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白玉微瑕

更新时间:2023-04-19 03:36:01 阅读: 评论:0

冯玉祥故居-感叹时光匆匆的古诗

白玉微瑕
2023年4月19日发(作者:牡丹江大学学报)陶渊明《闲情赋》原文译文(2)
陶渊明《闲情赋》原文译文
首椰子肉 先,《闲情赋》对男女爱情大胆泼辣、生动细腻的描写,对后
世写男女之情的作品有深刻影响,提供了丰富经验。杨升庵说:“陶
渊明《闲情赋》‘瞬美目以流盼,含言笑而不分’,曲尽丽情,深入
冶态。裴硎《传奇》、元氏《会真》,又瞠乎其后矣。”他只提到了
裴硎和元稹,其实《闲情赋》在历代文学家中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真可谓衣被作家非一代也。
其次,《闲情赋》在语言风格上也很有它的`特色,迥异于陶集中
的其他诗文的风格。众所周知,陶渊明在运用语言上朴实无华、清新
自然,在描写农村景物与生活时甚至引用农民的口头语言。而此赋的
语言,适应其文体的特点和内容的需要,一改其语言风格的常态,变
得缠绵悱恻、富丽华美、柔婉多姿。如写佳人仪态、美貌只用廖廖数
语“瞬美目以流盼,含言笑而不分”、“神仪妩媚,举止详妍”便把
佳人楚楚动人的神态及内心世界,合盘托出了。特别是写“余”追求
佳人失败后的复杂心绪时,“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令人
叫绝;写思念而不得见时丧魂失魄的样子,“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而
无攀”,再确切不过了。
再次,《闲情赋》构思奇特,抒情细密,丝丝缕缕充满张力,如
水波层层相涌,高潮处汹涌奔腾,回落时仍有暗流回还,绵延起伏,
终而不绝,纵然情愿一个人 “憩遥情于八遐”,留下的却是余波未平,读来令人
回肠荡气,感慨万千。
最后,《闲情赋》中的景物描摹、声光细节,无不细腻工巧,配
合近似影视分镜头般的心理刻绘,达到了情景交融高度和谐的程度。
“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鸟凄
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于是悲从中来:“悼当年之晚暮,恨兹
岁之欲殚”。由此可见,陶渊明不愧为写景抒情的大手笔。
在陶渊明的全部创作中,唯独这篇《闲情赋》是吟咏爱情的,虽
然陶渊明作此赋的主观动机是防闲爱情的流宕。陶渊明以他“不狎世”

的率真和洋洋洒洒的“愿”“悲”,将人间俗世的儿女之情尽兴地倾
吐出怀,展现了自己真率自然的美好人格,同时在客观上它成为了一
篇虽非空前亦乃绝后的爱情赋。
《闲情赋》与《归去来辞》的承接与照应
纵观陶渊明的作品,《闲情赋》一文就思想内容而言与陶渊明其
余的作品也是紧密相关的,这一点突出地反映在了该文与《归去来辞》
一文的承接上。在《闲情赋》的第三我的心情 段中,陶潜决定放大面额纸币 弃爱情,回归
田园。里面描写他的心情特别迷惘、迷茫,好像在大沙漠里没有水,
没有出路,最后他决定把这些感情扔掉。在这篇文章中,爱“契契以
苦心”给作者带来的忧愁和痛苦胜于快乐。这中间盲目的情、色也好
(“在衣而为领”),高尚的情感也好(“在木而为桐”),都让作者“拥
劳情而罔诉”,不知所措。这种独愁和失落(“独悁想以空寻”),也不
能给作者任何满足感。在这一段描写中,陶渊明决定回归田园,引用
《诗经》、《论语》、《楚辞》中的象征。比如,作者决定把自己藏
起来,以大自然为保障:“翳青松之余阴。”在这里,作者所提出的
青松,有道德高尚的含义。以青松代表君子,是中国文学中常见的修
辞方法。孔子就说过,青松是一种强壮的、令人尊重的树:“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左芬也在她的赋里把自己比喻成青松,为了
表示出她的高尚品德:“若君子之顺时。又似乎真人之抗贞。赤松游
其下而得道。”由此可见,青松在陶渊明的前后都赋有高尚的含义,
而作者如果要把自己藏在青松的树荫之下,那么我们可以猜测,作者
的放弃爱情,是在追求更高的道德。但是,第三段中,大自然也不完
全是道德高尚的象征,也不完全是提供安慰的源泉。大自然也是作者
感叹的对象:“瞻夕阳而流叹。班徽设计图案大全 ”在这中间,关于田园的描写与《归
去来辞》有对比,也有回应。比如说,在《闲情赋》中“日负影以偕
没,月媚景于云端。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销售实习周记 ”所表达的意思,
是作者为太阳落山而哀悼,可是在《归去来辞》中,作者反而把夕阳
写得很正面:“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
松而盘桓”。这里陶渊明的天才显露出来了。他在两篇辞赋里用同一
样的情景:月亮出来,太阳落山,鸟归巢,来表达出两种截然相反的

情感。在《闲情赋》里,太阳落山是一种负面的情景,因为日头
“没”,鸟归巢,也是孤独的,是孤独的声音和意象。最后的一句
“兽索偶”,指的是别的动物同作者一样也找不到伴儿,孤独而不还。
《归去来辞》中同样的描写,却可以用来表达积极、热烈的情感态度。
云从山间出来,鸟飞累了而归巢,反而表达出一种舒服的安慰。同样,
太阳模模糊糊的,看不清“将入”,作者就抚摸着青松。这里我们又
见到青松,道德高尚,给隐士以安慰的一个东西。由此可见,陶渊明
在两篇辞赋中,以同样的景物来抒情,正可以说明:《归去来辞》是
《闲情赋》的一个比较对象,也是它的回应!
这种回应或者说回音,在两篇辞赋中具有一问一答的作用。《闲
情赋》因为在时间上比《归去来辞》写得更早,那么《闲情赋》里的
情景就是问,《归去来辞》中的描写则是答。在《闲情赋》里,为了
表达他的哀悼,作者用秋冬两个季节的描写,来渲染一种悲哀的气氛:
“叶爕爕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可是在《归去来辞》中,陶渊明
则引用春天的例子,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归去来兮”的兴奋:
“农人告余以春及……木欣欣以向荣,泉涓玫瑰花花语 涓而始流。”大自然不但可
以表达出完全不同的情绪,也在两篇文章里,让读者感觉到两者之间
不绝如缕、前后承接的关系。所以,我认为,《归去来辞》在语言上
和意义上与《闲情赋》都有密切的联系。陶渊明用华丽流畅的语言,
把两篇文章的写作风格,委婉地连接起来了。
在《闲情赋》里,陶渊明找不到出路:“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
以无攀。”可是在《归去来辞》中,陶渊明是有办法,有出路的: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而且险峻的山崖,反而没有《闲情赋》里
的“无攀”之山那样可怕,甚至是完全可以克服的:“登洛阳盆地 东皋以呼
啸”。两相比较,这么多相互照应的例子,读者可以很清楚地意识到,
这两篇文章是有内在的连贯性的。也可以说,在《闲情赋》里,陶渊
明一方面是在自然中找能够安慰他的青松之余荫,可又感叹时间的流
逝和前路之长远:“神飘飖而不安”;可是在《归去来辞》中,“寔迷
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他特别坚定,知道前路不远,也知道以
前感情的“非”,现在的决心才是——“是”。在《闲情赋》最后,

陶渊明最终因为难过(“徒勤思以自悲”),就觉得应该放弃这些让他难
过的情绪:“寄弱志于归波”。由以上的分析来看,陶渊明的《闲情
赋》并不是萧统所说的“白玉微瑕”,也不单单是鲁迅所称赞的“自
白”,更是体现了陶渊明内心挣扎的一篇文章。里面的感情是陶渊明
生活中真有的感情。无论是“弱体难安”这种跟他人有关的忧愁,还
是“兽索偶而不还”这种对自己孤单的感叹,陶渊明的感情都延续到
了《归去来辞》,也在此中得到回应。这样,也许陶渊明的《闲情赋》
可以在《陶渊明集》中占有一席之地。

感谢有你作文600字-与春天有关的成语

白玉微瑕

本文发布于:2023-04-19 03:3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18465611581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白玉微瑕.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白玉微瑕.pdf

上一篇:气温年变化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白玉微瑕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