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炎帝文化

更新时间:2023-04-19 03:27:59 阅读: 评论:0

科学价值-安全教育培训

炎帝文化
2023年4月19日发(作者:消防演练作文)2010年第2期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
No.2,2010
(总第62期)
JOURNALOFHUNANADMINISTRATIONINS】rITUTE
GeneralN0.62

文史研究・
综论炎帝文化的传承价值
李晖 ,朱建军
(1包装盒展开图 .中共炎陵县委,湖南炎陵412500:2.中共炎陵县委党校,湖南炎陵412500)
摘要: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他在远古时代所创造的伟大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是
华夏凝聚的精神纽带,是治国理政的政治镜鉴,是道德建设的国粹经典,是启蒙教化的国学教义,是中华复兴
的动力源泉。
关键词:炎帝文化;传承价值;研究综论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9—3605(2010)02—0108—05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
的旱粮作物文化。前者的创始者是炎帝部落,后者创
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
始者是黄帝部落,炎帝文化和黄帝文化都是中华文
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
明之源,但因炎帝时代早于黄帝时代,因此,从时序
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
角度讲,我们可以理解炎帝文化是中华文明最早最
体现时代性。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
原始的源泉。
在远古时代创造的伟大文化,成为五千年中华文明
传说始祖炎帝神农氏在长期的实践中,进行了
的重要源头。对中华文明母文化之一的炎帝文化传

系列的创造,对中华文明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承价值的研究,新时期以来一直为党和政府及学术
被后世尊称为农业之祖、医药之祖、商贸之祖、音乐
界所关注和重视,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共识和成 之祖、茶叶之祖……
果,但由于炎帝文化的深人研究起步较晚,尤其作为
1.首创农耕制,教民稼穑,被尊为“神农”、“田
炎帝所在地区对这一研究尤显肤浅和滞后。本文试
祖”、“先农”。《周易・系辞下传》记载:“包牺氏没,神
图通过对炎帝文化的传承价值做一综合论述,以推
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动其研究的深入与进步。
盖取诸益”。《竹书纪年・前篇》载“神农作耒耜。”《管

子・轻重》载“神农氏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

炎帝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文化
基因价值
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淮南子・修务训》载:“古者
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蛇之肉,时多疾病毒
“民以食为天”。中国社会发展在史前社会(主要
伤之害,于是神农氏始教民播五谷。”《风俗演义》传
指石器时代),是以农立族;进入文明社会后是以农
“神农悉地力种谷蔬。”以上记载,以及湖北京山屈家
立国。所以农业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始终占有极其
岭、湖南彭头山遗址发现的稻谷,都证明炎帝是最早
重要的的地位,甚至决定性的的作用。因此中国农耕
教人种植“五谷”、水稻和蔬菜的人,同时是创造我国
文化的创立是中华文明的源头。而这种源头有二:一
最早的农耕工具“耒耜”的人。因此他是农业之祖,
是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以栽培稻作物为特征的稻作
2.遍尝百草,以疗民疾,被尊为“医王”、“药王”。
文化。一是以黄河流域为代表的栽培粟作物为特征
《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
收稿日期:2009—11-10
作者简介:1.李晖,女,湖南桃江人,中共株洲市委副书记、炎陵县委书记;2.朱建军,男,湖南炎陵人,中共炎陵县委党校校长、高级讲
师、炎帝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炎帝文化。
1O8

民知避就,当此之时,一日遇七十毒。”《史记》记载
文化认同的过程,这种认同,至今仍是维系民族团
“神农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帝王世
结、国家统一的牢固精神纽带。费孝通指出“几千年
纪》载:“神农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天伤人命”。《广
来,炎黄二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兴和统一的象征,
博物志》记载“神农如究患脉,辨药性,制针炙。”以上
记载说明炎帝在远古时期,深入崇山峻岭采药,尝百 力,发挥了具大作用。”
草,发明了中草药,并首创了切脉诊病法、针炙学,在
医学方面有着重大的开创性贡献。后人总结他的经
于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和增强凝聚力、向心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一直尊奉炎黄为共同始祖,
验写成了中国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一直促进
以炎黄子孙而自豪,形成了浓厚炎黄文化底蕴的爱
国主义。在敬祖爱国的口号下,一切认同炎黄始祖的
着我国医药学的发展。
3.日中为市,首辟市场,被尊为商贸之祖。《周
易・系辞下》载:“炎帝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 族情感,激发和增进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我们可以
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北宋大史学家司马光
《古录》记述:“炎帝以一人所为,不足以自养,必通功
易事,贸廷有无,乃教民日中为市。”《竹书纪年・前
编》亦载:“炎帝首创日中为市”。以上记载说明炎帝
神农氏首创了商品交换市场。而日中为市,是我国货
币、商贸发展的起源和基石。
4.削桐为琴,以通天下,被尊为音乐之祖。《桓
谭新论》载:“琴,神农造也。”“昔神农氏继伏牺而王
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于是削桐为琴,练丝
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Tq书纪年・前
篇》载:“炎帝作弦琴”。以上记载表明炎帝神农氏创
造了音乐,对文化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起了巨大的发 教,并且被外来的侵略和内战所干扰,但是它却是统
轫与推动作用。
5.发明茶叶,创造“国饮”,被尊为“茶祖”。《神
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
而解之。”其中的荼,即为茶。“茶圣”陆羽在世
界上第一部茶学与茶文化著作《茶经》记载:“茶之为 人,只是籍贯不同而已。又比如在中国北方活跃了数
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以上记载证实,炎帝 百年的鲜卑族,以及后来的辽、金均祖述“炎黄”
神农氏为了让广大老百姓能够安全饮食,严防因饮
食不当引发疾病,亲自尝百草,辨别百草的可食用
性,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了茶及茶的药用功效,为后
世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9年“中华茶祖节”暨茶 积贫积弱,但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中华民族团结一
文化论坛祭祀炎帝陵大典在湖南省炎陵县隆重举
行,炎帝“茶祖”得到了海内外茶学界和社会的广泛 国共两党在带领各族人民共同抵御日寇的侵略上最
认同和拥戴。
此外炎帝神农氏绩麻为布、《连山》衍易、弧矢宣
威、制陶冶斧、煮海为盐、分时立节、度地经土、明堂
吉礼、相土安居等等伟大功绩,都对中华文明发展起
到了启蒙发端作用。 明称之为“炎黄文化”,同时真诚地希望中华文明能
二、炎帝文化是华夏凝聚的精神纽带——民族
认同价值
炎帝文化的形成,经历了血缘认同、政治认同和
爱国人士和华人都可以超越阶级、阶层、党派的信仰
差别,为同一祖先的血脉相连,生发出血浓于水的民
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起来,共同为实现民族
振兴而努力。
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化的文明,炎帝和黄帝一
直被视为中国绝大多数民族的血缘始祖,中华文明
的人格象征。千百年来,我国各族人民在敬祖爱国的
旗帜下,超越阶级、阶层、党派的信仰差别,反对分裂
和战乱,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融和、交流和团结。
在中国历史上,尽管有少数民族建立政权,但正
如美国历史学家海斯在《世界史》“不变的中国”中说
的那样:“很多世纪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相当坚固和
稳定的帝国;虽然那个帝国包括了不同的种族和宗

的,被一种渗透到学生个人目标怎么写 各部分的共同文化团结在一
起。”比如清朝尽管是满族建立的,但清朝的民族认
同感却很强烈。雍正帝曾说,满族居住在黑龙江流
域,就象汉族居住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一样,都是中国
二帝。
在近代,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中华民族一度
走到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当时尽管中国
致,同舟共济,共同抵御外侮,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
为典型的体现了这一点。
今天,所有的炎黄子孙,尽管分布天涯海角,尽
管信仰有别,但始终有一个认同和一种共同的情感:
自己是华夏民族的后裔,是“炎黄子孙”,并把中华文
够永久地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大放异彩;都有着一
种共同的情感:同一位祖先,血浓于水;共一个中华,
情重于山。大力弘扬包括炎帝文化在内的“炎黄文
化”可以最广泛地把海内外炎黄子孙联系、团结起
109

来,促进和推动中华民族的昌盛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当今世界正处在多极政治力量并存阶段,维护
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是时代的强音。中华民族若想免
除国家分裂,民族崩离的苦难,迅速走上富民强国之
史演变过程。古籍载炎帝“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腊祭,
以报天地”(《三皇补》)。(《淮南子・主术训》);还记其
“削桐为琴,练丝为弦”(《路史》),作“下谋”(《竹书纪
年》)、“扶犁”(《孝经援神契》)之乐,“以通神明之法,
合天地之和焉”(桓谭《新论》)。可见,炎帝是一位深 路,就必须以民族大义为重,妥善处理民族关系。
2.坚持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炎帝是民本思
制耒耜,教民稼穑,发明医药,以疗民疾,首创市场, 裂,早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
步发挥炎黄文化的精神纽带作用,加强海峡两岸
现阶段,顺应时代要求,大力弘扬炎黄文化,
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重要性并身体力行的远古贤王。

相互了解和交流,对于增进民族团结,反对“台独”分
想的首倡者和最早实践者。炎帝“怀其仁诚之心”,
意义。
三、炎帝文化是治国理政的政治镜鉴——政治
资鉴价值
炎帝神农时代是传说中的“大同”世界。《礼记・
礼运》篇中对这种社会作了这样的描述:“大道之行
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
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残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
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而乱贼而不作,故外户不
闭,是谓大同。”
炎帝神农时代的“大同”社会,备受后人的推崇。
《淮南子・主术训》说:昔神农之治天下也,神不驰于
胸中,智不生于四域,怀其仁诚之心,甘雨时降,五谷
蕃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月不时考,岁终献功,以
时会谷,祀于明堂。”《新语・无为》说“民畏其威而从
其化,怀其德而归其境,美其治而不敢违其政,民不罚
而畏罪,不赏而欢悦。”《尸子》亦记载帝尧说“朕之比
神农,犹旦之与昏也。”追求“大同”理想,成为中国历 炎帝神农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古代先贤圣君,道德
史上一个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传统,不仅是为孔子 高尚,以德治天下,史书称他“有圣德”,德厚如神。在
以后儒家学者所追求的最高社会理想和人生境界,
而且是一些仁人志士为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而献身
的一种思想动力。从晋文学家陶渊明在世外桃花源 秋》载:“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以
中寄托了的社会理想,到近代革命家孙中山以“天下
为公”的社会理想,再到我们正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都与炎帝神农的大同世界,一脉相承,同出一辙。构
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共同的社会理想。虽然炎帝神农
氏所处的朴素的和谐社会是我们今天所要构建的和
谐社会的雏形,但炎帝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更能
加强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决心和信心,对促进
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谐天”思想。炎帝“始作 会不可缺少的道德文化底蕴。
耒耜,教民耕种”,是农耕文明的发端。从生态角度
看,农耕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 诸候夙沙氏煮海为盐。不从帝命,炎帝益修厥德,
110
互通有无……大大地改善了民生,减少了民众疾苦。
《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
而不辍。《吕氏春秋》说“(神农氏)身亲耕,妻亲绩,
以见致民利也。……上世之王者众矣,而事皆不同。
其当事之急,忧民之利,除民之害同。”这种“忧民之
利,除民之害,致民以利”的“民本”思想一直影响着
中国文化发展,对执政者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贵和尚中的“公平”思想。炎帝神农时期的“大
同”世界是“无相害之心”的原始共产主义时期,朴素
的和谐社会,坚持以“和”为贵,公平公正。 L记.
运》中记载的说明当时是彻底的公有制,虽然物质贫
乏,但人人平等,财产公有,人与人之间诚信友爱,
产生活安定有序。人们生活在一种和谐、融洽的社会
环境里,互相关心帮助而不是欺诈、坑害。这种贵中
尚和的“公平”思想,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
想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师承意义。
四、炎帝文化是道德建设的国粹经典——社会
道德价值

定意义上堪称中华五千年文明礼仪之邦的师祖。
《史记・天官书》云:“赤帝行德,天牢为之空。”《吕氏春
义,不赏而民勤,不罚而邪正,此神农皇帝之政也。”
《越绝书》:神农不贪天下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自
贵于人,而天下共尊之”。《淮南子》云:“神农之治天
下也……,养民以公,其民端悫,不忿争才财足。”“因
天地之贡资而与之和同,是故威厉不用,法省而不
烦。”因此在他的管辖范围内,“南到交趾,北至幽燕,
东至阳谷,西至三危,莫不听从。”
炎帝文化蕴涵了许多优良传统美德,是当今社
1.自省修德。《增补资治约纲鉴》载:“炎帝之世,

沙我之民自攻其君,而来归其地。”《商君书・更法篇》
类》记载:神农之教日:“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
载“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以上
或受其饥也;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
记载表明炎帝神农氏十分注意自省,当遇到问题时
矣。”故身亲耕,妻亲绩”。古书还说他“夫负妻戴,
首先想的是自己的道德是否足以服众。
治天下。”神农这种教风,后来成为农家一派的学风。
2.寡欲养德。《淮南子》日:“神农之初作琴也。
以归神,及其淫也,反其天心。”桓谭的《新论》说:
“琴,神农造也。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吕
如战国时的许行,就在于踏实地奉行神农之教。
3.重视德育,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越绝书》
称:“昔者神农之治天下,务利之已矣,不望其报,不
氏春秋・诚廉》载:“昔者神农之有天下,时祀尽敬而
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之;不以其智能自贵于人,而
不祈福。其于人也,忠信尽治而无求焉。乐正与为正,
天下共尊之。”从精白 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原始氏族的集
乐治与为治,不以人之坏自成,不以人之庳自高也。”
以上记载,表明炎帝神农氏十分注意节制人的情感、
欲望,寡欲养德。
3.以身行德。炎帝是以身行德的典范。他“不贪
天下之财”、“不以其智能自贵于人补的成语 ”,不以首领帝王
之位而安享福禄。他始终以民众利益为重,不畏艰
险,身体力行,致力于制作生产工具,发展农业,发展
医药等等,终因为民治病而崩,终生奉献。他的身上
蕴含着“身体力行,民众第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称:“神农耕而作陶”。炎帝神农氏命郴天作乐曲名
的高尚道德。
4.推己及人。《路史后纪・禅通纪》载:“(神农氏)
又设教日:民为邦本,食为民天。农不正,食不充;民 画教育,不但促进了当时的生产,同时也丰富了人民
不正,用不衷。士丁壮而不耕,则受其饥;女当年而不 的文化生活,繁荣了文化艺术。据资料表明,新石器
织,则当其寒。不贵难得之货,不器亡用之物。”这一
记载,深刻揭示了炎帝神农氏推己及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道德思想。
五、炎帝文化是启蒙教化的国学教义——教育
启蒙价值
《汉书・食货志》记载:神农时“食足货通,然后国
实民富,而教化成。”《淮南子》云:神农“教化如神”。
以上记载表明炎帝神农氏为了延续人类的生存,把
生产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传给下

代,于是开创了原始社会的教育,并留下宝贵的教
育思想和教育素材。
1.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为教育目的。《尸子》
记载:“有虞氏身有南亩,妻有桑田。神农氏并耕而
王,所以劝耕也。”为解决物质生活问题,最迫切的教
育任务是把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以及生经验传授给 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
后代,把每一个成员培养成生产劳动者。通过炎帝神
农氏的辛勤劳动,使教育更好地为农耕经济服务,从 力、凝聚力、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而促进经济发展。
2.坚持身体力行,以身示范的教育方法。炎帝
神农时期,没有学校,因此教育活动主要是在生产劳
动的实践中以言传身教的形式进行。《吕氏春秋・
体经济,形成了原始人的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思想
品德,炎帝经常以此教育人民,并且以身作则。《淮南
子》记载他“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
就,一日而遇七十毒。”
4.坚持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刘子新
论》称:“神农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
下。”《世本・作篇》记载:“神农作琴。神农氏琴长三尺
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日宫、商、角、徵、羽”。《周书》
《扶犁》,作诗歌名《丰年》,并教导人民跳舞。以上记
载表明炎帝神农时期有很好的体育、音乐、舞蹈、
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陶器上的图画色彩
鲜明,形态生动,具有写实的风格,艺术价值很高。
5.炎帝文化包含丰富的教育素材。炎帝文化博
大精深,包含着丰富的远古生产生活知识、考古、民
俗、历史资料、神话传说和伟大的炎帝精神,是非常
好的教育素材。毛泽东对炎帝文化的教育作用
十分重视,他称赞“夸父逐日”是最好的神话,并在文
章中引用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六、炎帝精神是中华复宝宝多久会笑 兴的动力源泉——精神
激励价值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实践中
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与信仰、性格及心理的总
和,是这个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地繁衍和博物馆英文 发展的活的
灵魂与根本动力。江泽民指出:“有没有高昂的
度。”胡锦涛说:“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
炎帝神农氏及其原始氏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
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凝聚
和铸就了伟大的炎帝精神。伟大的炎帝精神是炎帝
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母体和发
11

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炎帝精神主要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炎帝神农是中华文明
历关于记事的作文 史上最早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典范。他始制末 大家服务的“公仆”。他不顾个人安危,一心为公、为
耜,教民耕种,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日中为市,互通
为了生存和发展,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
3.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炎帝神农时代是原始
共产主义时期,炎帝神农氏作为部落首领,是真正为
民造福而不求回报。《淮南子齐俗训》说他“身自耕,
有无,弦木为弧,剡木为矢,烧陶为器,冶榭而居,
妻亲织,以天下为先”。《淮南子修务训》说“神农憔
桐为琴,练丝为弦,使民宜之……他在远古的蒙昧时 悴”,“圣人之忧劳百姓甚矣”。又说他为了祛除百姓
代,心系人民的衣、食、住、行,勇于探索。从他的功绩 疾病之苦,不惜牺牲生命,亲“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
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开拓进取 甘苦,”经常“一日而遇七十毒”。突出反映了他民主
精神。
2.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白虎通论・五行》说: 4.含弘光大、品物成亨的厚德精神。传说炎帝
炎帝者,太阳也。”《周易》的第一卦为乾,“乾”的精 神农氏牛首人身,以牛为部落的图腾。而“牛”为《周
神用《象传》里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天行健,君子以
自强不息。”这种精神体现在炎帝神农的种种发明创
造中,同时体现在有关炎帝神农氏的神话传说中。如 如神”。“神农之治天下也……,养民以公,其民端悫,
精卫填海”,传说精卫是炎帝的女儿,因失足于海而
失去生命,于是化而为鸟,衔石填海。又如“夸父逐
日”。传说炎帝后人夸父不畏艰难,敢和太阳竞争高
下,以至“道渴而死”。再如“刑天舞干戚”,传说炎帝
乐师刑天和黄帝争斗,头被砍掉了,仍“以乳为目,以 弘光大、品物成亨的厚德精神。
脐为口,操干戚以舞”。“精卫”、“夸父”、“刑天”这些
形象虽为神话虚构,却很好地表现了炎帝神农时代
112
友爱,人人平等、不谋私利、天下为公的崇高精神。
易》第二卦“坤”卦象。坤的精神就是《象传》所说“地
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淮南子》记载:神农“教化
不忿争才财足。”因此“南到交趾,北至幽燕,东至阳
谷,西至三危,莫不听从。”以上记载表明炎帝神农以
其非凡的智慧和过人的能力,施教化于民,造福泽于
众,实现了部落联盟的日臻繁荣、强大,体现了他含
责任编辑:黄有泰

科技传承-450字作文

炎帝文化

本文发布于:2023-04-19 03:27: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18460791581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炎帝文化.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炎帝文化.pdf

上一篇:番薯黄夹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炎帝文化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