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属感

更新时间:2023-04-12 16:36:47 阅读: 评论:0

林徽因诗文集-女性吃豆腐的好处

归属感
2023年4月12日发(作者:热气球制作)

家庭是我心有所依的归属

家庭是我们工作的后花园,经营好它,才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栖息,使我们

的身心能够舞动,也才能给我们的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让我们共同走一段

家庭心灵之旅。

【案例展现】

案例一:刘丽(化名),32岁,独生女,一名普通初中教师。七年前通过朋

友介绍认识大她两岁的李洋,彼此对对方产生好感,关系相处很好,恋爱一年后

结婚。李洋也是家里的独子,父母都是机关干部,家庭条件很不错。恋爱时,两

人关系非常好,但结婚一年后开始不断因为一些小事吵架。刘丽觉得李洋不会关

心人,他经常和朋友出去吃饭喝酒,而且几乎每次都过了半夜12点才回家,刘丽

为此事和李洋吵了很多次,但不起作用。李洋也觉得刘丽不会体谅人,他每次回

家都很累了,刘丽不管明天有没有重要的事,不管他累不累,只要生气,一定要

和他大吵一架才肯罢休。

刘丽每次吵架都会对李洋说:“你从来不了解我的感觉,也从不关心我。”听

到刘丽这么说,李洋在一边一言不发。他很生气,他觉得自己对刘丽很好,好多

事情都顺着她,他不明白为什么她还会这样讲。刘丽生气时希望李洋能解释或者

安慰她,她只希望听到李洋说:“我错了”,但每次李洋坐在一旁什么话都不

说,只是抽烟,刘丽觉得他不爱自己了,越想越生气,越生气就越希望李洋能和

她理论。

时间长了,李洋越来越害怕回家,刘丽也感觉李洋离她更远了。

案例二:下面是一个“学习成绩不好、爱旷课”的学生的咨询片断。

(在咨询中该学生画的一幅家庭动力图)

图画非常形象生动地反映了这一家人的关系:孤立、冷漠,各自为阵。孩子一

个人看电视,爸爸一个人坐在沙发上看报,妈妈站在旁边生气地挥着手骂人。

……

咨询师:骂谁?

1

求助者:两个都骂,她整天就知道骂。“小东西,不好好读书,整天想着看电

视”,“你现在不好好读书,将来准备扫垃圾啊?”还有更难听的。

咨询师:妈妈表扬过你吗?

求助者:没有。

咨询师:从来没有?以前小时侯也一直骂你?

求助者:她会说,你这种人有啥值得我表扬?

咨询师:爸爸呢?

求助者:他就整天知道忙,有个机会说话也全是大道理:要好好读书,不要贪

玩……我听听就要睡着,不过倒是不骂我。

……

【问题透视】

案例一中,可以看到刘丽和李洋婚前互相爱慕,他们顺利的结婚。但婚后因

为不了解对方在想什么,也没有一个合适的沟通方式,这便激化了他们之间的本

来平常的生活小矛盾,导致李洋越来越不爱回家,而刘丽越来越烦躁。李洋和刘

丽互相之间不了解对方的沟通话语,如刘丽说“你从来不了解我的感觉,也从不

关心我”,这种抱怨的方式,李洋对它进行了片面的解读,认为是完全抹杀了他

的好处,完全忽略了他对她所做的一切。

夫妻两个人离婚,而离婚证书上通常写的是什么原因?(夫妻关系不和),那

为什么本来结婚时看似恩爱甜蜜的一对夫妻会走到离婚的这种地步呢?为什么

呢?大家不妨可以考虑考虑。其实之所以会有离婚这样的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并

不是移情别恋,而是夫妻双方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作为妻子,感觉不到丈夫对

自己的疼爱、对家中琐事的处理。把家里所有的事情推给妻子一人承担,为家里

付出再多也得不到丈夫的认可。而丈夫呢?则认为回到家后只看到忙碌的妻子,

或者是在自己耳边唠叨不停的妇人,就会觉得原本娇媚可爱的那个妻子变了,已

经不再是自己喜欢的人,常此以往下来,夫妻双方渐渐对彼此没有任何的好感,

反而都很失望,觉得自己当初很傻看错了眼,回到家没有什么意思,反而变的十

分厌烦,这就是他们都太缺乏家庭的归属感。

案例二中,父亲只管挣钱,很少与家人沟通(偶尔与孩子聊聊,全是大道理:

要好好读书,不要贪玩……孩子反感);母亲是家里的管家,管家务(家里收拾

得窗明几净,一尘不染),管孩子,管老公,但是她的管理方式就是“骂”,骂

的结果是两个人都不愿听。左耳进,右耳出,你骂你的我做我的。整个家庭的气

氛是吵吵闹闹的。

从表面看来,这是一个孩子的问题,但我们说如果出现了问题孩子,那孩子只

不过是家庭问题的牺牲品,那是个替家庭生病的孩子。对孩子而言,正是年龄小

的时候春分古诗 ,他们更需要家庭的归属的温暖。

以上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培养家庭成员的家庭归属感,更准确的说是家庭成员培

养归属感。那么家庭归属感是什么?下面我们来简单探讨一下。

2

大家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并不陌生,它是

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

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

中所提出。该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

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

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

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情感和归属

的需求是第三层次的需求。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和寂寞,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

体,如有家庭,有工作单位,希望加入某个协会、某个团体,这样可以从中得到

温暖,获得帮助和爱,从而消除或减少孤独和寂寞感,获得安全感。而归属感的

缺失有可能导致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个人生长、休息的地方,更被人们比作避风

的港湾。现代商业社会中,人们获得工作以后在经济上实现了独立,追求个人自

由的倾向日益明显,使得传统社会中的家庭氛围逐渐淡化。但是进入新世纪以

后,人们越来越发现,家庭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

比如,在一向讲求个性独立的美国,9∙11事件后许多人面对瞬间失去的一

切,开始反思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终日追求的财富,纷纷回归家庭的怀抱。而

前几年多哈国际家庭会议则以宣言的形式呼吁国际社会重视和支持家庭对社会发

展的重要作用,被视为家庭传统的回归。难怪一位年轻富翁在经历了多年商海拼

搏后说:“目前我最幸福的事情是每天接送孩子上学,从来不迟到。”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每个人长大以后都要实现个人独立、各奔前程,组建新

家庭;但是,无论对父母,还是对自己的孩子来说,重视家庭生活、增强自己对

家庭的归属感对我们的生活、对家庭幸福都是异常重要的。终日在外面打拼,我

们总有劳累、困顿的一天,这时候美酒、鲜花、掌声,都不能抚慰我们的心灵,

倒是妈妈熬的莲子粥、家人的关爱最能让我们放松身心。然而,我们不能等到自

己劳累的那一刻才想到家人,在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里注意关爱家人,是最优的选

择。在繁忙的学习、工作等竞争状态中,提醒自己时刻关照家庭,这是我们需要

养成的一种良好习惯。

家的温馨感觉从小就铭刻在我们的记忆里,曾经有人逃离了家庭,寻找自己

遥远的梦想;但是他们最后不得不痛苦地发现,自己走进了死胡同。自古以来,

家庭就承载着我们这个社会最多的责任,现代社会中的贫困、艾滋病、移民、人

口老龄化等问题无不需要从家庭单位入手,才能有所收获。只有每个人都增强自

己对家庭的归属感,我们才能建立稳固的家庭关系,为家庭成员提供一个安乐之

地。

【调适方法】

3

一个和谐的家庭,才会让我们有归属感,而家庭的和谐,不是等来的,是做

出来的。

1.多沟通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

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沟通的

基本模式分语言沟通和肢体语言沟通,语言更擅长沟通的

是信息,肢体语言更善于沟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情

感。我们不应因某些生活中的矛盾争吵而关闭自己的心

门,那样只会使问题越来越糟。有什么问题,找个合适的

时机双方坐下来敞开心扉进行交流,可以选择一个舒适的

家外环境。上面更多的是说语言沟通,而有时肢体语言的

沟通更有效,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这些适用于夫妻之

间,也适用于亲子之间。

2.多讲情

要发挥家庭“讲情”的职能,让家庭的每个成员在家庭中都能获得心灵的慰

藉。家庭成员之间也需要讲理,但家庭成员之间更多的还是要讲情:不要过多地

纠缠某个家庭成员的对和错,而是要用心地体会其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从而适当

地满足他。比如,做妻子的怀疑丈夫有外遇。而丈夫确实没有半点外遇的迹象。

那么做丈夫的是不是要和妻子讲道理,劝她不要无理取闹?不是!丈夫要注意妻

子的心理需求:这可能是她在表达对丈夫的不满——丈夫可能这一段时间忽视了

妻子哦。孩子有时晚上不睡觉,你只给他讲道理吗?“明天还要上学”、“睡不

够觉会影响身体健康”……这些道理对他来说只是语言垃圾,是噪音而不是影

响,他需要的是你的关爱与陪伴。

3.共营建

和谐的家庭需要我们储蓄彼此之间的关爱,不断储蓄,双方共同储蓄。你不

能把它当成取之不竭的魔箱,也不能把它想当然的认作是一方的义务。有归属感

的一般就是有责任感的,责任感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产生对某些东西的归属感。

我们都对这个家庭负有责任。“我在外面不得不委曲求全,难道在家还要隐藏自

己吗?”这是一些人的困惑,在家是要卸下伪装,有气了不能一味压制,适当发

泄是应当的,但不代表可以任意发泄。另一方面,不能一方始终扮演受气包的角

色,气多了必然出问题,夫妻双方要有默契,在对方气头上要避其锋芒,交换扮

演退让的角色。夫妻双方热战后,常常还有一段冷战期,冷战期往往是为尊严而

战,那不过是一层看似坚硬的窗户纸,你不妨问一下自己,“我先走出这一步,

我会失去什么?失去了又会怎样?”家庭在我们共同的营建中会越来越和谐,成

为一片温暖的海,这样在你受伤时,它才会带给你最大的抚慰和支持。

4.多换位

4

有一则笑话:一只兔子去钓鱼,第一天没有钓到;第二天,又是空手而归;

第三天,它又去钓了,这时从水里窜出一条鱼,一尾巴扇在兔子脸上,“今后你

再用萝卜当诱饵,我扇死你个兔崽子”。这是个笑话,但从这个笑话中我们可以

看出点东西来,你爱吃萝卜别人也爱吃吗?所以,世界并非完全如你所想的那

样。很多时候,我们掉进了自己的思维圈子里,怎么想怎么有道理,更有甚者,

根本不想,问题一出,立刻就来情绪,立刻就是惯常的行为。问题出现了,站到

对方的立场去思考一下:丈夫想一下,假如自己就是妻子;妻子想一下,假如自

己就是丈夫;父母想一下,假如自己就是孩子,那会怎样?

【预防策略】

我们不应总是亡羊补牢,而宜未雨绸缪。

1.要有真爱

这里说真爱,不是和虚情假意相对,而是指真正懂得爱。爱是什么?爱是你

爱的对象需要什么,你去满足(当然也并非什么都满足),而不是根据你的想法

去播撒。有一则新闻:一个大学生组织利用暑假去成都某养老院慰问演出,这里

正起劲地唱着认真编排的歌,却有很多老人离席了,事后了解,暑期大学生来养

老院的太集中了,对老人来说,“接待”成了受罪。这里有一个问题,大学生献

爱心值得赞美,但他们完全是根据自己什么时候有时间,自己认为演什么节目好

去组织安排,结果当然就是老人们的“不礼貌”了。你给了妻子金项链,这就是

爱吗?你给了老人1000元钱,这就是爱吗?你整天教孩子要这样、要那样,这就

是爱吗?我们有没有想过他们真正的需要。

2.积极关注

积极关注是心理咨询的原则之一,积极关注其实就是关注积极,即咨询师对

求助者积极面的关注。我们不妨把它引用到我们的家庭生活中来,多关注他

(她)积极的一面,多关注孩子积极的一面,多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同一个问

题。向更大方面说,包括对工作生活中的任鼻翼有痣的女人 何事,都从积极的一面去看。这个道

理不知被多少人说了多少遍,但它是不是真正触动了你的心灵?佛讲顿悟,这种

顿悟是在你经历了许多后,在某一时刻的灵光一现,是某一点的激越飞升,是突

然间的思维打通与连接,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它需要你放下浮躁,沉静思考。现

在请想一下这句话:其实快乐是长痘痘内分泌失调怎么调理 一种习惯,抱怨也是一种习惯。当积极的生活态

度成为你的习惯,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所谓“心想事成”;当消极的生活态

度成为习惯,小问题也就成了大问题,使你的生活停滞不前或逐渐下滑。

3.玩耍中沟通

前面已经提到了沟通,这里再讲一个沟通

的非常重要的技巧——玩耍,它很简单但常被

人忽视。似乎是人的天性使然,玩耍总能使家

庭更加和睦,使彼此得到更多的支持。当家人一起玩耍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有一种深深的归

5

属感,感觉到自己被接纳了。父母必须积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家庭中的每

一个人都得到一种很深的归属感,并以此作为家庭和睦的核心目标。家庭和睦的

目标就是创造归属、喜悦和和谐的感觉。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很重要的一步就是

创造家庭回忆和玩耍时间。放下你惯常的“师道尊严”吧,在家里我们不妨也当

回孩子。肯定和鼓励也是很重要的步骤,积极寻找机会给对方一些肯定和鼓励总

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创造家庭回忆、一起玩耍、表达肯定和支持,所有这些

带来的是家人间深层次的沟通与交流。很多经典对话和心灵沟通都是在全家人共

度一段时光后才出现的,深层次的交流会带来很强的家庭和谐和家人的归属感。

如果家庭成员都能够敞开心扉,分享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那么当家人最深层次

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自然就会拥有归属感和快乐的心情。

4.完整接纳

婚姻没有完全的匹配,只有完整的接纳。当我们开始抱怨对方时,当我们后悔嫁错人,娶错妻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我嫁(娶)的那个人是谁?是他

(她)本人还是我希望他(她)成为的那个人”。大多时候,我们只是爱上了我

们想让对方成为的那个人,而非对方本身。不让他(她)是他(她),是我们痛

苦的原因。当然向大里说,这个完整包括他(她)背后的家庭。除了夫妻关系中

的完整接纳,还有亲子关系的完整接纳,要完整接纳自己的孩子,包括他的一

切。蔡春猪,前时尚杂志编辑,现从事影视剧编剧,被誉为“自闭症之父”。儿

子喜禾两岁时被诊断为自闭症,后来蔡春猪在新浪开设微博“爸爸爱喜禾”,以

开玩笑的形式记录射手座双子座 着他和儿子的点点滴滴,没有完全的接纳,那些含泪的笑怎能

说出口。当您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相比,觉得他这儿不行那儿不好时,请

与“老天清血丸 爷也不和你商量给你个自闭症礼物”的小蔡比一比。李开复在《给家长

的一封信》中曾提到孩子想告诉父母的话:“你们对我的期望好高,我总是达不

到,总觉得对不起你们。我希望你们能够接受一个平凡的我。当你们看到我已经

尽力而为时,能不能鼓励鼓励我?”

5.少带情绪

人是有情绪的动物,但是不能被情绪所奴

役。现在,请静下心来,想一想,有多少事

情,是因为您一时没有控制住自己,而使事情

变得更糟。当你挥舞着双手,言词激烈时,您

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吗?他能接受你语言的信息

吗?在他的眼中,你只是一个暴怒的形象。夫

妻之间吵架是最带情绪的事情,文吵,伤感情,有时比武斗伤的更甚;武斗,既伤感情,

又伤财力,总之不划算。当然一般情况下,吵架在所难免,但尽量不要让自己的情绪爆发得那么快那么猛烈,他(她)是最爱你的人,您可以在外面压抑自己,

6

甚而“低三下四”,难道不肯为了你最爱的他(她)稍微地去调控一下吗?这种

调控不是简单地压抑,它是一种爱,是一种理智思考下的行为控制。

在亲子关系上,更要注意这个问题,下面有一个案例及点评,从中我们是否

能体会到一些东西。

贝贝妈这几天事情有点多,昨晚贝贝要玩五子棋,由于第一次玩,她总是不

得要领。贝贝妈告诉她好几遍,贝贝依旧没理解,让原本就很焦虑的贝贝妈烦躁

起来。

坏妈妈的做法:贝贝妈跟孩子说话的声音马上提高了八度,干脆捉宝宝去洗

澡。通常洗澡中娘俩也会来个互动,可今晚贝贝很不情愿配合,她火气越来越

大,跟贝贝喊起来,结果贝贝哭了。

好妈妈的做法:气到快失控时,贝贝妈决定离开宝宝五分钟。她翻了翻旧相

册,看到自己土气的“傻样儿”,不由觉得好笑起来。感觉苦恼的事情早晚会烟

消云散。于是贝贝妈回到贝贝身边,耐心地哄贝贝唱歌、洗澡去了。

家是休息的地方,是“加油站”,所以家应该是和睦的、温馨的,是其乐融

融的。但如果妈妈情绪急躁,脸上阴云密布,或唉声叹气,无疑会把家庭气氛弄

得紧张兮兮,给其他人,主要是孩子造成心理压力,使双方的对立情绪越来越

浓,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6.位置明确

家庭系统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如果你的心灵无法归位,那么这个

家庭秩序就被破坏了,爱就被阻隔了。从心灵秩序上来讲,父亲有父亲的本分,

儿子有儿子的本分;父亲永远是母亲的伴侣,母亲永远是父亲的伴侣;儿子永远

是儿子,女儿永远是女儿,这就是正常的秩序。但如果父母在心灵上一分开,出

于爱和平衡,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都是一种爱的错位。

7.新婚夫妻与家“分离”

此处所讲的与家“分离”是指与原生家庭的心理分离。当今社会,有不少的

女孩子结婚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找不到新家庭的感觉,还是把自己原来的家

当作自己的家。在和老公的交流中也总是“你们家”、“我们家”的。

比较普遍的情况是:结婚之后,某些丈夫和他的母亲还是像以前那样密切,不

知道要适当调整母子关系,这就是丈夫的问题,做妻子的就可以给他指出——但

一定要委婉。而妻子呢?也要反思,是不是妻子也过多地保持了和自己原生家庭

的紧密关系,因而引起老公无意识地用保持和自己原生家庭的紧密关系来抗衡?

一个真正的家庭的诞冷笑话脑筋急转弯 生并不是两个人举行了结婚仪式住在了一起就诞生的,也不

是生了一个小孩就诞生的,它往往需要夫妻双方长时间的磨合,绝非一蹴而就所

能实现的,它需要双方都和彼此的原生家庭进行必要的心理上的分离——任何其

中一方和自己原生家庭的过分联系都会阻碍一个家庭的真正诞生!只有分离之后

才能真正结合!当然也有新家庭在两个新人结婚的当天就迅速建立起来的,但那

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7

现在的主要矛盾是:老一辈也就是公公婆婆们往往认为媳妇是加入的新成员,

应该主动适应家庭环境,应该一切以婆家为中心,而媳妇们往往认为公公婆婆是

应该退出的老成员。甚至还有的媳妇认为自己原来的家庭才是自己的真正家庭,

新的家庭应该包含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之中,新的家庭应该以自己的原生家庭为中

心进行旋转。

这种定位上的矛盾不解决,家庭的纠纷就永远不会停止,而夫妻关系、亲子关

系等等都会出现问题。当新婚的夫妻都完成了和原生家庭的分离之后,他们就开

始了新家庭的建设工作。

8.空巢老人心理调适

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是希望子女在身边的,但现实是越来越多的子女离

开老人的家庭,甚至见面的机会就不多,形成了很多空巢家庭。中老年人对大家

庭的归属感日益增强,年轻人却对小家庭的归属感在增强,形成了一对矛盾,不

利于中老年人精神健康,这一方面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另一方面需要中老

年人调整自己的心态,夫妻之间常陪伴、聊天,并尽量给自己安排下充实的生

活。

9.孩子归属感的培养

本篇虽然主要是讲成人的家庭归属感,但孩子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员,甚而可

以说是一个家庭的支撑,如果孩子对家庭没有归属感,其实它是一系列问题的结

果,同时也会成为一系列问题产生的起因,相信在这样的情况下,其他家庭成员

也不会产生很好的归属感。因此培养孩子的家庭归属感也极为重要,太多的理论

不再讲,这里提供两个实在的小技巧:一、设立家庭游戏之夜(这和前面的玩耍

沟通是一个道理)。定期选一个夜晚,关掉电视和电脑,不做功课不练琴,全家

一起玩游戏。给孩子一个游戏的童年,他会永远记住家的快乐和温馨。二、要求

孩子们做家务。父母若是为了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做功课或是练钢琴,而不让他参

与家务,无异于剥夺了他作为家庭一分子的权利和义务。更何况,培养孩子的生

活能力和技巧是父母亲的责任。

【心理技巧训练】

下面介绍几个简单有效的心理训练技术,经常练习,定能取得很好的自我心

理调适效果。

1.放松训练技术:全身放松训练技术要求选择一个安

静场所,有一张沙发、靠椅或床,坐下来闭目养神,首先

放松额肌,消除皱额与紧锁双眉的局部肌肉紧张状态,再

放松面肌、嚼肌,从咬紧牙关的备战状态转变到下颌微

垂,嘴唇微张的松弛状态,双眼向下注视自己的鼻尖,使

双上眼睑放松,然后放松后颈部肌肉,从昂首与垂首体验

颈肌的紧张,再使颈肌放松,让头部略为自然前倾。然后放松腰背部肌肉,使躯干靠在沙发或靠椅上;下一步放松

8

双肩胛与胸部肌肉,使呼吸均匀自然,节律较缓较深,再放松腹部肌肉,不收

腹,使腹部自然微凸;最后放松双下肢肌肉,足板平放在地板上,双手掌向下放

在膝上,双膝与双踝部既不要求并拢,也不要求分得很开,保持与双肩平行的位

置即可。在全身肌肉放松之后,全神屏除杂念,不想过去未来的事,只注意自己

的呼吸,无忧无虑,无思无念,或有躯体飘移沉浮,肢体温热麻木之感,均不以

为意,一切听其自然,若昏昏欲睡,亦可养神,如此静坐15~30分钟,再张眼提

神,活动肢体,恢复肌张力,进行正常生活。每日坚持训练,并持之以恒,3~6

个月后便见效益,使人精神轻松愉快,不烦不躁,改善心身健康水平。

此项技术开始用时稍长,时间一长,则可在短短几分钟内平息愤怒的情绪,

提升消沉的意志,有利于我们解决家庭问题。

2.空椅子技术:放两张椅子,先坐到一张椅子上

面时,就扮演自己;再坐在另一张椅子上时,就扮演

他(她)或孩子,两者展开对话,如此循环,直到情

绪得到释放,问题得到解决。这项技术使自己可以站

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然后去理解对方。

3.心理暗示技术:每天早晨起床前、晚上入睡前,闭着眼睛,用有20个结的

绳子计数,用独白似的声调不断重复20次:“每一天,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变得

越来越好”,必须在头脑中强调“各个方面”,这种概括的心理暗示比任何特别

的心理暗示更加有效。有一个良好的心境对于我们处理家庭中的各类问题都是大

有裨益的。

【作业思考】

1.我对家庭有没有归属感?

2.上面出现的情况在我身上存在吗?我采取过什么行动?

3.今后我会怎么处理家庭问题?

【感悟实践】

9

春节作文-兴趣的重要性

归属感

本文发布于:2023-04-12 16:36: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12886071574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归属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归属感.pdf

上一篇:合同补充协议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归属感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