校样。45日记有:“夜寄小峰
信并校稿五叶。”这五页是《两地书》的序言和目录。可能内容或格式上有改动,先
寄出版社以便斟酌。46日记有:“晚校《两地书》讫。7日又记有:“上午寄小
峰校稿。《两地书》全部校样,仅四天时间,经鲁、许校对即退还出版社,速度是
很快的。
北新书局做事有时拖拉,但估计《两地书》是畅销书,所以紧锣密鼓进度抓得
很快。鲁迅日记418日记有:“下午得小峰信并版税百五十,即付印证千。19
又记有:“下午得小峰信并《两地书》版税泉百,并赠书二十本,又添购二十本,价
十四元也。”当年出版的书,都要在版权页上贴印证(也称“版权印花”)才可销售。
《两地书》的版权印花是白文印章的“广平”两字。《两地书》版税率是百分之二十
五,定价每册1元,印1000册,得稿酬250元。作者购买样书, 7折优惠,二十册
价十四元。从送出版社校样到拿得样书,只十三天,无论如何是一流的速度了。
必须说明的是:送到北新书局发排的许广平抄写的再经鲁、许改定的《两地书》
原稿,出版社没有能保存下来,这是很可惜的。否则,大家可以看到许广平是怎样
抄的,鲁迅和许广平又是怎么改的。有人以为:抄是许广平的事,改是鲁迅的事。这
说法是没有根据的。许广平对自己的信,在抄录时必然作了不少修改,而鲁迅的信,
她在抄录时或抄录后,认为不妥的地方,也会作些修改。许广平在《鲁迅先生的写
作生活》中说:鲁迅“每次文章写完尽给我先看的,偶然贡献些修改的字句或意见,
他也绝不孤行己意,很愿意地把它涂改的”《两地书》中鲁迅的信,许广平都一个
字一个字地抄写一遍,岂有不作“贡献”之理。当然,许广平的信也都手腕腱鞘炎最佳治疗方法 经鲁迅改过,
这是毫无问题的。了解了《两地书》最后的抄、改的流程,就可知道两人的智慧、
知识、精力、体力是怎样紧密合作地揉合在一起的了。

2

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两地书》在改定后,交给北新书局之前,鲁迅抄录了一
部存稿留底。我们今天拿这部抄存稿和已出版的《两地书》对照,发现还有一些不
同的文字。这可能是因为:①鲁迅在抄存时,变动了个别字句,不排除偶而有抄漏或
衍生的个别文字;②在看校样时,鲁迅和许广平都会有些改动,这样也就和抄稿不一
致了。一部著译的校样到来,常常是许广平先校,鲁迅后校。许广平说过:她“校对
过后,鲁迅常常又能校对出一些错字来”《两地书》也是这样:到了最后的校对阶段,
两人是密切合作的。这就是《两地书》是鲁迅许广平的合作著作的铁打的事实。《两
地书》是一部典型的合作著作。
二、鲁、许怎样看待此书
《两地书》是鲁迅、许广平第二次合作成书。第一次合作成书是一部译著《小
彼得》。鲁迅曾以此书的日译本教许广平节俭 学日语。许广平“逐次学过,就顺手译出”
经鲁迅校改,于1932年由春潮书局出版,版权页上署为 “许霞译、鲁迅序”。许霞
是许广平的小名。因为是合作译著,《小彼得》既是鲁迅的著译之一,它曾被编入《鲁
迅全集》(20卷本)《鲁迅译文集》;将来如果出版《许广平著译集》当然也可将《小
彼得》编入。
《两地书》一经出版,在鲁迅、许广平心目中,就是一部定型的、独立的著作。
它既是鲁迅著作大家庭中的一员,也是许广平的著作之一。在许广平编写的《鲁迅
著译书目续编》中,就有《两地书》。鲁迅晚年拟出版《三十年集》,曾先后手订两
个书目。第一个书目共10册,第10册就是《两地书》。第二个书目也共10册,《两
地书》编在第7册。鲁迅的著作一经出版,就已定型,不再改变,《两地书》也是这
样。《两地书》收入许广平于1925311日所写第一封信,至鲁迅192961
日寄自北平的信止,共135封,每封信都编了号,出版后不再增加一篇或减少一篇。
它已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和鲁迅的其他单本著作或许广平的其他单本著作,是同辈
并列的。这里还有一些情况特别值得注意:
1《两地书》出版后,发现了19268月间的往来各一信。那时女师大学生陆
晶清、许广平、吕云章三人,鉴于毕业在即,为感谢 “师长们历尽艰辛”的培养特
致函邀请马幼渔、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许寿裳、鲁迅等先生“在某饭店略备
酒馔,聊表敬意”此邀请信是许广平起草的,鲁迅也收到一份。事后鲁迅为表答谢,
在家略设酒馔,致函邀请三位学生光临。鲁迅邀请信是模仿许广平起草的那信写成
的。许广平也得到了一份。这鲁、许一来一往的邀请信,当然应该编入《两地书》
但《两地书》既已出版也就定型,此信就不再在《两地书》重印时加入。后许广平
将它编入《鲁迅书简》,并在文末加了一大段注文,其中说:“这封信没有收入《两
地书》内,大约编辑时此信散存他处,一时未及时捡出,现出《书简》,正可乘便加
入。”许广平还将自己起草的邀请信在注文中引录,以便读者对照。2、在《两地书》
的第三十三信(1925629日鲁迅致许广平信)之末,有一附注: (期间当缺
往来信札数封,不知确数。)”在第三十四信(192579日鲁迅致许广平信)
之末又注有:(期间当缺往来信札约五六封。)《两地书》出版后,发现了这“其
间当缺往来信札”七封。就是:1925630日许广平致鲁迅信;713日许

3

广平致鲁迅信;③鲁迅715日致许广平信;④许广平715日致鲁迅信;⑤鲁迅7
16日致写景的作文400字 许广平信;⑥许广平717日致鲁迅信;⑦鲁迅815日致许广平信。这
七封信重新发现时,鲁迅是否还在世,现已不得而知;但许广平健在,而且是许广平
发现的。许广平在自己家里发现了这些信,何以不补入《两地书》而后来交给了鲁
迅博物馆保管?而且《两地书》有过多次重版的机会。这些信中又不存在碍于披露的
隐私。这些信没有补入《两地书》的唯一原因,就是:《两地书》一经出版,已经定
型,不能再有增或减的变动。鲁迅信守这点,许广平也信守这点。
3“其间当缺往来信札”中,还有一封1926728日许广平致鲁迅的信。
据刘运峰《〈两地书〉中缺少的第六封信》(《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第3)的介绍
和考证:此信是和许广平的一篇文章一起寄给鲁迅的,文章没有能发现,信也就遗留
在许广平遗物中。此信如果在鲁迅生前或在许广平生前发现,也是不会被补入《两
地书》的。原因上文已详,不赘述。
4、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就在鲁迅、许广平抄写、修改、编辑《两地书》期间,
19321111日鲁迅离沪去京至1128日离京返沪,与许广平往来书信18
封。这18封书信在时间上完全来得及编入《两地书》,但鲁、许没有将它们编入。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两地书》的成书,并非只是将鲁迅、许广平的通信编在
一起,而是两位作者有过一番构思的。
《两地书》的范围是有过设想的,它只限于收入19253月至19296月间
的信件。而这段时间,正是许广平和鲁迅进一步走近,进一步相识,进而相爱相恋,
“并以爱情相结合”(许寿裳语),组成小家庭,怀上了他俩的孩子。这是爱情从萌
发到结果的全过程。而这个时期,正如鲁迅在《两地书》序言中说的: “环绕我们
的风波也可谓不少了,在不断的挣扎中,相助的也有,下石的也有,笑骂诬蔑的也
有,但我们紧咬了牙关,却也已经挣扎着生活了六七年。期间,含沙射影者都逐渐
自己没入更黑暗的处所去了,而好意的朋友也已有两个不在人间,就是漱园和柔石。
所以鲁迅接着说:“我们以这一本书为自己记念,并以感谢好意的朋友,并且留赠我
们的孩子,给将来知道我们所经历的真相,其实大致是如此的。”这是规定了《两地
书》的范围,同时也说明了编著这部书的缘起。
《两地书》记述了爱情从萌发到结果的过程,但这里“既没有死呀活呀的热情,
也没有花呀月呀的佳句”。在不短也不长的岁月里,以这一百三十五封信为证,他们
卿卿我我、亲亲密密谈得最多的:是人生哲学,是寻路,是社会动向,是各种思潮;
他们也谈学校风潮,谈与旧势力的斗争,谈斗争中的战略战术,谈文字争战中的种
种得失,他们还谈学习、谈工作、谈各自遇到的生活中的遭遇;他们当然也谈相互间
的相知、相爱、相思和后来的早日生活在一起的期盼。他们的书信相谈,是偏重于
理性的。鲁迅在1934126日致萧军信中说:《两地书》其实并不像所谓‘情
书’,一者因为我们通信之初,实在并未有什么关于后来的预料的;二则年龄,境遇,
都已倾向了沉静方面。所以决不会显出什么热烈。他们正是在这样沉静的思想交流、
感情交流中,深化相识、相爱而结合。《两地书》不像一般的情书,但在深层的意义
上,也正是他俩有特色的真正的情书。这也是《两地书》之所以值得出版的价值。

4

《两地书》记下了鲁迅和许广平一段历史时期的生活历程和思想历程,它是鲁
迅和许广平的一部编年杂文集,一部编年散文集,也是一部编年自传。在鲁迅和许
广平心目中,《两地书》是他俩所喜欢的一部著作。
三、原信面世后的遭遇
前面已经说明,在鲁迅和许广平看来,《两地书》是他俩抒述心怀而合作编写的、
是定型的不再变动的一部著作。然而,在鲁迅和许广平相继去世后,不把《两地书》
当作一部著作的事还是发生了。
1976年间,已在陆续出书的由鲁迅博物馆编辑的多卷本《鲁迅手稿全集》遇到
了是否收入《两地书》原信的问题。前面已经谈到,《两地书》改定本原稿在出书后
北新书局没有能保存下来,与改定本原稿接近的,是鲁迅的抄录稿,它是改定本原
稿交书局排印前,鲁迅留底抄录的。要收入手稿全集的话,鲁迅的抄录稿当然是够
资格的。而《两地书》原信,可说是手稿的手稿,要作为最原始的手稿,编入手稿
全集,当然也说得过去。然而最后的决定却出诸许多人的意料:①将《两地书》原信
收入《鲁迅手稿全集》;②只收入《两地书》中鲁迅的信,剔除许广平的信;③将鲁
迅的信,按时间先后为序,和鲁迅给张三、李四、王五、赵六的信编揉在一起,成
了鲁迅书信卷的内容。这苹果相机怎么设置九宫格 样,在《鲁迅手稿全集》中,勾销了《两地书》这一本著
作。
这是鲁迅和许广平生前都没有料到的事。鲁迅辞世后,许广平出高价在外国银
行里租到一只保险箱,用来存放鲁迅手稿,其中包括《两地书》原信和《两地书》
抄录稿。新中国成立后,建立鲁迅博物馆之初,许广平将《两地书》鲁迅抄录稿,
送博物馆保存外,又将《两地书》原信呈博物馆,请注意:许广平送去时标明是《两
地书》原信,而不是两捆信:一捆是鲁迅的信和一捆是许广平的信。
紧接着,鲁迅博物馆研究室又编成《鲁迅致许广平书简》一书,由河北人民出
版社1979年出版。这不是手稿影印本,而是铅字排印本。《鲁迅手稿全集》不收许
广平原信,或者有一个理由:“我只收鲁迅手稿呀,怎么能收入许广平手稿呢?”这
个理由其实是站不脚的,因为不论谁的手稿,《两地书》已是一部不能分拆的书。而
现在是铅字排印本,为什么要剔去许广平在《两地书》中的原信呢?鲁迅博物馆研究
室为这本书写的《编辑出版说明》中说:“鲁迅在他战斗的一生中,不仅写下了大量
译著,而且写了数千封信。至今仍有书信手迹保存的,就有一千多封。鲁迅致许广
平书简即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请看,《两地书》中鲁迅的信,就这样成了鲁迅
现存“一千多封”书信的“组成部分”,而《两地书》这一部鲁迅的著作也是许广平
的著作,却被一笔勾销了。
然而,不同的声音终于也被印成文字,传到了读者手中。鲁迅研究者王得后先
生写了一部《〈两地书〉研究》作为个人著作,由天津人民出版社于1982年出版。
从这部书的作者自写的序言中,我们才知道:作者是1976年才有幸进入鲁迅博物馆
的研究室工作的。不到半年,就发生了《鲁迅手稿全集》收不收《两地书》原信的
争论。他是不赞成收入的。而且事实上他更不赞成剔除许广平原信的做法。他主张
将《两地书》改定本和《两地书》原信对照进行研究,许广平的原信应和鲁迅原信

5

同样受到重视。他在该书的序言中说: “景宋所写的书信,无疑是她一生中重要的
文字,即使说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文字之一,我想,也不为过吧?特别是由于政治环
境的巨大变化而删去的许多内容。对认识她,实在太重要了,仅仅为了了解她对鲁
迅的深情的基础,她料理鲁迅的生活所作的贡献,以及为了这贡献而付出的牺牲,
这一部分也是非读不可的。读许广平的原信更能深切理解鲁迅所说的“他俩的相爱,
实有深因”;更能深切理解鲁迅“确信他俩之并不渺小”。得后先生的著作中引用了
不少许广平的原信,这使许多读者第一次读到这些信而大开眼界。许多读者,特别
是鲁迅研究者,都强烈希望能公布和出版许广平的原信,能按《两地书》原貌出版
鲁迅和许广平的原信。
根据读者的要求,也为了维护《两地书》原信的完整性,周海婴在王得后的协
助下,编辑了《鲁迅景宋通信集———〈两地书〉的原信》,由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年出版。这是一部铅字排印本。它的优点是:恢复了《两地书》中许广平的原信。周
海婴在此书的《书后说明》中说:“这部稿子,是我从北京鲁迅博物馆借得由复印机
翻印的复制件,一封一封地抄录下来的。“在抄录中,没有删去一封、一段、一字,
所要做的,就是将信稿的原貌,奉献于读者之前,并以此作为对母亲周年忌的纪念”
为什么要特别提到纪念母亲呢?因为许广平的原信受到了不公正待遇。这本书也有欠
:它收录了《两地书》全部原信135封,又收入《两地书》之外的鲁迅、许广平的
通信29封,编者把这两部分信共164封合在一起重新编号。这新编的号和《两地书》
改定本的编号并不一致,读者如想对照地读两本书,就增加了不少麻烦。
在听取了一些研究者的意见后,也仍然在王得后的协助下,周海婴整理了《两
地书》原信和《两地书》之外的鲁、许通信,编成《两地书真迹》由上海古籍出版
社于1996年影印出版。这部真迹共两册:一册是原信,一册是鲁迅抄录改定本的手
稿。此书运用当代扫描影印技术,将原信和抄稿全部按原貌呈现在读者之前;原信有
直写的、横写的,有毛笔写或钢笔写的,有涂抹数字的有从旁勾进去几行的,有附
剪报的有附传单、布告的,有嫌文字之表达不足画上图的,这就是广大读者第一次
看到的鲁、许的原信的原貌。特别令人高兴的是:这本真迹中,《两地书》中原信和
改定本的信,编号是完全一致的,《两地书》之外的鲁、许通信,目录上都注明一“外”
字,并另行编号。这样既便于改定本与原信对照,又能使读者看到《两地书》之外
的鲁、许通信的原信。这当然受到了研究者和读者的欢迎。
正当《两地书真迹》受到普遍赞誉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周海婴之间发生了
《两地书》版权纠纷。人文社副总编李文兵先生公开发表文章,认为《两地书》是
“编辑作品”而非“合作作品”。鲁迅研究专家王景山、王得后等也发表文章,论证
《两地书》是鲁迅许广平的合作著作,而不是鲁迅许广平书信的汇编作品。人文社
认为根据我国著作权法,鲁迅逝世已过50年,著作权不再受保护,他们将使用《两
地书》中的鲁迅书信。周海婴认为:“抽掉任何一方的信,《两地书》就不成为《两
地书》了。”根据著作权法,他有维护鲁、许著作的完整权。人文社认为:《鲁迅全
集》中可以不收《两地书》”周海婴声明:《鲁迅全集》如不收入《两地书》,还能
称为全集吗?他同样具有维护《鲁迅全集》的完整权。后来人文社与周海婴达成协议,

6

《鲁迅全集》收入《两地书》,付给《两地书》的百分之十的版税率。
这场关于《两地书》版权问题的争论文章,发表在1997年间的《鲁迅研究月刊》
上,《文汇报》《中华读书报》也发表了一些文字。后中华读书报记者祝晓风先生写
了《“鲁迅稿酬”案与〈两地书〉著作权纠纷》一文,详细报导了关于《两地书》的
这场争论。(此文后编入祝晓风编著的《知识冲突》一书,辽海出版社1999年出版。)
从人文社与周海婴达成的协议看,人文社实际上已承认了《两地书》是合作著作。
李文兵后来在公开场合也承认了《两地书》是合作著作。
四、新版《鲁迅全集》的编注
新版《鲁迅全集》出版了。20016月启动了全集的修订工作, 200511
出版了新的全集,历时四年半。新版《鲁迅全集》是怎样编注本来不应该存在争议
的《两地书》的呢?人们真是拭目以待。
出人意料的是,新版《鲁迅全集》收入《两地书》改定本的全文,而将《两地
书》原信剔除许广平的书信,把鲁迅的书信打乱按时间顺序和致他人的原信一起,
编入书信卷。这种做法,即是无可奈何地承认《两地书》是合作著作,又费尽心计
地把《两地书》视作汇编书它的组成部分是可以任意分拆的。这种心情和意图在新
版全集的《两地书》卷前说明中已有明显的表现,其全文是:
本书系作者与景宋(许广平)19253月至19296月间的通信结集,共收
信一百三十五封(其中鲁迅信六十七封半)由鲁迅编辑修改而成,分为三集, 1933
4月由上海青光书局出版。作者生前共印行四版次。
1956年版、1981品牌策划岗位职责 年版鲁迅全集中,《两地书》的卷前说明是同样的一句话:
《两地书》是鲁迅和景宋(许广平)的通信集,共分三集,初版在19334月由上
海青光书局出版。”对照新老说明,新说明中有一句是十分突出而重要的,即“由鲁
迅编辑修改而成”。这句话可以解释成《两地书》由鲁迅一个物流英文 人汇编修改而成,但这
不合乎事实。这样说有什么证据吗?《两地书》的成书有着两人共同的脑力劳动和体
力劳动的过程,本文前面已说过,是无法否定无法抹去的。这是我对新版《鲁迅全
集》中的《两地书》编注的想法之一。
我的想法之二是:新版《鲁迅全集》中,把《两地书》原信中的鲁迅的信,编入
书信集,而把原信中的许广平的书信弃之不顾,这是不符合我国著作权法的有关规
定的。著作权法规定:“两人以上合作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行
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合作作品整体的著作权。“合作作者之一死亡后,其对合作作
者享有著作权”“如无人继承”“由其他合作作者享有”。许广平是1968年逝世的,
其著作权就保护到2018年。即使到了2018年,出版《两地书》可以不付稿酬,但
任何人无权分拆《两地书》,因作品完整权的保护,是没有时间限制的。
三、新版《鲁迅全集》的做法,不符合鲁迅、许广平的意愿。《两地书》初版之
日起,就已定型,不能增加,不能删略,当然更不能分拆。新版《鲁迅全集》的《书
信》假期计划英语作文 部分的《说明》说:“鲁迅信曾由许广平陆续收集,并于19376月由三闲书
屋出版影印本《鲁迅书简》一册,收书信六十九封;后又于194610月由鲁迅全集

7

出版社印行铅印本《鲁迅书简》一册,收书信八五五封和短片三则。”众所周知,在
出版影印本《鲁迅书简》和铅印本《鲁迅书简》时,《两地书》的鲁迅原信就在许广
平手上,她为什么不把它们编进去呢?因为这样做是勾销了《两地书》这本书,是不
符合鲁迅意愿,她是决不能做的。鲁迅、许广平在天之灵哪里会知道,他们所不愿
做决不能做的事,新版《鲁迅全集》却做了。
四、是否因为《两地书》原信中,许广平的信没有什么重要内容,因而新版《鲁
迅全集》才把它弃而不顾了呢?不是。许广平原信中,有许多重要内容,因政治环境
等原因,为改定本所删去。这在王得后的《〈两地书〉研究》及不少研究者写的论文
中,已有大量的引用和论述。限于篇幅,我在这里只举一例。许广平从找政治团体
到加入中国国民党,到广州后她要看一看而不交出党证,国民党“清党”运动后,
她自动脱党,这个过程只有在原信中才能看到。而鲁迅作为光复会老会员,当光复
会发展成为同盟会,当同盟会发展成为国民党时,他都没有加入,而且保持一定的
距离,因他有自己的看法。但在“国民党”发展为“中国国民党”后,孙中山重新
解释了三民主义,鲁迅有了新的看法,他写了歌颂孙中山的文章,对中国国民党的
一些e和弦 举措,也赞扬、高兴不已。他到中山大学去是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可见,
鲁迅对中国国民党的看法和许广平对中国国民党的态度是完全一致的。这是研究鲁
迅思想发展的重要材料。所以随便乱说许广平原信价值不大,是不合事实的。
五、新版《鲁迅全集》对《两地书》原信这样处理,至今没有人能说出有说服
力的理由。平时待人厚道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资深编审张小鼎先生,这次被推到前台,
200238日的文汇报读书周报上,刊有他回答记者的一段话:“在《两地书》原
信已出版多年的今天,围绕原信要不要收进全集,如何收法,学术界展开了争论。
本着实事求实的精神,为适应今天众多读者、研究者的需要,寻求一种科学稳定的
编辑方案势在必行,目前专家们倾向于这样一个方案:《两地书》是鲁迅生前编定仍
保留不动;《两地书》的原信(不包括许广平写给鲁迅的信)按年月顺序,打散插入《书
信》卷。”张兄的话只说出了打算怎么做,却没有说出何以这么做的理由,而“实事
求是的精神”“众多读者、研究者的需要”“科学稳定的方案”都是套话式的空话;
而且文中还夹着一句错话,即“《两地书》是鲁迅生前编定”,应改为“《两地书》是
鲁迅许广平编著而定”。尽管张兄是出版社把他推到台前来的,但是总多少是以个人
身份说的吧。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完全是代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新版鲁迅全集的《说
明》吧。《说明》中这样说: “鲁迅写给许广平的书信,作者于1934年将其中的大
多数作了删增修改,编入《两地书》出版同时,又抄录原信保存。鉴于《两地书》
所收书信与原信差异较大,已成两种不同的文本,这次将所存六十八封原信重行收
入,同其他信件一起按时间顺序编排。”这里也只是说了做法,但也没有“说明”何
以要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原信差异较大,已成两种不同的文本”那为什么不把《两
地书》原信全部收入全集,而要撕成两半来处理呢?并非张兄和《说明》的执笔者在
表达上有什么欠缺,实在是这件事没有多少令人信服的道理。
六、在搜索枯肠找不出《两地书》原信如此处理的理由后,我心里倒冒出了可
能会有的两种动机:①为出版社省点稿酬。只收鲁迅的信,鲁迅已死五十年以上,可

8

以不付酬,如同时收入许广平的信,成了《两地书》原稿,那得同时付两人的稿酬。
何况出版社过去是说过“鲁迅全集可以不收《两地书》“鲁迅全集只收《两地书》
中鲁迅的信”,现在在《两地书》原稿上就实现了这种想法了。但要不要付稿酬,应
该按著作权法的规定来处理,而且《鲁迅全集》十八卷,《两地书》改定本和原信合
起来才一卷。十七卷不付酬只赚钱,为了一卷要付点稿酬(据说不过是百分之十的版
税率),竟把一本著作撕去一半而残缺不全,世人会怎么议论呢?②长期以来,由于
种种原因,有些专家和出版社的人员,对周海婴先生的某些言论和举措,就是看不
入眼。他们可能肚子里会说:“你想钱吗?偏不给你!”其实如果冷静下来想想,这钱
是法定范围内的事,并非非分之得,何必计较呢?这两点猜测,但愿都是“以小人之
心度君子之腹”。但我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诚恳地希望,“君子之腹”中的道理,能
否亮给我们看看呢?
七、那么,新版《鲁迅全集》对《两地书》原信,怎样处理较好呢?我的浅见有
两种办法:①全集中不收入原信。《两地书》定稿本经鲁迅、许广平修改增删,和原
信已有很大不同,但主要内容毕竟是一致的。全集收了定稿本不收原信,谁也不能
指责“全集不全”。而且全集不收原信,也为读者减轻负担。广大读者最需要读的是
鲁迅的作品,现在占全集总字数不到一半;另一半是书信、日记、年表、索引和注释,
是研究者们所需要的。不收原信,既减轻一般读者的阅读负担,也减轻购买时的经
济负担。至于研究者们需要原信本,除已出版影印本、排印本外,而且还可以出注
释本;②全集中如一定要收入原信本,那应该收入完整的原信,即鲁迅的原信和许广
平的原信都应收入,它本来就是一部已由鲁迅、许广平定型的著作的原稿(或是原稿
的原稿),是没有分撕两半的理由的。一部著作有两种以上稿本都收入全集,已有过
先例。如《章太炎全集》收入《书》初刻本、《书》重订本和《书》的改编本《检论》
三书的内容有很大不同,反映了章太炎在三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思想和学术思想的变
化和发展。《章太炎全集》的做法,受到学术界的好评。如要将《两地书》原信编入
全集,应和改定本合为一册,以便阅读对照。我以为①、②两种做法,可任选一种。
本人倾向于①的做法。不论采用①还是②的做法,《两地书》之外的鲁、许通信的原
信,可作为《两地书》原信的附录出版。但我绝不赞成新版全集的做法,即将《两
地书》原信一撕为二的做法,这在出版史上是没有先例的,今后明智的人也不会这
么做。


9

形容风大-防诈骗的心得体会

两地书

本文发布于:2023-04-19 15:23: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18890361590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两地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两地书.pdf

上一篇:飘读后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两地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