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区域地质环境
第一节
气象水文
一、气
象
深圳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具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
深圳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
具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长夏短冬,
具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
长夏短冬,气候
长夏短冬,
气候
温和,雨量丰沛,阳光充足。每年会不同程度受到暴雨、热带气旋、寒冷、高温、
雷暴、冰雹、干旱、大雾、灰霾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
年平均气温约22.5℃,1月平均气温最低14.9℃,最低气温为0.2℃,7月
平均气温最高28.6℃,最高气温为38.7℃。
深圳年平均降水量为1966mm,地域分布自东向西减少,东南部年平均雨
量达2200mm以上,西北部地区只有约1500mm。雨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多的
年份有2747mm(2001年),最少的年份只有913mm(1963年)。
每年4至9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年雨量的84%。其中48%分布于7~9月
(后汛期)。月平均雨量呈单峰型,最多为
月平均雨量呈单峰型,
最多为8月,平均达368mm,最少是1月,
只有30mm。
深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44天,最多的年份184天,最少的年份也有109
天。小雨占总降水日数的68%,中雨占16%,大雨占10%,暴雨以上降水日数
年平均约9.3天。降水日数与降水量一样,主要集中在汛期,4-9月平均降水日
数为97天,以后汛期占51天,第四季度最少,平均只有20天。据水文部门雨
量记录,1997年7月19日,三洲田
日,
三洲田24小时最大雨量达531.7mm,1小时最大
雨量为104.9mm。
年日照时数1933.8小时,太阳年辐射量5225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相对
湿度77%。
深圳受季风环流的控制,常年主导风向以偏东风为主,即盛行风向为南东东
常年主导风向以偏东风为主,
即盛行风向为南东东
和北北东(频率分别为17%和14%)。
深圳市濒临南海,气候明显受海洋影响,台风频繁。台风影响时间为5~12
月,以6~10月较多,尤以7~9月为高峰期。1997年、1999年、2000年每
年两次台风对深圳造成严重影响,深圳均出现6~9级大风及强降雨过程。
深圳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
深圳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
暴雨、洪涝、干旱等。据不完全统计,仅2005
年8月20日连续两日的暴雨,深圳市诱发的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斜坡类地质灾
害达208处,给深圳市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尤其是在4~9
月份的强降雨季节,更是斜坡类地质灾害的频发时段。
二、水
文
深圳市由于近东西向、北东向、
深圳市由于近东西向、
北东向、北西向及近南北向的断裂构造较发育,
北东向、
北西向及近南北向的断裂构造较发育,特别
北西向及近南北向的断裂构造较发育,
特别
是东部地区的断裂构造甚为发育,山体坡度较陡,
是东部地区的断裂构造甚为发育,
山体坡度较陡,切割也较强烈,
山体坡度较陡,
切割也较强烈,地表水系较为
切割也较强烈,
地表水系较为
发育,大小河流共
发育,
大小河流共160余条,集水面积大于
余条,
集水面积大于10km
2
者13条,其中集中面积大于
100km
2
的主要河流有5条。这些河流以海岸山脉为分水岭,以汇入海湾为归宿;
其中分为三大水系:海湾水系、珠江口水系和东江水系。
海湾水系位于本市南部和东南部,计有大小河流120余条,其中流入深圳
湾的主要河流有深圳河、大沙河;
湾的主要河流有深圳河、
大沙河;进入大鹏湾和大亚湾的河流有盐田河、
大沙河;
进入大鹏湾和大亚湾的河流有盐田河、大梅沙
进入大鹏湾和大亚湾的河流有盐田河、
大梅沙
河、小梅沙河、葵涌河、东涌河、西涌河、王母河以及新大河。珠江口水系位于
本市西部,共有40条河流,主要的有茅洲河和西乡河,均注入珠江口内伶仃洋。
东江水系位于北部,有龙岗河、坪山河和观澜河,分别注入东江或东江的一级、
二级支流。这些河流及其支干流在空间上组合成树枝状、放射状及梳状水系。
多年平均径流量18.27亿m
3
,特枯年97%保证率时,年径流量7.67亿m
3
。
雨量较充沛,历年平均降水总量34.22亿m
3
,年径流量较大,但由于降雨时空
分布不均,年际变化较大,加之河流短小,暴雨集中滞留时间短,境内可利用水
资源有限。地下水资源总量6.5亿m
3
/年,年可开采资源量为1.0亿m
3
。全市现
有水库24座,其中中型水库9座,总库容5.25亿m
3
。天然淡水资源总量19.3
3
,约为全国和广东省的1/3和1/4。
亿m
3
,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500m
第二节
地形地貌
深圳市的平面形状呈东西宽、南北窄的狭长形,
深圳市的平面形状呈东西宽、
南北窄的狭长形,东西的直线距离:
南北窄的狭长形,
东西的直线距离:自东宝河
东西的直线距离:
自东宝河
口的滩地西缘至大鹏半岛最东端为282.2km。南北的直线距离:自罗田水库北缘
至蛇口半岛南端为155.2km,至大鹏半岛最南端则为157.2km,南北较窄处,
自雁田水库南缘至莲塘河仅10.7km,最窄处自北部边界至沙鱼涌海岸直线距离
仅6km。深圳市总面积1953km
。
深圳市地貌类型比较丰富,根据地势高低变化,将地貌类型划分为以下五种:
(1)低山和高丘陵:代表300m以上高程区。本区低山高程多为500~700m,
500m以上的山峰共有29座。低山分布在三片,即海岸山脉的东、西两岸和大
鹏半岛。高丘陵高程多为300~400m,主要分布在海岸山脉、大鹏半岛、鸡公
头、羊台山等四片。
(2)低丘陵:代表100~150m的高程区。市区低丘陵的117个高程点,
105~117m的占68%,表明具有较清楚的等高性。低丘陵的分布较分散,但仍
有一定规律,共有三片:即海岸山脉及大鹏半岛;龙岗河与坪山河的分水岭,呈
北东向排列;羊台山周围,呈环状分布。
(3)高台地:代表45~80m的高程区。四级台地中有62%的高程点为65~
81m,三级台地70%的高程点为30~45m,表明台地的齐顶特征。高台地主要
分布于坪山河、沙湾河、观澜河的河谷平原两侧及西部三大水库的库区。
(4)低台地和阶地:代表5~25m的高程区。其中低台地主要呈弧形分布
在深圳市西部及西南部沿海地带,阶地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西北部的河谷。
(5)平原:代表5m以下的高程区。主要包括冲积平原及西部滨海的冲积、
海积平原。冲积平原的高程多为20~50m。但比高小于5m;滨海平原的高程多
为1.2~3.8m。
按主要地貌类型的面积统计,低山和高丘陵占土地面积的17.95%,低丘
陵占30.94%,台地及二级阶地占23.11%,平原及一级阶地(两者的农业地貌
条件相似)占26.45%,其余为陆地的水面。
斜坡类地质灾害多发生于高台地地区,特殊岩土、
斜坡类地质灾害多发生于高台地地区,
特殊岩土、海水入侵地质灾害发生于
西部滨海的冲积、海积平原,主要是人类工程活动所致。
2
第三节
地层岩性
一、地层
工作区地层由沉积地层与火成岩地层共同组成,沉积地层时代有表示手的动作的词 中元古界、
泥盆系、石炭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及第四系;火成岩地层主要
是侏罗系。由于地处莲花山断裂带的南西端,区域构造运动活跃,区域变质作用、
岩浆活动频繁,对地层的破坏明显,造成地层连续性差,缺失多,除中~新生代
地层外,其它各时代地层的岩石多受到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现将工作区地层由
其它各时代地层的岩石多受到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
现将工作区地层由
老至新分述如下。
1、震旦系
震旦系是区内出露的最老地层,分布在宝安区公明北部、
震旦系是区内出露的最老地层,
分布在宝安区公明北部、白花及其西部、
分布在宝安区公明北部、
白花及其西部、福
白花及其西部辅食怎么做 、
福
永—西乡—西丽、梅林—银湖及北部、
永—西乡—西丽、
梅林—银湖及北部、深圳水库北西部等地。
梅林—银湖及北部、
深圳水库北西部等地。为一套陆源碎屑沉
深圳水库北西部等地。
为一套陆源碎屑沉
积,经区域变质作用及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变质岩系。
积,
经区域变质作用及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变质岩系。剖面岩性以变粒岩、
经区域变质作用及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变质岩系。
剖面岩性以变粒岩、黑云
剖面岩性以变粒岩、
黑云
母片岩、条带状混合岩互层出现,夹石英岩、含砾中粒石英砂岩等,为一套砂泥
质碎屑岩变质而成,自下向上,
质碎屑岩变质而成,
自下向上,混合岩化作用有所加强,
自下向上,
混合岩化作用有所加强,底部出现较多的混合花
混合岩化作用有所加强,
底部出现较多的混合花
岗岩,局部见有片麻岩。厚度>1487.4m。
2、泥盆系
泥盆系分布于横岗山子吓、坪山镇南东蜈蚣岭—田头山、
泥盆系分布于横岗山子吓、
坪山镇南东蜈蚣岭—田头山、王母径心背、
坪山镇南东蜈蚣岭—田头山、
王母径心背、大鹏
王母径心背、
大鹏
镇未木岭—钓神山、排牙山—高岭山、
镇未木岭—钓神山、
排牙山—高岭山、大鹏半岛北东局部及南门头一带。
排牙山—高岭山、
大鹏半岛北东局部及南门头一带。测区仅
大鹏半岛北东局部及南门头一带。
测区仅
发育中上泥盆统老虎头组(D
2-3
l)、春湾组(D
3
c)。
老虎头组(D
2-3
l):该群主要分布在山子吓南部、大鹏镇未木岭—钓神山、
排牙山—高岭山、大鹏半岛北东局部及南门头一带,
排牙山—高岭山、
大鹏半岛北东局部及南门头一带,总体呈近东西向展布。
大鹏半岛北东局部及南门头一带,
总体呈近东西向展布。该组
总体呈近东西向展布。
该组
岩性为灰、灰白、灰紫色中—厚层状石英质砾岩、砂砾岩、含砾砂岩、中粒砂岩、
细粒砂岩、粉砂岩和泥岩,局部夹含炭泥质粉砂岩。含丰富的动植物化石,未见
顶底。
春湾组(D
3
c):分布在龙岗区大鹏镇排牙山—高岭山、大鹏半岛北东局部及
分布在龙岗区大鹏镇排牙山—高岭山、
大鹏半岛北东局部及
南门头一带,是一套滨海潮坪相细碎屑岩为主的沉积岩,区域与上覆大乌石组为
是一套滨海潮坪相细碎屑岩为主的沉积岩,
区域与上覆大乌石组为
连续沉积,厚度1418.73m。组内岩石按其粗细变化大致可分为2个大的沉积旋
回,即2个岩性段,每一段都以底部含砾(砾质)细粒石英砂岩(局部砾岩)开
始。第一段较薄,以砂岩为主(约占73%),按其粗细变化又可划分出2个小旋
回:下部(第一小旋回)以黄白色中层状细砂岩为主体,底部含砾(局部砾岩)
夹薄层泥质砂质石英粉砂岩;上部(第二小旋回)自下而上出现3个沉积韵律,
以黄白色底部含砾不等粒岩屑砂岩(局部砾岩)、细粒石英砂岩为主体夹薄层粉
砂质千枚状页岩,顶部灰白色石英细砂—绢云千枚岩与第二段含砾(局部砾岩)
细粒石英砂岩为界。第二段以页岩为主(约占2/3),其次是细粒石英砂岩,少
量粉砂岩,根据粗细变化大致可分出
量粉砂岩,
根据粗细变化大致可分出6个沉积韵律,它们之间厚薄不等,
个沉积韵律,
它们之间厚薄不等,岩性变
它们之间厚薄不等,
岩性变
化不大。横向上含砾砂岩层位稳定,但含砾不均,局部较多可称砾岩。
本组岩石多已变质成变质砂岩、粉砂岩、千枚岩、绢云板岩、斑点板岩,下
部具片理化。
3、石炭系
区内仅出露下石炭统大塘阶,根据岩性、
区内仅出露下石炭统大塘阶,
根据岩性、岩相可分为大赛坝组、
根据岩性、
岩相可分为大赛坝组、石磴子组和
岩相可分为大赛坝组、
石磴子组和
测水组。
大赛坝组(C
1d
s):该组分布于龙岗区北西角清林径水库及其南部,该组未
见顶底,厚度>383m。该组岩性为灰白、灰黄、灰色中细粒石英砂岩、长石石
英砂岩、粉砂岩、
英砂岩、
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和泥岩不等厚互层,
粉砂岩、
泥质粉砂岩和泥岩不等厚互层,夹含炭质泥岩及微薄层—薄层
泥质粉砂岩和泥岩不等厚互层,
夹含炭质泥岩及微薄层—薄层
状粉砂质泥岩与粉砂岩组成的韵律层,底部夹少量泥灰岩。
状粉砂质泥岩与粉砂岩组成的韵律层,
底部夹少量泥灰岩。由一种基本层序叠置
而成,纵向上自下而上砂岩由多变少;
而成,
纵向上自下而上砂岩由多变少;横向上清林径水库一带为粉砂岩、
纵向上自下而上砂岩由多变少;
横向上清林径水库一带为粉砂岩、泥岩夹
横向上清林径水库一带为粉砂岩、
泥岩夹
少量砂岩,向西逐渐变为以砂岩为主夹少量泥岩。该组具水平层理和韵律层理,
属滨浅海相沉积。
石磴子组(C
1
s):该组在龙岗区较发育,广泛分布于横岗、坪山河谷平原区
及葵涌,地表露头少见,
及葵涌,
地表露头少见,多为第四系及第三系覆盖。
地表露头少见,
多为第四系及第三系覆盖。石磴子组为浅海相碳酸盐岩
多为第四系及第三系覆盖。
石磴子组为浅海相碳酸盐岩
夹砂泥质岩,受燕山期岩体影响多已经变质为白色、
夹砂泥质岩,
受燕山期岩体影响多已经变质为白色、灰白色大理岩、
受燕山期岩体影响多已经变质为白色、
灰白色大理岩、白云质大理
灰白色大理岩、
白云质大理
岩及灰、深灰色结晶灰岩。厚度123~680m,与泥盆系为断层接触。
测水组(C
1
c):主要出露在中部龙岗、横岗、罗坊及东部葵涌。与下伏石磴
子组整合接触,本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砂泥质碎屑岩含煤建造,局部夹碳酸盐岩。
依岩性可划分为上、下两段:下段(C
1
c
1
)为一套砂泥质岩夹炭质页岩,局部含
砾,厚度>377.2m;上段(C
1
c
2
)岩石粒度比下段粗,以石英砂岩为主,底部
以砂砾岩或含砾砂岩为标志层与下段分界。厚度>197.1m。
4、三叠系
三叠系仅见上统小坪组(,在工作区零星出露于北西部宝安区观澜~松
三叠系仅见上统小坪组
(T
3
x)
岗一带。小坪组岩性主要为灰、灰白、灰黄色薄层~中厚层状含砾粗粒石英砂岩、
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中细粒石英砂岩。
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
中细粒石英砂岩。上部为紫红色粉砂岩、
中细粒石英砂岩。
上部为紫红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炭
上部为紫红色粉砂岩、
粉砂质泥岩夹炭
质页岩及煤线。底部以砂砾岩不整合于下古生界片麻状细粒二长花岗岩或震旦系
之上,厚度341.1m。
5、侏罗系
侏罗系分布于宝安区公明—光明北部、宝安区龙华北部—龙岗区平湖—布吉
—横岗、梧桐山脉、葵涌北部—坝岗、大鹏半岛东部七娘山等地。是区内发育类
型比较多样的地层,有海相、海陆交互相、湖泊相夹火山碎屑、火山喷发岩等,
与古生界为不整合接触。根据岩性、岩相及古生物依据,可划分为上、中、下统。
1)下侏罗统
下侏罗统仅在深圳市西部宝安区光明镇北部、观澜镇北西部、
下侏罗统仅在深圳市西部宝安区光明镇北部、
观澜镇北西部、龙岗镇与东莞
交界处、葵涌北部有少量露头,
交界处、
葵涌北部有少量露头,与下部石炭系地层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葵涌北部有少量露头,
与下部石炭系地层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上部
与下部石炭系地层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长城导游词 ,
上部
与中侏罗统间为连续沉积。工作区内出露的下侏罗统有金鸡组和桥源组。
金鸡组(J
1
j):本组岩石普遍变质,以斑点板岩、变质砂岩出现,含空晶石、
红柱石及硬绿泥石等变质矿物。岩石中的碎屑一般以细粒级为主,
红柱石及硬绿泥石等变质矿物。
岩石中的碎屑一般以细粒级为主,含长石碎屑较
岩石中的碎屑一般以细粒级为主,
含长石碎屑较
低,一般<20%,普遍含有酸性斑岩岩屑。本组下段由砂岩、泥岩互层组成沉积
韵律,砂岩具斜层理和波痕,波痕的波峰尖、波谷圆,波痕指数6.6~10,为浪
成波痕。斜层理多为水下形成的冲洗层理,
其特点是小层与层系的夹角低缓,
是滨岸环境沉积的主要标志。泥岩产丰富瓣鳃类化石及少量异地埋藏的植物碎片。
水平层理、小型交错层理、透镜状层理、结核及生物潜穴等沉积构造发育,属滨
海—浅海的沉积环境。所发现的瓣鳃类化石大多数是钻泥或底栖的属种,纹饰较
所发现的瓣鳃类化石大多数是钻泥或底栖的属种,
纹饰较
粗,反映它们是生活在水体较浅的环境。本组下段应为滨海—浅海沉积的砂泥质
反映它们是生活在水体较浅的环境。
本组下段应为滨海—浅海沉积的砂泥质
岩。
桥源组(J
1
qy):本组底部以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向上石英砂岩明显增多,
顶部又以长石石英砂岩为主。桥源组之泥岩多为浅灰、灰黑、砖红色。呈夹层产
于砂岩中,层理发育,含硅质较高,出现硅质泥岩。
2)中侏罗统
出露在宝安区观澜—龙岗区平湖—布吉、樟树布、
出露在宝安区观澜—龙岗区平湖—布吉、
樟树布、横岗等地,
樟树布、
横岗等地,与下部地层间
横岗等地,
与下部地层间
多为断层接触,或不整合接触,属内陆湖泊相砂泥质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建造,
厚度巨大,超过3600m,与下统金鸡组间为连续沉积。根据化石、岩性组合、
出露层序划为塘厦组(J
1-2
t)、吉岭湾组(J
2
jl),各组间为不整合接触。
塘厦组(J
1-2
t):塘厦组未见顶,底部被燕山四期花岗岩侵入。可分为三个
岩性段:1~26层为第一岩性段,27~56层为第二岩性段,57~75层为第三岩
性段,三段的岩性变化基本相同,都由夹多层砾岩层的长石石英砂岩或是石英砂
三段的岩性变化基本相同,
都由夹多层砾岩层的长石石英砂岩或是石英砂
岩开始,以泥岩、砂质泥岩结束。呈现由粗到细的沉积特点。每段都夹有十几米
至数十米厚的火山岩或凝灰质岩石。剖面总厚度>2339m。
吉岭湾组(J
2
jl):以石英砂岩为主,底部以含砾石英砂岩、砂砾岩与塘厦组
分界。从底部往上,碎屑粒度由粗变细。上部出现较厚的泥岩及钙质砂岩、粉砂
岩等,夹火山岩。
3)上侏罗统
上侏罗统出露于梧桐山、葵冲笔架山、
上侏罗统出露于梧桐山、
葵冲笔架山、南澳七娘山等地。
葵冲笔架山、
南澳七娘山等地。主要是一套陆相喷
南澳七娘山等地。
主要是一套陆相喷
发的酸性、中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
发的酸性、
中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与下伏地层间为不整合接触。
中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
与下伏地层间为不整合接触。根据火山
与下伏地层间为不整合接触。
根据火山
岩岩性、火山的旋回性等特点,将测区火山岩地层分为热水洞组(J
2-3
r)、南山
村组(J
3
K
1
n)。
热水洞组(J
2-3
r):分布在梧桐山一带,主要由陆相爆发形成一套下粗上细
的酸性火山碎屑岩夹酸性、中酸性熔岩,
的酸性火山碎屑岩夹酸性、
中酸性熔岩,与下石炭统测水组呈断层接触,
中酸性熔岩,
与下石炭统测水组呈断层接触,局部与
与下石炭统测水组呈断层接触,
局部与
中上泥盆统老虎坳组呈喷发不整合。下部以一套酸性含角砾、
中上泥美丽心情的句子 盆统老虎坳组呈喷发不整合。
下部以一套酸性含角砾、含集块的火山碎屑
岩夹流纹岩,局部为英安岩;
岩夹流纹岩,
局部为英安岩;上部以一套流纹质凝灰熔岩及凝灰岩组成,
局部为英安岩;
上部以一套流纹质凝灰熔岩及凝灰岩组成,夹少量
上部以一套流纹质凝灰熔岩及凝灰岩组成,
夹少量
流纹斑岩,与下部主要区别是角砾含量少,火山碎屑粒度较细,熔岩成分增加。
南山村组(J
3
K
1
n)
:分布于葵涌笔架山、南澳七娘山一带。笔架山的南山
村组火山物质与梧桐山区基本相同,但笔架山火山碎屑多见有玻屑,
村组火山物质与梧桐山区基本相同,
但笔架山火山碎屑多见有玻屑,岩屑以酸性
但笔架山火山碎屑多见有玻屑,
岩屑以酸性
斑岩为主;七娘山的南山村组以流纹质凝灰岩为主,
斑岩为主;
七娘山的南山村组以流纹质凝灰岩为主,夹有
七娘山的南山村组以流纹质凝灰岩为主,
夹有4层砂泥质碎屑岩,夹
层砂泥质碎屑岩,
夹
层厚度103m,层理发育,砾石呈磨圆状,是水下沉积的产物,显示了该区至少
有4次火山喷发间断。
6、白垩系~古近系
白垩系~古近系分布在工作区东部龙岗区坑梓镇~三棵松水库、王母下沙、
白石洲东局部地区。白垩系在工作区见下统官草湖群(Kg)、上统南雄群(Knn),
白垩系~古近系为丹霞组(KEd),岩性为陆相红色盆地粗碎屑沉积岩,与下伏
地层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官草湖群(Kg):见于王母下沙,为一套山间湖泊相粗碎屑岩夹火山岩,产
植物化石,厚度>211m,岩性为紫红色复成分砾岩,中—厚层状,单层10~60cm,
层理发育,层面平。由粗变细的沉积韵律清楚。砾石含量达80~90%,大小一
般3~30cm,以4~10cm为主。分选性差、大小混杂,局部可见直径达60cm
的硅质岩砾石。砾石多呈滚圆状、次圆状、棱角状。砾石成分复杂,有片理化石
英砂岩、粉砂岩及硅质岩、砂砾岩、细砾岩、灰黑色泥岩、硅化岩、酸性斑岩等,
个别见细粒花岗岩及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等砾石。胶结物为长英质、
个别见细粒花岗岩及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等砾石。
胶结物为长英质、泥质,
胶结物为长英质、
泥质,少量钙
泥质,
少量钙
质及同砾石成分相当的细小岩屑。局部长轴状砾石富集处可见砾石具有一定的排
列方向,与层面斜交,夹角20~30,具有定向水流搬运特点。
火山岩以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夹层出现,为陆上喷发形成的产物。
三水组(K
2
ss):出露于白石洲东部,为一套洪积相砂砾岩,厚度>70m。
本群未有控制剖面,岩性为花岗质砾岩、花岗质砂砾岩。砾石成分以花岗岩为主,
少量酸性斑岩及变粒岩、硅质岩、硅化岩、钾长石、石英等,胶结物成分为相同
成分的细小碎屑、泥质和云母。砾石含量达50%以上,大小不一,砾径2~10cm,
多呈棱角状、次棱角状,排列无规律,属洪水冲积的产物。
:本套地层出露于龙岗区坑梓镇~三棵松水库、清林径水
丹霞组(K
2
E
d)
库北侧。丹霞组岩性为一套陆相紫红色含砾砂质粉砂岩和砂质砾岩组成,与下部
丹霞组岩性为一套陆相紫红色含砾砂质粉砂岩和砂质砾岩组成,
与下部
地层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总厚度1379m。岩石呈紫红色,一般由含钙、铁的
泥质胶结的含砾砂质粉砂岩和含砾粉砂岩、砾质粉砂岩、细砂岩、泥岩等组成。
依岩石组合特征,自下而上可分为二段。
依岩石组合特征,
自下而上可分为二段。下段为紫红色砂质砾岩,
自下而上可分为二段。
下段为紫红色砂质砾岩,中部夹含砾粉
下段为紫红色砂质砾岩,
中部夹含砾粉
砂岩薄层或透镜体;上段是紫红色含砾钙质粉砂岩夹砂质砾岩、砾质粉砂岩夹细
上段是紫红色含砾钙质粉砂岩夹砂质砾岩、
砾质粉砂岩夹细
砂岩、含砾砂质粉砂岩与砂质砾岩互层或呈夹层。
丹霞组砾岩中的砾石成分有碎屑岩、灰岩、火山岩、花岗岩、石英岩,砾石
大小0.5~10cm,次棱角~次滚圆状,砾石含量不均,
次棱角~次滚圆状,
砾石含量不均,高处
砾石含量不均,
高处50~60%,低处5~
10%。砾石长轴多顺层排列,发育斜层理及交错层理,具有下粗上细的韵律层,
表明处在近陆源区的盆地边缘,属洪积扇相沉积物。
7、第四系
测区第四系分布比较广泛,主要沿河流水系及沿海地区分布。
测区第四系分布比较广泛,
主要沿河流水系及沿海地区分布。依据其发育特
主要沿河流水系及沿海地区分布。
依据其发育特
征,沿海区可划分为2个组级岩石地层单位:礼乐组、桂洲组,内陆仅发育大湾
镇组。此外,还有时代、岩性未分的残积层。
礼乐组(Q
l
):该组主要分布在宝安区沙井、松岗一带,根据沉积物和岩性
组合特征,分为3段:石排段、西南镇段及三角层。石排段岩性为一套河流相沉
积的灰白色或灰黄色粗砂、砂砾层,
积的灰白色或灰黄色粗砂、
砂砾层,局部夹风化砂质粘土,
砂砾层,
局部夹风化砂质粘土,为工作区第四纪最底
局部夹风化砂质粘土,
为工作区第四纪最底
部沉积。砂砾层中的砾石成分多为石英,砾径2~10mm,次棱角状、次圆状,
厚度14~26.30m。不整合于下伏基岩之上,表明了当时为河流冲洪沉积环境。
1
西南镇段岩性为一套海进期沉积的深灰、浅灰、
西南镇段岩性为一套海进期沉积的深灰、
浅灰、灰黄色含淤泥质细砂、
浅灰、
灰黄色含淤泥质细砂、中细
灰黄色含淤泥质细砂、
中细
砂,夹深灰色砂质淤泥及粉砂质粘土互层,上部夹粗砂层,厚度3.0~6.04m,
偶见河口—滨海区的有孔虫,表面沉积环境为海积—冲积过渡的滨海相沉积。
三角层为一套黄、红、白等颜色花斑状砂质粘土、粉砂质粘土,上部为浅灰、
灰黄色砂质粘土及淤泥质粉砂薄层,厚度
灰黄色砂质粘土及淤泥质粉砂薄层,
厚度1.85~2.36m。为海退后暴露地表风化
剥蚀的产物。本组C
14
同位素年龄值为30360580,时代属晚更新世。
桂洲组(Qg):该组主要分布在宝安区沙井、福永、松岗一带,根据沉积物
和岩性组合特征,分为3段:横栏段、万顷沙段及灯笼沙段。
横栏段岩性为一套海进期沉积的深灰、灰黑色淤泥、
横栏段岩性为一套海进期沉积的深灰、
灰黑色淤泥、粉砂质淤泥夹粉砂及粉
砂质粘土薄层。淤泥较纯,含腐烂或半腐烂片状的贝壳,大小一般在0.5~8.0cm。
底部含腐木枝叶,厚度3.25~4.06m。为海进期的河口—滨海相沉积。
万顷沙段岩性为一套深灰、浅灰、灰黄色淤泥质细砂、粉砂为主,局部夹灰
黑色含贝壳砂质淤泥及淤泥质粉砂,底部含少量炭质及腐木根叶,厚度6.5~
5.63m,属河流—滨海相沉积。
灯笼沙段为一套河口—海陆交互沉积的灰黄、褐黄色砂质粘土为主,
灯笼沙段为一套河口—海陆交互沉积的灰黄、
褐黄色砂质粘土为主,夹深灰
色粉砂质淤泥及粉砂质,含铁质物。上部以砂质粘土为主,含植物根系,下部含
少量贝壳碎片及炭质物,厚度0.5~1.6m。属海陆交互沉积。时代属全新世。
大湾镇组(Q
dw
):该组分布于深圳市内陆的山间谷地及山前平原,岩性为
冲洪积为主的灰黄色砂质粘土、砂、砂砾、杂块石等,沿山间谷地及山前平原呈
带状或扇状展布,厚度一般为5~20m。时代属晚更新世~全时新世。
未分统残坡积层(Q
edl
):残积层和坡积层多混合在一起,难以划分,工作
区内考虑到尽量揭露基岩,未将此类地层单独列出,
区内考虑到尽量揭露基岩,
未将此类地层单独列出,但在工作区分布广泛。
未将此类地层单独列出,
但在工作区分布广泛。见有
但在工作区分布广泛。
见有
角砾碎屑残坡积层、花岗岩石蛋残坡积层及红壤型风化壳三种类型。
角砾碎屑残坡积层广泛分布于高丘陵及低山,尤以火山岩、
角砾碎屑残坡积层广泛分布于高丘陵及低山,
尤以火山岩、砂岩、
尤以火山岩、
砂岩、变质岩地
砂岩、
变质岩地
区最为发育。厚度一般1m左右。碎屑成分以当地基岩的岩石为主。
花岗岩石蛋残坡积层主要分布于沿海花岗岩出露区。石蛋直径多为1~3m,
巨型的达7~8m。
红壤型风化壳在区内非常发育。一般花岗岩地区较厚,火山岩、砂岩、变质
岩地区较薄;低缓丘陵、台地较厚,低山及高丘陵较薄。一般厚度小于20m,
花岗岩形成的低缓丘陵或台地的风化壳厚度20~30m,最厚可达40m。
残坡积角砾碎屑、花岗岩石蛋形成的时代较新,
残坡积角砾碎屑、
花岗岩石蛋形成的时代较新,多为全新统;
花岗岩石蛋形成的时代较新,
多为全新统;红壤型风化壳
多为全新统;红壤型风化壳
在晚更新世沉积物之下也有出现,说明形成时代应早于晚更新世。
在晚更新世沉积物之下也有出现,
说明形成时代应早于晚更新世。广州地理研究
说明形成时代应早于晚更新世。
广州地理研究
所根据红壤型风化壳的厚度,形成时代主要为更新世早~中期。
二、岩石
(一)火山岩
火山岩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区内火山活动从中侏罗世开始,延续到早白垩世,
大规模强烈的活动则发生在晚侏罗世。从早到晚,火山活动经历了由弱→强→弱
的过程。不同时期,火山活动方式、火山构造、成岩方式均有较大差别:中侏罗
世火山活动微弱,但拉开中生代火山活动的序幕,仅表现为盆地式的喷发沉积活
但拉开中生代火山活动的序幕,
仅表现为盆地式的喷发沉积活
动,形成一套间歇爆发-沉积交替产出的火山沉积地层;晚侏罗世火山活动强烈,
为中生代火山活动的鼎盛时期,以爆发~喷溢为主,形成一套厚达1000多米的
陆相火山岩系;早白垩世火山活动进入结束期,
陆相火山岩系;
早白垩世火山活动进入结束期,其活动微弱,
早白垩世火山活动进入结束期,
其活动微弱,火山岩仅出现于山
其活动微弱,
火山岩仅出现于山
间湖泊相红色沉积的夹层中。
不同时期,火山岩的成分也有一定的差别:
不同时期,
火山岩的成分也有一定的差别:中侏罗世以酸性火山岩为主;
火山岩的成分也有一定的差别:
中侏罗世以酸性火山岩为主;晚
中侏罗世以酸性火山岩为主;
晚
侏罗世早期为中酸性火山岩,晚期为酸性火山岩;
侏罗世早期为中酸性火山岩,
晚期为酸性火山岩;早白垩世为酸性火山岩。
晚期为酸性火山岩;
早白垩世为酸性火山岩。从早
早白垩世为酸性火山岩。
从早
到晚火山岩有从中酸性到酸性的演化趋势。
1、火山地层及活动旋回
中生代火山活动强度较大、延续时间较长、
中生代火山活动强度较大、
延续时间较长、岩性岩相复杂,
延续时间较长、
岩性岩相复杂,是工作区乃至广
岩性岩相复杂,
是工作区乃至广
东省火山活动强度最大、时间最长的一个岩浆活动阶段。中生代有火山岩出露或
时间最长的一个岩浆活动阶段。
中生代有火山岩出露或
包含火山物质的地层单位较多,从早到晚有塘厦组、吉岭湾组、热水洞组、南山
村组、官草湖组。
村组、
官草湖组。根据前人的划分方案,
官草湖组。
根据前人的划分方案,将工作区中生代火山活动划分为四个火
根据前人的划分方案,
将工作区中生代火山活动划分为四个火
山活动旋回:
第Ⅰ旋回相应的岩石地层单位为塘厦组、吉岭湾组,时代为中侏罗世,主要
出露于观澜—龙岗区平湖—布吉、樟树布、横岗等地,位于塘厦盆地南缘。火山
活动强度由弱→强→弱。中侏罗世火山喷发旋回下部为陆相喷溢,岩性为英安质
凝灰岩、英安流纹质凝灰熔岩及凝灰质砂页岩;
凝灰岩、
英安流纹质凝灰熔岩及凝灰质砂页岩;中部为陆相爆发,
英安流纹质凝灰熔岩及凝灰质砂页岩;
中部为陆相爆发,岩性为英安流
中部为陆相爆发,
岩性为英安流
纹质凝灰岩、流纹质凝灰岩、凝灰质砂页岩;上部为陆相爆发,岩性为英安质凝
灰岩。
第Ⅱ旋回相应的岩石地层单位为热水洞组,时代为中侏罗世,主要出露于梧
桐山一带,总体为一套英安流纹质—流纹质火山岩,
桐山一带,
总体为一套英安流纹质—流纹质火山岩,出露面积较大。
总体为一套英安流纹质—流纹质火山岩,
出露面积较大。火山活动强
出露面积较大。
火山活动强度由强→弱。火山作用方式为爆发—喷溢—喷发。根据岩性组合及喷发韵律可分
为上、下两个喷发旋回,每个喷发旋回又可划分5~6个喷发韵律。
第Ⅲ旋回相应的岩石地层单位为南山村组,时代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主
要出露于笔架山、七娘山一带,为一套(英安)流纹质的火山岩,该旋回是中生
代火山活动强度最大的一个时期,表现为大规模的火山碎屑流堆积并间有岩浆喷
溢和喷发沉积。
第Ⅳ旋回相应的岩石地层单位为官草湖组,时代为早白垩世,
第Ⅳ旋回相应的岩石地层单位为官草湖组,
时代为早白垩世,为一套喷发—
时代为早白垩世,
为一套喷发—
沉积相的凝灰质碎屑岩,火山活动强度较弱,表现为间歇的火山喷发沉积
2、火山岩岩石类型及其特征
测区处于莲花山火山喷发带上,中生代以来,
测区处于莲花山火山喷发带上,
中生代以来,火山活动强烈,
中生代以来,
火山活动强烈,形成一套以酸
火山活动强烈,
形成一套以酸
性火山岩为主,中酸性火山岩次之的岩石,类型多样,有熔岩、火山碎屑熔岩、
火山碎屑岩、沉积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沉积岩和次火山岩等。
1)熔岩:
英安岩:见于梧桐山热水洞组下部、笔架山南山村组上部,多呈夹层产出,
厚度小。岩石呈灰色,斑状结构,基质显微霏细结构,微嵌晶~霏细结构。斑晶
有斜长石(5~15%)、石英(1~5%)、钾长石(1~2%),还见有<1%的角闪
石及5%的黑云母(已蚀变)。斑晶含量变化较大,粒度一般0.25~2.5mm。局
部粒度较大,达515mm。斜长石具较自形的板柱状外形,可见聚片双晶,石
英他形粒状,多具熔蚀状外形,局部可见方形截面,钾长石自形长板状,卡氏双
晶发育,晶体中有暗色矿物包裹体。基质主要是长英霏细物质,局部呈显晶质,
可见少量的斜长石、石英微晶。
流纹岩类:该类岩石是工作区火山岩的主要组分,
流纹岩类:
该类岩石是工作区火山岩的主要组分,多呈夹层产出。
该类岩石是工作区火山岩的主要组分,
多呈夹层产出。岩石有多
多呈夹层产出。
岩石有多
斑流纹岩、球粒流纹岩等。
多斑流纹岩:岩石一般呈夹层状,灰~灰白色,斑状结构。斑晶有钾长石、
斜长石、石英,及少量的黑云母。斑晶含量变化大,多在15~20%,粒度为0.5~
3mm,少数4~5mm。基质结晶程度不一致,为微嵌球粒结构、微嵌晶结构、
显微半自形粒状结构、微粒结构及霏细结构。由石英、钾长石、斜长石微晶及长
英霏细物质组成。微量矿物有锆石、磷灰石、金属矿物等,次生矿物有黑云母、
绿泥石、白钛石、金红石、萤石及白云母等。
球粒流纹岩:分布在工作区溢流相。岩石灰~灰白色,斑状结构,斑晶有钾
长石、斜长石、石英,斑晶含量高达15~20%,粒度0.1~4mm,一般0.5~2.5mm,
个别可达5~8mm。基质具霏细结构、球粒结构,由长英霏细物质及长石、石英
微晶组成。基质中球粒明显,由纤维状长英微晶组成,自中心向外呈放射状分布,
球粒中可见石英、长石核心。球粒多呈球状、扇状、管状、羽状等成带状或沿层
面分布。球粒一般较小,粒度一般0.5~3mm,最大8mm。
流纹岩:分布在笔架山火山穹隆核部。岩石灰白色,斑状结构,斑晶含量少,
有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长石多呈自形板状,少数具熔蚀港湾状、浑圆状,石
英则呈熔蚀浑圆状。粒度0.5~2.5mm。基质霏细结构,局部球粒结构,由长英
霏细物质及硅质组成。微量矿物有锆石、金属矿物。次生矿物有白钛石、绢云母
等。岩石具清晰的流纹构造,
等。
岩石具清晰的流纹构造,流纹由硅质条带及长英霏细质条带组成,
岩石具清晰的流纹构造,
流纹由硅质条带及长英霏细质条带组成,相互平行
流纹由硅质条带及长英霏细质条带组成,
相互平行
延伸,可见有旋涡状揉曲及绕过斑晶或其他碎屑、流纹条带细长连续,宽0.5~
2mm,分布不均匀学生素质评价 。
石泡流纹岩:布于笔架山岩区溢流相的流纹岩中,多呈条带状或沿层面分布。
岩石具霏细结构,石泡构造。石泡呈球状、卵状,部分形态发育不全,大小3~
80mm。泡体有单层或多层的空腔,为次生石英充填,部分石泡有数量不等的同
心圈层,为硅质、长英霏细质,结晶粗细不同分别组成各自的层圈。石泡的分布
具一定层位,可单个分散,也有成簇状,大小混杂。石泡间由长英霏细质充填,
并发育有大量的珍珠裂纹。
2)火山碎屑熔岩类
该类岩石是熔岩向火山碎屑岩过渡的岩类,是火山岩的主要组分之一。
该类岩石是熔岩向火山碎屑岩过渡的岩类,
是火山岩的主要组分之一。由流
是火山岩的主要组分之一。
由流
纹质凝灰熔岩组成,分布于梧桐山岩区热水洞组、笔架山和七娘山南山村组中,
与凝灰岩呈互层产出,在塘厦盆地中侏罗统地层中呈夹层产出。
岩石呈灰~灰白色,晶屑斑状结构,晶屑和斑晶有石英、钾长石,含量为
30~40%。粒度0.1~2mm,个别钾长石可达6mm。矿物中少量长石可见有自
形板柱状,具微纹连结晶,石英多有熔蚀状或环边状,此外多为棱角状、不规则
状,部分长石有崩碎裂纹和阶梯状断口。岩石中一般含酸性斑岩、熔结凝灰岩、
变质砂岩等岩屑及角砾,呈棱角状、不规则状,部分边缘圆滑。粒径0.5~10mm
不等。含量一般<5%,局部过渡为含角砾凝灰熔岩、角砾熔岩等。基质为霏细
结构,由脱玻化长英霏细物质组成。
3)火山碎屑岩类:
是测区中生代火山岩系的主要岩石组成之一。根据火山碎屑物的成因和数量,
胶结类型和成岩方式,碎屑粒径和各粒级碎屑的相对含量等,区内火山碎屑岩可
碎屑粒径和各粒级碎屑的相对含量等,
区内火山碎屑岩可
分为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
分为火山集块岩、
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及混合型火山碎屑岩类等。
火山角砾岩、
凝灰岩及混合型火山碎屑岩类等。根据岩石化学
凝灰岩及混合型火山碎屑岩类等。根据岩石化学
成分,上述火山碎屑岩又可分为流纹质火山碎屑岩、英安质火山碎屑岩及过渡型
上述火山碎屑岩又可分为流纹质火山碎屑岩、
英安质火山碎屑岩及过渡型
的火山碎屑岩。
流纹质火山集块岩:分布局限,仅见于盐田水产研究所海边、七娘山,为近
火山口相,呈不规则透镜状夹于流纹质含角砾凝灰岩中,厚约2m。岩石灰~灰
绿色,岩屑角砾集块结构,碎块有流纹斑岩、流纹质凝灰岩、长英角岩、石英砂
岩、粉砂岩、泥质岩等。含量50%以上,部分达80~90%,大小混杂,碎块长
轴略呈定向,大小(2~30)40cm。多呈次棱角~浑圆状。基质为角砾凝灰结
构,由酸性凝灰物质组成,充填于角砾之间。
流纹质火山角砾岩:分布于笔架山岩区火山穹隆的火山通道中,梧桐山岩区
分布于笔架山岩区火山穹隆的火山通道中,
梧桐山岩区
爆发相中也有出现。岩石灰色,集块角砾结构,碎块为酸性斑岩、凝灰岩、熔结
凝灰岩及变质泥质岩等。含量可达60~80%,大小混杂,无一定方向,可分为
几个粒级,有0.5~20mm,2~10cm,少数>20cm,以2~20mm为主,含量
也较少。形态均呈棱角状、次棱角状,部分边缘较圆滑。岩石中含少量钾长石、
斜长石、黑云母、石英等晶屑,大小0.1~1.5mm,棱角状。基质凝灰结构,为
细碎屑及火山灰尘物质组成,镜下仍可见鸡骨状、
细碎屑及火山灰尘物质组成,
镜下仍可见鸡骨状、楔状等火山灰形态,
镜下仍可见鸡骨状、
楔状等火山灰形态,基质中碎
楔状等火山灰形态,
基质中碎
屑略具定向排列。
3)凝灰岩
分布广,是测区中生代火山碎屑岩的主要组分。
分布广,
是测区中生代火山碎屑岩的主要组分。岩性有流纹质凝灰岩、
是测区中生代火山碎屑岩的主要组分。
岩性有流纹质凝灰岩、流纹
岩性有流纹质凝灰岩、
流纹
质火山灰凝灰岩、流纹质玻屑凝灰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及英安质凝灰岩。
流纹质凝灰岩:岩石灰白、灰绿色,晶屑砂状结构、凝灰结构,由晶屑、岩
屑、玻屑及火山灰组成。晶屑有石英、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岩屑中有火山
岩及异源物质,粒度0.1~2mm,少数>2mm。棱角状、次棱角状及不规则状,
部分晶屑或斑晶具板状、等轴粒状等较自形的轮廓及熔蚀浑圆状、
部分晶屑或斑晶具板状、
等轴粒状等较自形的轮廓及熔蚀浑圆状、港湾状。
等轴粒状等较自形的轮廓及熔蚀浑圆状、
港湾状。胶结
港湾状。
胶结
物为火山灰、玻屑,已脱玻化为长英霏细物、绢云母、粘土矿物等,略具定向~
半定向分布。
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分布于梧桐山岩区、南澳七娘山及笔架山岩区爆发相中
和中侏罗世塘厦盆地的爆发相中。岩石灰色,晶屑砂状结构、凝灰结构,岩石中
晶屑有石英15~30%,钾长石10~20%,斜长石10~20%及中性岩、酸性斑岩、
凝灰岩、粉砂岩等岩屑,含量5~6%,多见有黑云母碎片,含量3~7%不等。
英安质凝灰岩:分布于中侏罗世塘厦盆地、
英安质凝灰岩:
分布于中侏罗世塘厦盆地、晚侏罗世梧桐山岩区爆发相,
分布于中侏罗世塘厦盆地、
晚侏罗世梧桐山岩区爆发相,出
晚侏罗世梧桐山岩区爆发相,
出露少,夹层状产出,夹层厚度均小,仅几~几十米。岩石呈灰、深灰色,凝灰砂
状结构,角砾结构。火山碎屑由晶屑、岩屑、玻屑等组成。晶屑含量变化较大,
一般20~50%,以斜长石为主,含量10~30%不等,钾长石、石英次之,部分
夹层含黑云母片;多呈尖棱状、棱角状、次棱角状、崩碎阶梯状、熔蚀浑圆状、
港湾状,部分长石板柱状,发育有裂纹;大小0.1~2mm,个别3~5mm。岩屑
有酸性斑岩、英安斑岩、安山岩、凝灰岩及变质砂岩,含量较少,约3~5%,
大小0.5~2mm,棱角状、不规则状,部分边缘圆滑。
4)火山碎屑沉积岩
发育于中侏罗世塘厦火山喷发沉积盆地。岩石呈层状产出,具水下沉积特征,
层理明显。岩性有凝灰质砾岩、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粉砂质泥岩、凝灰质泥岩等。
岩石由碎屑及胶结物组成,碎屑成分复杂,有变质砂岩、灰岩、酸性斑岩、
硅质集合体、砂泥质岩、石英岩、石英、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含量20~
90%、粒度变化大,多数0.01~0.5mm,少数0.5~1.0mm,砾石1~15mm。
碎屑物中除搬运的各种粒级的不同成分的碎屑外,尚有熔蚀状外形或发育有裂纹。
胶结物为岩屑、硅质、铁质、钙质、火山灰、泥质,部分火山灰脱玻化后仍保留
有棱角状外形,岩石呈砂状结构、砾状结构、凝灰质砂状结构。
(二)侵入岩
深圳市位于莲花山~深圳北东向构造岩浆岩带和高要~惠来东西向构造岩
浆岩带交接部位的南缘,侵入岩十分发育。主要分布在宝安的石岩、龙华,盐田
—
龙岗王母
—
大鹏
—
南澳、坪地等地。区内岩浆侵入活动集中于中侏罗世至早白
垩世,侵入活动频繁,
垩世,
侵入活动频繁,其中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是区内岩浆活动的高峰期,
侵入活动频繁,
其中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是区内岩浆活动的高峰期,形成
其中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是区内岩浆活动的高峰期,
形成
的侵入岩面积大、分布广,常形成大小不一的复式岩体,如龙岗葵涌屯洋、王母、
宝安及南山白芒等侵入体。
1、早奥陶世侵入岩
调查区早奥陶世侵入岩主要分布于宝安区石岩玉律
—
光明
—
公明、西乡
—
福
永
—
沙井、南山区大南山西部、塘朗山南部,零星见于银湖及北部、深圳水库北
西侧等地。围岩为中元古界变质岩,
西侧等地。
围岩为中元古界变质岩,二者间为侵入接触,
围岩为中元古界变质岩,
二者间为侵入接触,大部分被第四系掩盖出
二者间为侵入接触,
大部分被第四系掩盖出
露不完整。
主要岩性为片麻状细粒、细粒含斑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石新鲜呈灰白色,
局部深灰色,风化呈褐黄色,岩石多具细粒花岗结构、部分具似斑状结构.他形
一半自形粒状结构,变余花岗结构,常具片麻状或弱片麻状构造。
2、中侏罗世侵入岩
零星见于龙岗区平湖镇、葵涌新岭村、小梅沙一带。
11
22
)
)
第一阶段侵入岩:岩性为闪长斑岩(J
、石英闪长岩(J
;
)
第二阶段侵入岩:岩性为中、细粒斑状花岗闪长岩(J
2
2a
;
3、晚侏罗世侵入岩
晚侏罗世侵入岩出露较广泛,先后可划分3次侵入活动,并常形成复式岩体,
如屯洋、王母、白芒等。
与泥盆纪、石炭纪、早侏罗世地层侵入接触,并使其角岩化。侵入最新地层为中
1a
:主要见于龙岗区屯洋—王母—大鹏,无畏的希望 呈不规则状,
3
第一次侵入岩(J
)
—晚侏罗世火山岩。岩石以细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为主要岩石类型,局部可出
岩石以细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为主要岩石类型,
局部可出
现二长花岗岩及混染岩,中粒斑状花岗结构,
现二长花岗岩及混染岩,
中粒斑状花岗结构,基质具变余花岗结构、
中粒斑状花岗结构,
基质具变余花岗结构、轻微变晶结
基质具变余花岗结构、
轻微变晶结
构。岩石中似斑晶主要由钾长石及少量石英、斜长石组成。
为不规则状的小岩枝、岩株。围岩多为泥盆纪、石炭纪地层及早期侵入体,局部
1b
):主要见于龙岗区坪地、坑梓镇南东侧、王母—大鹏,
第二次侵入岩(J3
为早侏罗世地层及中晚侏罗世火山岩。岩体边部可见围岩捕虏体,
为早侏罗世地层及中晚侏罗世火山岩。
岩体边部可见围岩捕虏体,具较窄的的细
岩体边部可见围岩捕虏体,
具较窄的的细
粒边缘相。因第四系掩盖或没入海洋而不完整。
粒边缘相。
因第四系掩盖或没入海洋而不完整。岩性较均一,
因第四系掩盖或没入海洋而不完整。
岩性较均一,主要由细中粒斑状
岩性较均一,
主要由细中粒斑状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
均位于第一次侵入岩的中心或内部,为不规则状的小岩枝、
均位于第一次侵入岩的中心或内部,
为不规则状的小岩枝、岩株侵入于早期侵入
花岗岩,似斑状结构、基质花岗结构,显微粒晶结构,定向构造。
4、早白垩世侵入岩
早白垩世侵入岩多呈小岩株,少数小岩基,
早白垩世侵入岩多呈小岩株,
少数小岩基,零星出露较广泛,
少数小岩基,
零星出露较广泛,可划分
零星出露较广泛,
可划分3次侵
入活动。
第一次侵入岩(K
1
1a
):主要见于盐田区与龙岗区交界的盐田坳,呈不规
则状的小岩株侵入于早期侵入体中,使围岩角岩化。
则状的小岩株侵入于早期侵入体中,
使围岩角岩化。长轴近北东向展布。
使围岩角岩化。
长轴近北东向展布。代表性
长轴近北东向展布。
代表性
岩石为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呈灰白色或浅肉红色,
岩石为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呈灰白色或浅肉红色,似斑状结构,
呈灰白色或浅肉红色,
似斑状结构,块状构
似斑状结构,
块状构
造。斑晶由半自形厚板状钾长石、斜长石组成。
第二次侵入岩(K
1
1b
):主要见于南山区、宝安区(白芒岩体),为规模较
大的岩基,长轴近东西向展布。岩体大部分较完整。侵入岩主要由中(粗中或细
中)粒斑状(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组成。岩石似斑状结构,基质花岗结构,块
状构造。
1d
):主要见于龙岗区三洲田水库—赤澳、葵涌上径心,
第三次侵入岩(J3
体中,长轴近东西向或北东向展布。
体中,
长轴近东西向或北东向展布。岩体大部分较完整。
长轴近东西向或北东向展布。
岩体大部分较完整。岩石为细粒斑状黑云母
岩体大部分较完整。岩石为细粒斑状黑云母
第三次侵入岩(K
1
1c
):主要见于宝安区(白芒岩体)、王母西冲、坪地黄
竹嶂,多呈不规则状小岩株、小岩枝,部分长条状,呈近东西或北东向分布。与
第二次侵入岩岩性突变,推测为侵入接触。岩石主要为细、中细粒斑状或含斑(角
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总体上矿物分布不均,含量变化较大。岩石似斑状结构,
基质花岗结构,块状构造。
5、晚白垩世侵入岩(K
2
1b
)
晚早白垩世侵入岩多呈小岩株,呈小岩株、小岩枝,部分长条状,呈近东西
或北西向分布,零星出露于葵涌虎地排、
或北西向分布,
零星出露于葵涌虎地排、大鹏镇北西部,
零星出露于葵涌虎地排、
大鹏镇北西部,工作区仅划分
大鹏镇北西部,
工作区仅划分1次侵入
活动。侵入岩主要由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及细粒、中细粒或中粒(黑云母)
花岗岩组成。花岗结构、部分具似斑状结构。
(三)变质岩
工作区变质岩及变质作用十分发育,除新生代的地层外,
工作区变质岩及变质作用十分发育,
除新生代的地层外,各时期地层及各期
次的侵入岩、喷发岩均有不同程度的变质。变质作用时期也从加里东期到燕山期。
变质类型有区域变质、动热变质、热接触变质及动力变质四种。
1、区域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工作区区域变质作用有两期:一期是加里东期(含前加里东期),另一期为
燕山期。
1)加里东期区域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工作区加里东期区域变质岩分布于深圳断裂带西侧,是广州博罗混合岩田南
缘组成部分。东起沙湾、深圳,西至南头,往北西延至东莞。
区域变质岩石是不同时代的地层和岩石经多次构造作用揉合而成的变质核
杂岩,主要由片岩类、片麻岩类、变粒岩类和石英岩类组成。工作区的主体岩性
为云母石英片岩、云母片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变粒岩、变质砂岩和石英岩、
长石石英岩、片状石英岩、片状云母长石石英岩等,局部出现混合岩、混合花岗
岩等。
主要区域变质岩石类型:
变质砂岩:由变质砂岩、粉砂岩互层,或与片岩互层组成,偶夹变质含砾砂
岩。岩性有变质石英砂岩、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变质含砾粗砂岩等。岩石呈灰-
灰绿色,风化后为紫红-灰黄色,变余砂状结构、显微鳞片花岗变晶结构,局部
鳞片变晶结构,中薄层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块状构造等。由石英含量55~75%,
长石少量,黑云母绢云母集合体20~45%,白云母2~3%,及微量锆石、磷灰
石等组成。
变粒岩:岩性有黑云斜长变粒岩、黑云母变粒岩、混合质黑云斜长变粒岩、
混合质堇青石黑云母变粒岩、混合质堇青石变粒岩。岩石灰、灰褐色,风化后黄
白、浅紫色,显微鳞片花岗变晶结构、花岗变晶结构、局部残余砂状结构,条带
状构造、半定向构造。
石英岩:灰白色,他形粒状变晶结构,花岗变晶结构,鳞片他形粒状变晶结
构。半定向构造、条带状构造。岩石以石英含量高、普遍含石榴石为特征。岩石
中石英、长石多呈他形粒状,以不规则边缘相接触,粒度0.5~1mm。黑云母呈
鳞片状定向分布,在长石石英岩中,长石石英可相对富集成条带。
片岩类:呈灰绿、深灰色,粒状鳞片变晶结构,鳞片花岗变晶结构,片状构
造,半定向构造。
片麻岩:多呈夹层状产于黑云母变粒岩中,并可见其与黑云斜长变粒岩呈渐
多呈夹层状产于黑云母变粒岩中,
并可见其与黑云斜长变粒岩呈渐
变过渡关系,岩性有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片麻岩。岩石灰-灰绿色,鳞片花岗
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主要由石英35~55%,斜长石10~30%,黑云母20~
30%,少量钾长石及微量锆石、磷灰石、金属矿物等组成。
混合岩:由浅色条带
混合岩:
由浅色条带(脉体)
由浅色条带
(脉体)及深色的基质组成,脉体与基质之比为
及深色的基质组成,
脉体与基质之比为1:3~
4:5。脉体一般较规整,多顺层理、片理贯入,脉幅一般<5mm,有些仅0.5~
1.5mm,延伸不太远。脉体以花岗质为主,伟晶质、硅质次之,脉体绝大部分顺
层贯入,亦有分支、尖灭侧现等。
2)燕山期区域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燕山期区域变质作用主要与同时代的大规模伸展构造活动有关,主要使中剥
离层(上古生界)和上剥离层(晚三叠统一侏罗系)发生低级区域变质,中剥离
层主要分布于惠阳
—
惠东)—深圳一带及香港部份地区,上剥离层分布广泛,分
布于东莞樟木头
—
海丰一带及香港大部分地区。
受变质地层有泥盆纪老虎头组、春湾组,石炭纪大赛坝组、石磴子组、测水
组,三叠纪小坪组和侏罗纪金鸡组、桥源组、吉岭湾组、热水洞组、南山村组等。
岩石类型主要有变质砂岩类、千枚岩类、石英岩类、板岩类、大理岩类和片岩类。
片岩类主要分布在动热变质岩带中。
变质砂岩类:由变质砾岩、变质砂砾岩、变质含砾微粒石英砂海洋故事 岩、变质含砾
石英砂岩、变质含砾不等粒砂岩等组成,变余砂状结构,碎裂构造。主要由碎屑
物和填隙物两部份组成。碎屑成分主要由石英、
物和填隙物两部份组成。
碎屑成分主要由石英、长石及各种岩屑构成,
碎屑成分主要由石英、
长石及各种岩屑构成,多呈次凌
长石及各种岩屑构成,多呈次凌
角状,少数棱角状,填隙物主要由绢云母和铁质构成。
千枚岩类:主要有粉砂质绢云母千枚岩、
千枚岩类:
主要有粉砂质绢云母千枚岩、石英砂质绢云母千枚岩、
主要有粉砂质绢云母千枚岩、
石英砂质绢云母千枚岩、石英绢云
石英砂质绢云母千枚岩、
石英绢云
母千枚岩和绢云母千枚岩。岩石具显微鳞片变晶结构、
母千枚岩和绢云母千枚岩。
岩石具显微鳞片变晶结构、变余砂状结构,
岩石具显微鳞片变晶结构、
变余砂状结构,千枚状构
变余砂状结构,
千枚状构
造,主要新生矿物是绢云母和石英。见微量锆石、电气石等。原岩为泥质岩。
石英岩类:主要有绢云母石英岩、
石英岩类:
主要有绢云母石英岩、石英岩及石英岩状砂岩,
主要有绢云母石英岩、
石英岩及石英岩状砂岩,具显微鳞片花岗
石英岩及石英岩状砂岩,
具显微鳞片花岗
变晶结构、花岗变晶结构及变余砂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主要由石英组成,含
少量白云母和黑云母。原岩为石英砂岩。
板岩类:岩石种类较多,有粉砂质绢云母板岩、炭质板岩、斑点板岩、绢云
母板岩等。具变余砂状结构、显微鳞片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绢云母和泥
质组成,次为石英和炭质。原岩为粉砂质泥岩和泥岩。
大理岩:由灰岩重结晶而成,具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
第四节
地质构造概况
一、区域构造背景
工作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莲花山断裂带的西南段,并且是莲花山断裂带北西
支五华-深圳断裂带南西段展布区(图2-1)。莲花山断裂带属政和~大埔断裂
带的西南段。其北东端从福建省进入广东省大埔、
带的西南段。
其北东端从福建省进入广东省大埔、梅县,
其北东端从福建省进入广东省大埔、
梅县,然后沿着莲花山山脉向
梅县,
然后沿着莲花山山脉向
西南延伸到海丰、惠东和深圳一带,通过香港的元朗、屯门伸入南海。断裂带在
陆地部分总长约370km,宽约20~40km。同时,工作区还处于广东省主要东西
向构造高要~惠来断裂带南侧。
图2-1
广东省深大断裂略图
1-
深断裂:
①
郴县-怀集断裂带,
②
四会-吴川断裂带,
③
新丰-恩平断裂带,
④
河源断裂带,
⑤
莲花山断裂带,
⑥
南澳断裂带,
⑦
佛岗-丰良断裂带,
⑧
高要-惠来断裂带,
⑨
琼州海峡断裂带;
2-
大断裂:
⑴
南雄-江湾断裂,
⑵
罗定-悦城断裂,
⑶
贵子弧形断裂,
⑷
信宜-廉江断裂,
⑸
紫金-博罗断裂,
⑹
潮安-普宁断裂,
⑺
汕头-惠来断裂,
⑻
九峰断裂,
⑼
贵东断裂,
⑽
遂溪断裂,
⑾
香港-万山断裂带,
⑿
珠江坳陷北缘断裂带;3-一般断裂
二、断裂构造
深圳市断裂构造可分为北东向、东西向和北西向三组,
深圳市断裂构造可分为北东向、
东西向和北西向三组,北东向深圳断裂带斜
贯全区,是区内的主导构造,对整个工作区的地层、侵入体、变质岩分布、构造
展布等具明显的控制作用(图2-2)。北西向断裂构造的发育程度仅次于北东向
断裂,由一系列断裂束平行斜列式展布,多倾向北东,该组断裂对区内的微地貌、
沟谷、溪流及泉群有较明显的控制作用。
沟谷、
溪流及泉群有较明显的控制作用。东西向断裂带在工作区不甚发育,
溪流及泉群有较明显的控制作用。
东西向断裂带在工作区不甚发育,属高
东西向断裂带在工作区不甚发育,
属高
要~惠来断裂带南侧影响带的一部分,称宝安~大鹏断裂带,
要~惠来断裂带南侧影响带的一部分,
称宝安~大鹏断裂带,主要见于燕山期岩
浆岩分布区。
1、北东向断裂带
规模较大,单条断裂长度多数大于5~10km,宽10~20m,最宽达70余
m,影响带宽几十至三百余m,常具有较好的连续性。按方位可进一步分为北东
东及北北东两组。前者走向北东50~70
,由一系列平行斜列展布的压扭性断裂
组成,切割、包容了东西向断裂,又为北北东及北西向断裂所切割,是形成较早
的北东向断裂的主体;后者走向北东20~40
,多呈平直而短小的分散状断裂,
并斜切前者,早期为张性,晚期为压扭性,具反扭特征,是形成较晚的北东向断
裂的次要组分。按北东向断裂的排列组合可以分为:松岗断裂带、观澜断裂带、
深圳断裂带及径心背断裂束等。
松岗断裂带与观澜断裂带同属于紫金~博罗断裂带的西南端延伸部分。松岗
断裂带由长安断裂和楼村断裂组成,区内长
断裂带由长安断裂和楼村断裂组成,
区内长24km,宽约6km,单条断裂宽20m
左右;自上五埂、
左右;
自上五埂、羌下一带进入本区后,
自上五埂、
羌下一带进入本区后,沿茅洲河及福永乡的塘尾村附近进入珠
羌下一带进入本区后,
沿茅洲河及福永乡的塘尾村附近进入珠
江口;总体走向北东55~60
,倾向南东,倾角40~45
;断裂形迹清晰,在航
空红外线摄影及侧视雷达摄影图像上显示出明显的不同色调界面,并切割微地形,
表现出线性特征。
观澜断裂带由马池断裂和大水坑断裂组成,与松岗断裂带平行展布,
观澜断裂带由马池断裂和大水坑断裂组成,
与松岗断裂带平行展布,由于白
芒岩体及北西向断裂的切割破坏,区内长仅6km,宽1.5~3km。
盐田坳断裂束位于深圳断裂束南东侧,包括盐田坳、
盐田坳断裂束位于深圳断裂束南东侧,
包括盐田坳、黄竹坑~豆腐头及葵涌
三个断裂组,总体走向北东40~50
,倾向南东,倾角45~70
。该断裂束自沙
头角经盐田至南澳一带,断续延伸近20km,宽2~3km,往西南与香港境内沙
头角~大屿山断裂相连;往东北至坪山附近逐渐分散。
头角~大屿山断裂相连;
往东北至坪山附近逐渐分散。安托山
往东北至坪山附近逐渐分散。
安托山
—
赤湾断裂束位于
深圳断裂束西北侧,包括安托山
—
赤湾及沙河站两个断裂组,分布于安托山、南
头和赤湾村一带花岗岩体内,由20余条平行斜列的北东向断裂组成,延长约
15km,单条断裂宽3~12m。
径心背断裂束位于盐田断裂束以东的葵涌乡的东南,即坝岗至叠福一带,
径心背断裂束位于盐田断裂束以东的葵涌乡的东南,
即坝岗至叠福一带,两
端均延伸入海,长约7km,宽小于1km,由径心背及钓神山断裂组成,往东北
与大埔
—
海丰断裂带中的赤石
—
赤沙断裂隔海相对应,往西南可能通过大鹏湾赤
门海峡与香港赤门断裂相连。
2、东西向断裂
区内东西向断裂不发育,属高要
区内东西向断裂不发育,
属高要
—
惠来断裂带南侧影响带的一部分,称宝安~大
惠来断裂带南侧影响带的一部分,
称宝安~大
鹏断裂带,主要见于晚侏罗世火山岩和燕山期花岗岩类分布区,自北向南有暗山、
小三洲和伯公坳三个断裂组。每个断裂组均由数条断裂组成,断续延伸可达30km
以上,其影响宽度自100~300m至1~2.5km不等。由于受其他方向断裂的切
割,断裂显示断续产出特征,单条断裂长多为1~8km,最长达15km,影响宽
度5~20m,一般倾向南,倾角50~80
。沿断裂有构造角砾岩和糜棱岩化现象,
部分可见石英脉及各类岩脉贯入,且岩脉常见挤压破碎及糜棱岩化现象,
部分可见石英脉及各类岩脉贯入,
且岩脉常见挤压破碎及糜棱岩化现象,显示断
且岩脉常见挤压破碎及糜棱岩化现象,
显示断
裂的多期活动性。部分断裂附近有北西向的劈理带或北东、北西向扭裂面及南北
部分断裂附近有北西向的劈理带或北东、
北西向扭裂面及南北
向张裂面等配套构造,表明其具有以压性为主兼有扭性的力学性质。
3、北西向断裂
发育程度仅次于北东向断裂,走向以N30~60
W为主,自西往东有:蛇口、
杨柳岗、沙湾、太和圩及大鹏等诸断裂束,呈平行斜列式展布,断裂束的间距大
致相等(15-20km)。除大鹏断裂束倾向南西外,多倾向北东,倾角45~80
。
北西向断裂对本区的微地貌、沟谷、
北西向断裂对本区的微地貌、
沟谷、溪流及泉群有较明显的控制作用。
沟谷、
溪流及泉群有较明显的控制作用。断裂在航
溪流及泉群有较明显的控制作用。
断裂在航
空遥感图像上反映清晰,红外线影象上表现为带状或串珠状分布的泉点、水塘或
红外线影象上表现为带状或串珠状分布的泉点、
水塘或
直线影象;侧视雷达图像上则出现细、短而直的浅色或暗色条带等。
断裂束长10~30km,单条断裂长2~30m。沿断裂出现硅化角砾岩、碎裂
岩、糜棱岩、片理化岩及构造透镜体等,并有石英脉贯入,个别断裂两侧见有横
张裂隙及北北东向扭裂面等配套构造。北西向断裂形成较晚,
张裂隙及北北东向扭裂面等配套构造。
北西向断裂形成较晚,切割了北东向及东
西向断裂组。断裂具多期活动性,以压扭性为主,并具反扭特征。
4、深圳断裂带
深圳断裂带是深圳地区最主要的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区域构造发育程度及
构造线走向,由企岭吓~九尾岭断裂、横岗~罗湖断裂和石井岭~田螺坑断裂等
三条大致平行的北东向断裂以及其间所夹持的断裂动热变质带组成。
北东向断裂规模大,每条断裂长度多数大于5~10km,宽10~20m,最宽
达70多米,影响带宽几十至三百余米,连续性好。北东向断裂按延伸的方位进
一步分为北北东向和北东东向。北东东向断裂的走向50~70
,由一系列平行斜
列展布的压扭性断裂组成,切割、包容了东西向断裂,又为北北东向断裂所切割,
是北东向断裂的主体,形成较早;北北东向断裂走向为20~40
,多呈平直而短
小的分散状,早期属于张性,晚期为压扭性,具反扭特征,是形成较晚的北东向
断裂。
断裂带内的岩石强烈挤压破碎,尤以构造片岩、糜棱岩、碎裂岩、构造角砾
岩等常见。所夹持的地层有:石炭系石磴子组、测水组和泥盆系双头群、桂头群、
春湾组、大乌石组。
断裂带的两侧地貌反差较大,北西侧以低山丘陵为主,
断裂带的两侧地貌反差较大,
北西侧以低山丘陵为主,而南东侧为高耸深切
割的陡峻中低山地形,发育多级夷平面、
割的陡峻中低山地形,
发育多级夷平面、阶梯状平台地形,
发育多级夷平面、
阶梯状平台地形,显示挽近时期曾发生
阶梯状平台地形,
显示挽近时期曾发生
过新构造运动的特点。
断裂带经历了长期的活动历史,对本区的构造演化、岩浆活动、沉积建造、
矿产分布、地貌景观、地震活动等,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力学性质以压扭性为
主,并有多期的活动特点。
主,
并有多期的活动特点。萌芽时期可追溯到燕山早期以前,
并有多期的活动特点。
萌芽时期可追溯到燕山早期以前,主要形成活动时期
萌芽时期可追溯到燕山早期以前,
主要形成活动时期
为晚侏罗世,晚侏罗世以后,出现了多次反复的活动,但强度有所减弱。近期发
生在该断裂带附近的频繁的地震活动及上步区的矿泉群显示,断裂带挽近时期仍
在活动。
三、褶皱
区内褶皱构造多与断裂相伴而生,由于受到断裂作用及岩浆侵入的破坏,
区内褶皱构造多与断裂相伴而生,
由于受到断裂作用及岩浆侵入的破坏,多
由于受到断裂作用及岩浆盘庚迁殷 侵入的破坏,
多
数不太完整,主要有:发育于泥盆系~石炭系中的北东向龙岗向斜、葵涌向斜、
钓神山向斜和排牙山背斜,以及发育于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的东西向横沥向斜等。
此外,根据遥感图象,还见有多个主要与花岗岩侵入有关的环形构造。
1、龙岗向斜
为一复式向斜,向斜轴向:东段石桥坜水库以东一带为45,中段石桥坜水
库~沙背坜一带近东西走向,西段沙背坜以西一带为
库~沙背坜一带近东西走向,
西段沙背坜以西一带为50,总体呈反“S”型,组成
该向斜的地层为石磴子组和测水组,轴部为测水组上段。
向斜两翼次级褶皱发育,受断裂切割影响,
向斜两翼次级褶皱发育,
受断裂切割影响,其产状不显规律性,
受断裂切割影响,
其产状不显规律性,主要依据地
其产状不显规律性,
主要依据地
层的出露推断其为开阔的向斜构造。它往北东有仰起的趋势,
层的出露推断其为开阔的向斜构造。
它往北东有仰起的趋势,但大多被丹霞组红
层掩盖或被花岗岩围绕所侵吞;向南西延伸到平湖与东莞交界附近。
2、山子吓背斜
见于横岗南东方向约2km的林屋围至龙村一带,轴长约5km,波及宽度3~
4km。轴向总体上呈50方向延伸,两端分别被白垩纪花岗岩所吞噬破坏。背斜
核部处于低洼地带,被第四系覆盖。经钻探揭露,为下石炭统石磴子组大理岩、
白云岩等。两翼为下石炭统测水组粉砂岩、细砂岩、砂砾岩等组成。北西翼产状
倾向330
,倾角35~40
,南东翼被田螺坑断裂破坏,地层残缺不全,仅在龙村
一带见有地层产状:倾向150
,倾角40
。根据剖面形态分析,为一转折端圆滑
开阔的背斜构造卷入的最新地层为下石炭统测水组,同时又为白垩纪花岗岩侵入,
其形成时期为早石炭世后,晚侏罗世以前,可能为印支期构造运动的产物。
3、钓神山向斜
向斜核部出露在王母圩北西2km的径心背—钓神山一线,轴向呈50~70
方向舒缓波状延伸,长约5.5km,其影响宽度2km。
核部由中上泥盆统老虎坳组砂岩、砂砾岩组成,
核部由中上泥盆统老虎坳组砂岩、
砂砾岩组成,两翼由老虎坳组长石石英砂
岩等组成。北西翼地层产状为:倾向130~170,倾角55,南东翼产状为:倾
向330~340,倾角45~55。
该向斜的北西翼地层中,见产状相背或相同的次级小褶皱,其轴向基本与向
见产状相背或相同的次级小褶皱,
其轴向基本与向
斜轴一致。向斜的两翼岩层倾角大致相等,因此可能为一轴面产状近于直立的开
向斜的两翼岩层倾角大致相等,
因此可能为一轴面产状近于直立的开
阔性的对称型向斜。
从该向斜所卷入的地层为中上泥盆统,同时为侏罗纪花岗岩吞噬等现象分析,
其形成于晚侏罗世以前,可能为印支期构造运动所形成。
4、新陂头向斜
位于宝安区北部公明的白鹤陂、白鹤岭一带。
位于宝安区北部公明的白鹤陂、
白鹤岭一带。向斜轴总体作北东延伸,
白鹤岭一带。
向斜轴总体作北东延伸,长约
向斜轴总体作北东延伸,
长约
8km,两翼宽约4km。其核部地层为侏罗系下统桥源组,两翼地层依次为下侏罗
其核部地层为侏罗系下统桥源组,
两翼地层依次为下侏罗
统金鸡组和上三叠统小坪组,地层倾向相向,倾角平缓(25~35),基本对称,
属于阔型向斜。
第五节
水文地质
一、地下水类型及其特征
深圳市的地下水,按其赋存条件、水理性质、水力特征,分为松散岩类孔隙
水、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水三大类。
(一)松散岩类孔隙水
分布在沟谷平原、河原冲积平原、冲洪积阶地、冲积海积平原。
松散岩类孔隙水(及岩溶水)的富水等级划分标准为:单孔涌水量>
1000m
3
/d为水量丰富,100~1000m
3
/d为水量中等,<100m
3
/d为水量贫乏。
松散岩类孔隙水的含水层为第四系的冲积层、洪积层、冲积海积层。
茅洲河、龙岗河、坪山河、观澜河、深圳河等谷地平原和阶地为冲积、洪积
3
Q
3
3
Q4
14
层孔隙水松散层的时代,据C测年数据,大部分为—(一级冲积洪积阶
年龄数据为距今18750
550~21840
720年,属,冲积平原
23
Q
4
Q4
14
沉积物的C年龄数据为距今4930
120~790—,面积有限的1
Q
3
Q
3
2
60年,属
二级冲洪积阶地沉积物的年龄可能为—)。冲积洪积层的厚度多为7~20m,地沉积物的
C14
各地差异较大,如坪山谷地为
各地差异较大,
如坪山谷地为2.6~37.5m,龙岗谷地为3.5~16.0m,葵涌谷地为
4.4~29.5m。沉积物分上、下两层,下部为砂砾层,厚度2.4~7.7m,最厚的20.2m
(葵涌);上部为粉砂粘土质中粗砂,水位埋深小于1.0m。富水性中等至贫乏,
单孔涌水量49.1~278.6t/d。
2
Q4
沿海及各主要河流的下游为冲积海积层孔隙水。松散层的时代主要为—
3
Q4
,C
14
年龄数据为距今7080
160~960
60年(共21个测年样品)。沉积层的
厚度,平均为13.7m(西部)、12.0~13.9m(中部)、9.5m(东部)。沉积物分三
组:下层砂砾层厚度2~6m(西部)、4~14m(中部)、2.0~7.8m(东部),称松
岗组;中层深灰色淤泥厚度5~10m,称赤湾组;上层粉砂粘土厚度3~5m,称
沙井组。富水性中等至丰富,单孔涌水量为120~1000t/d。
由上述可见,深圳市松散岩类孔隙水的富水性较差,西部滨海地带水量较丰,
但属Cl
—
Na型咸水或半咸水,矿化度1.45~18.30g/L。
(二)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按其含水岩性、含水层结构和构造,可分为红层裂隙水、层状
岩类裂隙水、块状岩类裂隙水。
岩类裂隙水、
块状岩类裂隙水。基岩裂隙水的富水等级划分标准为:
块状岩类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的富水等级划分标准为:枯季地下径
基岩裂隙水的富水等级划分标准为:
枯季地下径
流模数(L/s
km
3
)>10、泉水常见流量(L/s)0.1~1.0为水量丰富;5~10及
0.3~0.5为水量中等;<5及0.1~0.3为水量贫乏。
1、红层裂隙水
分布在平湖至布吉一带的中生代及新生代坳陷盆地,含水层为白垩系凝灰砂
岩、粉砂岩、砾岩及下第三系泥质砂岩、砾岩等。表层风化裂隙发育,但多被泥
质充填。水量贫乏,在塘厦至布吉一带测得的地下径流模数为4.67L/s
km
3
;21
个泉的平均流量为0.207L/s。在低洼地局部见片状下降泉渗出,流量0.1~0.4L/s。
钻孔降8.69m涌水量为23.9t/d,降深10.08m为31.9t/d。在沙湾至横岗一带断
裂交汇处,见上升泉4处,流量0.08~0.40L/s,最大1.05L/s。钻探查明,断
裂破碎带赋存有低温热水。红层裂隙水为HCO
3
Cl
—
Na
Ca型水,矿化度小于
0.05克/升,pH值5.5~5.7,属弱酸性水。
2、层状岩类裂隙水
广泛分布于横岗至沙湾、龙岗河和坪山河流域及大鹏半岛一带的丘陵区,含
龙岗河和坪山河流域及大鹏半岛一带的丘陵区,含
Q
33
水层为石炭系、泥盆系、奥陶系、侏罗系砂岩、粉砂页岩等层状岩类。岩层多受
动力变质作用,多破碎带,片理发育,裂隙众多,地形切割强烈,河谷及山坳低
洼处,多片状泉流,其流量据沙湾
—
龙岗
—
葵涌地段32个泉点平均为0.333L/s,
16个测流点的平均径流模数为6.69L/s
km
3
,可见大部分地段富水性中等,但
北部及西部局部含水贫乏。层状岩类裂隙水的水质为HCO
3
Cl
—
Ca
Mg型,
pH5.4~7.2,矿化度小于0.1g/L。
3、块状岩类裂隙水
主要分布在海岸山脉、羊台山、
主要分布在海岸山脉、
羊台山、大鹏半岛西部及南部。
羊台山、
大鹏半岛西部及南部。含水层为侏罗系火山
大鹏半岛西部及南部。
含水层为侏罗系火山
岩及燕山期花岗岩。块状岩类被北东向断裂和北西向断裂交切,
岩及燕山期花岗岩。
块状岩类被北东向断裂和北西向断裂交切,岩石破碎,
块状岩类被北东向断裂和北西向断裂交切,
岩石破碎,构造
岩石破碎,
构造
裂隙和风化裂隙发育,泉流多,水量较丰富,尤以梧桐山和大鹏半岛为突出,地
下径流模数为8.03L/s
km
3
。深圳至南头以及龙华、石岩一带,植被覆盖较差,
大部分地区的块状岩类裂隙水的富水性为
地下径流模数为1.24~15.14L/s
km。
中等,地下径流模数一般为5.9~10.49L/s
km
3
,局部地区水量贫乏。水质良好,
为HCO
3
—
Na
Ca型水。在深圳断裂与北西向断裂交汇的笋岗、上步一带,有含
游离CO
2
的碳酸矿泉水。断裂带李朗、沙湾、莲塘、玉律、塘朗山等地有低中
温热水赋存。近海地段如罗湖、上涉、福田、皇岗等低洼处,水质为咸水或半咸
水。
(三)岩溶水
分布在荷坳至龙岗、坪山、葵涌三个谷地,含水层主要是下石炭统石磴子段。
荷坳至龙岗向斜盆地的石灰岩大多隐伏在7~16m厚的冲积层之下,仅在荷
坳北侧有小块出露。因位一地深圳断裂的北西侧,
坳北侧有小块出露。
因位一地深圳断裂的北西侧,断层和节理发育,
因位一地深圳断裂的北西侧,
断层和节理发育,溶洞裂隙较
断层和节理发育,
溶洞裂隙较
多,岩溶率0.6~4.2%,最大达24.35~61.1%,溶洞高1~2m,最高9.01~10.95m。
岩溶水的富水性以中等为主,但其西南部较丰富,
岩溶水的富水性以中等为主,
但其西南部较丰富,东北部较贫乏。
但其西南部较丰富,
东北部较贫乏。单孔涌水量达
东北部较贫乏。
单孔涌水量达
2.5~1313.3t/d。
坪山谷地岩溶水位于坪山至碧岭间,岩溶率47%;富水性中等,单孔涌水
量834t/d。在楼角有低温上升泉,流量1.046L/s。
葵涌谷地灰岩局部在山边出露。溶洞虽很发育,但多被充填。岩溶率
3.8~4.3%,岩溶最大发育深度99.93m。富水性中等至贫乏。单孔降深27.08m
时涌水量为220.3t/d,水质良好,为HCO
3
—
Ca型淡水。
由上所述,本市各类地下水的富水性都不高。
由上所述,
本市各类地下水的富水性都不高。块状岩裂隙水较丰富;
本市各类地下水的富水性都不高。
块状岩裂隙水较丰富;沿海松
块状岩裂隙水较丰富;
沿海松
散岩类孔隙水中等至丰富;层状岩类裂隙水、
散岩类孔隙水中等至丰富;
层状岩类裂隙水、岩溶水、
层状岩类裂隙水、
岩溶水、河谷冲积层孔隙水均为中
岩溶水、河谷冲积层孔隙水均为中
3
等至贫乏;红层裂隙水贫乏。
二、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特征
(一)地下水的补给
本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补给量受大气降雨量及入渗系数的
影响,据深圳市各雨量站多年的降雨量观测资料,
影响,
据深圳市各雨量站多年的降雨量观测资料,本区年降雨总量分布不均,
据深圳市各雨量站多年的降雨量观测资料,
本区年降雨总量分布不均,东
本区年降雨总量分布不均,
东
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而且愈往西部,
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
而且愈往西部,降雨量越少,
而且愈往西部,
降雨量越少,十二个雨站中最少的为
降雨量越少,
十二个雨站中最少的为
1346mm,最多的为21775mm,平均1809.4mm。地下水的另一重要补给为河
流侧向补给,这种补给主要发生在丰水季节,地表河流水位高于其两侧平原地带
这种补给主要发生在丰水季节,
地表河流水位高于其两侧平原地带
的潜水位,通过砂砾孔隙向潜水面侧流,
的潜水位,
通过砂砾孔隙向潜水面侧流,本区较大的河流如龙岗河、
通过砂砾孔隙向潜水面侧流,
本区较大的河流如龙岗河、观澜河等在
本区较大的河流如龙岗河、
观澜河等在
丰水季节都会对其两侧的地下水进行补给。此外,修建水库、农田灌溉、坑塘积
水都会使用地下水获得新的补给,修建于块状岩类中(主要是花岗岩)的水库,
由于基岩裂隙较发育,或有断层通过,机动车验车新规定
由于基岩裂隙较发育,
或有断层通过,由此对地下水有一定的补给量,
或有断层通过,
由此对地下水有一定的补给量,如铁岗水
由此对地下水有一定的补给量,
如铁岗水
库、三洲田水库等,而修建于层状岩类中(石炭系、老第三系、侏罗系)的水库,
由于岩石的粘土含量高,隔水性好,
由于岩石的粘土含量高,
隔水性好,因而对地下水的补给量相对要小一些,
隔水性好,
因而对地下水的补给量相对要小一些,如清
因而对地下水的补给量相对要小一些,
如清
林径水库、松子坑水库、深圳水库等。
(二)地下水的排泄
本区地下水排泄有以下几种形式:
1、泉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分布于基岩山区及其周缘,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
分布于基岩山区及其周缘,平原地区很少,
分布于基岩山区及其周缘,
平原地区很少,主要为
平原地区很少,
主要为
侵蚀泉、接触泉,且以下降泉为主,部分地段有上升泉,在坑梓水厂、咸水湖的
岩溶泉为上升泉,泉水流量达13.6~15.1l/s,总排泄量为:0.352万m
3
/天,泉
点大多与构造裂隙或溶洞有关。
2、地下水泄流
指地下水分散排入河流、海水等地表水体,枯水季节河水流量全由地下水泄
流供给,深圳市主要河流旱季总流量为137.5
104m
3
/d,这是地下水的主要排泄
方式。同时深圳南部沿海地带,地下水以地下潜流方式向大海排泄。
3、
蒸发排泄
包括潜水土面蒸发和植物叶面蒸发,土面蒸发只有在潜水面埋深较浅,
包括潜水土面蒸发和植物叶面蒸发,
土面蒸发只有在潜水面埋深较浅,毛细
土面蒸发只有在潜水面埋深较浅,
毛细
水带距地表较近,空气相对湿度较低时,土面蒸发才形成,因此,这种蒸发形式
在滨海平源区强度较大,河谷平原区强度相对较低;
在滨海平源区强度较大,
河谷平原区强度相对较低;深圳市植被发育,
河谷平原区强度相对较低;
深圳市植被发育,植物根系
深圳市植被发育,植物根系
发达,有利叶面蒸发。
4、人工排泄
指人工凿井取水,为生产、生活所用,据不完全统计,共有地下水开采机井
180眼,日取水约4.5
10
4
m
3
/d,民用井有220口,该类井主要为居民用水,取
水量较小。
(三)地下水的径流
工作区地下水径流方向受地形地貌控制,由高山或丘陵区向河谷盆地、
工作区地下水径流方向受地形地貌控制,
由高山或丘陵区向河谷盆地、山前
由高山或丘陵区向河谷盆地、
山前
平原、海湾,最终流入大海。或由北面河流入东莞、惠阳境内,深圳市平均地下
径流模数为9.95l/s
km
2
,用公式Q=86.4FM(Q
—
径流量m
3
/天,F
—
全区面积,
M
—
地下径流模数)估算深圳市地下水径流量约为160
10
4
m
3
/d,这是该区以径
流形式存在的地下水量。
地表水与地下水具有水力联系,且可相互转化,丰水期大气降雨及河流入渗,
地表水转为地下水,补充枯水季节已采或超采的地下水,枯水季节基岩地区的地
下水通过切割的沟谷流出,流入平原地区的河流,转为地表水,同时,河流的地
表水又侧向补给第四纪潜水或第四纪覆盖下的基岩裂隙水及岩溶水,部分转化为
地下水,对坪山河上、中、下游的测流,丰水季节分别为:1.284-2.035-0.58m
3
/s,
到下游河流水量减少,其中有部分水渗入地下变为地下水,而中游-下游地段下
其中有部分水渗入地下变为地下水,
而中游-下游地段下
是坪山镇-石井的岩溶发育区,地表水转化为了地下岩溶水。该河的枯水季节上、
中、下游流量分别为:0.32-1.936-2.213m
3
/s,说明沿途地下水不断汇入河流,
形成地表水。
三、地下水的侵蚀性
根据评价指标,可把本区地下水分为无侵蚀区、
根据评价指标,
可把本区地下水分为无侵蚀区、弱分解性侵蚀区、
可把本区地下水分为无侵蚀区、
弱分解性侵蚀区、弱结晶性
弱分解性侵蚀区、
弱结晶性
侵蚀区和弱结晶分解复合性侵蚀区。
1、无侵蚀性区
丘陵山区的块状基岩节理裂隙水,低丘和台地区的风化带裂隙水,
丘陵山区的块状基岩节理裂隙水,
低丘和台地区的风化带裂隙水,以及冲积
低丘和台地区的风化带裂隙水,
以及冲积
平原上游地带的孔隙承压水,均为无侵蚀性地下水。
平原上游地带的孔隙承压水,
均为无侵蚀性地下水。水的
均为无侵蚀性地下水。
水的pH值大于6.5,HCO
3
的含量小于1.0mg/L,侵蚀性CO
2
的含量小于15mg/L,SO
2-
4
的含量小于
50mg/L。
2、弱分解性侵蚀区
冲积平原下游和滨海平原的孔隙承压水,以及下石炭统测水组和中侏罗统塘
厦群屑岩中的裂隙水,以弱分解性为主。水中含HCO
-
3
小于1.0mg/L,pH
≤
6.5;
或侵蚀性CO
2
含量大于15mg/L。
3、弱结晶性侵蚀区
泻湖中心和三角洲前缘的孔隙承压水及滨海平原下伏的风化带裂隙水,以弱
结晶性侵蚀为主。水的pH值为6.1~6.5,含SO
2-
4
达(520~1241)mg/L。
4、结晶分解复合性侵蚀区
分布于深圳湾一级海积阶地和泻湖区的基岩裂隙水,以结晶分解复合性侵蚀
为主。属于这一类的浅层承压水,仅分布于渔农村一带。
工作区基岩裂隙水大部分无侵蚀性;松散岩类孔隙水以弱分解性侵蚀为主,
广泛分布欲冲积平原下游和滨海平原一带,尤其是大沙河流域,
广泛分布欲冲积平原下游和滨海平原一带,
尤其是大沙河流域,不但中、
尤其是大沙河流域,
不但中、下游而
不但中、
下游而
且上游谷地亦具弱分解性侵蚀。结晶性侵蚀和结晶分解复合侵蚀只分布于滨海平
原咸水分布地段。
本文发布于:2023-04-12 17:55: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12933601575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七娘山.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七娘山.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