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文集

更新时间:2023-04-12 17:20:54 阅读: 评论:0

高考高频成语-平方米计算器

三毛文集
2023年4月12日发(作者: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

三毛

三毛世界读解

内容摘要:三毛是一个用生命去写作的作家,她的散文世界就是

她散文化的生命世界,读解三毛散文世界即是读解三毛,散文形式对

于三毛来说就是一种生命存在的形式,在这个意义上,三毛的这种

“三毛体”的散文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特点,这个世界是一个随意而

非刻意的世界,它们是游记而非游记体,是叙事而非小说体,是抒情

而非诗歌体,是随感而非体,三毛用她机智诙谐朴素的语言给我们构

筑这样一个独特的文本形式.在她的散文世界中主要有这样三个形态,

即早期散文的忧郁感伤,远离都市的二人世界,孤独平淡的回归时期.

关键词:三毛、三毛散文、三毛体、生命、散文世界、语言、沙

关于三毛,现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曾经这样说过:“年轻的坚强而

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价

都是不过分的。许多年里,逢人说三毛,我就是那其中的读者。艺术

靠征服而存在,我企羡着三毛这样的作家。”1与一些著作等身的名家

相比,三毛显然算不了什么,但她的文章却赢得了海内外一大批读者

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喜爱,在我们当中曾经掀起了一段为时不短的

“三毛热”。三毛以她四十八年的生命历程构筑起一个自我生命的散

文世界。它也许永远无法成为经典性的文学文本,但正如贾平凹所说

的,三毛是一个真正的作家,这是因为她是用生命去写作,其散文世

界即是其自我生命存在的世界。读解三毛散文世界即是读解三毛。

一、散文化的生命世界——三毛体

与其说三毛是在进行文学散文创作,不如说她是为自己找到了一

种生存方式。在这个意义上,如同三毛的生命是一次性的一样,三毛

的散文也是一次性的,它是别人学不会的。我们可以把三毛那种独有

的的散文叫做“三毛体”,它不同于一般的散文。三毛散文除了具有

一般散文所共有的特征,即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抒写真实感受之外,它还是一种生命纪实。三毛的散文世界是其散文化的生命

世界,这位“万水千山走遍”的女子,一生走过的是一条曲曲折折、

充满神奇色彩的路。她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好似一首无声的歌,在

向人们缓缓倾诉她的快乐与忧伤,在向人们尽情展示她那颗丰富而疲

惫的心灵。正是因为此,散文形式在三毛那里具有了不同于寻常的意

义,也就是说,在她那里,与其说散文形式是一种文学形式,不如说

是一种生命形式,它已经超出了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性质和范畴。三

毛是在用她的生命去写作,她象是一个神秘、虚幻的人物,又象是地

一片飘动的云,人们为她的色彩、光芒所炫惑,却看不清,猜不透;

然而她又是一个极真极纯的真实存在,通过那一篇篇极为坦诚的内心

独白,使我们能够清晰地触摸到她的心灵。她的全部小说诗歌文学作

品,就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及发生在她周围的人与事的真实记录。三毛

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全部采用第一人称,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里有一个

永恒的主人公,即她自己——三毛——echo,与同时期的琼瑶等作家

相比,她不是着意去描绘动荡的社会生活而是执着地向自己内心深处

去探求。这是开成她独特的“三毛体”的根本原因,也正是因为这个

原因,“三毛体”的散文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首先,三毛散文世界是一个随意而非刻意的世界。认为艺术的至

高境界是无技巧,而读者读三毛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时,就像是在品

尝环保地球 一杯清茶,有一缕清香,却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三毛自己在《衣

带渐宽终不悔》里说:“我的人生也不刻意,一切顺其自然。说宿命,

太悲观了,说是大自然的定律比较好。《》里有一句话:‘万物作焉

不辞’,天地万物都循着自然运作而不推辞。我是个自然主义者,一

切发生的事都是合乎自然的定律。顺其自然,没有意外。”2因此,无

论是《雨季不再来》中那个封闭而多梦的少女,还是《撒哈拉的故事》

中那个向漫天风沙的少妇,或者是《梦里花落知多少》中那个平静而

淡泊的寡妇,三毛丝毫没有掩饰自己的欢乐与悲痛、幸福与坎坷。她

如同一位好友,在与你谈心,在向你展示一个复杂而真实的灵魂。她

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没有也无须人工的雕琢,情真意切而又挥洒自如,

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她说“我的写作,原本是一种游戏,我无拘无束的坐下来,自由自在地把想定的东西涂在纸上。在我,是这么自然

而又好玩的事情。”3正是因为她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写作态度和

顺其自然的处世态度,使得从她笔下流淌出来的文字率真而不做作,

作者的灵明与智慧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任意挥洒,所谓“清水出芙

蓉,天然去雕饰”,三毛用她充满灵性的笔给我们构筑了这样一个随

意而非刻意的散文世界。

其次,三毛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在文本形式上也具有一些与众不

同的特点,它是游记而非游记体,是叙事而非小说体,是抒情而非诗

歌体,是随感而非日记体。

游记体是用于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很多作家都写过一些记录沿

途风光、风俗人情、放行经历的游记体散文,但三毛所写的游记显然

与他们不同,有人认为流浪才是三毛的名字,她一生喜欢流浪,甚至

选择了流浪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所以她的游记对于她来说就成为她

生命经历的记录。看她的《逍遥七岛游》、《马德拉游记》、《墨西

哥幻行》等等游记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三毛以一个实实在在的“我”

将我们引向她的私人生活和内心世界中去。三毛“带你去看爱情、生

死以及种种神秘和未知,她把你几乎忘却的好奇心重新点燃了,她让

你重享闯五湖三江的喜悦。”4从这些游记当中,三毛向我们展示了她

眼中的大自然,而读者也正是从她的游记当中体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

谐统一的关系。在那远离都市的自然中,她去哭、在笑、去疯狂,游

记只是她展示自己生命的一个载体,流浪才是她的目的。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它具

有这样一些特征,如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

体充分的环境描写等等。三毛在她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也讲述了一

个一个的故事,但是小说中的叙事故事情节不同,三毛所叙述的故事

大都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她的散文《寂地》描写的是几位朋友野营

时讨论一种叫做“脸狺”的怪物,故事没有所谓的开头、结尾,从天

黑时写起到第二日天亮时便嘎然而止,整篇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展示,

仅有的两段景物描写是为了突出当时恐怖的气氛,作者只是要在其中

表现她对“神迹”的看法。此外作为小说的叙事,都是一些虚构的情节,而三毛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的叙事却都是真实的。对于她这样一

位有着独特经历的作家来说,她根本用不着虚构,因为她的生命中就

有许许多多伸手可及的人物和事件。她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都是纪实

性的,都取材于新身经历、实见实闻的流浪旅游生活三毛只是要在这

一个一个故事中表现她对于世界的认识、对生命的理解。

三毛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一种强烈的抒情意味,她具有一种与

生俱来的悲天悯人的情感,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感贯穿于她的整个生命

过程中,仅映在她的文学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时,我们可以看到《搭

车客》中,她对那些在沙漠中艰难行进的沙哈拉威人的慷慨无私;

《故乡人》中,她对从未谋面的中国人曾君雄的赤子之情;《娃娃新

娘》中,她对于十岁新娘姑卡的同情之心等等,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浸

透着一种爱心,抒情性非常强。但这又和一性的特点,因此它显然不

是一种诗歌体的文学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三毛的散文大多是一些随感,抒发作者对于一些生活现象的感悟,

对一般的诗歌不同,它没有诗歌所具有的那种语句凝炼、结构跳跃、

富有音乐些现实的人和事的看法。但它又和一般意义上的日记不同。

日记是对于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记录,有时兼记对这些事情

的感受。并且三毛的随感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情感基调,即上文所提的

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感。在这个意义上说,三毛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是

随感而非日记体。此外,日记相对来说是记录一些相对比较隐私的事

情,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而三毛的随感中所抒发的情感和一般日记

中所表现的显然是有区别的。

其三是三毛散文中的机智、诙谐、朴素的散文话语。

文学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往往通过语词表现的特点呈

现出来,而读者对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风格的认识和感受,也首先是从

词语的格调、色彩、气势和节奏的特点中获得的。我们所了解的三毛

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洒脱不羁的风格,也就是从她的语言开始

的。作为一种生命纪实,三毛散文的语言也略上了她本人的痕迹,乐

观向上追求自由的三毛将自己对于生命的执着、对于世界的认识形成

了文字,使它天然的具有一种机智、纯净的特点。

《沙漠中的饭店》中,三毛以小黄瓜代替冬笋做了一道“小黄瓜

炒香菇”,居然赢得了荷西上司的赞不绝口,以为是他所吃到的最美

味的“冬笋炒香菇”。我们仿佛从文中看到三毛一个人躲在厨房偷听

客人的谈话,脸上露出狡黠的笑容。她以一种不动声色的笔法写出一

个主妇骄傲的情绪,塑造了一个幽默、可爱的形象。《芳邻》中,邻

居拉布的母亲要把小山似的骆驼尸体放进三毛那鞋盒般大小的冰箱里,

三毛无奈的拒绝了,于是“拉布母亲的脸绷了快一个月,她只对我说

了一句话:‘你拒绝了我,伤害了我的骄傲。’”5寥寥数笔,却精彩

而细致的描绘了一个黑人妇女翻着白眼、露出白牙的可笑姿态。《沙

漠观浴记》中三毛第一次看见沙漠女人洗澡时,觉得她们全裸的身体

是那么胖大,令人触目惊心,而“比较之下,我好似一棵长在大胖乳

牛身边的细狗尾巴草,黯然失色。”6轻快明朗的笔调和令人忍俊不禁

的趣事交织在一起,沙漠生活的枯燥在这里消失了。冰岛来的女邻居

对我冷冰冰的,不愧是“冰岛”来的人,但“这个冰山似的芳邻,对

男朋友们可是一见即化”。7巧妙的玩了一个文字游戏,却已足以让读

者看出自己对芳邻的不满,十分机winpard 智,又很风趣。缺少亲情的沙仑将

所有的情感和财产全部押在了一个不明来历的女骗子身上,甚至为了

她而偷走了哥哥店铺里的钱财逃走了,得知此事的三毛只对荷西说了

一句话:“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快乐幸福的。”8看似简单的一句话

却蕴含着一些哲理,女作家的思想其实是深刻的。通过这些语言的运

用,一个脱颖闪光、颇具魅力的女性形象就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这就是三毛所构筑的散文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跳动着一个洒脱灵

动的灵魂,她以自己的行动实现了大多数人无法实现的梦想,从而成

为一个大家的三毛。我们都会在她的故事里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读

者完整的读完她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就会不由自主的被其中的明朗

和智慧所打动,沉浸在这个明朗宜人的世界中。

二、三毛散文世界的三个形态

在三毛四十八年的生命当中,真正进行创作的并不长,但她的小

说诗歌文学作品却有一个十分清晰的发展过程,在她用生命构筑起的

这个世界中有三个相互联系却又完全不同的形态。

第1、都市里的忧郁——早期散文世界

三毛早期散文中那种忧郁、迷惘,是三毛在对保密学习 都市生活的感觉和

体验中,其生命灵性对都市文明的天然背叛。在三毛的认识中,都市

文明的代价正是对人的生命自然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和谐诗意关系的

切割。她的忧郁是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忧郁。

三毛十四岁开始练习写作,十七岁正式投稿,她的处女作是1962

年发表在中国台湾《现代文学》月刊的《惑》。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描

写自己病中迷失在《珍妮的画像》里的幻觉,表达一种激烈的情绪,

而这种情绪的表达缺乏了一种委婉道来的含蓄,充满忧郁悲伤的色彩,

技巧生涩,读来只觉得晦涩难懂。稍后发表的《秋恋》、《月河》、

《极乐鸟》、《雨季不再来》等等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在三毛文集中往

往不为人所注意,当时的作者“陈平”也被读者有意无意之中忽略了。

桂文亚《飞——三毛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今昔》认为第一部散文集

《雨季不再来》中某些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构架“带着为赋新词强说

愁的言情”,又有人说“三毛的早期创作……带有虚无主义、象征主义

和现代主义的成分”。9的确,她的早期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苍白、忧郁、

迷惘,但这恰恰是她的那一段时期生活的真实反映。七年的忧郁自闭

的生活,使她的心灵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惑》中所表达的激烈情绪,

正是久病失学、病痛煎迫的后果,甚至连父母的亲情也成为了一种心

理上的负担。而《月河》中的林珊对于第一次见面的沈痴情投注真爱,

又何尝不流露着一个年轻人率真的热情?《安东尼,我的安东尼》叙

述一个女孩子背井离乡生活在异地中,对一只小鸟“安东尼”所产生

的感情,其中已经有了一种真实可感的感觉逐渐弥漫在她的文字中了。

而《一个星期一的早晨》尤以清新的美感来描绘一个炎夏的林中午日,

与朋友旧地重游的景象,自然、明快,跳动着一种灵动的色彩,已慢

慢有了大家所熟悉的三毛的影子。

在文集《雨季不再来》的扉页上有三毛自己的一段话:“当三毛

还是二毛的时候,写下了《雨季不再来》——这些不算很成熟的小说

诗歌文学作品,不在乎是否会引起评价上的失望和低估,这是生命中

的一个阶段,是无可否认亦躲藏不了的,它好,它不好,都是造成今

日健康的三毛的基石。”10可见,三毛自己在时隔十余年之后出版自

己的早期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集时,也意识到了这些文字的稚嫩,它们

苍白、忧郁、迷惘,,却充满了作家对于生命、真理的固执的探索,

作为三毛散文的一个发展阶段,它是不能忽略不计的,正如三毛所言,

它们是后来三毛散文风格形成的基础,至少它们向世人展示了作家曾

经有过的真实心态和表现。“《雨季不再来》是一个过程,请不要忽

略了。这个苍白的人,今天已经被风吹雨打成了铜红色的一个外表不

很精致,而面上已有风尘痕迹的三毛。”11在美的形态上,它和《撒

哈拉的故事》一样,都是一种真实。

第2、远离都市的二人世界。

与荷西共同生活的六年,是三毛创作的鼎盛时期,是她人生最辉

煌灿烂的时期,也是她最具魅力的时期,

三毛一向认为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的活过。她不满

足于平淡的生活,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生经验。在一些高度发达的西方

国家生活过的三毛觉得现代化的物质生活给人们带来的是精神上的紧

张、烦乱和压迫。于是三毛渴望找到一片绿洲,去舒展自己疲惫的心

灵。当她看到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中关于撒哈拉的介绍后,“我只

看了一遍,我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

无保留的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12于是,她去了平沙万里的撒

哈拉沙漠,并在那里写出了与前期截然不同的健康、豁达、洒脱不羁

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灵动欢乐、机智明朗。

理想终究只是理想,它和现实是有距离的。当她真正面对撒哈拉

时,她才知道:“我马上要面对的生活,在我,已成了一个重大考验

的事实,而不再是我理想中甚而包含着浪漫情调的幼稚想法了”。13

连一直理解她支持她的荷西也以为她的撒哈拉之行“是一件表面倔强

而内心浪漫的事件,你很快就会讨厌它”。14因为撒哈拉真的很穷,

仅以荷西微薄的薪水来维持他们的生活,是很艰苦的。但是三毛没有

退缩,正如三毛母亲所说的那样,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也许不完美,

但她没有逃避她的命运,她勇敢的面对这样的人生。三毛以一颗善良、

真诚的心去面对人生,“正如评论家天冗所说:三毛的流浪,‘这种远离都市和家园的自我放逐的行动,具有极大的性格魅力。这不是简

单的猎奇,逃避和背弃文明,而是对生存的再次重新体验,对自我的

从头探索,对另一形态文化的酷想和对原始生活的还原性追

寻’。”15也许正是因为撒哈拉沙漠的贫穷落后,文明的种子还没有

撒到那里,因此撒哈拉人天性淳朴、善良、与人为善,他们热情的收

留了三毛和荷西,而三毛也在这里找到了自己一直追寻的生活方式,

即自由自在的生活,她觉得自由自在的生活才是一种真实的生活。在

沙漠中,物质生活的艰难是没有妨碍的,因为“有了人的地方,就有

说不出的生气和趣味”,16“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

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17而沙漠人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我的

解释里,就是精神的文明。”

于是,在撒哈拉沙漠中诞生了三毛最优秀的一批小说诗歌文学作

品,从撒哈拉中寄来的文章美丽、浪漫,仿佛撒哈拉成为她写作生命

的绿洲。看《沙漠中的饭店》,我们仿佛见到两个流浪异乡的孩子悄

悄关起门来,关住屋外的漫天风沙而温馨地吃着家乡菜;看《结婚

记》,我们仿佛看见两个幸福的人手拉着手,在阳光照耀下的沙漠中

急急地奔去法院公证结婚,还在慨叹着不能够气势非凡地骑着骆驼呼

啸着奔到镇上去;还有《悬壶济世》中的“治病人如同玩洋娃娃”;

《娃娃新娘》中的年仅十岁的小新娘;甚至连去偷看撒哈拉人洗澡被

发现之后狼狈逃跑的窘状,她也一一道出。沙漠生活的艰辛在相爱的

人心中失去了踪迹,有的只是一种快乐向上的调子,健康、豁达、洒

脱不羁。沙漠并不泯灭生命,相反,它是一个挥洒诗意的天堂。

除了沙漠中的系列文章之外,她还有生活于北非加纳利群岛时期

写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也是同样的富有吸引力、生机勃勃。

美丽的滨海岛屿加纳利气候温暖怡人,因而聚集了一大批前来养

老的老人。而三毛在一开始就下定了决心,不能像在沙漠里那样,跟

邻居的关系混得过分密切,以至于失去了个人的安宁,“我打定主意

跟这些高邻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18然而,两个月后,独自住

在这个老年人的社区里的三毛,不但没有感染到他们的寂寞和悲凉,

反而从他们那儿知道“人生的尽头也可以再有春天,再有希望,再有

信心。”19无论是在沙漠,还是在加纳利群岛,三毛都能使自己成为

大家眼中美丽善良的三毛,原因在于三毛自己独特的魅力,“生命的

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鸡龟骨滚羹 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

来走这一遭啊!”20因此三毛坚定地流浪着,尝试各种各样的生活,

结交各色各样的人物,并且以自己的真诚、善良去感知他人,她看到

的总是美好的一面,正是“我见青山多妩媚”。

沙漠系列、加纳利系列的文章都是三毛生活遭遇的记录与反映,

而这些真实的事情都是写一些普普通通的人和事,和读者的距离不是

很遥民间顺口溜大实话 远的,而她所表达的一些情感又极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因此这

两个系列的文章使得三毛一举成名,成为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华文女作

家。

第三、孤独而淡泊的回归时期

1979年9月,荷西珍惜时间图片 因潜水意外事件不幸丧生,三毛悲痛欲绝,在

父母的扶持下回到中国台湾。在经过了生命的大冲击、大转折、大荣

耀之后,三毛逐渐由绚烂归于平淡,这种淡泊的背后隐藏的是悲凉。

荷西死后的1981年8月,她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中还有是和荷

西一起生活的画面,例如其中的《黄昏的故事》、《巫人记》、《饺

子大王》、《亲不亲,故乡人》等等,仍旧保留着中期那种欢快的、

明朗的调子,语言也不乏机智、诙谐之处。但是以《背影》为转折点,

之后的文章已逐渐走向平淡。值得一提的是巨蟹座和摩羯座 这篇和散文集同名的散文

——《背影》。她在文中这样描写母亲的背影:“母亲腋下紧紧地夹

着她的皮包,双手重沉沉地各提着两个很大的超级市场的口袋,那些

东西是这么的重,使得母亲快蹲下去了般的弯着小腿再慢慢一步又一

步地拖着。她的头发在大风里翻发着,有时候吹上来盖住了她的眼睛,

可是她手上有那么多的东西,几乎没有一点法子拂去她脸上的乱

发。”21三毛用白描的手法向读者展示一个母亲孤独的背影。年已花

甲的母亲孤伶伶地行走于异国的土地上,心中担心着女儿,却又无处

诉说,只能尽力去做一些事情,去减轻女儿的负担。文中使用的是一

种很朴素的笔法,却给人一种沁人心脾的悲凉之感。当时荷西刚刚去

世,三毛每天所做的事情就是枯坐在墓园里,而忽视了近在咫尺的父母亲,直到她有一天无意中看见了母亲的背影,这种沁人心脾的悲凉

是对失去另一半世界的无奈与悲哀,是对生命有限、生命不在的无奈

与悲哀。

在父母家人的帮助下,三毛逐渐从丧夫的悲痛中走出来,甚至也

开始了她的中南美之行,于是有了《万水千山走遍》。同样是旅游,

她曾经和荷西一起,有过《逍遥七岛游》,那时的文中不时有欢声笑

语,而到了《万水千山走遍》中,她却成为一个匆匆的过客,失去了

先前的欢快、明朗。三毛虽然仍就像以前一样喜欢流浪,但这种流浪

是寂寞的,因此文字也是寂寥的,失去了活力。从《万水千山走遍》

开始,三毛的散文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渐渐失去了原来的号召力,人们

所记住的仍然是《撒哈拉的故事》,是《哭泣的骆驼》,是她的撒哈

拉系列和加纳利系列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作为散文家的三毛,以她为数不多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刮起了一

股“三毛旋风”,直洗地毯 到1991年1月4日凌晨去世,三毛永远地成为了

一颗星辰。虽然她不是最亮的那一颗,但她毕竟曾经闪耀过,有过不

可抹杀的价值,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雷锋的品质-穿越时光隧道

三毛文集

本文发布于:2023-04-12 17:20: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1291254151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三毛文集.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三毛文集.pdf

上一篇:对联赏析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三毛文集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