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卷23奏启诗解3启者开心辨要不侈表奏正偏事
举人存
题文诗:
启者开也.武丁有云:启乃心也,沃朕之心.
取其义也.孝景讳启,两汉无称.至魏笺记,
始云启闻.奏事之末,或云谨启.自晋盛启,
用兼表奏.陈政言事,奏之异条;让爵谢恩,
表之别干.敛饬入规,促其音节,辨要轻清,
文而造价咨询合同 不侈,启之大略.表奏确切,号为谠言.
谠者正偏.王道有偏,乖乎荡荡,矫正其偏,
故曰谠言.孝成帝称,班伯谠言,言贵中国梦作文素材 直也.
汉置八能,密奏阴阳,皂囊封板,故曰封事.
晁错受书,还上便宜.后代便宜,多附封事,
慎机密也.王臣匪躬,必吐謇谔,直言相谏,
进贤退奸,事举人存,人亡政息,无待泛说.
皂饰司直,肃清风禁.笔锐干将,墨含淳酖.
虽有次骨,无或肤浸.献政陈宜,事必胜任.
【原文】全文3
启者,开也。高宗云"启乃心,沃朕心",取其义也。孝景讳启,
故两汉无称。至魏国笺记,始云启闻。奏事之末,或云"谨启"。自晋
来盛启,用兼表奏。陈政言事,既奏之异条;让爵谢恩,亦表之别干。
必敛饬入规,促其音节,辨要轻清,文而不侈,亦启之大略也。
又表奏确切,号为谠言。谠者,正偏也。王道有偏,乖乎荡荡,
矫正其偏,故曰谠言也。孝成称班伯之谠言,言贵直也。自汉置八能,
密奏阴阳,皂囊封板,故曰封事。晁错受书,还上便宜。后代便宜,
多得过且过造句 附封事,慎机密也。夫王臣匪躬,必吐謇谔,事举人存,故无待泛
说也。
赞曰∶皂饰司直,肃清风禁。笔锐干将,墨含淳酖。
虽有次骨,无或肤浸。献政陈宜,事必胜任。
【原文】
启者,开也。高宗云1,“启乃心,沃朕心”2,取其义也。孝景
讳启3,故两汉无称。至魏国笺记4,始云“启闻”;奏事之末,或云
“谨启”。自晋来盛启5,用兼表奏6。陈政言事,既奏之异条7;让
爵谢恩,亦表之别干。必敛饬入规8,促其音节9,辨要轻清10,文
而不侈11,亦启之大略也。又表奏确切,号为“谠言”12。谠者,偏
也13。王道有偏,乖乎荡荡14。其偏,故曰谠言也15。孝成称班伯
之谠言16,贵直也。自汉置八仪17,密奏阴阳18;皂囊封板19,故
曰“封事”20。晁错受《书》21,还上便宜22。后代便宜,多附封事,
慎机密也。夫王臣匪躬23,必吐謇谔24,事举人存25,故无待泛说
也。
【译文】
所谓“启”,就是开。商王武丁曾说,“打开你的心窍,浇灌我
的心灵”;“启”就是取这个意思。西汉景帝名“启”,为了避讳,
所以两汉时期的奏启不用“启”这个名称。到魏代的笺表中,才开始
用“启闻”,或者在奏事的最后说“谨启”。晋代以后,“启”的运
用相当普遍,而兼有表奏的作用。在陈述政见、议论国事上,“启”
是“奏”的分支;在辞让封爵、感谢恩典方面,“启”是“表”的枝
干。奏启的写作,必须整饬得合于法度,紧缩音节,抓住要害,简明
轻快,有一定的文采,但不能浮夸,这就是“启”的基本要领了。
此外,因为表奏文有须要写得准确切实的特点,所以又称为“谠
言”。所谓“谠”,就是不偏。如果帝王之道有了偏颇,就不可能有
广阔远大的气象;正因为是没有偏颇的话,所以叫做“谠言”。汉成
帝称班伯的话为“谠言”,是以他的正直为贵。汉代设置善音律的八
能之士,向帝王秘密呈奏阴阳变化;因为要用黑色袋子密封简板,所
以又叫“封事”。晁错向秦博士学习《尚书》回来后,向帝王陈述应
办的事叫做上“便宜”。后代的“便宜”,大都用密封呈奏,是为了
保守机密。作为帝王的臣下,办事不是为了一己之私,上奏必须说直
话,这都事实俱在,就没有必要多说了。
〔注释〕
1高宗:商王武丁。
2启乃心,沃朕心:这话见《尚书说命上》。原文是:“启乃
心,沃朕心,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chu抽)。”意为启发武丁的
话像药一样,如没有使之眩感的药效,则其病不愈。沃:浇灌。朕:
武丁自称。
3孝景:西汉景帝刘启。讳:帝王的名字,为了表示尊敬,避讳
直言其名。
4笺记:文体名。《书记》篇说:“记之言志,进己志也。笺者,
表也,表识其情也。”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笺》:“古者君臣同书,
至东汉始用笺记:公府奏记,郡将奏笺。……是时太子诸王大臣皆得称
笺,后世专以上皇后太子。于是天子称表,皇后太子称笺,而其他不
得用矣。”
5晋来盛启:晋代用“启”之盛,除范文澜注所举范宁一篇、司
马道子二篇外,写得较多的如陆云,有《国起西园第表启宜遵节俭之
制》等六篇(见《全晋文》卷一百零一),卞嗣之有《沙门应致敬启》
四篇(见《全晋文》卷一百四十)。
6用兼表奏:如上举陆云《表启宜遵节俭之制》,即表启兼用。
当时其他诸启,也和表奏无大区别。
7异条:和下句“别干”,都是支流、枝干的意思。
8敛:收聚。饬(ch翅):整治。规:这里指法规、常规。
9促:短,紧缩。
10辨要:《太平御览》卷五九五作“辩要”。《才略》篇说
“《典论》辩要”,指论述能抓住要害。轻:轻便,指文辞简明。
11侈:奢侈,指浮夸。
12谠(dng党)言:宣言,善言。
13偏也:范文澜注:“疑有脱字,似当云'谠者,正偏也’。”
杨明sun是什么意思 照校注:“疑当作无偏。”译文据“无偏”。
14王道有偏,乖乎荡荡:《尚书洪范》:“无偏无党(同谠),
王道荡荡。”乖:背离。荡荡:开阔广大的样子。
15其偏:诸家校勘都疑此二字有脱误。根据上文,应为“无偏”
或“其言无偏”。
16孝成:指汉成帝,班伯:成帝时为中常侍。《汉书叙传上》
说,成帝曾问班伯,其车屏风上所画纣王醉踞妲(d达)己的意义;
班伯的回答,成帝很满意,因谓:“吾久不见班生,今日复闻说言。”
17八仪:范文澜注:“疑当作八能。”八能:习晓乐律的乐工。
《后汉书礼仪志中》:“八能士各书板言事。文曰:'臣某言,今月若
干日甲乙日冬至黄钟之音调,君道得,孝道褒。’商臣、角民、徵事、
羽物各一板。否则召太史令,各板书,封以皂囊,送西陛跪授尚书。”
王先谦《集解》:“八能,谓撞钟,击鼓、磬,吹管、竽,鼓琴冰心诗集 之
士。……以六器应八音,故曰八能。”
18密奏阴阳:《乐叶图徵》:“八能之士,常以日冬至成天文,
日夏至成地理,作阴乐以成天文,作阳乐以成地理。”(见《后汉
书礼仪志中》注引)
19皂(zo造)囊:黑色帛袋。
20封事:密封的奏启。
21晁错受《书》:《史记晁错传》载:“孝文帝时,天下无治
《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
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
便宜事,以《书》称说。”
22便宜:应办的事。《南齐书顾宪之传》:“愚又以便宜者,
盖谓便于公宜于民也。”
23王臣匪躬:《易经蹇(jin简)卦》:“王臣蹇蹇,匪躬之
故。”孔疏:“能涉蹇难而往济蹇,故曰王臣蹇蹇也。尽忠于君,匪
以私身之故,而不往济君,故曰匪躬之故。”匪:非。躬:身,指自
身。
24謇谔(jin简愕):直言。
25事举人存:《礼记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孔疏:
“其人,谓贤人;举,犹行也。存,谓道德存在也。若得其人道德存
在,则能兴行政教,故云举也。”
【原文】4
赞曰:皂饬司直1,肃清风禁2。笔锐干将3,墨含淳酖4。虽有
次骨,无或肤浸5。献政陈宜,事必胜任。
【译文】
总之,要整顿必讲直话的监察机构,以肃清政教风纪。奏启的写
作炖豆腐的做法 ,笔要如宝剑那样锐利,墨要像剧毒的鸩酒那样猛烈。虽应深入刺
骨,但不要用谗言伤人。这样,用奏启来提供政见,陈述事宜,就一
定能胜任其事。
〔注释〕
1皂饬:此二字诸家校注均疑有误:黄丕烈校为“皂饰”,孙诒
让疑为“皂构”,杨明照疑为“白简”。李详、范文澜取孙说,刘永
济、王利器取黄说。尚无确论。按:皂,造也;饬,整治。这二字与
下句“肃清”对举,当与“肃清”是同类用意,就是整顿之意,所以
这二字未必有误。司直:《淮南子主术训》:“汤有司直之人。”高
诱注:“司直,官名,不曲也。”刘勰用作泛指。
2风:风化。禁:政教所禁,这里即指政教。《礼记曲礼上》:
“入湖南中医药大学是几本 竟(境)而问禁。”郑玄注:“禁,谓政教。”
3干将:古良剑名。《战国策齐策五》:“今虽干将莫邪,非
得人力,则不能割判矣。”
4酖(zhn震):同“鸩”,传为有毒的鸟,羽毛可制毒酒。
这里取毒酒性烈的意思。
5肤浸:指谗言。《论语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愬(s
诉)。”邢疏:“愬,亦谮也,变其文耳。皮肤受尘,垢秽其外,不
能入内也。比喻谮毁之语,但在外萋斐,构成其过恶,四十的英语单词 非其人内实有
罪也。”
本文发布于:2023-04-12 16:35: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1288532150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人亡政息.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人亡政息.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