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原文翻译赏析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原文翻译赏析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
之秦”为一立,开门见山提出议论的中心问题,即孟尝君能不能得
士?“嗟呼!孟尝君特鸡呜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为一劈,陡然
一转,否定了“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看法,提出了作者对孟尝君的
评价,即孟尝君仅仅是个“鸡鸣狗盗之雄”,实在劈得精巧,劈得有
力。“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亚运项目 取鸡鸣狗
盗之力哉!”为一驳,驳“孟尝君能得士”,驳孟尝君“卒赖其力,以
脱于虎豹之秦”,紧扣主旨,用事实驳斥了孟尝君能得士的表面性、
片面性的看法,十分有力地证明,孟尝君是不能得士的。“鸡鸣狗盗
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为一断,断“士以故归之”,断然
肯定真正的士是不会跟孟尝君走的,这一断,如斩钉截铁,铿锵有力,
字字警策,不容置辩。全篇紧紧围绕“孟尝君不能得士”的主旨,一
立,一劈,一驳,一断,一波三折,严谨自然,完整统一,强劲峭拔,
极有气势。
王安石非常反对华而不实的文风,反对过于雕镂的文辞,主张
“意惟求多,字惟求少”。他给祖择之书云:“所谓辞者,犹器之有
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师德师风教育 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
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已。”《读〈孟尝君传〉》这一篇论
说文,谋篇布局严谨自然,遣词造句也极其简练,文简意深,完全符
合其“要之以适用为本”的行文用词原则。
孟尝君自秦国逃归齐国,《史记孟尝君列传》有较详细生动的描
述,是历史上一个情节曲折令人爱读的故事。但是,王安石在《读
〈孟尝君传〉》这篇文章中,没有引用孟尝君自秦逃归齐国故事中的
任何情节,而是抓住最本质的内容,从“鸡鸣狗盗”成语着笔,这样,
就省去了许多笔墨。“鸡鸣狗盗”这一成语,在文中共用了三次。第
一次“特鸡鸣狗盗之雄耳”,是为破“孟尝君能得士”而用;第二次“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台所 是为破“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而
用;第三次“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是为破“士以故归之”而用。三次
所用,各在其位,各有其非用不可的重要作用,所以,读来并不使人
感到重复累赘,反觉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津津有味。可见王安石用
词的精妙真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5、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全文不满百字,被历代文论家评
为“千秋绝调”,誉为“文短气长”的典范。
王香橙排骨 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留下不少诗文名作,这是人所共知的。
但是名人的名作未必篇篇都是白璧无瑕,所以对名文不要迷信。他的
这篇《读〈孟尝君传〉》就不是好作品。不管怎么吹捧它“结构严谨,
用词简练,气势轩昂”,也不管怎么赞扬它“一波三折,严谨自然,
完整统一,强劲峭拔,极有气势”,这些看法全是表面的、形式的。
问题的实质是这篇案文章论证不稳,站不住脚。主要缺点在两方面:
案没有事实根据,推论又不合逻辑。
孟尝君门下食客数千,什么样的人都有,既有鸡鸣狗盗之徒,又
有士,如冯(hun)、冯暖(xun)之类的人物,这在《战国策》和《史
记》上都有详细记载。如果要案就必须拿出新的材料来驳倒以上两部
书的记载,否则这个案是不掉的。这正是问题的实质所在,避开它而
案,只好想当然妄发议论:“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
言得士?”刘德斌对这种没有事实根据的议论不去批评反而赞扬作者不
引《史记》记载“省去了许多笔墨”,抓住了“最本质的内容”。
读历史书不为习俗之见所束缚,敢于以怀疑的眼光去探索问题,
这种精神是可取的。王安石这篇文章可取之处仅此而已。但是他不依
据事实去案就大错特错了。科学的态度要求实事求是,在这篇文章中
王安石一点科学精神也没有,不值得学习。
证论问题当然离不开推论,但推论的大前提必须牢靠、稳固才行。
“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得士就不要靠鸡鸣狗盗之力这个大前提是站不住的。因此“鸡鸣狗盗
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的论据完全是主观断。刘德斌却认为
这个断语“如斩钉截铁,铿锵有力,字字警策,不容置辩”。对不合
理的论断为什么不可以辩一辩呢?
6、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名作《读〈孟尝君传〉》,
言简意深,历代传诵。对此,王子野在《名文未必无讹》一文中
提出批评。他说:“在这篇文章中王安石一点科学精神也没有。”他
的理由是:“孟尝君门下食客数千,什么样的人都有,既有鸡鸣狗盗
之徒,又有士,如冯之类的人物,这在《战国策》和《史记》上都有
详细记载。如果要中医五行学说 案就必须拿出新的`材料来驳倒以上两部书的记载。”
笔者不揣冒昧,斗胆来“上一”。
“鸡鸣狗盗之徒”不算“士”,王子野和笔者的意见一致,
因而不再赘论。问题是“冯之类的人物”算不算“士”。根据《战国
策》和《史记》的记载,冯(又作冯暖、冯谖)确实是个很有才能的人物:
他“矫诏以债赐诸民”,为孟尝君“市义”,使孟尝君罢相回时受到
老百姓的热烈欢迎;他替孟尝君经营“三窟”,使孟尝君重返相位,而
且“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但也仅此而已。孟尝君为相数十年,
在治国安民方面有多少政绩呢?冯作为孟尝君的主要谋士,在治国安民
方面给孟尝君出了多少主意呢?除了“以债赐诸民”在客观上减轻了地
人民的负担外,还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呢?而且“市义”也好,“三
窟”也好,并不是为了国富民强,而是为了巩固孟尝君在齐国的地位;
至于三次弹唱“长归来乎?”更不是为了富国强民,而只是为了冯自己
生活上的满足。——正是根据冯的所作所为,王安石把“冯之类”逐
出了“士”的范畴,而归之于“鸡鸣狗盗之徒”。在王安石看来,冯
和“鸡鸣狗盗之徒”是同类,他们之间的差别,不过是“五十步与百
步”而已。当孟尝君满足了冯“食鱼”“乘车”的要求后,冯向自己
的朋友炫耀:“孟尝君客我!”——这不是一个文秘 追名逐利之徒的形象吗?
《读〈孟尝君传〉》指出:“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
而制秦。”可见,王安石所说的“士”,不是仅仅“为知己死”的人,
而是指目光远大、为国为民的人。在王安石心目中,能为国立功、为
民谋利的人才算“士”,而为自己或为某一个人谋利的人并不算
“士”。这从他的《答司马谏议书》可以看出。他说:“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可见,王安石
所谓“士”,是像他那样能为国兴利、膏泽百姓的人。在王安石看来,
单纯为主子的个人安危荣誉出谋划策奔波效劳的人,如冯之流是不能
列入士林的。因此,他不必“拿出印象深刻的一个人 新的材料来驳倒”《战国策》和
《史记》记载的史实,便合乎逻辑地否定了孟尝君善养士的说法。
总之,《读〈孟尝君传〉》不愧为名家名作。其立论的精当,论
据的典型,论证的精辟,“足以为后世法”,值得学习借鉴。这篇文
章也引出了一个著名成语:鸡鸣狗盗。
本文发布于:2023-04-12 07:20: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12552061566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孟尝君列传.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孟尝君列传.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