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精选10篇)
节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
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端午节的习俗(精选10篇)吧!希望对
你有所帮助。
端午节的习俗篇1
一看到妈妈泡米和桌子上满是粽叶,我就知道端午节又到了。
小的时候我不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只知道每年家里就像过年一样
隆重地过端午节。后来也只是知道一点点关于纪念屈端午食粽子是我
们家乡的主要习俗。刚到五月,家里就开始浸泡糯米了。妈妈一般都
会准备一盆米进行浸泡,同时也把粽叶放在水里浸透,可能是泡好的
糯米会更粘些吧,我记得多年来妈妈就是一直这样做的。
端午前一天,妈妈就开始动手包粽子了,我偶尔也会捣乱,试着
学包起来,可每次却都以失败而告终。看来包粽子也并不简单。
至于还有什么我就一无所知了。
端午节的习俗篇2
记得小的时候,因为只有端午节才能吃到粽子,每逢将近节日的
时候,恨不得一天吃几顿都是粽子,这也是我爱上糯米的原因。现在,
粽子成了一种美食,可以随时买到好吃的粽子,只是始终吃不出记忆
中的味道。
原本端午节是纪念屈原老先生的节日,然而现在,身在他乡,端
午节成为了我思念家乡粽子的节日,即使吃不到,也要想想。
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一大节目,说实话,我只见过一次,每次看
赛龙舟的人特别多,家里人担心我们小孩不够壮,被人挤到河里去,
所以极力反对我们参加这种热闹活动。
家乡的端午节虽然比较简单,没有元宵、中秋那么重要。但是所
谓的传统习俗也还是有三个的,不知道我有没有记错或是遗漏。一是要煮咸鸭蛋来吃,当然也可以有鸡蛋、鹅蛋等等。二是门上插艾草。
艾草,据说能够辟邪,艾草的另外一个用处就是晒干以后,拧成绳子
状,用火点住一头,慢慢燃烧,由于是绳子状,燃烧不是很充分,会
有很多烟,而这些烟就可以用来驱蚊。所以端午节后,等艾草晒干,
我们就经常这样在院子里点上艾草绳,用来驱蚊。三是吃桃子,我喜
欢吃那种硬硬的青桃子,不是很甜,但有点甜;软的桃子太甜,而且
桃汁会淋的到处都是。
其实,家乡的端午节的习俗就是这样,在简单中就能带出家乡的
纯朴,和端午节节日的欢乐以及邻里间的一种互动。
唉,好想家,好想家里的亲人,在端午节到来之际诚祝家里一切
都平安!
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记得买粽子吃哦!
端午节的习俗篇3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带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
水喜洋洋。”每当我听到这首儿歌便想起了端午节。到了端午节,家
家户户都给自己的孩子用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系在脖
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
就口味而言,粽子陷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粽子以甜为主,
南方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内容则是最能凸显地方特色部分。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时,大阳重,人中天,古称这一天为
“天中节”,具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
大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
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等。
画额,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
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
虎(“王”字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已》:“每至端午,白初一日起,取雄黄和酒洒
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他出,
用意一致。
端午节的习俗篇4
在我上有幼儿园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了“端午节”的习俗。每
年农历5月初5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我们中华民族有带香包、
插艾叶、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等传统习俗。其中我对吃粽子最
感兴趣,因为我很喜欢吃甜食,一到端午节妈妈就会从超市买回很多
粽子,有蜜枣的、菠萝的还有紫薯馅的呢!每年端午节我都会吃一顿
粽子大餐。
端午节的习俗篇5
农历五月初五,是家乡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节。虽然端午节
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无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
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但我感觉,南方的端午节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
气氛更浓郁,更能表现端午节特色。
端午节是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所定的节日。每到端午节这一天,
我们家家户户都会包一种“中山芦兜棕:。圆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
鲜的竹叶来缚棕,里面放有配料,分有咸粽子和甜粽子两种口味。甜
粽子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呢,就是咸肉啊,烧鸡,蛋黄,
干贝,冬菇,绿豆,叉烧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一个锅里煮,等粽
子熟了以后,会闻到淡淡的竹叶香,清香四溢,弥漫整个厨房。
解开扎藤,剥开粽子叶,甜粽子里藏着红红的粽肉,咸粽子里白
白的粽肉都升腾着蒸汽,散发着一种特有的蒸棕香。两粽子用盘子放
在一起,活塞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下晶莹透亮散发着
撩人扑鼻的浓郁糯米香,是帮极了!最最令爱吃甜食的我深爱的还是
枣红般的甜粽子。端午时节,家里包了一大把粽子,总要送亲戚朋友
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粽子作为谢意送给我们。因
此,在端午哪天,我家总有从姨妈,外婆家带来的吃不完的粽子。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颦鼓动时雷凌凌,兽头凌处
雪微微。冲破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
夺得锦标归。这是唐朝卢肇写的《竞渡诗》。十分突出了龙舟赛的宏
观场面。然而,在我的家乡广州也有在端午节划龙舟的习俗,俗称
“扒龙船”。在端午节这一天村里都会组织一次小型的“扒龙船”比赛。家家户户身强力壮的男人都要参加,女的靠一边,只有观看的份
儿。五六条窄窄的,瘦长的舟子,前头是一个大大的龙头。十多个人
坐在一起,奋力地划桨前进,力争第一个到达终点。尽管下着针儿般
的雨点儿,船上的人淋得遍体湿透,分不清是汗还是雨,但是这点是
不要紧的。再这关键时刻,赢了比赛才重要。划完龙船的男人会在中
午的时候聚集在村里的大祠堂内吃一顿丰盛的“龙船饭,然而我们村
里的女人也是没份参加的,所以,到底有什么菜式我也不清楚,因为,
我是女孩子。
村里的“扒龙船”太小儿科啦!对我来说一点也不过瘾。要看还
是电视直播的,地地道道的龙舟赛。浩大的江面,二十多条“传统龙”
参加角逐。长长的龙船上坐满了肌肉鼓鼓的大汉。中间是鼓手,前头
的人呐喊助威,声势震天,霸气。威风,震撼。细雨霏霏,江水涌涌。
在此,男儿尽显勇敢,坚强本色,了不得!在北方,“扒龙船”的风
俗是不常见的,因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节只吃
粽子,不如南方的轰轰烈烈,激情热闹。这就是我家故乡端午节的独
特之处所在。
故乡的端午节哟,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啊!端午粽飘香,龙
舟响当当,好事成双双!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故乡情,是一种古老
的传统,是对诗人屈
原的爱国精神一种钦佩,赞颂。吃着正宗的家乡粽子,看着精彩
的家乡龙舟赛,心里头别有一番滋味。
端午节三年级作文篇二:小学四年级关于端午节的作文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学校放三天假,是双休日和端午节加在
一起的。说到端午节,也就想到了屈原,据说,屈原是在农历五月初
五受冤,抱着石头自投旧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直行
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老百姓为了不让屈原被鱼儿吃掉,家
家做粽子,把粽子投进旧罗江中。妈妈和爸爸带我一起去外婆家过,
这时,外婆正在煮香喷喷的糯米粽子。外婆说:"中国江南民间端午节有
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这时,
外公要跟我讲讲端午节的习俗,听说在江南地区:他们为了驱邪,用艾,
菖蒲和蒜这"端午三友"驱鬼,还有一种重要的驱鬼方法,是在室内挂
避邪驱鬼的符咒。这时,香喷喷的粽子煮好了,刚煮好的粽子热气腾
腾诗歌《成长》 的,我第一个坐在位子上,说:"外婆,我来帮您尝尝粽子熟不熟"外
婆笑眯眯的说:"看你这只小馋猫,好!外婆给你先来一个。"我把粽叶
拨开,看到了糯米粽子,闻一闻,哇!真香啊!接着狼吞虎咽地吃了
起来。外婆说:"现在的粽子品种可多啦!有豆沙粽,水晶粽,肉粽,咸
肉粽……"听着听着,口水都要流了下来。
去了外婆家,我了解了不少知识,不过端午节的粽子真是太好吃
了!
端午节的习俗篇6
划龙舟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
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
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
《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粽子入江相仿)悼
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
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
节。……是日,竞渡,竞采杂药。”。
佩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
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
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
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
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
芦瓜果,色色都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
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挂艾虎
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
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
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
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
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
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
(“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佩长命缕
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
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
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
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
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
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
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避五毒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
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
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
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
采药
这是最古老的端语文作文600字 午节俗之一。《夏小义不容辞 正》载:“此日蓄药,以蠲
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
“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
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
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
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躲端午
是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刺鳐 午”,
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
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
端午雨
时民间岁时占验习俗。俗信端午节下雨,不吉;反之则吉。此种俗
信在很久以前即已存在。
端午节的习俗篇7
旧俗在端阳这天要“祝飨”,即祭祖,这与每年的清明祝飨有着
同等重要的意义。其他例如吃粽子,熏艾蓬草,插菖蒲剑,饮雄黄酒,
吃煨大蒜头、咸鸭蛋,挂钟馗像,洗百草裕等等。小孩额上要用雄黄
写“王”字,穿老虎皮或者五毒衣——绣有五毒的衣服,意为避邪防
毒。这些习俗看似毫无关联,其实大都是一种蛆虫消毒的措施。从端
阳开始,气温会逐渐升高,疫病开始逐渐流行,此时采取一些防虫消
毒措施是很必要的。
无锡端午习俗还有一项很重要的活动,即划龙舟。无锡地区的划
龙舟是很有讲究的,有很强的地域特色,称之为“蓉湖竞渡”。
竞渡的地点选在北塘黄埠墩一带,因为这里是古芙蓉湖所在,水
面较其他河道开阔,距离北门也不远。
正式的竞渡需要几年才举行一次,正式比赛所用的龙船共有13只
半。这13只半的龙船代表了无锡城乡14所神庙。他们分别是梨花庄
的延圣殿,东门外延寿司殿,南门外南水仙庙,西水关外西水仙庙,
南门外的张元庵,北门外府城隍庙,南门小南海,西门四大天王庙,
江尖上关帝庙,船厂里三大老爷庙,以及其他泗堡桥,大小河上,北
水关,惠山浜的四所神庙。由于惠山浜的龙船有时参加有时缺席,所
以称参赛龙船为“13只半”。
龙船在每年比赛之后都将船底凿穿,沉放在相应的河道中,只将
龙尾露出水面,等到下次比赛时再捞起修理。沉放龙船的河道都是小
型的专用河道,统称为“龙船浜”,在无锡这样的龙船浜有14条,例如:大窑路龙船浜,沉放南水仙庙龙船;日晖桥龙船浜,沉放张元庵
龙船;船厂里龙船浜,沉放三大老爷龙船;迎龙桥龙船浜,沉放西水
仙庙龙船,等等。
每只龙船的颜色都不相同,如:张元庵的石灰龙;南水仙庙的乌
金龙;西水仙庙的太保龙;三大老爷庙的绿龙,等等。每只龙船都有
三四层高,顶用青布作幔,树立彩旗,五彩缤纷,中央设有神龛,供
奉各庙神像。因为竞渡最先是纪念屈原的,所以每船都悬挂有绣着
“楚国遗风”的锦旗。
在正式比赛之前的四月末旬,各路人员就要在龙船浜附近进行水
上操练,每船一般都有二十名左右水手,比赛之前他们都要在神像前
盟誓,如零食有哪些 果比赛中有人坠水,一律不予营救。
正式比赛那天全城沸腾,人们争相前往北塘观看。《锡山景物略》
载:“往看者无大小,无贵贱,无男女,无城乡,水路并发。路则演
塘摆列,如堵如屏,可四五层,有面无身;水则自酒船以及田船,互
相击撞,水为不流,龙舟亦挤入各船帮至不得伸缩。”
比赛结束之后还有许多余兴节目,如由官绅或名妓,将活鸭、酒
坛等扔入水中,由水手抢夺,抢到者就可以去官绅或名妓处领赏。
蓉湖竞渡直到民国仍十分热闹,且规模甚至超过前代。这是由于
清末民国时期无锡地方商人势力崛起,而各神庙此时基本都成了各行
业的公所,如延寿司殿为酒业公所,延圣殿为木业公所等等,蓉湖竞
渡也就成了他们展示财力的大好机会。
无锡解放后,无锡端午习俗这些活动统统停止,只在1958年,
“绿龙”还进行过一次竞渡,在之后的近半个世纪中,蓉湖竞渡连同
其他端阳习俗一起,渐行渐远,退出了我们的生活。
端午节的习俗篇8
1、吃粽子清热除烦
中医认为,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用来包裹粽子
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都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
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如: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
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清热利湿、和胃宁神。总的来说,粽
子有清热除烦、助脾开胃的作用,特别适合初夏食用。
进食时须注意,制作粽子的原料糯米黏性较大,过量进食容易引
起消化不良,所以不可贪食。
2、艾叶菖蒲驱毒除瘟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将菖蒲、
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艾叶(也叫艾蒿)是一味芳香化浊的中药,
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现代研究表明,悬挂艾叶及燃烧艾叶的确有
杀菌消毒、预防瘟疫流行的作用。艾叶、菖蒲还有驱蚊的作用,慢慢
燃烧艾叶驱蚊效果更好。
现代人已经很少在家门口挂艾叶、菖蒲等草本植物。对于这个问
题,专家说,可以采取烟熏和喷气雾剂的方法来解决。普通家庭可以
选择在端午前后把门窗紧闭,然后用菖蒲、艾叶、雄黄合剂烟熏2~4
小时以上,这样可起到杀菌作用。另外,还可以到商店购买杀虫驱蚊
的气雾剂来达到灭害虫的目的。
3、涂雄黄酒杀虫解毒
端午前后,我国南方很多地区都已步入梅雨季节,天气条件有利
于蚊蝇、害虫的活动和繁殖。而雄黄是一味解毒、杀虫的中药,内含
有毒的砷盐成分,害虫闻之食之即会中毒,人涂之可以避毒。也有很
多人在端午节饮雄黄酒,但由于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热后
可分解为毒性很强的砒霜,因此不建议内服。
涂洒雄黄酒是端午节习俗之一。在端午节,将雄黄掺在酒里制成
雄黄酒,甩洒在居室的墙角和床下,具有较强的灭蚊和杀虫作用。由
于雄黄能从皮肤吸收,外用亦不宜大面积涂擦,以防中毒。
4、喝五加酒祛湿避邪
五月初五采五加,酿五加酒是民间的习俗。五加即五加皮,气香
味苦,五加树皮有奇香,可滋补肝肾壮筋骨。民间认为喝了五加酒,
可以避难避邪。五加皮的药用主要为治疝气、腹痛、男子阳痿、小便
余沥、女人腰脊痛、两脚疼等。地处潮湿的区域,特别适合在端午节
喝五加酒。
5、挂香囊散风驱寒
我国很多地方有端午节挂香囊的习俗,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
法。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药有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
砂仁、白芷,每味各两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将这几味中药研细,
然后放在布袋中,缝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
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这几味中药,中医认为有散风驱寒、
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九窍的功能,从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运动养生推荐健步走
赛龙舟、蹴球、珍珠球、斗草都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在端午节开
展的体育运动。从古至今,端午节是一个提倡运动的节日。中医将精、
气、神称为三宝,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运动养生正是抓住了这三个
环节,调意识以养神以意领气,调呼吸以练气,以气行推动血运,周
流全身;以气导形,通过形体、筋骨关节的运动,使周身筋脉畅通,
滋养整个机体。
在日常生活中,走是简单易行有效的运动方式,我国传统医学认
为走为百炼之祖。健步走健身,锻炼者可选择上午或傍晚锻炼,运动
中身体放松、头部端正、目视前方、两臂自然摆动、两腿自然迈步,
步幅较普通步子稍大,步速较普通步行稍快,保持精神饱满,呼吸自
然有节律。走路时达到头目清爽、足部发热,全身微微出汗、心情愉
悦状态为最佳。
端午节的习俗篇9
端午节要到了,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吧。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天必
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熏苍术、
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
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
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
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上诸说。
真希望端午节快点来到,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粽子了!
端午节的习俗篇10
端午节的简介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
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
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
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
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
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
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端午节的来历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
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
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
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
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
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
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
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
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
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
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
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
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
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
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本文发布于:2023-04-12 15:48: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1285704446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端午节的风俗习惯.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端午节的风俗习惯.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