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习俗

更新时间:2023-04-12 15:46:13 阅读: 评论:0

祝萌-结婚贺词祝福语

元宵节习俗
2023年4月12日发(作者:剪纸的过程)

元宵节的习俗(15篇)

元宵节的习俗1

正⽉⼗五,元宵节。按照习俗,今天要吃汤圆。

汤圆是南⽅的叫法,在北⽅叫元宵,名字不⼀样,做法也不⼀样。元宵是把事先做好的馅切成⼩⽴⽅块,放⼊有很⼤滚筒的机器或器⽫中,倒

上糯⽶粉,滚筒的滚动带动馅料沾到糯⽶粉,像滚雪球⼀样逐渐“长”成圆圆的元宵。⽽汤圆的做法则完全不同,它不是“摇”出来的,是像包⼦⼀样包出来的。把拌好的馅料直接⽤粘性极强的湿糯⽶粉包起来制作⽽成。我更喜欢吃南⽅的汤圆,因为它更软,⼝感更糯。

那元宵为什么⼜叫汤圆呢?这个故事啊,据说跟袁世凯有关。当年,袁世凯当上了⼤总统还不满⾜,还想要当皇帝。有⼀天,他听到有⼈在吆

喝卖“元——宵”,让他联想到“袁——消”,觉得好晦⽓。于是勃然⼤怒,下令将卖元宵的抓起来,还命令所有⼈都不准再提“元宵”⼆字,将“元宵”的

名字改为“汤圆”。但避讳是没⽤的,这事⼉过去没多久,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接着很快就在忧惧中死去。于是,⼀⾸歌谣在京城流⾏开

来:“⼤总统,洪宪年,正⽉⼗五吃汤圆。汤圆,元宵⼀个娘,洪宪皇帝命不长。”

关于元宵节的故事和习俗真不少啊!下次再跟你们说啦,哈哈,我现在要去吃汤圆喽!

元宵节的习俗2

农历正⽉⼗五⽇为元宵节,因为这天的礼俗⾷品为元宵⽽得名。元宵是⽤糯⽶粉做成⾥装糖馅的圆形⾷品,滚粉的叫元宵,包粉的叫“汤圆”,

取其团圆和睦之意。这天的主要活动是观灯,所以也叫做“灯节”。道教称正⽉⼗五为上元,七⽉⼗五为中元,⼗⽉⼗五为下元合称“三元”,分属天、地、⽔三官的诞⾠。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家,或⼀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

兆,因为“灯”与“丁”谐⾳。表⽰希望⼥⼉婚后吉星⾼照、早⽣麟⼦;如⼥⼉怀孕,则除⼤宫灯外,还要送⼀两对⼩灯笼,祝愿⼥⼉孕期平安。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跷会⼀般由群众⾃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五正式上街,⼀直到⼗⼋⽅告结束。

紫姑也叫戚姑,北⽅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五要迎厕神紫姑⽽祭,占⼘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天夜晚,⼈们⽤稻草、布头等扎成真⼈⼤⼩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逐⿏在农历的正⽉⼗五举⾏。养蚕的⼈家在正⽉⼗五熬上⼀⼤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盖上⼀层⾁,将粥⽤碗盛好,放到⽼⿏出没的顶

棚、墙⾓、边放嘴⾥还边念念有词,诅咒⽼⿏再吃蚕宝宝就不好。传说这样做,本年的⽼⿏就不会吃蚕宝宝。

元宵节的习俗3

每年农历的正⽉⼗五⽇,是中国的传统节⽇元宵节。元宵节⼜称作“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年第⼀次⽉圆之夜的意思。每逢上元,民间有

张灯观赏的风俗,因些,元宵节⼜被称作“灯节”。元宵节已有两千多年,不仅盛⾏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燃灯的风俗起⾃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诗⼈卢照邻

曾在《⼗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

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的彩灯上供⼈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制成,或实⼼,或带馅。馅有⾖沙、⽩糖、⼭楂、各类果料等,⾷⽤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

⼈们把这种⾷物叫“浮圆⼦”,后来⼜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们也以此怀念

离别的亲⼈,寄托了对未来⽣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节也是⼀个浪漫的节⽇,还被称为中国的情⼈节。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相识提供了⼀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

孩不允许出外⾃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物⾊对象。元宵灯节期间,⼜是男⼥青年与情⼈相会的时机。

⼀些地⽅的元宵节还有“⾛百病”的习俗,⼜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他们结伴⽽⾏或⾛墙边,或过桥,⾛郊外,⽬的是驱病除灾。

元宵节的活动丰富多彩,传统民俗表演还有:耍龙灯、耍狮⼦、踩⾼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等。

元宵节的习俗4

元宵节也是⼀个浪漫的节⽇,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相识提供了⼀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孩不允许出外⾃由活动,

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物⾊对象。元宵灯节期间,⼜是男⼥青年与情⼈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

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民间少⼥在灯⽕下载歌载舞,叫做⾏歌、踏歌。

欧阳修(⽣查⼦)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上柳梢头,⼈约黄昏后。⾟弃疾(青⽟案)写道:众⾥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那⼈却在灯⽕

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见钟情,乐昌公⽂与徐德⾔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

中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节”。 ⾛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百病"⼜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他们结伴⽽⾏或⾛墙边,或过桥过⾛郊外,⽬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踩⾼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等活动。 正⽉⼗五元宵节还有⼀些鲜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列举⼆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法很简单,把杨树⽀插在门户上⽅,在盛有⾖粥的碗⾥插上⼀双筷⼦,或者直接将酒⾁

放在门前。

元宵节的习俗5

元宵节到了,民间有三个习俗:⼀吃元宵;⼆看花灯;三放烟花,今天我就在这⼉说⼀说。

元宵有很多种⼝味:⿊芝⿇、蓝莓、巧克⼒等等,其中我最爱吃⿊芝⿇的了,外⽪滑溜溜的(呵呵,听起来怎么那么像肥皂?)咬⼀⼝馅就出

来了,不是那么甜得发腻,也没有那么淡。好吃!嘻……

我们也去看了花灯。刚⼊⼴场⼤门,可以看到两只⾼抬着头的凤凰,下⾯整齐地站着卖荧光棒的⼩贩,嘴中不停喊着:"⾛过路过别错

过!""⾛⼀⾛,看⼀看!"⾛到中间,看见⼀个⼤碗,釉⾊清晰明朗,真像明代的青花瓷!上⾯有⼀个个元宵,诱⼈啊……碗的下⾯还有还有"配

餐":⼤葱、辣椒、彩椒、西红柿。

⼤碗的前⾯是⼀个⼩舞台,舞台后有⼋只张⽛舞⽖的长龙,威风凛凛。⼤碗的后⾯是三座冰雕,全是具有古典风格的房屋,还插了⼀个牌⼦:

⼩⼼有电!⼤碗的左⾯是⼗⼆⽣肖有⽜、虎、⽺……咦?这是⽼⿏还是松⿏?我⼀下看见了兔⼦,我指着喊"妈妈!"(我妈咪属兔的)妈妈笑着

说:"⼩坏蛋!"⼤碗的右⾯也是⼩动物造型的灯。

晚上,我们看了烟花。呵!从铁⼈⼴场⼀直排出两、三千⽶,这也验证了⼀个谜语:世界上最长的车是什么车?答:堵车。我不耐烦了,与妈咪下车看。烟花有红⾊、橙⾊、⾦黄⾊、绿⾊、紫⾊,那最好看的烟花也是最⼤的:砰,砰,砰,三个⾦黄⾊的烟花,形成了⼀个⾦黄⾊的树,漂

亮极了。还有"黄⾦瀑布"、"变⾊花"……

今年,我们欢欢喜喜的闹了元宵节。

元宵节的习俗6

千盼万盼,终于盼到了元宵节的夜晚,家中刚好有⼀些元宵,我争着去煮,在我的伶⽛俐齿下,妈妈终于答应啦!

我揭开锅,放上⽔,合好电闸,等⽔烧开,(上⼀次,由于我经验不⾜,煮成了⼀锅⿊⽔,。)⽔开啦!,我把元宵轻轻的放下锅,我⽤勺⼦轻轻把元宵推开,锅开啦!⼤功告成。

“开饭了”我喊,这次我的元宵⼀个也没破,⼀个个圆圆胖胖,好可爱!

吃完元宵后,我⼜去看花灯,看那桃灯,粉红的底⾊,桃尖上涂了点红⾊,桃底有⼤叶⼦,真是漂亮⼜简单,看那以过时的扇灯,虽然它过了

时,但它还是那么青春有风度。有⽓魄,再看那⾦⽜灯,制好框架后,⽤闪闪发亮的⾦线纸糊住框架,这样⼀个今⽜就出现啦!还有……真是⼀⾔难尽呀!

还有多姿多彩的爆⽵,从天上炸开,好象把天空炸出⼀个洞,满天的五彩的星星都撒了下来。快来看!五彩的烟花从天⽽降,⼀下⼦照亮了整个龙⼭,那时,在场的⼈都惊呆了,这个情景多么壮观多么美丽呀!

千⾔万语,表达不了我对⼤家的祝福,我对你的祝福,就象天上的星星⼀般,数也数不过来,在这中,我只说⼀句,元宵节快乐

元宵节的习俗7

1、元宵节的习俗

1。1、元宵节吃“元宵”:正⽉⼗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不的同义词 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越过越红⽕。

1。2、元宵节“送花灯”:“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灯。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表⽰希望⼥⼉婚后数学方程 吉星⾼照、早⽣麟⼦;如⼥⼉怀孕,则除⼤宫灯外,还要送⼀两对⼩灯笼,祝愿⼥⼉孕期平安。

1。3、元宵节耍龙灯: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五舞龙灯,载歌二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载舞的喜⽓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

1。4、元宵节舞狮⼦:舞狮,⼜称“狮灯”、“舞狮⼦”,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在中国⼈⼼⽬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1。5、元宵节古筝多少钱 猜灯谜:每逢元宵节,各个地⽅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洋洋的,平平安安的。

2、什么是元宵节

元宵节,⼜称上元节、⼩正⽉、元⼣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个重要节⽇,是中国亦是汉字⽂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的传统节⽇之⼀。正⽉

是农历的元⽉,古⼈称夜为“宵”,所以把⼀年中第⼀个⽉圆之夜正⽉⼗五称为元宵节。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元宵节始于20xx多年前的秦朝。汉⽂帝时下令将正⽉⼗五定为元宵节。

3、元宵节花灯的寄寓

民间在除⼣供奉⽼天爷时要设⽴“天地堂”。⼈们在院⼦⾥扎⼀⼩棚,棚⾥⾯⼩桌上⽴“天地三界⼗⽅万灵真宰”的神位;神位前摆着⾹炉、供

品,还挂着⼀盏灯笼,灯笼代表姜太公的席位。据说姜太公当年封神时,别⼈都封了,就是忘记了封⾃⼰,⾃⼰没有席位只好和⽼天爷坐在⼀起。 灯笼与神有关,所以也赋予很多象征意义。

古时候,⼈们为了驱逐⿊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

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相近,所以灯笼也⽤来求⼦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 元宵节放灯的习俗

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宗(公元685年——762年)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

很⼤,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做巨型的灯楼,⼴达20间,⾼150尺,⾦光璀璨,极为壮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宋代⼜在⼗六之后加了两⽇,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到⼗⼋整整⼗天。

到了清代,满族⼊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期缩短为五天,⼀直延续到今天。

“猜灯谜”⼜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

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的彩灯上供⼈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吃汤圆的寓意

元宵节吃汤圆,除了寓意喜庆合家团团圆圆,还有御寒、补脾胃、益肺⽓之养⽣功效。元宵汤圆的材料主要是糯⽶,《本草纲⽬》中指出,糯

⽶是补脾胃、益肺⽓之⾕。糯⽶味⽢、性温,吃后能补养⼈体⽓⾎,滋养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前虽然已过,但天⽓乍暖还寒,寒冷天最容易亏损的就是胃⽓。

元宵古代妆容 时吃糯⽶汤圆,温暖脾胃,⼈⽓息就会变得相当顺畅,以致周⾝发热,起到御寒的作⽤,尤其适⽤于脾胃虚寒者。此外,糯⽶还含有蛋⽩质、钙、磷、铁、烟酸等丰富营养,可以说糯⽶汤圆正是温补强壮的⾷品。

据糯⽶汤圆外型圆圆的,⾥⾯带馅或实⼼,在北⽅叫元宵,到了南⽅则叫汤圆。元宵汤圆可以有很多花样。尤其带馅的品种最多。甜馅⼀般有

⾖沙、⽩糖芝⿇、桂花什锦、枣泥、果仁、⿇蓉、杏仁、⽩果、⼭楂等;咸馅⼀般有鲜⾁丁、虾⽶等。还有菜馅元宵⽤芥、葱、蒜、⾲、姜组成,

称“五味元宵”,寓意勤劳、长久、向上。

元宵节的习俗8

正⽉⼗五为元宵节,因是⼀年中最早⼀次⽉圆,故称上元节。象⼭的元宵节⾮常独特,过⼗四,⽽不过⼗五,它的由来与明代嘉靖年间,沿海抗倭寇有关。

据说,有⼀年的正⽉中旬,倭寇乘着民众忙于过节,⼤举⼊侵昌国、⽯浦、南⽥⼀带。戚继光的军队和⽼百姓⼀道奋起抗击,最后取得了胜利。正当⼤家杀鱼宰猪欢庆抗倭⼤捷,各种菜肴正准备下锅的时候,不料,探⼦来报,另有⼀股倭寇前来报复,进犯我地。

军情危急,来不及⼀盘盘烧煮,伙夫就匆忙把切好的各种⼩菜⼀起倒进锅⾥,煮烧⼀段时间后,加上⽶粥、薯粉,做成“糊粒”,⽴刻叫⼤家吃

起来,既当饭⼜当菜。将⼠们吃饱后,⼠⽓⼤振,经过⼀阵拼杀,最后⼤获全胜。这天正好是正⽉⼗四。因此象⼭就在正⽉⼗四过元宵。这种现象⼀直流传⾄今,已沿袭成为⼀种民俗活动。

象⼭元宵节习俗很多,既有全国通⾏的,也有象⼭地⽅特⾊的。是⽇夜,开始“上灯”,丹城兴吃汤圆,⽯浦兴吃糊腊,乡间多⾷炒年糕。糊腊

也叫“糊腊羹”、“发财羹”,以牡蛎、虾仁、蛏⾁、⾁丝、鱼⾁等为主料,芋艿、萝⼘、年糕等为辅料,混合在⼀起煮熟,⽤番薯粉调成杂烩羹。

旧时⼗四夜,乡间有放野⽕、烧“⽥坎⽑”之习俗,是夜,在⽥头、⽥塍点⽕烧野草“驱邪”,俗叫“驱蝗⾍”,⽥塍⼲草燃着时犹如条条⽕龙在⽥

野上滚动,故⼜称“燂⽕龙”,在夜幕下观看很是壮观。

⼗四夜,举⾏灯会,街巷悬挂灯彩,地上⼩孩⼦拉着各式动物灯,俗称“⾏会”。丹城五境(丹城分东境、南境、西境、北境、章穆镜)灯队,

争芳⽃妍,各放异彩,蔚为壮观。⽯浦、昌国有跑马灯,跑船灯、提鱼灯等活动。每年⼀到正⽉⼗四⽇晚上,玩灯、观灯、猜灯谜的⼈成千上

万,热闹⾮凡。此习俗⼀直沿袭⾄今。

元宵节的习俗9

1、要注意摄养精神

春⽓通于肝,肝喜调达疏泄,恶抑郁。要保持情绪稳定。《少有经》上说:“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

少好,少恶,⾏此⼗⼆少,养⽣之都契也。”静⼼养性,使肝⽓有升有节,有益⾝⼼,勿使肝⽓⽣发太过或不升⽽郁结。

2、要注意提⾼免疫⼒

做适当的体育运动,提⾼免疫⼒。慢跑、多伸伸懒腰,也可以练⼀些简易养⽣功,如:“⾬⽔正⽉坐功”、“划圆功”、“闭⽓发汗功”(治感冒)等。

3、要注意⾼热量⾷物

很多糖尿病病⼈对⽆糖元宵感兴趣,觉得没有糖就可以放⼼吃了。还有些减肥者也挑选⽆糖元宵。其实,⽆糖并不意味着低热量,也不意味着低⾎

糖反应。因为元宵中的糯⽶粉升⾼⾎糖⾮常快,和⽩糖相差⽆⼏。哪怕没有加糖,吃它也⼀样不利于控制⾎糖,所以糖尿病病⼈要⼗分⼩⼼。再说,⾥

⾯没有糖不等于少放油,那么多的饱和脂肪酸,甚⾄还有反式脂肪酸,对控制⾎脂不利,对减肥也没什么帮助。所以,第五个建议是,如果担⼼其中的糖和

油,只要少吃就好了,不要迷信⽆糖产品。

4、要注意元宵不易炸着吃

油炸元宵⽐较⾹脆,⽐较适合孩⼦的胃⼝,⼀些妈妈喜欢炸给孩⼦吃。然⽽专家指出,油炸会使本⾝油脂量就不低的元宵油脂⽐例更⾼,因此不提

倡这样吃。油炸元宵较硬,也会损伤胃及⾷道黏膜。

5、要注意变质元宵不能吃

⼀旦发现元宵的颜⾊改变便不能⾷⽤。由于糯⽶中含有的⽔量较多,元宵买回家后长时间不吃很容易出现变质的情况,另外,糯⽶粉中含有⼤量的

酵母菌,呈粉红⾊的红酵母菌菌落,它污染糯⽶粉后,遇到适当的湿度、温度便⼤量繁殖。

元宵节的习俗10 元宵节习俗

⾃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五张灯观灯为⼀⼤盛事。梁简⽂帝曾写过⼀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

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隋炀帝时,每年正⽉⼗五举⾏盛⼤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

据《隋书⾳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万⼋千多⼈,戏台有⼋⾥之长,游

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常。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宗

(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做巨型的灯楼,⼴达20间,⾼150尺,⾦光璀

璨,极为壮观。唐代是实⾏宵禁的,夜晚禁⿎⼀响就禁⽌出⾏,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沿⾄宋朝,张灯

由三夜延长⾄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花

灯焰⽕,⾦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喧杂⼗余⾥。”⼤街⼩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声声,鞭炮齐鸣,百⾥灯⽕不绝。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规定正⽉初⼋上灯,⼗七落灯,连张⼗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灯彩,彩灯上描绘了

各种⼈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照耀通宵.⿎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我国最长的灯节,清代,满族⼊主中原,宫廷不再办

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期缩短为五天,⼀直延续到今天。 猜灯谜

“猜灯谜”⼜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

笑谑的⽂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物,藏头隐语,及旧京

诨语,戏弄⾏⼈。”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

宵节,各个地⽅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们除游灯市外,⼜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秧歌、⾼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

常⽣活消解,⼈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俗。舞龙灯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种《清⾓》的⼤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扮演的龙头鸟

⾝的形象,其后⼜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见于⽂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动的

描绘。⽽据《隋书⾳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常精彩,龙舞流⾏于我国很多地⽅。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

为吉祥的象征。李时珍《本草纲⽬》说:“龙,其形有九:⾝似蛇,脸似马,⾓似⿅,眼似兔,⽿似⽜,腹似蜃,鳞似鲤,⽖似鹰,掌似虎是也。

”在古⼈的⼼⽬中,龙具有呼风唤⾬、消灾除疫的功能,⽽我国⾃古即以农业⽴国,风调⾬顺对于⽣产⽣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古⼈极⼒希

冀得到龙的庇佑,由此形成了在祭祀时舞龙和在元宵节舞龙灯的习俗。宋代吴⾃牧《梦粱录》记载:元宵之夜,“以草缚成龙,⽤青幕遮草上,密

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之状。”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舞龙也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样式,主要有龙灯、布龙等。龙灯也称“⽕龙”,这是

流⾏最为⼴泛的⼀种龙舞。这种龙由篾⽵扎成龙⾸、龙⾝、龙尾,上⾯糊纸,再画上⾊彩。龙⾝有许多节、节数可多可少;但必须是单数事理 。每节中

点燃蜡烛;有的地⽅不点蜡烛,⽽是⽤桐油、棉纱或灯草做成的“油捻”。这种油捻燃烧⼒很持久,龙灯舞动时五光⼗⾊,始终不会熄灭。下⾯装有

供舞者⼿持的⽊柄.龙前还有⼀⼈⼿举红⾊绸珠指挥龙舞。如⼴东阳江的《鲤鱼化龙》,灵活奇巧,善于变幻,舞龙⼿⾝着可开可合的鲤鱼⽪,观

众起先看到的是⼀条条戏⽔之鱼,可随着明快的乐曲突然⼀变,鱼⼉成龙,然后⼀条⼝中喷⽕的鲤鱼跃过龙⾝,象征“鲤鱼跳龙门”之意。布龙也

称“彩龙”,主要在⽩天表演,节中不燃蜡烛,所以表演时腾飞欢跃,好似江海波翻浪涌,⽓势⾮凡雄伟,别有⼀功。舞龙时循势连贯表现巨龙盘旋

欢腾,动作⾮常复杂。有的地⽅闹元宵,各路龙灯汇集竟达百余条,队伍长达⼆三华⾥。每条龙灯还伴有⼗番锣⿎,声闻⼗⾥,甚为壮观。在海

外,⾄今仍有许多华⼈社团保留着耍龙灯的古⽼传统,常为当地节⽇赛会演出。 踩⾼跷、舞狮

踩⾼跷,是民间盛⾏的⼀种群众性技艺表演。⾼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跷的是《列⼦说符》

篇:“宋有兰⼦者,以技⼲宋元。宋元召⽽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惊,⽴赐⾦

帛。”从⽂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跷就已流⾏。表演者不但以长⽊缚于⾜⾏⾛,还能跳跃和舞剑,⾼跷分⾼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

者⼀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跷皆属⽊制,在刨好的⽊棒中部做⼀⽀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跷,可以作舞

剑、劈叉、跳凳、过桌⼦、扭秧歌等动作。北⽅的⾼跷秧歌中,扮演的⼈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

唤起观众的极⼤兴趣。南⽅的⾼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红娘、济公、神仙、⼩丑皆有。他们边演边

唱,⽣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据说踩⾼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给⾃⼰的腿上绑两根长棍⽽发展起来的⼀种跷技活动。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今已

有⼀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的,狮⼦是⽂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中国,舞狮⼦的活动也输⼊中国。狮⼦是汉武帝派张

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同带回的贡品。⽽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西凉的“假⾯戏”,也有⼈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于军队,后来传⼊民间的。两

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于宫廷、军旅、民间的⼀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

五⽅狮⼦,⾼丈余,各⾐五⾊,每⼀狮⼦,有⼗⼆⼈,戴红抹额,⾐画⾐,执红拂⼦,谓之狮⼦郎,舞太平乐曲。”诗⼈⽩居易《西凉伎》诗中对

此有⽣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胡⼈假狮⼦。刻⽊为头丝作尾,⾦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摆双⽿,如从流沙来万⾥。”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狮⼀⼈舞,⼤狮由双

⼈舞,⼀⼈站⽴舞狮头,⼀⼈弯腰舞狮⾝和狮尾。舞狮⼈全⾝披包狮被,下穿和狮⾝相同⽑⾊的绿狮裤和⾦⽖蹄靴,⼈们⽆法辨认舞狮⼈的形体,

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以古代武⼠装扮,⼿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钹、逗引瑞狮。狮⼦在“狮⼦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

跃、登⾼、朝拜等技巧,并有⾛梅花桩、窜桌⼦、踩滚球等⾼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舔⽑等动

作,惟妙惟肖,逗⼈喜爱,也有难度较⼤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东为中⼼,并风⾏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舞,但舞狮⼈下穿灯笼

裤,上⾯仅仅披着⼀块彩⾊的狮被⽽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郎”头戴⼤头佛⾯具,⾝穿长袍,腰束彩带,⼿握葵扇⽽逗引狮⼦,以此舞出各种优

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州、佛⼭的“⼤头狮”,⾼鹤、中⼭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南狮除

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民间称为“刘备狮”。⿊须红⾯狮,⼈称“关公狮”,舞

姿勇猛⽽雄伟,⽓概⾮凡。灰⽩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以威严、勇猛之感。古⼈将它当作

勇敢和⼒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畜平安。所以⼈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活动⾥舞狮⼦的习俗,以祈望⽣活吉祥如意,

事事平安。 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有功的⼤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

船,多⽤两水墨荷花图片 ⽚薄板,锯成船形,以⽵⽊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样,⼿⾥拿着桨,做划⾏的姿势,⼀⾯跑,⼀⾯唱

些地⽅⼩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男⼦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

划旱船流⾏于我国很多地区。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在盛有⾖粥的碗⾥插上⼀双筷⼦,或者直接将酒⾁放在门前。 逐⿏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家所说的。因为⽼⿏常在夜⾥把蚕⼤⽚⼤⽚地吃掉,⼈们听说正⽉⼗五⽤⽶粥喂⽼⿏,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

些⼈家在正⽉⼗五熬上⼀⼤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盖上⼀层⾁,将粥⽤碗盛好,放到⽼⿏出没的顶棚、墙⾓、边放嘴⾥还边念念有词,诅咒⽼⿏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五的时候,有⼀个神仙下凡到⼀个姓陈的⼈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今年就让你们的蚕桑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另⼀种说法是,吴县有⼀个叫张成的⼈,起夜时,看到⼀个美丽的⼥⼦⽴在家中的东南⾓,举⼿召唤他。张成⾛上前去,⼥⼦对他说:“我是

你们家的这个地⽅的神,明年正⽉⼗五的时候,你做好粥,上⾯盖上⾁来祭祀我。你们家的蚕桑就能丰收。”说完这⼥⼦就不见了。张成从此以后每年都这样做,果然年年丰收。

所以在丝绸业逐渐兴盛的魏晋时候,这种风俗就流传开来。⼈们做好粥,祝祷说:“登⾼糜。挟⿏脑。欲来不来。待我三蚕⽼。” 送孩⼉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家,或⼀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

⾳。这⼀习俗许多地⽅都有,陕西西安⼀带是正⽉初⼋到⼗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宫灯⼀对、有彩画的玻璃灯⼀对,希望⼥⼉婚后吉星⾼照、早⽣

麟⼦;如⼥⼉怀孕,则除⼤宫灯外,还要送⼀两对⼩灯笼,祝愿⼥⼉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五要迎厕神紫姑⽽祭,占⼘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家⼩妾,为⼤妇所

妒,正⽉⼗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所以民间多以⼥⼦做成紫姑之形,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祀之。此俗流⾏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古代的祝祷词是:“⼦胥不在。云是其婿。曹夫⼈已⾏。云是其妇。⼩姑可出。”念这样的词,把紫姑的⼈形拿到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如果觉得⼈形变沉了,就是紫姑的灵来了。

还有⼀种说法,说紫姑是皇帝的⼥⼉,临终时说⾃⼰平时就喜欢游玩,嘱咐⾝边的⼈在正⽉⼗五的时候,⽤⾐服来迎接⾃⼰的魂魄,好继续享受元宵节的热闹。

后来的传说中,紫姑就变成了厕神。据说,陶侃曾经在厕所见到⼀个⼈,⾃称是后帝,对他说:“三年莫说,贵不可⾔。”意思是陶侃三年后就

能发达,后来果然如此。元宵节“⾛百病”求安康 古代的中国的情⼈节

元宵节也是⼀个浪漫的节⽇,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相识提供了⼀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孩不允许出外⾃由活动,

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物⾊对象。元宵灯节期间,⼜是男⼥

青年与情⼈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

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民间少⼥在灯⽕下载歌载舞,

叫做⾏歌、踏歌。 ⾛百病

“⾛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桥等,是⼀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相约出游,结伴⽽⾏,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百病是明清以来北⽅的风俗,有的在⼗五⽇,但多在⼗六⽇进⾏。这天妇⼥们穿着节⽇盛装,成群结队⾛出家门,⾛桥渡危,登城,摸钉求⼦,直到夜半,始归。

明清时,北京等地正⽉⼗五⽇,妇⼥夜间约齐外出⾏⾛,⼀⼈持⾹前导,且须去桥。参与者多为妇⼥,他们结伴⽽⾏或⾛墙边,或过桥过⾛郊

外,⽬的是驱病除灾。元宵节夜妇⼥相约出游,结伴⽽⾏,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称“⾛桥”。江南苏州⼀带称为“⾛三桥”。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妇⼥着⽩绫衫,队⽽宵⾏,谓⽆腰腿诸疾,⽈⾛桥。”明周⽤《⾛百病⾏》:“都城

灯市春头盛,⼤家⼩家同节令。姨姨⽼⽼领⼩姑,撺掇梳妆⾛百病。俗⾔此夜⿁⽳空,百病尽归尘⼟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踏穿

街头双绣履,胜饮医⽅⼆钟⽔。谁家⽼妇不出门,折⾜蹒跚曲房⾥。今年⾛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缘。蕲州艾叶⼀⼨⽕,只向他⼈⾁上燃。”清

顾禄《清嘉录正⽉⾛三桥》:“元⼣,妇⼥相率宵⾏,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谓之⾛三桥。

在现在的天津,还保留着“⾛百病”的习俗。因为是在农历正⽉⼗六进⾏,当地称作“溜百病”。但由于条件改变现在多是妇⼥在这⼀天带着⽼公

和孩⼦回娘家撮⼀顿。 偷菜节

流⾏于贵州省黄平⼀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五⽇举⾏。节⽇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

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事有关。所他的菜仅限⽩菜,数量够⼤家吃⼀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分的⼈家并不责怪。⼤家

把偷来的菜集中在⼀起,做⽩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巴乌节

彝族的传统节⽇巴乌节在农历正⽉⼗五。“巴乌”意为“打猎归来”。见于云南鹤庆彝族⽀系⿊活⼈居住区。时此节原本是欢庆狩猎归来的习俗活

动,⽆固定节⽇。旧时⼈们狩猎归来收拾猎物,兽头给狩猎的指挥,兽⽪给猎获⼈,⾁则烧烤,其间兽头前、兽⽪跟、众⼈从,围⽕堆重现打猎动

作。⾁熟以后,众⼈分⾷。后来逐渐演变成固定的节⽇。节⽇中的巴乌舞由⼗⼆⾯⽊⿎、⼗⼆⾯铊锣和⼗⼆⽀唢呐(闰年各⽤⼗三件)组成乐队伴

奏,由三⼗六名年轻⼥⼦披上虎、豹、熊、⿅、虎⼦、兔、狐等的⽑⽪或者头插锦鸡和各种鸟雀的⽻⽑。装扮成飞禽⾛兽,围绕⽕推踏歌起舞,表

现各种动物的姿态,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猎⼿们则⼿持⼸弩或钢叉,将“猎物”围住,朝“猎物”们旋转的相反⽅向,表演各种狞猎动作。节⽇期

间,还要进⾏耍龙灯、狮灯、⽩鹤灯等活动。

元宵节的习俗11

⾃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五张灯观灯为⼀⼤盛事。梁简⽂帝曾写过⼀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

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隋炀帝时,每年正⽉⼗五举⾏盛⼤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

据《隋书⾳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万⼋千多⼈,戏台有⼋⾥之长,游

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常。在唐代的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

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做巨型的灯楼,⼴达20间,⾼150尺,⾦光

璀璨,极为壮观。唐代是实⾏宵禁的,夜晚禁⿎⼀响就禁⽌出⾏,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沿⾄宋朝,张

灯由三夜延长⾄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

花灯焰⽕,⾦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喧杂⼗余⾥。”⼤街⼩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声声,鞭炮齐鸣,百⾥灯⽕不绝。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规定正⽉初⼋上灯,⼗七落灯,连张⼗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灯彩,彩灯上描绘了

各种⼈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照耀通宵。⿎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我国最长的灯节,清代,满族⼊主中原,宫廷不再办

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期缩短为五天,⼀直延续到今天。 吃元宵

正⽉⼗五吃元宵,“元宵”作为⾷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种元宵节吃的新奇⾷品。这种⾷品,最早叫“浮元⼦”后称“元宵”

,⽣意⼈还美其名⽈“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糖、玫瑰、芝⿇、⾖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糯⽶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

各异。可汤煮、油炸、蒸⾷,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是在糯⽶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团团圆圆。

元宵节的习俗12 猜灯谜:

“猜灯谜"⼜叫"打灯谜",是元宵佳节后增的⼀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

笑谑的⽂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猜测,开始于南宋。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种《清⾓》的⼤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扮演的龙头鸟

⾝的形象,其后⼜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 踩⾼跷:

是民间盛⾏的⼀种群众性技艺表演。⾼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他们边演边唱,⽣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 舞狮⼦:

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今已有⼀千多

年的历史。狮⼦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以威严、勇猛之感。古⼈将它当作勇敢和⼒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畜平安。 划旱船:

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有功的⼤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多是姑娘。 ⾛百病:

“⾛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桥等,是⼀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佳节夜妇⼥相约出游,结伴⽽⾏,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元宵节的习俗13

元宵佳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的灯轮、灯楼和灯树,

唐朝⼤诗⼈卢照邻曾在《⼗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佳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悬。”宋代⼗分重视元宵佳节,赏灯活动更加热

闹,赏灯活动要进⾏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要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叫打灯谜,是元宵佳节后增加的⼀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都临安每逢元宵佳节制迷、猜谜的⼈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的彩灯上供⼈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灯谜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种富有讥谏、诙谐、笑谑的⽂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

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猜度,所以称为灯谜。猜谜变成灯谜,还有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称笑⾯虎。他见了⾐着体⾯的⼈,就拼命巴结,见了粗⾐烂衫的穷⼈,就吹胡⼦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

⾐服穿得破烂,⼀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门。王少回去后越想越⽓,于元宵之夜,扎了⼀顶⼤花灯,来到笑⾯虎家门前。这⼤花灯上题着⼀⾸

诗。笑⾯虎上前观看,只见上⾯写着:

头尖⾝细⽩如银,

称称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 光认⾐裳不认⼈。

笑⾯虎看罢,⽓得⾯红⽿⾚,暴跳如雷,嚷着:“好⼩⼦,胆敢来骂⽼爷。”便命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哎,⽼爷莫

犯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这‘针’怎么是对你的呢?莫⾮是‘针’对你说的,不然你⼜怎么知道说的是你呢?”笑⾯虎⼀想,可不是,只好⽓得⼲瞪眼,灰溜溜⾛了,周围的⼈都乐得哈哈⼤笑。这事传开后,越传越远。

第⼆年元宵佳节,⼈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猜射取乐。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打灯虎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

元宵节的习俗14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今已有⼀千多年的历史。

根据史料记载: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早在xx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五⽇

僧⼈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点灯敬佛,令⼠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逐渐形成民间盛⼤的节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喜欢的话可以收藏本栏⽬哦汇总 揭秘:元宵节习俗⼤全

今天晚上,我和我的家⼈去看花灯。

⼤街上的⼈可真多呀!⼈们互相拥挤着,⽤“⼈⼭⼈海”⼀词来形容这场⾯⼀点也不过分!

哇!好漂亮的⼀只⾦⽼⿏啊!瞧这只⽼⿏,通⾝发黄,灯泡般的⼤眼睛,⾦⿏背上有两个⾦元宝,⾦⽼⿏摇头晃脑,好像在说:“祝⼤家财源滚

滚,万事如意!”两条⼩鲤鱼也跃出⽔⾯向⼈们祝贺!前⾯的五个⼩和尚在敲锣打⿎迎新春,哈哈!好⼀幅“⾦⿏送宝”呀!

“快看哪!是嫦娥!”我⼤叫到。⽉宫仙⼦嫦娥在个⼲吗?原来她在追⼈造卫星呢!可怎么追也追不上!旁边有⼀架⽕箭,⽕箭上赫然写着四个⼤

字:“中国航天”随着科技的进步,祖国的发展,飞天已不是个梦想,如今我国的航天事业在各国遥遥领先,让我们在新的⼀年⾥祝祖国航天事业更

上⼀层楼!

“哇!福娃也来了!”我说。五只奥运吉祥物——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欢聚⼀堂!它们站在⼀个旋转的轮⼦上,向⼈们招⼿。轮⼦上刻画

的是奥运会精彩的瞬间!张怡宁奋⼒打乒乓球,郭晶晶夺得奥运⾦牌,飞⼈刘翔的跨栏。xx年,奥运将在⾸都北京举⾏。让我们期待奥运的成功吧!

“姐姐快看,是⽶⽼⿏”弟弟⾼兴的说。六只⽶⽼⿏正在举⾏拔河⽐赛呢!⽶⽼⿏⼀前⼀后那个⼤⼤的春字,不正喻意着春的来临吗?

哇噻!好逼真的⼀条巨龙!巨龙腾云驾雾,⾼⾼在上,巨龙盘旋着,两条⼀摇⼀摆的鲤鱼也看着巨龙,栩栩如⽣的巨龙让⼈望⽽⽣畏。

这不是⼩鲤鱼跳龙门吗?看!⼀条⼩鲤鱼破着风浪来到龙门。它告诉我们有恒⼼,持之以恒,才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回家路上,我还想着那些花灯给我的深刻的启⽰。

元宵节的习俗15

春节是我国⼀个古⽼的节⽇,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个节⽇,如何过庆贺这个节⽇,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

有许多还相传⾄今。

1、扫尘

“腊⽉⼆⼗四,掸尘扫房⼦”,据《吕⽒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新春扫尘有“除

陈布新”的涵义,其⽤意是要把⼀切穷运、晦⽓统统扫出门。这⼀习俗寄托着⼈们破旧⽴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

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氛。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桃符等,它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学形式。每

逢春节,⽆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幅⼤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增加喜庆⽓氛。这⼀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的开始盛⾏,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的提⾼,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较多,依其使⽤场所,可分为门⼼、框对、横披、春条、⽃⽅等。“门⼼”贴于门板上端中⼼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

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也叫“门叶”,为正⽅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性于⼀体。剪纸在我国是⼀

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们的喜爱,因它⼤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法将吉事祥

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装点得红⽕富丽。

【元宵节的习俗(15篇)】

以观沧海-检讨书范文

元宵节习俗

本文发布于:2023-04-12 15:46: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12855731573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元宵节习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元宵节习俗.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元宵节习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