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分解》教案物理必修一
高中物理的选择题有相当一部分选项的困难之处并不在于定量计
算,而在于与概念有关的定性分析。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力的分解》
教案物理必修一,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力的分解》教案物理必修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分解力的方法
2、学生会用作图法求分力,并能根据作图法说出力的分解在理论
上是无限的
3、学生能结合实际需要对指定力进行分解,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
识计算分力的大小,能用作图法分析分力的变化
4、学生能结合问题体会力的分解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力的分解
是有用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按照实际情况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指定的力成为本课的重点,
而判定分力的方向则成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课题引入
实验演示,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两个绳提起矿泉水瓶,一根绳也可以实现。复习合力
分力概念,明确合成的规律。
问题引入:一个力提起重物,能否用两个力来代替。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为后续学习活动提供时间保障。
(2)引导学生发现,在活动中发现规律
2.1力的分解多样性的活动设计
问题引导:请同学们画两个力,用来替代事先画在投影片上的力。
学生活动:用彩笔把作图分解。完成作图后,将作图利用实物投
影仪投影到屏幕上。
教师引导:作图是否正确?判断依据是什么?(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师叠加不同分组展示并追问:都正确吗?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力的分解满足平行四边形、力的
分解的不唯一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设计意图:实验器材常见,贴近生活。矿泉水瓶即便落地,破坏
作用很小。通过活动,自然驱动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同时用定性分析
替代定量计算,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实例四:角色扮演的方式,巧拉汽社戏教学设计 车
问题情境:如何借助绳索和大树将陷入淤泥中的汽车拉出。小组
合作讨论,并请三位同学模拟实验。
学生活动:一位扮演大树,一位扮演汽车,第三个人充当司机。
教师引导:直接拉可以吗?一个较小的力,能不能产生一个较大的
分力作用效果呢?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学习,体验力的分解是有用的。
2.3矢量的合成和分解定则
问题情境:某人向东行走了30m,又向北行走了40m,这个人的
运动位移是多少?
学生活动:求解总位移,总结发现位移的合成也满足平行四边形
定则。
师生总结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
定则)的物理量叫做矢量。
学生总结:位移、速度、加速度、力等物理量均为矢量,满足平
行四边形定则的运算法则。而标量只需按照算术法则进行相加。
教师引导: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简化成三角形定则。通过在黑板
上图解的方法让学生看出矢量求差的方法。
问题讨论:电流强度是矢量还是标量?
设计意图:矢量的核心要求是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分解或合成。是对早期矢量知识的升华,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渗透思想,需要学生在
活动中加以体验。矢量减法可以适当降低要求。
高一物理上册必修1《力的分解》教案【二】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力的分解和分力的概念
2、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会用作图法求分力,会用
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
二、能力目标:
从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其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力的合成和分解符合对立统一规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
解。
教学难点:
如何判定力的作用效果及分力之间的确定.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已知分力求合力时,可按平行四边形法则,惟一地求出平行四
边形对角线所对应的合力。而在已知某力,将它分解为两个分力时,
按平行四边形法则却可以有无数组解。但具体到实际当中如何分解呢?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力的分解。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知道力的分解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3、会用图示法根据实际要求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请同学阅读课本,回答:
(1)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分解?
(2)为什么说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学生:某一个力F,可用F1和F2来代替,那这两个力叫F的分
力。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因为分力的合力就是原来被分解的
那个力),当然应该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老师总结:分力与合力是在相同作用效果的前提下才能相互替换,
所以在分解某力时,其各个分力必须有各自的实际效果,比如:形变
效果,在这个意义上讲,力的分解是唯一的。
例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一个斜向上方的拉力F,这个力与水
平面成角。
分析:(1)力F的作用效果有水平向前拉物体和竖直向上提物体的
效果,那么副的两个分力就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
(2)方向确定,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就是唯一的。
(3)如图所示分解F1=Fcos,F2=Fsin
例2:物体放在斜面上,那物体受的重力产生有什么样的效果。
由学生分析:
(1)G方向竖直向下,又不能下落。在垂直于斜面方向产生紧压斜
面的力的作用效果;在沿斜面方向上使物体产生沿斜面向下滑动的效果。
(2)两分力方向确定了,分解是唯一的。
(3)G1=Fsin,G2=Gcos
2、巩固性训练
(1)如果小球挂在墙上,谁主浮沉 绳与墙的夹公司元宵节祝福语 角为,绳对球的拉力F产生什
么样的效果,可以分解为哪两个方向的里来代替F?
(2)如果这个小球处于静止状态,重力G产生的效果是什么,如何
分解重力G。
师生共评(1)a:球靠在墙上处于静止状态,拉力产生向上提拉小
球的效果,向左紧压墙面的效果。分力的方向确定了,分解就是唯一
的。
b:F的分力,在竖直方向的分力F1来平衡重力,在水平方向的
分力F2来平衡墙对球的支持力。
c:F1=Fcos,F2=Fsin
师生共评(2):a:重力G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沿F1的直线上的分
力G1来平衡F1,一个沿F2的直线方向上的分力G2来平衡F2。
b:∴G1=,G2=Ctana
课后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从理论上按照平行四边形
定则分解是无数组的。但分力与合力是在相同的作用效果的前提下相
互替换,在此意义上分解是唯一的。
课后习题
完成教材课后作业第2、3、4题。
高中物理学习技巧
1、新课阶段:概念第一,公式第二
高中物理的选择题有相当一部分选项的困难之处并不在于定量计
算,而在于与概念有关的定性分析。比方说有关静电屏蔽的章节,整
个章节没有一个公式,而题目会给各种不同的模型并给出四个定性的
选项让我们判断,这时候如果大家对静电平衡、空腔导体内外表面电
荷分布的了解很浅薄的话就有可能会新鲜的意思 花掉许多不必要的时间。
所以相应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概念放在第一位,去
消化吸收每一个新遇到的物理名词,而不是学完以后只记得一个公式白三叶草
而已。就我自己而言,就会把这些概念(特别是抽象性强的)全部在书上
划出来,在旁边(如果书上没有的话)补一个自己最容易理解的模型。尽力的近义词 当
然也可以专门用一本笔记本记下来~
2、实验题:耐心整理,查漏补缺
作为物理题里为数不多可以通过背诵准备的题型,实验题显然应
该下一番功夫。一般题目会有选择题、填空题(定性和图像定量都有),
但无所谓什么题,我们只需要把实验的原理和细节都捣鼓得一清二楚
就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OK了!
这是我自己关于物理实验(顺便把选择题前三道的常识题也记在这
里了)的笔记。实验的原理方面,可以记思想方法和简要的步骤;细节方
面,则包括器材、操作要点、数据处理。
温馨提醒,笔记本每个实验前后最好有留白!这个笔记的威力如果
只整理一遍书本是体现不出来的,只有在每一次的考试中时常更新、
充实,才会成为我们手中的利刃!打个比方,这里的这个电学实验常考
通过图像计算电源内阻和电动势,所以我也记录了计算的方法。但是
有时候题目里给的图像会有所差别(E.g.坐标轴表示的物理量不同),生
搬硬套反而会错误。所以如果自己容易在此处犯错,可以在后面一页
把这个图像也画出来,并总结出更为普适的做法。每次考试以后,看
看实验题,有自己觉得模糊的点就摘抄下来,后期就会发现笔记涵盖
了大多数考word求和公式 点。
3、大题:锻炼列方程能力
其实非物竞同学很多都有跟我一样的毛病:做大题的时候写一个
方程,算一下数值解,再想下一个方程怎么列。然而物理大题的主要
考点就在于列出关系式方程,中间打断自己的思路去解方程着实不是
个好选择。
要改变这个习惯必须从平时入手,在做题的时候有意识地控制自
己只在一个过程的方程列完以后解方程。(这也符合一般标准答案的踩
分点:方程+关键节点的物理量数值)
许多同学会觉得这样一来搞不清楚自己列的方程够不够用,一定
要解一解才能看出来。但其实可以通过这样一个训练来锻炼自己:
列一组过程的运动方程的时候,问问自己:我列的方程够确定物
体究竟是怎么运动了吗?如果不够,缺什么呢?是速度变化?无法确定的
原因是没做受力分析吗?
列一组关键节点的方程的时候问问自己:所有改变量我都考虑了
吗?窿字组词 有没有受力的突变?速度的突变?
……
其实列物理方程就像写语文议论文一样,对一个物理过程反复从
不同土建施工员 角度去剖析,力求做到完美。这种对自己发问的方法,可以有效
地锻炼物理思维,最后在应试中做到流畅地解出物理大题。
4、有关错题本
其实我并没有一本真正能称为错题本的笔记,但我也有从考试中
汲取易错点的方法。
本文发布于:2023-04-12 15:43: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12853841573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力的分解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力的分解教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