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6期总第220期
探
索
与
研究
马王堆汉墓出土T形帛画“人首蛇身”人物形象考
——兼谈楚地与燕齐升仙信仰于帛画中的表现
王传明(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摘要:马王堆一、三号墓各出土有一幅T形帛画,两幅帛画的长度和宽度均不相同。
三号墓T形帛画较长,是由于帛画上部“人首蛇身”人物位置的下移造成的。仔细观
察还会发现,两幅帛画中的“人首蛇身”人物无论从面容衣着,还是体形特征来看,
都不是同一人物。不仅如此,他们的性别表征与帛画下部人间的墓主也显示出一致性。
结合《楚辞
远游》所载楚地登昆仑、经天门、入帝宫升天成仙并周历天地的升天成
仙信仰来看,帛画上部的“人首蛇身”人物并非以往所认为的各种人皇或神怪,而是
墓主升天成仙后的新生形象。虽是如此,很明显一号墓帛画中轪侯夫人端坐于日月之
间的新生形象更加契合楚地从容淡然的升仙观,而三号墓的墓主轪侯之子则兼受楚地
和燕齐神仙思想的影响,特别是燕齐略显卑微的求仙姿态,使得他主动将其新生形象降低至日月之下,遂导致了其下一系列物象的下移与两幅帛画长度上的差异。
关键词: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人首蛇身;升仙信仰;墓主新生形象
Abstract:
TwoT-shapedsilkpaintingsdifferinginlengthandwidthwereunearthedfrom
kpaintingfromtomb3islongerasthe
positionofthe“human-headedsnake”robrvationof
thefaces,clothingandphysicalfeaturessuggeststhatthetwodepicted“human-headedsnake”
er,theirgenderreprentedonthepaintingsis
arisonwiththe
descriptionsin
YuanYou
(“TravellingFar”)of
ChuCi
(“SongsofChu”),accordingtowhich
thedeceadmustascendtheKunlunMountainandtravertheHeavenlyGateintotheImperial
Palacetobecomeimmortal,the“human-headedsnake”figuredepictedintheupperpartofthe
silkpaintingisnotahumanemperor,agodoramonsteraspreviouslythought,butreprentsthe
tombownerafterhisascensionintothelandofimmortalsandhistransformationintoanimmortal
heless,itisclearthatwhiletheimageofthemarquiofDaisittingbetweenthe
sunandthemooninthecaofthepaintingfromtomb1ismoreinlinewiththeChuconceptof
immortality,inthecaofhersonintomb3thepaintingshowsmultipleinfluencesbytheideasof
immortalityintheChu,aofYanandQi,hisslightlymorehumble
attitudetowardsimmortalityledhimtolowerhisimageasani小产假期多少天 mmortalbeingrebornbelowthesun
andthemoon,thusleadingtoadownwardshiftingoftheobjectsunderneathandthelengtheningofthesilkpainting.
KeyWords:
MawangduiHanTombs,T-sha小孩子睡觉磨牙是什么原因 pedsilkpainting,Human-headedsnak一周工作总结 efigure,Beliefofbecomingimmortal,Depictionofthedeceadreborn
064
NO.62021TOTAL220
SichuanCulturalRelics
马
王
堆
汉
墓
出
土
T
形
帛
画
『
人
首
蛇
身
』
人
物
形
象考
学界对马王堆一、三号墓出土的两幅T形帛
画一直存在争论,帛画上部“人首蛇身”人物的
身份问题正是其中之一。两幅帛画的长度和宽度
均有差异,三号墓帛画较长,且画中“人首蛇
身”人物形象和位置亦不相同。本文正是基于两
幅帛画上部“人首蛇身”人物的差异性作出的一些推测,敬请方家指正。
也认为她具有女子的特征。反观三号墓T形帛画
“人首蛇身”人物,他侧身而立,身着青袍,衣
服合体裁剪,左手叉腰,右手指向前方,给人一
种干练异常、孔武有力的感觉。从其体貌特征来
看,他有着男子的刚健与气魄,与一号墓帛画中的女子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们的面容衣着和体貌特征所反映出的性别表征与帛画中墓主的性别呈现出一致性。根据发
一 “人首蛇身”人物位置及形象差异
得益于墓葬的埋藏环境和发掘者细致入微的
工作,马王堆一号墓的T形帛画被较好地提取杭白菊花茶 和
修复起来,使得我们可以清楚地观看到帛画上的
每一个物象。画中的“人首蛇身”人物端坐于帛
画上部日月之间的位置,两旁有3或4只引颈高
鸣的仙鹤(图一)。而三号墓T形帛画的保存状
况不算太好,所以其上的“人首蛇身”人物极不
好辨认。如果大家观察的是帛画的彩版,画中的
“人首蛇身”人物还勉强可见;若是线描图,那
便只能用支离破碎来形容了,只有对帛画非常了
解,才能发现该“人首蛇身”人物。这种情况也
造成了学界研究状况的一种偏差。那么,三号墓
帛画中的“人首蛇身”人物到底在何处呢?具体
来说,他就位于帛画上部两条巨龙之间、骑偶蹄
动物仙人之上的位置,而日月之间的位置似为一
组系帛带的串饰,不知为上方的仙鹤还是两旁的巨龙所衔(图二)。
虽然笔者发现了两幅T形帛画中
“人首蛇身”人物位置的差异,但
当时并未太多关注。因为他们外在
特征的差异更加明显,无论是其面
容衣着,还是体貌特征。一号墓T形
帛画中的“人首蛇身”人物披发无
冠,长辫垂于蛇身之上,着交领广
袖衣,面容清秀姣好,神情淡然、
不喜不悲。从其面容的清丽、披发
的造型来看,这应该是一名女子的
形象。郭沫若最早提出该人物看来很像一位女子,并认为其为女娲,
[1]
图一 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人首蛇身”人物
(采自《马王堆汉墓基本陈列》,第286页)
后来持“女娲”说的学者们无疑
图二 马王堆三号汉墓T形帛画“人首蛇身”人物
(采自《马王堆汉墓基本陈列》,第290页)
065
2021年第6期总第220期
探
索
与
研究
掘报告可知,一号墓的墓主为轪侯利苍的夫人辛
追,三号墓的墓主为轪侯利苍之子,并且他们也
都出现于各自墓葬中的T形帛画之上。一号墓帛
画下部身着锦衣华服、面左拄杖而立的老妪正是
墓主轪侯夫人辛追,她的身后有拱手相随的三女
子,前方有举案跪迎的二男子,其身份的高贵不
言自明。三号墓帛画下部头戴刘氏冠、面左佩剑
而立的高大男子便是三号墓的墓主轪侯之子,他
的身后有手持华盖或长矛的二侍女,再后有拱手
相随的四女子,前方有拱手相迎的三男子,其身份的高贵也一目了然(图三)。两幅T形帛画中
“人首蛇身”人物自身形象的差异表明,他们并
非某一个人物。而他们与墓主性别的一致性则显示,他们可能是与墓主相关的一种人物形象。
二 “人首蛇身”人物身份诸解及破题
学界对于两幅T形帛画中“人首蛇身”人物
身份的解读,可谓众说纷纭。据笔者统计主要
有以下观点:发掘者所持的“烛龙”说;
[2]
以商志
为代表的“伏羲”说;
[3]罗琨的“人类
祖先”说;
[4]
顾铁符的“镇墓神”说;
[5]
以郭
沫若为代表的“女娲”说;
[6]马雍的“神人”
图三 马王堆一、三号汉墓T形帛画
1.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 2.马王堆三号汉墓T形帛画
066
NO.62021TOTAL220
SichuanCulturalRelics
马
王
堆
汉
墓
出
土
T
形
帛
画
『
人
首
蛇
身
』
人
物
形
象考
说;
[7]
鲁惟一的“墓主人到达天国的灵魂”
说;
[8]
以彭景元为代表的“黄帝”说;
[9]
以郭
学仁为代表的“太一”说;
[10]
姜生的“墓主人
变形而仙之形象”说
[11]
以及胡飞的“女娲和黄
帝”说。
[12]
上文提及学界研究的偏差,便是绝
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围绕一号墓帛画展开的,对于
“人首蛇身”人物身份的解读也是如此。换句话
说,有些学者并没有注意到两幅T形帛画中“人
首蛇身”人物的上述差异,所得出的观点不免会
失于片面。当然,有些学者如胡飞也注意到了二
者的不同,但他认为一号墓帛画中的“人首蛇
身”人物为女娲沈重阳 ,三号墓帛画中的为黄帝,仍未
能跳脱出以往研究的窠臼。反而是鲁惟一与姜生
的观点很有启发性,两位学者均认为“人首蛇
身”人物是墓主死后升天的形象,而笔者以为
他们是古人想象中的墓主生时升天成仙的新生形
象。他们保持着墓主本体的性别,但形象却年轻化,这是一种以墓主本体为镜像的新生形象。
古人对不死升仙的渴望,或求于东海蓬莱,
或求诸西极昆仑。显然,楚地更感兴趣的地方是
西极昆仑,这在屈原所作的《楚辞远游》中得
到很好的体现。从《远游》篇所记屈原的心理和
行为活动来看,其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述
屈原为谗佞所谮、为俗世所困,欲升仙而去;第
二部分为登昆仑;第三部分为经天门、入帝宫;
第四部分为周历天地。第一部分自“悲時俗之迫
阨兮”起,至“此德之门”止;第二部分自“闻
至贵而遂徂兮”起,至“掩浮云而上征”止;第
三部分自“命天阍其开关兮”起,至“造旬始而
观清都”止;第四部分自“朝发轫于太仪兮”
起,至文末。
[13]
根据《远游》篇中的昆仑、帝
阍、阊阖、帝宫等字眼可知,屈原的升天之旅始
自昆仑,而后经过帝阍看守的阊阖门进入天上世
界,并前往帝宫拜见太一。通篇以屈原的视角写
就,并且是从生者的角度观察整个宇宙时空,而
非死者的。这明显有别于魏晋时期从死者视角观察所作的《挽歌》诗。
再来看马王堆汉墓的两幅T形帛画,其上以纵向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四组物象特钟、带垂帐的
华盖与其下可能是飞廉或鸱鸮的神鸟、谷纹玉璧
及其下悬挂的彩色帷帐和玉璜、巨人,将帛画自
上而下划分为5个界面。关于这5个界面的所属空
间,学界有着不同的认识。我们认为这5个界面
自上而下依次为天上、天门、人间、黄泉和地下
世界。
[14]
因此,两幅帛画中并无《远游》篇中
升仙者首先要登临的西极昆仑。
[15]
但马王堆一
号墓的漆棺上是有昆仑形象的,一号墓朱地彩绘
棺的头挡和左侧板均绘有一座带三个山峰的高
山,巫鸿和姜生均认为此即为昆仑。
[16]
天门在
两幅帛画中有着相差无几的描绘。它们均以两个
带横座的柱子象征天门,柱间有头戴爵弁、相向
拱手而坐的二男子,是为天门的守卫帝阍。一号
墓帛画柱头上各爬伏有一小豹子,三号墓帛画则
无。经过帝阍所守卫的天门便可进入天上世界,
帝宫内所居便是主人太一。[17]
一号墓T形帛画中“人首蛇身”人物端坐于
日月所象征的天之正中,这或是“太一”说的关
键所在。但从《远游》篇来看,虽然屈原升天成
仙后“问太微之所居”“集重阳入帝宫兮”,
[18]
但文中并未对帝宫的主人太一作描述,我们并不
能知晓他的任何情况。并且,屈原从帝宫出来后
周历天地的过程中,可以“前飞廉以启路”“风
伯为余先驱”“召玄武而奔属”“左雨师使径侍
兮,右雷公以为卫”“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
冯夷”,
[19]
而这些本应都是太一之属。马王堆
三号墓出土的帛书给出了最有力的证据,证明
帛画中的“人首蛇身”人物并非太一。三号墓出
土的帛书《神祇图》(或称《辟兵图》)上层正
中有一鹿角状神人,其两旁各有一神人。根据三
神人旁的题记可知,正中的神人为太一,其左侧
神人为雨师,右侧神人为雷公(图四)。
[20]
因
此,帛画中的“人首蛇身”人物不是太一,而是
轪侯夫人升天成仙后的新生形象,她暂时拥有了
比肩太一的地位,可以端坐于天之正中,在其周
历天地的过程中役使太一之属。而天帝太一的隐
而不现,仿佛正是为了不打扰新升仙者周历天地的兴致。
至于其他地域神或人皇诸解,以伏羲、女
067
2021年第6期总第220期
探
索
与
研究
娲和烛龙为例。虽然他们具有人首蛇身的特征,
但在西汉初年女娲尚且不能位列三皇,
[21]
更不
用说还未明确出现的女娲补天
[22]
和抟土造人传
说;
[23]
伏羲虽然在三皇中的地位稳固,但其定
位也仅为三皇之一而已;至于烛龙,他不过是
西北海之外的一个地域神,
[24]
而同样带有地域
神色彩的西王母,此时也只是“豹尾虎齿”的半
人神,
[25]
还未迈出她向至上神努力的步伐。因
此,此时伏羲、女娲和烛龙均不具有高居日月之
间、俯瞰整个宇宙的地位,更不必说其他既不具有人首蛇身外形,又不具有此地位的人或神了。
诸多迹象都表明,两幅T形帛画上部的“人
首蛇身”人物正是楚地升仙信仰中轪侯夫人辛追
和轪侯之子升天成仙后的新生形象。至于为何他
们均较自身形象年轻且身具蛇尾,笔者以为墓
主新生形象的年轻化与其成为仙人有关。楚地对
仙人的最早描述见于《庄子》,其中《逍遥游》
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
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
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26]
由此可见,仙人
本就是年轻不知老的。这种观念在东汉时期铜镜
的一类铭文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这类铭文虽
然长短不一、个别字也略有差异,但所表现的认识基本是相同的。如长沙市郊出土的一件东汉时
期四神纹铜镜上的铭文:“尚方作竟真大好,
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为
国保,昌尹。”
[27]
而为何墓主新生形象身具蛇
尾,也许与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蛇蜕皮后身体变
得光亮有关吧,寓意墓主蜕掉原来的旧土豆片做法 皮囊,重
获新生。破解了“人首蛇身”人物身份之谜,我
们也可以来谈谈他们在帛画中的位置差异以及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所在了。
三 工匠的“粉本”差异抑或是墓主的
主观意愿
笔者曾对这两幅T形帛画的制作流程做出过
推测,认为两幅的制作者应来自同一画工集团,
因为他们共享着制作此类帛画的相差无几的“粉
本”。帛画中左右对应和对称物象及其相对位置
都是相对固定的,而天上、人间和黄泉界面内的
非对称物象则具有极强的可变性。确切地说,这
3个界面内的物象与墓主有着非常大的相关性,
画工需要仔细观察墓主的形象、听取墓主的诉
求,并按照墓主意愿进行修改直至一切都合乎其
心意后方可确定这些物象的配置。
[28]
人间的墓
主形象属于这些物象,天上的墓主新生形象亦是如此。
上文言及两幅T形帛画“人首蛇身”人物位
置的差异,为更直观地观察他们位置的不同,我
们试着在日月的下沿画一条直线,便会发现轪侯
夫人的新生形象要高于日月的下沿,而轪侯之子
新生形象的头部尚不及日月下沿,并且两旁身骑
大鱼、头戴爵弁的神人也略高于他。若再以日月
的上沿画一条直线的话,还会发现轪侯夫人的新
生形象比日月的上沿还要高(图一、二)。虽然
刚接触两幅帛画之时,笔者就认为两幅帛画中的
“人首蛇身”人物应非同一个人物,但对于他们
位置的差异却百思不得其解,并且苦于没有第三
幅帛画来与二者对比,不知哪幅帛画更忠于当时
工匠手中的“粉本”。后来,《远游》篇所记屈
原升仙之旅中不疾不徐、闲庭信步的心理态度启
发了笔者,一号墓帛画中轪侯夫人的新生形象端坐于日月之间的天之正中就是这种心理态度最好
图四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神祇图》
(采自《马王堆汉墓文物》,第35页)
068
NO.62021TOTAL220
SichuanCulturalRelics
马
王
堆
汉
墓
出
土
T
形
帛
画
『
人
首
蛇
身
』
人
物
形
象考
的展现。换言之,一号墓帛画中轪侯夫人的新生
形象端坐于日月之间所反映的正是典型的楚地升
天成仙信仰。在这一信仰中,古人所秉持的是一
种乐观、淡然的升仙观,所有的一切都是为自己
服务的,不必去追去求,只要自己愿意便可轻易
实现。所以,一号墓帛画中轪侯夫人新生形象所在的位置才是与“粉本”相符的。
三号墓帛画中轪侯之子新生形象位置的下
移表明,它并未按照“粉本”来绘制。笔者以为
这是轪侯之子而非他人的主观意愿使然。唐兰
认为:“非衣(即一号墓T形帛画)上的老妇人
像,应该是轪侯妻子生前画的,并不象后代那些
死后才追写的真容。”
[29]
笔者赞同其观点,认
为帛画是墓主生时而作。因此,画工在绘制墓主
形象及其新生形象时,都要听取墓主的意见,在
这一阶段墓主的主观意愿具有决定性,并且这种
表达是排他的。轪侯夫人默认了帛画中其新生形
象比肩太一的身份地位,而轪侯之子则没有,他
自降身份至日月之下。显然,这种低姿态并非楚
地升仙信仰的精神内核,而恰恰与北方燕齐一带
前往东海蓬莱的升仙信仰中对待仙人的态度更加相符。
根据余英时的研究,从齐威王、齐宣王以
及燕昭王时起,就派人入海求仙和寻找“不死之
药”,所有的诸侯都渴望得到这些东西。
[30]
这
种求诸东海蓬莱的升仙信仰,经由燕齐方士的鼓
吹和对帝王成仙愿望的迎合,使得东海蓬莱成为
秦始皇和汉武帝早期求仙活动的寻仙之地,而与
东海反方向的西极昆仑并未进入他们的视野。秦
皇汉武所赞助或借巡狩之名而亲往东海的求仙活
动,其内心的渴望不可谓不强烈,活动的规模不
可谓不宏大,但“求”之一字将他们面对仙人的
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他们都是睥睨天下的
帝王,但面对仙人的姿态是卑微的,多少带点祈
求垂怜以赐“不死之药”的意味。而燕齐的这
种升仙信仰对轪侯之子而言,并非不可触及。因
为他不仅是一位年轻的军事将领,更是一位博学
多才、对九流十家均有涉猎的知识分子。三号墓东椁箱的一件长方形黑色漆奁中出土了数量丰富
的帛书,据发掘者统计有六大类共50种,包括艺
文类、诸子类、术数类、兵书类、方技类以及其
他。
[31]
这显示了他知识来源的多样性,故而他
的思想中不可避免地会掺杂有诸家的观点,这也
敦促他去省思“择其善者而从之”,并形成自己的认知。
很明显,在不死成仙这一问题上,轪侯之子
受到了楚地和燕齐升仙信仰的双重影响,并将这
两种升仙信仰糅合于一幅帛画之中。固然由于他
身居南疆,受楚地升仙信仰的影响较深,但同时
也由于燕齐方士对于神仙世界想象的空洞匮乏,
说来说去也不过“三仙山反居水下,莫能至”或
“见大人”“见大人迹”之语,因而他选择了楚
地登昆仑、经天门、入帝宫升天成仙的图式,但
却主动降低了其新生形象在天上的位置。如果说
轪侯夫人的新生形象在天上世界具有超然地位的
话,那么轪侯之子的新生形象也就勉强登堂入室而已。
四 结语
马王堆一、三号墓T形帛画上部的“人首蛇
身”人物有着明显的差异,二者面容衣着和体貌
特征的差异表明他们并非同一人物。而他们的性
别表征与墓主性别的一致性和《楚辞远游》所
记楚地升天成仙信仰则进一步证明,他们是墓主
升天成仙后的新生形象。虽是如此,但他们在帛
画中的位置并不相同。一号墓帛画中轪侯夫人的
新生形象端坐于日月之间的画面与楚地升仙信仰
的精神内核更加相符,也更贴近工匠手中的“粉
本”。三号墓帛画中轪侯之子的新生形象居于日
月之下,则是由于他的主观意愿使然。他兼受楚
地和燕齐升仙信仰的影响,燕齐升仙信仰面对仙
人的低姿态使得轪侯之子以下移自己新生形象的方式放弃了比肩太一的超然地位。
注释:
[1]郭沫若:《桃都、女娲、加陵》,《文物》1973年
第1期。
[2]a.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长
069
2021年第6期总第220期
探
索
与
研究
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第41页,文物出版社,
1973年;
b.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
《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第105页,文物出
版社,2004年。
[3]a.商志:《马王堆一号汉墓“非衣”试释》,
《文物》1972年第9期;
b.孙作云:《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画幡考
释》,《考古》1973年第1期;
c.孙心一:《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珍宝——长沙马
王堆一号汉墓帛画简介》,《史学月刊》1981年
第3期。
[4]罗琨:《关于马王堆汉墓帛画的商讨》,《文物》
1972年第9期。
[5]此为顾铁符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座谈会上关于帛
画的发言,参见顾铁符等:《关于帛画》,《文
物》1972年第9期。
[6]a.同[1];
b.同[5];
c.马鸿增:《论汉初帛画的人首蛇身像及天界
图》,《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1980年第2期;
d.孙世文:《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人首蛇身图
考》,《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1期;
e.李建毛:《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新解》,《南方
文物》1992年第3期;
f.启良:《马王堆汉墓“非衣帛画”主题被揭》,
《求索》1994年第2期;
g.孟娟:《解析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苏州大
学学报(工科版)》2008年第5期;
h.胡继高:《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放置位置正
误》,《中国文物报》2015年4月28日第3版;
i.宋蕾:《浅析楚汉文化中的天人观——从〈楚
辞〉与马王堆西汉T形帛画说开去》,《华夏文
化》2012年第4期;
j.王新:《行进中的过程——马王堆一号墓T形帛
画分析》,《大众文艺》2016年第10期。
[7]马雍:《论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帛画的名称和
作用》,《考古》1973年第2期。
[8]MichalLoewe,WaystoParadi:TheChineQuest
forImmortality,Boston:GeorgeAllen&Unwin,1979,pp.35-37.
[9]彭景元:《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新释》,《江汉考
古》1987年第1期。
[10]a.郭学仁:《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内容新探》,
《美术研究》1993年第2期;
b.罗世平:《关于汉画中的太一图像》,《美
术》1998年第4期;
c.贺西林著:《古墓丹青: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
与研究》,第153~157页,陕西人民美术出版
社,2001年;
d.王煜:《也论马王堆汉墓帛画——以阊阖(璧
门)、天门、昆仑为中心》,《江汉考古光现象 》2015
年第3期。
[11]姜生:《马王堆帛画与汉初“道者”的信仰》,
《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12期。
[12]胡飞:《关于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内容的疑点分
析》,《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3]〔汉〕王逸撰,黄灵庚点校:《楚辞章句》卷
五《远游》,第147~16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年。
[14]王传明:《浅谈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的构图与场
景表现》,《故宫博物院院刊》2019年第4期。
[15]当然,对于帛画中有无昆仑,学界有着不同认
识。比如姜生、王煜便认为帛画中玉璧之上、华
盖之下的空间是昆仑,而大部分学者认为这是人间。参见:
a.同[11];
b.同[10]d。
[16]a.[美]巫鸿:《礼仪中的美术——马王堆再
思》,[美]巫鸿著,郑岩、王睿编,郑岩等
译:《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
编》,第112~114页,三联书店,2005年;
b.姜生:《马王堆一号汉墓四重棺与死后仙化程
序考》,《文史哲》2016年第3期。
[17]关于太一,战国、秦汉时期的文献中多有记载。
太一,也作泰一,原为先秦哲学家眼中的宇宙本
体,后演变为神名。对于前者,先秦文献《吕氏
春秋大乐》有云:“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
070
NO.62021TOTAL220
SichuanCulturalRelics
马
王
堆
汉
墓
出
土
T
形
帛
画
『
人
首
蛇
身
』
人
物
形
象考
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万物所出,造
于太一,化于阴阳。”(许维遹撰:《吕氏春秋集
释》卷五《仲夏纪大乐》,第108~109页,中华书
局,2009年);《礼记礼运》亦有云:“是故夫
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
为四时,列而为鬼神。”(〔汉〕郑玄注,〔唐〕
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卷二二《礼运》,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1426页,
中华书局,1980年);西汉文献《淮南子本经
训》云:“帝者体太一,王者法阴阳,霸者则
四时,君者用六律。”(何宁撰:《淮南子集
释》卷八《本经训》,第582页,中华书局,1998
年。)对于后者,战国时屈原所作《九歌东皇
太一》即为祠祭太一之词;另外宋玉所作《高唐
赋》亦有“醮诸神,礼太一”之语;汉代《史
记封禅书》有云:“亳人谬忌奏祠太一方,
曰:‘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
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用太牢,七日,为坛开八
通之鬼道。’于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长安东南
郊,常奉祠如忌方”。书中还云:“(武帝)又
作甘泉宫,中为台室,画天、地、太一诸鬼神,
而置祭具以致天神。”(《史记》卷二八《封禅
书》,第1386、1388页,中华书局,1982年。)
[18]〔汉〕王逸撰,黄灵庚点校:《楚辞章句》卷五
《远游》,第154页。
[19]〔汉〕王逸撰,黄灵庚点校:《楚辞章句》卷五
《远游》,第156~160页。
[20]a.周世荣:《马王堆汉墓的“神祗图”帛画》,
《考古》1990年第10期;
b.李零:《马王堆汉墓“神祇图”应属辟兵
图》,《考古》1991年第10期。
[21]女娲虽然在战国时期的文献中便已出现,但到
西汉初年她还未能成为三皇。其为三皇的最早
记载出现于东汉时期。东汉郑玄所注《尚书中
候敕省图》注云:“伏羲、女娲、神农三代
为三皇。”(〔汉〕郑玄注:《尚书中候》卷中
《敕省图》,〔清〕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
书》,第201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另外,东汉高诱所注《吕氏春秋用众》也有提及,注云:“伏羲、神农、女娲也……注女娲当
在神农前。”(许维遹撰:《吕氏春秋集释》卷
四《孟夏纪用众》,第102页。)
[22]女娲补天的传说最早见于《淮南子览冥训》,
书云:“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
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
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
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
平,狡虫死,颛民生。”参见何宁撰:《淮南子
集释》卷六《览冥训》,第479~480页。
[23]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最早见于《风俗通》。《太平
御览皇王部》引《风俗通》曰:“俗说,天地开
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
供,乃引绳于絙泥中,举以为人。”参见〔宋〕
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七八《皇王部三》,
第365页,中华书局,1960年。
[24]《山海经大荒北经》有云:“西北海之外,赤
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
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
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参见袁珂校
注:《山海经校注》卷一二《大荒北经》,第
438页,上自制臭豆腐的做法 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25]《山海经西山经》有云:“又西三百五十里,
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
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
残。”参见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卷二《西
山经》,第50页。
[26]〔清〕王先谦撰:《庄子集解》卷一《逍遥
游》,第5页,中华书局,1987年。
[27]王立华主编:《长沙馆藏文物精华》,第48页,
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
[28]同[14]。
[29]同[5]。
[30][美]余英时著,何俊编,侯旭东等译:《东汉
生死观》,第2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31]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
《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第87~90页。
(编辑 董 杨)
071
本文发布于:2023-04-12 09:06: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12615931567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人首蛇身.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人首蛇身.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