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必备)
土地资源管理基础知
识理论
1/34
bete1.0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必备)
Editor:yyx
自整土管基础知识,适用于LKD,会陆续根据情况陆
续增加和删除
土壤的概念: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肥力是
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土层:是原来的成土母质在成土作用的影响下产生分异作用的结果,不同
的土壤层次可根据其颜色、结构、结持性、新生体等特征进行划分。(每
一种成土类型都有其特征性的发生层组合,从而形成了各种土壤剖面,主
要的有:有机层(O)、腐殖质层(A)、淋溶层(E)、淀积层(B)、母质层
(C)、母岩(R))
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粗细的状况。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
土壤水划分为:固态水、气态水、化合水和结晶水、吸湿水、膜状水、毛
管水(毛管上生水、毛管悬着水)、重力水(自由重力水、支持重力水)
等几种类型。
土壤水分常数:土壤水分常数是反映土壤水分形态和性质的特征值。它标
志土壤水分的形态和性质变化时的一些土壤含水率的特征值。在水文学中
常用下述几个土壤水分常数:
1.
最大吸湿量:在饱和空气中,土壤能吸收的最大水汽量称为最大吸
湿量。它表示土壤吸着气态水的能力。
2.
最大分子持水量:由于土粒分子力所结合的水分的最大值称为最大
分子持水量。此时,薄膜水厚度达到最大值。
3.
凋萎含水量:植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从而开始永久凋萎时的
2/34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必备)
土壤含水率。植物根系的吸力约为25个大气压,即当土壤水分的
吸力等于15个大气压时土壤含水率就是凋萎含水量。由此可见,
大于凋萎含水量的水分才是参加水分交换的有效水量。
4.
毛管断裂含水量:毛管悬着水的连续状态开始断裂时的含水率。当
土壤含水率大于此值时,悬着水就能向土壤水分的消失点或者消失
面运行。在此值以下,连续供水状态遭到破坏,其土壤水分为结合
水和薄膜水。这时,水分交换以薄膜水和水汽形式进行。
5.
田间持水量:又称为田间最大持水量。饱和土壤排水两天后,过多
的重力水已经排除,土壤中保持最大毛管悬着水时的土壤含水率,
相当于0.1~0.3个大气压。悬着水不作重力流动,当土壤含水率
超过田间持水量时,过剩的水分不能保持在土壤中,会以自由重力
水的形式向下渗透。它是划分土壤持水量和向下渗透水分的重要标
志。
6.
饱和含水量:土壤中所有孔隙全部被水分充满时的土壤含水率。约
相当于0.001Pa,它决定于土壤孔隙的大小。从田间持水量到饱和
含水量,是受重力作用向下运动的自由重力水。地下潜水面以下,
土壤含水量经常处于饱和状态,属于饱和渗透水流特性。
土壤主要发生过程:1.原始成土过程2.灰化过程3.粘化过程4.富铝化过
程5.钙化过程6.盐渍化过程7.碱化过程8.潜育化过程9.潴育化过程10.
白浆化过程11.腐殖质化过程12.泥炭化过程13.人工熟化过程14.其他过
程。
冻土:是指地表至100厘米范围内有永冻土壤温度状况,地表具有多边形
3/34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必备)
土或仕宦等冻融蠕动形态特征的土壤。包括冰沼土和冻漠土。
灰化土:是指具有灰化淀积层的土壤。
弱淋溶土:是指石灰质在土壤剖面中发生淋溶及累积、并伴随有粘粒的形
成及淀积的土壤。
钙积土:是指碳酸钙在土壤剖面中明显累积的土壤。
荒漠土:指在荒漠地区所发育的地带性土壤,这些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土
壤水分缺乏,石灰表聚明显,土体中普遍有石膏和易溶盐的聚积。
高寒土:是指高山和亚高山草甸和草原植被下形成的、具有寒性土壤温度
状况和胡敏酸及富里酸比值<1的暗色表层的土壤。
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atmosphere)、水圈(hydrosphere)和生物
圈(biosphere)。
对流层:平均厚度12km,含大量水蒸气和尘埃。
表现为强烈的对流。风、霜、雨、雪、雹、雾等气
象现象均发生于此层。
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地表以上55km的范围。大气
呈水平运动。几乎不含水蒸气、尘埃,无天气现象。
大气圈的五个次级圈层: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地表以上85km的范围。
大气呈对流运动。存在电离层,可反射无线电
波。
暖层:从中间层顶到地表以上800km的范围。内部
存在多层的电离层,也称电离层,强烈反射无线电
波。
4/34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必备)
扩散层:从暖层顶到外层空间。物质多以原子、离
子状态存在。是地球物质向宇宙空间扩散的部位。
地球的内部圈层
(1)
莫霍面: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全球平均为33Km,在太洋之下平均为
仅为7Km。莫霍面之上称地壳;之下称地幔。
(2)古登堡面:此界面位于地下2898km深度。此界面之上到莫霍面称地
幔。此界面之下到地心,称为地核。
矿物——指岩石圈的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在一定
条件下相对稳定的、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天然
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
物组成。
分类:岩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
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二种,一是侵入岩,如花岗石,坚固、美
观;一是喷出岩,有气孔,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作用而形
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
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
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
5/34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必备)
褶皱是岩层因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而变形,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
背斜指岩层向上拱弯,形成中心部位岩层的时代老,外侧岩层时代新的
褶皱
向斜指岩层向下凹曲,形成中心部位岩层的时代新,外侧岩层时代老的
褶皱。
坡面径流作用主要表现为冲刷、搬运和堆积作用三种方式
侵蚀基准面:河流的下蚀并不是没有止境的,往往受某一基准面的控制,
河流下切到这一基准面时便不再向下侵蚀。此面被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侵蚀基准面分为地方(局部)侵蚀基准面和终极侵蚀基准面。一般,把海平
面当作河流的终极侵蚀基准面
当侵蚀基准面上升时,水流比降减小,搬运泥沙的能力减弱,河流发
生堆积;当侵蚀基准面下降时,由于坡降增大而使流速加大,侵蚀作用加
强,开始在新出露的河段发生侵蚀,然后逐渐向上游发展,即向源侵蚀(溯
源侵蚀)。
6/34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必备)
黄土成因(以风成说最为普遍,另有水成说,风化残积说等)
(一)风成说内容
认为亚洲中部(包括中国北部)地区的黄土,是由内陆干旱荒漠、
半荒漠区强大的反气旋风从中部吹向外围,把大量黄土物质吹送到生长草
本灌木的草原地带,逐渐堆积形成的。
(二)风成说依据
❖
黄土分布在沙漠的边缘(如中国北部、中亚的黄土)和古大陆冰盖
外围(欧洲,北美);
❖
❖
❖
黄土矿物成分有高度一致性,但及所在区域下伏基岩没有多大联系;
距沙漠越远,粒度成分有逐渐变细的趋势;
黄土覆盖在起伏的古地面上,有随下伏地形起伏而变化的多层埋藏
古土壤层;
喀斯特
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类、硫酸盐类、卤酸盐类等)地区岩石发生的破
坏和改造作用及其形成的一系列地貌。
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
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
程。
管理的任务: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
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管理的基本职能:1.计划2.组织3.人员配备4.领导5.控制
会计: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
7/34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必备)
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
算和监督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会计的特点:
1会计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
2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来表示的有关单位的经济活动——对象
3核算和监督——基本职能
4提高经济效益——目标
会计的基本职能
核算:也称为反映职能。就是对企、事业单位所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业务进
行全面、连续、系统的记录和反映。
监督:就是对所核算的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核和检
查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主体: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
持续经营:以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会计分期:人为地将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时期
货币计量: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派生出:币值不变假设)
权责发生制:凡属本期实现的收益或已发生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
都应作本期的收益和费用;凡不属于本期教你赚钱 的收益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本
期收付,都不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亦应付制,应计基础。(权责发
生制举例:某企业3月29日销售产品,并向银行办理了托收,4月2日接
到银行通知款项收到。现收现付制:3月份不作处理,4月份作现金增加、
产品销售收入增加处理。权责发生制:3月份作债权增加、产品销售收入
增加处理;4月份作现金增加、债权减少处理。)
8/34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必备)
会计要素:对会计对象的简单分类叫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
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会计要素。
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权益)
收入-费用=利润
任何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不会改变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会计等式是设置帐
户、复式记帐和编制会计报表的依据。
GNP及GDP区别
GNP按照国民原则
❖
以本国公民为统计标准。本国居民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暂
居外国的本国公民,不包括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GNP的一部分
可以来自国外。
GDP按照国土原则
❖
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其人口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
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不包括居住在外国的本国居民。是指本国
及外国居民在国内或本国领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NP+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内生产净值:NDP=GDP-折旧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
PDI
❖
=个人收入(PI)-个人所得税
9/34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必备)
❖
=消费+储蓄。
土地: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
的自然历史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是
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土壤:指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土壤是在气候、母质、生物、
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的自然体。
土地资产:指作为财产的土地,其中既包括纯自然土地,也包括经过人类
开发、改造过的土地,两者都能够被人们当作财产予以占有。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自然,社会,经济要素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由光、温、水、土等自然要素所决定的单位面积土地
可能达到的生物产量或收获物产量。
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
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
制体现形式。土地所有制决定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促进土地
市场形成和发育,使土地资源的效益得以充分发小学生画画 挥的最根本的影响因素。
土地报酬递减率:由于受土地生产力的因素限制律的作用,在技术和其他
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同一地块上连续投入劳动和资本,而达到一定
限度时,其增加就会递减的现象。或对土地的利用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时,
人们就会发现土地报酬的变动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土地报酬递减
土地类型: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貌、岩石、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
10/34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必备)
自然因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而不是指土壤和地貌等某一个单一因素。
土地资源类型:性质或质量相对均一或利用现状﹑潜力和适宜性相对一
致,并占有一定空间位置的土地资源单元。
土地分类:根据土地的性状、地域和用途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按照一定
的规律,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将单个的土地单位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归
并成若干不同的类别。
土地利用类型:人类在改造土地的活动中,对土地资源进行了多种形式的
利用,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土地利用类型。如耕地、牧地、林地、城乡
建设、交通用地等。
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
(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
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
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和军事设施用地等用地。
土地资源类型的含义:性质或质量相对均一或利用现状﹑潜力和适宜性相
对一致,并占有一定空间位置的土地资源单元。划分方法:土地资源的现
状利用划分,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划分,土地资源的适应性划分。
土地利用类型:人类在改造土地的活动中,对土地资源进行了多种形式的
利用,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土地利用类型。如耕地、牧地、林地、城乡
建设、交通用地等。划分方法:采用三级分类。其中一级分为农用地、建
设用地和未利用地3类。二级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
11/34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必备)
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特殊用地、未利用土地和其他土地15类。
三级为分71类。
土地资源调查:是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
基础,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利用现状以及它们
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
土地资源质量: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相对于人类需求(生
态系统平衡、食物安全、人类健康等)、特定用途(包括农业生产、林业、
保护和环境管理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效果的优劣程度
3S:GISGPSRS
土地资源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
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适宜纲(s):指在此土地上按所考虑用途进行持久利用预期产生的效益值
得投资,对土地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破坏危险。
不适宜纲:土地质量显示不能按所考虑的用途长期利用。
比配:将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
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及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
程。
土宜:土地自然适宜性的进一步认识,土地自然适宜性一般只考虑某些作
物或土地利用方式,而土宜考虑特定植物的特定品种或特定产品的某些品
质性状,或一个地区的土地条件对某些作物不仅具有生理和生态的高度适宜性,而且对该类作物的产品经济特性有着特有的适宜性,因而在此区域
12/34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必备)
形成特有的经济品种。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
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
土地经济分级:按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性状,或生产力(产值)的大
小,将土地分为不同的等级。如城镇土地、农用地的分等定级。
城镇土地经济评价:对城镇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活动中的地
位作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等级,它揭示了城镇不同区位条件下
土地价值的差异规律。
农用地分等定级:是以对相同投入条件下取得不同经济产出量的指标来分
等定级,或者说是要求土地评价单元之间经济产出量相同时,对其投入需
要量差别的等级划分。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
潜力,用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可能供养
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土地的生产力,它表明人们对资源利用的程度,反映
一个地区生产所能达到的最大水平。
土地经济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土地的生产能力,即在投入人
类劳动后,水肥基本满足,经营管理合理的条件下,以种植当地几种主要
作物而形成的生产能力。
土地利用:指人类劳动及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
活动表现为人类及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持续土地利用:即在满足当代人们对土地利用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
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也不损害当代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
所需要的其他利益。
土地利用空间动态监测:是指运用遥感、土地调查等技术手段和计算机、
13/34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必备)
检测仪等科学设备,以土地详查的数据和图件作为本底资料,对土地利用
的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地反映和分析的科学方法。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五大原则:1、保持和加强生产/服务(生产性);2、
减少生产风险程度(稳定性);3、保护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及水质
的退化(保护性);4、具有经济活力(可行性);5、社会可以承受(可承
受性)。
土地生态系统:是指土地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及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相
互作用、相互制约所构成的统一体。
土地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
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土地整理: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
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
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土地复垦:广义上指对破坏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恢复的综
合性技术过程;狭义专指对工矿业用地的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土地储备:土地储备是用经济手段盘活土地,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
而进行的土地整理的一种形式。国外也叫土地银行
基本农田: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
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
地。
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的原则:土地退化危害极大。一方面造成土地生产力
14/34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必备)
下降;另一方面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措施进行防治。
在治理过程中,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消除可能造成未退
化土地发生退化和使已退化土地继续退化的各种动力因素,对已退化的土
地进行建设性改造,因此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两个方面,一是对土地利用
限制因素的改造治理。二是对已遭受破坏而不能利用的土地的治理和改
造。1、全面规划,综合治理2、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治理3、
综合措施及主导措施相结合4、改造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土地资源保护的一般内容:基本农田的保护;土地整理;土地复垦
基本农田保护对解决当前人地矛盾的意义:1)保证人口和国民经济发展
对粮食和农产品的需求——粮食安全;2)协调农业生产和非农生产用地
的关系——一要吃饭,二要建设;3)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安全。
我国当前土地复垦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一、我国土地复垦存
在的问题:1、复垦理论研究落后于复垦实践;2、农业复垦研究不够农
业复垦的效益不十分显著,矿区农业复垦应走高产高效发展的道路,复垦
起点要高;3、复垦资金来源不足,复垦责权利不明确,复垦技术监督体
系不健全。二、解决对策:1、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复垦科学理
论;2、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复垦工程技术体系;3、进一步完善土
地复垦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严格执法,强化管理;4、编制土地复垦规
划,并保证有效实施;5、多渠道筹集土地复垦资金,加大土地复垦资金
投入;6、加强土地复垦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土地复垦意识;
土地开发:是通过各种手段挖掘土地的固有潜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扩大土
15/34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必备)
地利用空间及利用深度,充分发挥土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的过程。
(一)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农用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开发成林地、园地、耕地、牧草地等农用土地后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大大提
高,生物量也相应增多,改良土地中的障碍因子,但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会
导致向低稳定性生态系统发展,破坏生态平衡;2、建设用地开发对生态环
境的影响:1)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了农业土壤向非生产性用地转移
的力度及规模,导致大面积土壤改变了地表自然的状况,地表永久密闭,
自然的绿地面积急剧下降,自然的生态系统基本不复存在,使其彻底失去
起生产力和生产功能;2)城市化将彻底改变地表径流特征以及地表水的
质量,从而影响地区水环境以及区域水生生态系统3)城市化还将导致自
然资源的大量耗竭、能源的集中消费及污染物的集中释放;4)城市化将
导致对农业及生物产品的集中消费,产生以城市为中心营养富集现象;5)
城市消费群体的日益扩大和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将不可避免的导致农业
结构的大幅度调整,从而影响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以及土壤质量演变的方
向。6)城市建设用地的盲目扩张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导致区域性的生态问
题越来越严重。
(二)土地开发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土地及社会经济活动紧密相连,
土地开发决定着社会、经济结构的组成方式。无论那种形式的土地开发都
将带来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
城镇土地资源开发的方式:1、城镇土地资源出让方式:协议;招标;拍卖;
挂牌2、土地开发专项基金办法的开发3、未利用地开垦的办法
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类型复杂多样,耕
16/34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必备)
地比重小;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地区分布不均,保护和
开发问题突出
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对土地缺乏严格管理,土地浪
费严重2.水土流失严重3.土地沙化在扩展盲目开垦、过度放牧、砍伐
森林,加上自然风力对土地的侵蚀,使土地沙化不断扩展。4.土地次生
盐渍化面积较大
5.次生潜育化水稻土面积在扩大
如何解决21世纪中国耕地状况及人口增长的矛盾:1、控制人口规模,提
高人口素质。2、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改良粮种质量。3、控制建设用地规
模,集约节约用地
土地的功能:承载功能、生产功能、资源功能,资产,景观功能
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
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利用:人类劳动及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
动表现为人类及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土地利用规划:指对土地的潜力,其他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可供选择的
土地利用格局进行系统评定,以选择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
的土地利用方案和措施的过程。
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
(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
17/34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必备)
(2)集约利用为主及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
(3)专业化利用及综合利用相结合
(4)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
(5)开发利用及合理保护相结合
土地集约利用: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
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利用集约度: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
数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面积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
量越多,则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越高,反之,就越低。相对而言,单位土地
面积上投入的资本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资本集约型;反之,
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劳动较多时称为劳动集约型。
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和市场区位论的创始人是谁
农业区位论的创始人是杜能《孤立国》
工业区位论的创始人是韦伯
城市区位论的创始人是克里斯塔勒
市场区位论的创始人是廖什
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包括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区位
特点。商业用地应符合方便生活的要求,集聚于市中心、交通路口、繁华
街道两侧、大型公共设施周围。工业用地的区位特点:1不断向市区边缘
迁移。2自动集结成团的倾向。3寻求交通方便的低平地带。居住用地的
区位特点:居住区讲求方便,而且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日益对居住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居住区最先从工
18/34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必备)
商混合区中独立出来,在交通方便、环境条件相对较好的外围地带建成独
立的居住区。)
从经济实质上看,杜能圈的理论基础是农业区位的级差地租
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原则
(1)地域分异性原则
(2)区位利用原则
(3)生态系统平衡原则
(4)系统综合原则
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性和意义是什么
(1)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中的特殊重要性
(2)利用途径的多样性
(3)面积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
(4)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更为显著
(5)改变土地用途,要付出巨大代价。
土地规模经济:在尽可能使土地利用处于报酬递增的阶段,至少也应该是
出于报酬不变的阶段,而不是处于报酬递减的阶段的情况下,土地规模扩
大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
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
规模经济来源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别称为内部规模经济和
外部规模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因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
19/34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必备)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行业内单个生
产经营单位得到的经济效益。
我国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哪些
(1)家庭经营型
家庭经营型包括种植业经营户、家庭农厂和农户联合经营
(2)集体经营型
集体经营型具体包括村办集体农场、厂办农业车间和社区型土地股份合作
经营
(3)企业经营型
(4)规模服务型
我国实现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是什么
答: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重点是在完善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建
立起合理有效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通过农户之间的土地转包,实现土
地使用权的转移和集中。
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是土地所有者拥有的、受到国家法
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力。
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制度规定,是
整个土地财产制度的核心。
土地使用权:是指依法对一定的土地加以利用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
所有权派生的财产权。
土地抵押权:是以土地为标的物的担保物权。
土地租赁权:承担人有占有租赁物而为使用收益的权能
20/34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必备)
土地所有权的基本属性是:
土地所有权的完全性。
土地所有权的排他性。
土地所有权的恒久性。
土地所有权的归一性。
土地所有权的社会性。
土地产权:指存在于土地之上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
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
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基本要点
(1)全部土地都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分为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两种
形式。(3)土地的全民所有制。
(4)土地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具体采取的是农民集体所有制的形式,
该种所有制的土地被称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简称集体土地。
(5)城市市区的土地全部属于国家所有。
(6)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
集体所有。
(7)建制镇既不属于《宪法》和《土地管理法》所说的城市范畴,也不
属于《宪法》和《土地管理法》所说的农村和城市郊区的范畴。
我国土地征收的补偿费用包括那四大部分
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补偿费、青苗补偿费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特点是什么?(P204)
21/34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必备)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两个显著特征:⑴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个不
很完整和明晰的土地使用权;⑵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尚不十分稳定的土
地使用权。
国有企业改革中土地资产处置方式有哪些
处置方式主要有:①出让,②租赁,③作价入股,④授权经营,⑤保留行
政划拨。
土地市场的概念:(P273)
土地市场是指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土地市场的特点和功能包括哪些?(P276)
特点:①地域性;②竞争不充分性;③供给滞后性;④供给弹性较小;⑤
低效率性;⑥政府管制较严。
功能:①优化土地资源配置;②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③健全
市场体系,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土地市场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是什么?(P277)
①良好的市场经济外部环境;②完善的土地法律法规;③明晰的土地产权;
④发达的土地金融;⑤优质的市场中介服务。
什么是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P288)
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
内让及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
为。
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国有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
出售、交换和赠及。
22/34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必备)
土地使用权出租:是指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作为出租人将土地使用权
出租给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想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
土地使用权抵押:是指土地使用权人(抵押人)以其合法的土地使用权以
不转移占有的方式向抵押权人提供债务履行担保的行为。
各种城市土地市场的主客体是什么?(P288)
土地使用权出让:主体是:一方是市、县人民政府(受国务院委托),另
一方是中国境卤汁豆腐 内外的公司、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
客体是:国有土地使用权。
土地使用权转让:主体是:一方是拥有中国境内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权
人,一方是中国境内外的公司、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
客体是: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可以转让的土地使用权。
土地使用权出租:主体是:
客体是:
土地使用权抵押:主体是:
客体是: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形式、年限:(P213)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形式有协议、招标、拍卖三种方式。
年限:①居住用地70年;②工业用地50年;③教育、科技、文化、卫生、
体育用地50年;④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⑤综合或其他用地50年。
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
分。
23/34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必备)
地租的分类:按其形成条件和原因的不同,可分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
垄断地租三种。
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被最终土地所有者占
有的超额利润.绝对地租是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马克思的春联大全 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来源、形成条件和原因是什么?(P327)
来源:
形成条件:自然力,即优越的自然条件。
原因:是由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差地租I和II的形成条件和地租量的计算(P238)
级差地租I形成条件:①土地肥力的差异;②土地位置(距市场远近)的
差异。
级差地租II的形成条件:实行集约化经营,就要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
加投资,每次投资的劳动生产率必然会有差异,只要高于劣等地的劳动生
产率水平理智的反义词 ,就会产生超额利润。这种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的
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即为级差地租II。
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存在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为什么?(P339)
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级差地租,原因是:①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形成
级差地租的客观物质条件仍然存在。级差地租形成的物质条件是土地肥沃
程度和位置的差异以及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这些物质条件在社会
主义制度下无疑仍然是存在的;②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形成级差地租的社会经济关系。产生级差地租的社会经济原因是土地的垄断
24/34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必备)
经营,在中国尽管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但土地分别由各个单
位或个人使用,当有限的土地资源分别由他们经营使用时,就必然形成经
营上的垄断。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着绝对地租。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和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中国现阶段绝对地租的存在具有其客
观必然性,从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和来源分析: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
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工业,农产品价值大于其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从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上分析:中国现阶段仍然存在着土地所有权的垄
断,并要求在经济上加以实现。
马克思主义地价理论的主要观点(P349)
①自然状态的土地虽然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是有使用价值,并存
在价格;②土地价格的实质是地租的资本化;③土地租金是出租土地的资
本收入。
土地价格评估方法中市场比较法、收益还原法、剩余法的理论基础和适用
范围是什么?
市场比较法的理论基础是:替代经济原理。主要适用于地产市场发达、有
充足的具有替代关系的土地交易实例的地区。
收益还原法的理论基础是:当把未来若干年延续而不断取得的土地年纯收
益以一定的还原利率折现为现在的价值时,它就表现为土地的价格。它只
适用于有收益的土地和建筑物或房地产的估价;
剩余法的理论基础是:通过对未来剩余收益的计算来评估土地价格。主要
适用于有开发价值的土地估价,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a、待开发土地的
股价b、待拆迁改造的再开发房地产的股价c、仅将土地或房产整理成可
25/34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必备)
供直接利用的土地或房地产的股价d、现有新旧房地产中地价的单独评
估,即从房地产价格中扣除房屋价格,剩余之数即为地价。
基准地价、标定地价的概念:
基准地价:是指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对现状利用条件下不同级别的土
地或者土地条件相当的地域,按照商业、居住、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法
定的某一时点的最高年期物权性质的土地使用权区域平均价格。
标定地价:是政府根据管理需要评估的具体宗地在公开市场和正常经营
管理条件下某一期日的土地使用权价格。
中国土地价格管理制度包括哪些方面?
①土地估价制度;②土地评估机构各估价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③基准地
价和标定低价定期公布制度;④地价监测系统;⑤土地供应计划制度和土
地储备制度;⑥土地交易最低限价制度。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
方面的意义。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
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区位条件是相对
于区位主体而言的。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随之不同。区位条件随时间
而变化。就某一区位主体而言,对其局部场所(区位)的要求随时间而变,因
而要求的区位条件也随之变化。
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特性一般包括市场意识、需
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等等。
26/34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必备)
(2)市场需求特点往往取决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偏好。不同区域的不同
消费习惯,可带来及区间需求结构的不同。
(3)市场竞争环境和管理秩序也直接影响企业的区位选择。充分的市场竞
争能够从方面对企业产生激励;竞争不足会出现垄断;竞争过度,也会使
市场处于缩减状态。政府的管理调控作用不可忽视。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
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
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就结构的属性而言,区域经济结构包括了产业
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区域产业分类:
(一)三次产业分类
三次产业分类也称为克拉克()产业分类,即把全部的经
济活动分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其中,第一产业包括农业、
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业
部门;第三产业包括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及其它各项事
业(如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公务等)
(二)★产业功能分类
产业功能分类是根据各个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联
系,将其分成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三大类。主导产业是指在
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关联产业是指直接及主导产业
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
的产业。基础性产业则是指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
27/34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必备)
共服务的产业。
(三)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要素是进行生产活动必须使用的各种物质资料和劳动力,包括资本、
劳动力、技术、自然及人文资源等。根据产业对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可
以划分为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
型产业。
配第-克拉克定律:佩蒂-克拉克定理是科林克拉克()于1940
年在威廉佩蒂(WilliamPetty)关于国民收入及劳动力流动之间关系
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
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
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
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
将增加。原因在于,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而劳
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一般地,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
1
.极核式空间结构
2
.点轴式空间结构
3
.网络式
空间结构
4.
区域城市对称分布。
土地法的概念
土地法是调整以土地为客体而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
含三个层次的含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以土地为客体、各种法
律规范的总称
28/34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必备)
3、
土地法律关系变更的条件和依据(P11)
土地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由于某种法律事实的出现,使土地法律关
系的构成要素发生变化,包括主体变更、内容变更和客体变更。例如:土
地使用权转让使土地使用主体发生变化;同时土地利用的权利、义务内容
发生转移。
条件:(1)土地法律规范,这是前提和依据;
(2)权利主体:
《1》所有权法律关系主体:.国家、国务院及各级人民政府、农
民集体
《2》使用权法律关系主体:
<1>.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
<2>.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户和其他公民个人
《3》土地管理权主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
《4》土地审批权主体: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自治州人民政府,
县级人民政府。
(3)法律事实,是指法律规定能引起土地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
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或事实。它包括行为和事件。
行为:行政行为、当事人行为和司法行为
事件:是指不依土地法律关系主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引起的土地法律关
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包括自然现象和大暑养生 社会现象
7、
土地所有权概念(P52)
29/34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必备)
是指土地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
的权利。主要内容包括:
(1)占有权能:是指所有人和其他合法占有人对于物进行管理和控
制的事实,这是土地所有权最基础的一项内容,也是其他所有权权能存在
的一个前提条件。占有权能可以及所有权发生分离,从而成为一种独立的
权利,即占有权。但是这种权利不能超出所有权的本身范围,也就是说占
有权能不能包括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能,而仅仅是对物的实际控制的权
利。
(2)使用权能:是指按照土地的性能和用途进行事实上的利用的权
利。
(3)收益权能:土地权利人依法收取土地所产生收益的权利。
(4)处分权:土地权利人依法对自己所有的土地进行处置的权利。
国家土地所有权的主、客体(P5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8)
主体:国家。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土地所有权,地方政府经中央政
府授权也可以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
客体:(1)城市土地;(2)城市以外按法律规定的属于国有的土地。
城市以外的土地主要是指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凡是法律规定属于国家
所有的农村和城市市郊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凡是法律未规定的,应当
属于农村集体所有。
集体土地的主、客体(61)
主体:农民集体;
客体:
30/34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必备)
农用地——主要包括耕地和其他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生产
用地。
集体建设用地——指在农村中用于非农业建设项目的土地,如乡镇企业用
地、乡镇公共事业、公益设施用地。
宅基地——农民用于建造房屋及其附属设施的土地。
集体所有的“四荒”土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
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的方式(P86)
(1)协商(议)方式出让。指国家以协议的方式将建设用地的使用权在
一定年限内出让给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
出让金的行为。
(2)公开竞价方式出让。包括招标出让、拍卖出让、挂牌出让。
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取得的方式:
协议
出让
有偿使用
租赁作价入股
招标
拍卖挂牌
取
得
方式
无偿使用划拨
建设用地使用权划拨的概念(P87)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划拨是指县级以上人民
政府依法批准,在土地使用者缴纳补偿、安置等费用后将该幅土地交付其
使用,或者将土地使用权无偿交付给土地使用者使用的行为。
但是划拨建设用地使用权后,如果要流转就必须补交土地出让金
31/34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必备)
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及出租的关系(P93)
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指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为了担保自己或者他人的
债务,将自己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为债权的担保,当债务人到期不能履行
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情形时,债权人将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变价并
优先受偿的行为。
注意几点:(1)抵押人:债务人或第三人。(2)抵押权人:债权人。
(3)抵押物:法律允许作为担保的财产。(4)抵押权:一种限制性权利。
(5)抵押物不转移占有。
债务人无法清偿债务时,债权人依法定
程序拍卖、变卖该土地使用权,实现土
处分权:
地使用权的交换价值的权利。变价
土地抵押权
土地使用权折价或变卖之价款清偿债务时,土地抵押权优先于普通债权,登记
受偿权:在先的土地抵押权优于登记在后的土地
抵押权。优先
特征:(1)土地使用权抵押不转移对土地的实际占有;
(2)土地使用权抵押权具有附随性抵押权及其所担保的债权同时
存在,
若债权消灭,抵押权也就不存在。
(3)土地使用权抵押是一种法律要式行为,须签立书面合同
并且须到登
记机关登记
(4)土地使用权抵押具有公示性、对抗性及排他性
建设用地使用权出租的含义:地使用者作为出租人,将建设用地使用
32/34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必备)
权随同地上建筑物、其他定着物出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
租金的行为。
土地使用权出租的特征:1.主体为出租人和承租人。2.是民事法
律行为。3.出租物包括土地和地上建筑及附着物。4.属于债权法律关系,
出租人作为土地使用权人的法律地位并不因此改变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的具体内容(P171)。
(1)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
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及所占用耕地的数量
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
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土地开垦费,专款用于新的耕地。省、
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开垦耕地计划,监督占用耕地的单位按
照计划开垦耕地或者按照计划组织开垦耕地,并进行验收。
(2)建设占用耕地以后的耕作层利用制度。《土地管理法》规定,县
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要求占用耕地的单位将所占用耕地耕作层的
土壤用于心开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
(3)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责任制度。《土地管理法》规定,地方各级人
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一级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确保本行政区内耕地总量不减少。
建设用地取得的主要方式(P203)
(1)出让:协议、招标、拍卖、挂牌
33/34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必备)
协议出让:土地资源管理部门以协议的方式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在
一定年限内出让给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
为。
招标:指国土资源部门发布招标公告或者发出投标邀请书,要请特定
或不特定的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参加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投标,根
据投标结果确定土地使用者的行为。
拍卖:国土资源部门发布拍卖公告,由竞买人在制定时间、地点进行
公开竞价,根据出价结果确定土地使用者的行为。
挂牌:国土资源部门发布挂牌公告,按公告规定的期限将拟出让宗地
的交易条件在指定的土地交易所挂牌公布,接受竞买人的报价申请并更新
挂牌价格,根据挂牌期限截止时的出价结果或现场竞价结果确定土地使用
者的行为。
(2)划拨: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公益事
业用地,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水利、交通等基础金毛狗图片 设施用地以及法律规定
的其他用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可以以划拨方式取得。划拨
土地使用权,除法律规定的情况外,不得转让、出租、抵押。
34/34
本文发布于:2023-04-12 11:58: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12719181570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资源基础理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资源基础理论.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