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境界

更新时间:2023-04-12 05:57:44 阅读: 评论:0

初三励志语录-照落花

功利境界
2023年4月12日发(作者:无可取代)

语文(基础模块)

授课题目

授课周别

第2周

《人生的境界》

授课课时

2课时

授课方法

方法:1、朗读法2、讨论法3、举例法4、启发法

及手段

手段:多媒体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冯友兰,对其哲学思想有初步了解;

2、理解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

3、体会文章深入浅出、平易流畅的表达艺术。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采用朗读法、讨论法、比较法,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

2、运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作者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崇高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促使学生明白常人也要有精神追求,提升人生境界。

1、品析文章,深刻理解人生的四种境界;

2、对第四层人生境界的理解和把握。

课堂教学设计

建筑工地上,三个泥水匠正挥汗如雨地干活。

有人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在砌砖。”第一个泥水

匠随口答道。第二个泥水匠回答说:“我在挣钱呢。”“我在

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第三个泥水匠很自豪地说。

十年后,居间服务合同范本 第一、二个泥水匠仍然在砌砖,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

课程导入

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是什么给三个泥水匠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遇?我

们现在所做的是“在砌砖”、“在挣钱”还是“在建造一座漂亮的

大楼”?我们又将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

一、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人,著名

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系,

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

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

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

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

史新编》《贞元六书》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其论著在国

内外学界影响深远,称誉为“现代新儒家”。

二、初读课文

请同学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教师设疑导引,学生讨论交

流。

问题一: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答:人生的境界。

问题二:什么是人生的境界?找到文中阐释的段落。

明确在文中的第2段。

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

授课内容

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问题三:冯友兰认为人生有几种境界呢?

答: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红茶的功效与作用 界、天地境界。

问题四:划分这四种境界的标准是什么?

答:觉解。什么是觉解?了解和觉悟。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

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

不完全相同。

人对所做的事情的觉解程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境界的高低。

三、重点研读

(一)自然境界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看,自然境界的人有什么特点?请用自己的

话说说该境界的具体内涵。

明确:自然境界的人处于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

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

自然境界:被动顺应自然和社会规则。

懵懂无知,纯人。

大家听过放羊娃的故事吗?

有一记者前往山区,碰到一放羊娃。记者问:“你放羊为什么?”“卖

钱。”“卖了钱干什么?”“娶媳妇。”“娶了媳妇呢?”“生孩子。”“有

了孩子呢?”“放羊。”

这个放羊娃的境界就是自然境界。他的悲剧在什么地方?对自

己所做的事情缺乏觉解,对自己的人生境界缺乏领悟。所以有句话

说治“贫”先要治“愚”。

(二)功利境界

自然境界的人是无所求的,从无求走向有求,往上就是功利境

界。功利境界的人是怎么做事情的?读读看,并说说该境界的具体

内涵。

明确:功利境界的人心胸狭隘,做事只知道对自己有功利意义。

功利境界: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主动追求对自己有利

的事,俗人。

生活中这样的人多不多?多!读高中为了考大学。考大学为了

得到好工作。好工作为散文二篇 了生活得好。

项羽和曹操,一个是英雄,一个是奸雄,

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

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

但他们都是功利境界,因为他们都是

为自己。

(三)道德境界

道德境界和功利境界有什么区别?道德境界的具体内涵是什

么?

明确;两种人做事情一个为社会,一个为自己。

道德境界: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事事讲道德,贤人。

道德境界的人认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还是统一

的?(统一的)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

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而道德境界的人,事事讲道德,努力为社会做贡献。你知道有

哪些处于道德境界的人?

举例:拾金不昧。让座。抗击新惯性病毒战役中的医护人员,

开医生驿站的旅店老板等等。

将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进行对比,感受两者的不同:

关于读书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生小说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13岁,1911年)

《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

“完璧归”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不久,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的时候,维

护了赵王的尊严,因此也被提升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

耿耿于怀,处处为难,扬言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廉颇的这

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此后每次相遇,蔺相如都远远回避。蔺相如的门

客对他退让很不解,都要离开,蔺相如劝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却敢在朝

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但是

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发兵就是下旋球 因为我和廉颇,如果我们二

人相斗,定不能共存。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听

说后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从此和蔺相如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负荆请罪”

也就成了一句成语,表示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的意思。

(四)天地境界

冯友兰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还不是一个理想的人,还有比

道德境界更高的境界?天地境界。什么是天地境界,其具体内涵是

什么?

明确:

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处在天地境界的人,

已经彻底地参透了道德、生死、名利之类的东西,心目中有宇宙的

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就有了更广大的胸怀和更高尚的气

节,成为“圣人”。

天地境界:为宇宙的利益做事。

与宇宙同一,圣人。

《过河》

小和尚和老和尚将过河时,发现一名女子正为过不去河发愁。老和尚就

主动背了女子过河。

事后,师徒俩又走了好一段路。

小和尚终于忍不住问道:“师父,您讲过出家人不要接触女人,怎么刚

才您却背她过河?”

老和尚大笑,拍了一下小和尚,说:“那名女子,一过河我就把她放下

了,怎么你还一路背着?”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姓是一个部落共用的),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z

uy](今山东曲阜[qf])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学派创始人。更被后世尊为“孔圣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

贤人七十二。曾吃什么东西养胃 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

《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

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创立儒家学说派

儒家思想内容丰富,从个体来讲有仁、义、礼、智、信、恕、忠、孝、

悌等德目。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

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以处

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开创全新教育理念

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主张无

分贵贱不分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开创了教育普及的先河。

义利之辩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

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

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

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

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

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孔子的另一学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获救者为了表示感谢送了他一

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四、本文结语:

在冯友兰看来,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

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

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希望我们都能够成为人应该成为的人,让这不再重来的一生成

为精神创造的人生。

五、课外拓展: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洞穴”故事:

设想有一个洞穴,一群囚犯从小就住在那里,被禁锢着四肢不能动,头

也不能动,他们只能看面前的洞壁。

在囚犯身后有一堆火,在火与囚犯之间有一条路,路边筑有一道矮墙,

一群人在矮墙下面的路上走过,手里举着假人假兽假物。

这些人举着的物体反射在洞壁上,囚犯们看到的就是这些阴影,就连这

些人说话的声音,囚犯们也会认为是从洞壁上传来的。跟皮影戏相似,不同

的是囚犯们把皮影戏的那些影子当成世界实在的事物,墙上的阴影是他们看

到的唯一现实。

假设一名囚犯获得了自由,来到了洞外,看到了太阳,他明白太阳让他

看清了这一切,明白蘑菇头图片 自己原来看到的不过是幻影。

柏拉图强调,这些囚犯是和我们一样的人。柏拉图所谓受过教育的人,

就是指理性的人。

柏拉图在这里表达了他的哲学思想,即我们看到的日常事物都是“影

子”,真实的是外面的光,是理念,理念的存在才让事物成为事物本身。

第一阶段叙述人们被囚禁于洞穴中,但周围所有的人都一样被囚禁着,

把影子当成真实的东西,并没有什么不好。这一阶段也有点像禅宗的“看山

是山”的阶段。

如果有人突破了束缚,来到了第二个阶段,囚徒可以扭头转向,看见有

人在他背后举过去的那些事物本身。

火光使他眩晕、痛苦。

虽然他看到了跟阴影不同的东西,但炫目的光让他不舒服,一切都处于

迷乱。他可能会认为,过去所看到的阴影比现在看到的东西更真实。这一阶

段有点类雨伞英语怎么说 似“看山不是山”的阶段。

虽然这个得到解放的人现在看到了不同于阴影的其他东西,束缚的解除

带来了解放,但是他还没有完全自由。

真正的自由在第三阶段,即他来到阳光之下,事物才不再是眼花缭乱的

火光中的晃动的呈现,而是以它们本来的外观的样子呈现出来。这一阶段就

是发“看山还是山”了。

这每一步都非常的困难,而对那个经历并克服了这些困难的人来说面临

着难题:

既然知道了真实世界的样子,他就不愿意再回到洞穴。

但是他又不得不回去,回到那个人们习以为常生活的地方,在返回的途

中,眼睛需要再一次适应黑暗,而且回到了原来的位置,跟其他囚犯说道外

面的世界,会不被相信,其他囚犯们认为他出去一趟眼睛出现了问题。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故事的悲伤不只在于出去的囚徒所面临的窘境,

还有王翦怎么死的 知道真相的痛苦。

在这个故事中,如果人要突然看见洞穴背后的火、光,就立即会被这不

同寻常的光芒弄的眼花缭乱不舒服,会宁愿回头继续看阴影,因为阴影是他

适应的东西,比他看到的模糊的光要清楚的多。

我们可以认为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就是那个出去了又回来了的囚犯,

最终被其他囚犯们处以死刑。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不是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圈子,很多上

了大学之后回去的人会发现跟家里的人、亲戚无法沟通,就相当于看见了后

面的火光。

常年习惯了洞穴生活的人们,不可能猜度这样一种可能性,即他的现实

世界根本上就是虚幻的阴影。

这个时候我们面临是两种困境:要么回到原来的圈子,不再想洞口、火

的事情,要么走出去,索性看看外面的世界。

那个获得自由的囚徒最后的结局是悲剧的,但并不能就此认为提升自己

是错误的。

正如柏拉图在《理想国》的结尾说:

“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

我们自己的和神的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在我们死后(象竞赛胜利者

领取奖品那样)得到报酬的时候。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

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作业布置

思考你是谁?你的人生意义在哪里?

课后小结

今天我值日-内弟

功利境界

本文发布于:2023-04-12 05:57: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12502641271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功利境界.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功利境界.pdf

上一篇:永无止境的爱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功利境界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