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礼膜拜的意思

更新时间:2023-04-12 08:04:58 阅读:2 评论:0

幼儿园综合素质-人力资源咨询

顶礼膜拜的意思
2023年4月12日发(作者:漓江烟雨)

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第十期刊载:

彝族“罗罗”虎崇拜与民族精神

罗国蕊

(楚雄彝族自治州社科联社会科学研究所,云南楚雄675000)

摘要:虎以其威猛而著称并成为力量和威严的象征,进而被彝族先民敬奉为原始图腾,成为彝

家驱邪迎祥的虎祖保护神。虎节对于彝族来说,就是虎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形式;对于中华文化而

言,虎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的意义,远远大于其他文明对于虎的凶猛和花纹的外在崇拜。中华虎文化

多元共融,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魅力独特,那么作为一种文化,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正是彝族虎崇拜的原因。

关键词:虎;图腾;老虎笙;中华文化;民族精神

虎被喻为兽中之王。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出于对动植物的一种特殊的亲近感,把某

种动物和植物作为本氏族或部落的崇拜对象。以自己信奉的图腾,作为本氏族或本部落的标志,甚

至将其作为本民族的祖先。云南楚雄的彝族“罗罗”人,对老虎的崇拜就是源于这种古老的图腾信

仰。

一、虎是彝族的图腾

彝族自古以来有视虎为祖先的有关成长的名言 信仰。“罗罗”(注:罗罗是滇西楚雄彝族的支系之一,自称罗罗,

意为虎族)是现在彝族30多个支系中的一个主要支系,“罗罗”为“罗”的叠音,也即是“虎人”的

意思。先秦古籍《山海经海外北经》中有记载:“有青兽焉,状如虎,名为罗罗。”清吴任臣注引

明朱谋纬的《骈雅》也说:“青虎谓之罗罗。

[1]

”吴任臣说:“今云南蛮人呼虎亦为罗罗,老则化为

虎,见〈天中记〉。”明代陈继儒《虎荟》(卷三)中说:“罗罗——云南蛮人,呼虎为罗罗,老则化

为虎”。据学者考证,古籍中记述的“罗罗”的信仰习俗相一致。现在的楚雄彝族巫师仍然认为彝族

经过火化,其灵魂便变为虎。

对此有研究资料显示,自称“罗罗”的彝族其自称与虎相同,这表明彝族是远古氏族部落的遗

裔,故现仍按传统以虎族“罗罗”自居。有的村寨至今还流传着“人死一只虎,虎死一支花”的俗

语。在他们的姓氏中,常见的罗就表示他们是虎的后代。从称呼中可以看出,彝族自称为“虎”。男

人自称罗罗濮或罗颇,意思是雄虎;女人则自称罗罗摩,意思是母虎。

在楚雄彝族民间史诗《梅葛》中也有记载说:天神在创世之初,派了他的五个儿子去造天。天

造好了之后,便用雷电来试天,结果天裂开了,用什么补天呢?天神认为世界上的东西虎最威猛,

于是天神又派五个儿子去将虎制服了,然后用虎的一根大骨做撑天柱,这样天就稳定下来了。他们

又用虎头做天头,虎尾做地尾,虎鼻做天鼻,虎耳做天耳,左眼做太阳,右眼做月亮,虎须做阳光,

虎牙做星星,虎油做云彩,虎气做雾气,虎心做天心地胆,虎肚做大海,虎血做海水,大肠做成江,

小肠做成河,虎肋做道路,虎皮做地皮,硬毛做树林,软毛做青草,细毛做秧苗„„于是便有了今

天的世间万物。在今天彝族人聚居的地方,还有许多以虎称呼的山岗、水流和村寨,因虎不仅有创

世之功,且有彝祖之德。所以彝族人居住和生活的地方以虎来命名就不足为奇了。

虎以其威猛而著称并成为力量和威严的象征,进而被彝族先民敬奉为原始图腾,成为彝家驱邪

收稿日期:2009-05-14

作者简介:罗国蕊(1968—),女(彝族罗罗支系),云南大姚,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社科联社会科学研究所工作助

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地方民族文化。

迎祥的虎祖保护神。因而在一些彝族人家中的神龛上供奉虎形祖灵,大门上挂着虎战狼2剧情 形“吞口”辟邪,

墙壁上挂着虎图腾壁挂,在村寨路口设有形状像虎的石虎东至吃什么 神。彝族人称虎神为“罗尼”,这是彝族心

中最灵验最崇高的神。虎神可以为彝族消灾驱邪,可以保佑族人吉祥平安。彝族把自己、家庭、家

族的幸福,都寄托在虎神的护佑之下。这是图腾意义上的虎。可以说,虎对于彝族便是一种原始的

祖根记忆,它对彝人的生产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楚雄州双柏彝族的“老虎笙”可看出彝族对虎

的崇拜和祭拜。

二、老虎笙是图腾的活化石

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从古至今流传着跳虎祭祖的习俗,俗称“老虎笙”。每年的正月初八日双

柏县法婊小麦地冲的彝族罗罗颇人就要到石门坎石虎前祭献,迎虎神。次日又到土主庙求愿,打卦

确定扮虎人。到晚上在村内跳虎——“跳虎”是—种模拟生产、生活的舞蹈。最后还要走进各家各

户驱邪逐疫。初八至初十五内,日增一虎,至初十五日深夜,由八虎送虎神西归。表示虎祖来自于

山野,回归于自然,当地把它叫作“跳虎节”。

关于虎节的起源,在双柏县小麦地冲村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是:小麦地冲过去山高林深,

没有人,山林里有个老虎窝。有一天,老虎从外地抬来一男一女两个人,老虎抬来这两个人后,没

有伤害他们,反而走开了。据说这惟一的两个人就在此地结婚成家,繁育后代,从此便有了小麦地

冲。小麦地冲人感谢老虎,认为没有老虎就没有小麦地冲人。于是就把老虎当成了小麦地冲的保护

神。每年春节过后便化装成老虎撵鬼驱邪,村子就清净平安。如果不跳虎笙的话,人就多病,牛马

就会遭瘟疫,谷子也长不好。另一种说法是:小麦地冲得过两次瘟疫,第一次得瘟疫时,离小麦地

冲最近的老甲村九十九家人死得一个不剩。小麦地冲也死了不少人。一天,两只老虎冲进村子抬死

人吃,老虎抬走了两个人,一男一女。老虎把他们抬上山后并没有吃掉,反而走开了。这两个人吓

昏了,醒来后发现自己睡在密林深处,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待两个人回到小麦地冲一看,村里的

人早死光了,瘟疫也过去了。于是这惟一的两个人就组成了一家人,生儿育女,代代相传。这家人

便是最先在小麦地冲的人家。老虎救了他们,他们感激老虎,每年这个时候就化装为老虎跳虎来撵

鬼扫邪。据说只有这样人们才会平平安安,久而久之,就有了“虎节”。

虎节对于彝族来说,就是虎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形式,而祭祀是彝族人民的一种古老的祭神仪

式,“跳虎”即为祭祀自己民族的祖先。凡遇族内生活的大事,彝族人民常常要进行一些祭祀活动,

此类活动世代相袭,逐渐成为当地民族的重大节庆日,“老虎笙”节便是这样形成的。

三、崇虎的中华文化背景

中华文明最具特色的文字也满含虎的影响,汉字中的“王”被认为是古人依照虎前额上的花纹

想象出来的。彝族罗罗人所保留的这种具有原始宗教性质的老虎节,对于我们今天研究中华文化和

宗教、艺术,都具有“活化石”的意义。

“据考古研究,1987年8月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的仰韶文化墓内,发现了一组用蚌壳摆塑的

龙虎图案。这个六千年前的死者以其左虎、右龙(战国以前的帝王礼仪是以左为上,右为下)贝壳

图案象征自己的“神武和权力”地位。

[2]

”考古学家为此大胆提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始于龙虎

文化,龙虎文化是中国正统的民族文化的基本源头,虎文化是构成这个文化的主要部分之一。虽然

后来老虎这种至尊的地位出现了一些变化,但在民间,在人民大众的文化意识中,虎形象从来都受

到尊重,被视为是避邪之物和正义的化身。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把黄飞虎封为五岳之首东岳

泰山的山神,把崇黑虎封为南岳衡山的山神,把驾虎以老虎为坐骑的申公豹封为东海水神。许多地

名都冠以虎字,如道家创始人张陵世居的山叫龙虎山,如苏州名胜有虎丘,杭州西湖有虎跑泉等,

云南的哀牢山据说“牢”为“罗”的转音,意思是虎,在楚雄城内有“猫猫山”,还有西山,西山当

地土著民族称“硪碌山”(“硪碌”,彝语意思为大虎,叫大虎山)。在全国的名山大川中虎形象的

影响较为普遍。在汉族民间传说、故事中也有很多崇虎爱虎的记载,这里就不一一叙说了。在汉族民间,虎从古至今也一直受到重视。从西北到西南,直至东南沿海和台湾的建筑艺术中也随处可见

2

虎文化的烙印。

在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虎符,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符作为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虎符的背面

刻有铭文,可以一分为二,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任何调兵遣将均需要两半虎符相合。

《史记》中就曾经记录公元前257年,秦围困赵都邯郸,信陵君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窃得虎符,调

兵救赵的历史故事。虎符将虎文化在军事领域的影响提升到极致,郭沫若在50年代以此故事为蓝本

编写了话剧《虎符》。而在现代汉语词汇中与虎文化并没有什么关系的“琥珀”,在上古年间实际上

也是虎文化的派生品,当时人们坚信虎乃动物界的神灵的传说,如果一头虎在500年后变得雪白,

然后还能再活1000年,当它们死后,它的灵魂将渗透入地下变为“虎之魂”,这便是“琥珀”。

对以虎为首的猫科动物的崇拜,不仅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已经渗透到世界

文化中。新石器时代的岩画自不必说,河南省西水破出土的6000年前蚌塑龙虎,被视作最古老的虎

文化遗迹,而坟墓中蚌塑龙虎的布局恰恰与后世盛行的“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一致。

商代礼器司母戊大鼎也揭示了商代的虎文化,在鼎耳的外阁饰着一对虎纹,虎口相向,口中含着人

头。而埃及金字塔中也频繁出现虎和狮子的身影。不论古代还是近代,中国还是外国文化中,虎始

终扮演着特殊角色,其特殊性不同于被称为百兽之王的狮子,也不同于豹子或者大山猫等其他猫科

兄弟。19世纪著名的法国生物学者兼诗人马萨埃韦拉说到:“从古代人们就对虎身上的斑纹充满

好感,古罗马人相信虎身上的绚丽的斑纹,如同有毒的蜘蛛和花朵一样可怕,同时也对所有漂改革开放四十年 亮的

东西充满敬意。这种思潮直接影响了现代人,英国士兵军装上醒目的红色俨然与虎纹同源。”

然而,对于中华文化而言,虎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的意义,远远大于其他文明对于虎的凶猛和花

纹的外在崇拜。心理学者阿斯特拉塔曾经在《文明的心理暗示》中提及中国生肖对于人心里的暗示

作用,虎在生肖中排名老三,至少让十二分之一的人一出生就自然而然的对虎产生了自我认同感。

由此形成中华虎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虎文化彰显民族精神

中华虎文化多元共融,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魅力独特。那么作为一种文化,它

给我们的启示是很多的。

首先从彝族老虎救人、助人狩猎的传说表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老虎是对百兽,包括对人

都有巨大威慑力量的动物,由于对老虎力量的羡慕和敬畏,进而产生了对老虎的崇拜。幻想自身也

获得一种对于百兽的威慑力量。这种能力只有人才有(或被称为猿人或原始人的人)。这种特殊的能

力就是“自我意识”。彝族自古崇拜虎,而老虎的力量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质,即勇猛顽

强性,所以老虎给崇拜者带来了勇猛顽强的精神力量——“进取性”,“进取性”就是自强不息的精

神,这是战胜困难的勇气、英勇无畏的气概和自信的品质。

崇尚老虎的进取性还造就了罗罗人在历史上涌现了无数的民族英雄。他们为了保家卫国不惜牺

牲生命。明清以来出现过力大无比的武士、工匠,还有保家卫国的将军。据传说,麦地冲村在明末

年间曾出现了大力士工匠徐扎诺;反清勇士者小特;清政府的武将李启刚(俗称李大人),以及罗二

聘将军等。他们的事迹至今在罗罗人中还广为传送。在近代杞绍兴、杞彩顺、李文学等彝族罗罗人

发动了哀牢山各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他们也成了彝州家喻户晓的传奇英雄。

所以,老虎精神中进取性恐怕是一直以来人们崇拜老虎的原因之一。

其次,老虎又是很聪明的动物,能通人性,具有一般动物所没有的灵性。这除了人与老虎的本

能有亲近之感外,更多的是人对老虎的崇拜而赋予它许多的人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共生。我想这

也正是云南楚雄双柏小麦地冲人过“老虎节”的意义所在。罗罗人这种的勇敢顽强的进取精神正是

老虎凶猛威武的自然属性对罗罗人的影响,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相融与和谐。这是我们今天的在发

展彝州旅游文化产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要挖掘的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今天彝州人

民在迈向小康的路上,在建设和谐彝州的征程中所需要展现的精神风貌。值此,我们应该牢牢把握

住老虎及虎族的这种民族进取精神,使之作为我们建设和谐彝州的强大动力。

3

第三,老虎具有感应人间善恶之能力,且是正义的化身。《后汉书宋均传》记载了一个为历

代统治者所津津乐道的故事:“汉代九江多虎患,当地人苦无良策,后太守宋均行仁政,消除苛捐

杂税,老虎被其感化,纷纷渡江而去。”个故事出现在很多文献中,类似的故事亦充斥后世文献,

宋均也成了后世为政者之楷模。这个故事的另一面,则是老虎能感受到人间的仁政。从楚雄双柏小

麦地冲村的历史传说中也说明了这一点。老虎身上所表现出的正义性也正是人类最需要的一种品质,

只有正义,人才能区分善恶,才能惩恶扬善。彝州也才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第四,传说中的老虎还能知恩图报,主持公道,是道义的化身。老虎怎么打开椰子 和人尽管习相远,但性相

通。与此相应,作为仁兽的老虎也能感应人间的道德说教,又因为其威猛有力,常常又成正义的化

身。明代的大才子祝允明曾经记载过一个“义虎”的故事,大概是说,一贫一富的的好友一同外出,

为了霸占朋友的美妻,富友在密林中把贫友杀死,然后对其妻谎称是被老虎吃。结果密林中真出来

了一只老虎,把富友给吃了,而贫友却还活着,与妻子团聚。这虽然不是罗罗人的故事,但老虎疾

恶如仇,主宰人间道义的形象传说与我们彝族人对老虎的美好传说是吻合的。可见,虎为“至灵之

物”的看法,不仅在彝族中,而且在明代就普遍被人接受。这些故事的真实性虽然值得怀疑,但是

它却从另一面反应出虎文化内涵之寓意,并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也得到广泛的认同,虎文化所彰显

的虎精神,由之铸就成为虎虎有生气的中华进取精神。

从以上我们看出,彝族罗罗人之所以崇拜虎,把虎作为自己的图腾来顶礼膜拜,就是因为彝族

罗罗人可以从虎身上获得战胜自然的勇气和生存、生活中所需要的精神力量,而这些正是我们人类

在生存、发展中的力量源泉,也是我委托协议书范本 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宝贵财富;一句话,它是我们中华民西九华山 族

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西汉)刘向刘歆校刊.山海经[M].吉林长春市,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年3月

第2版第一次印刷,P188.(山海经校注我已找不到,就引用这本,内容是一样的)

[2]杨继林.中国彝族虎文化[M].云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P42.

[3]黄志繁.说虎[J].历史学家茶座,2006.1,P149.

[3]这

4

掺和的读音-三年级日记大全

顶礼膜拜的意思

本文发布于:2023-04-12 08:04: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12578981566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顶礼膜拜的意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顶礼膜拜的意思.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