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语诸葛亮的三次对决的故事
第一次对决
公元231年二月,诸葛亮第四次率军攻魏,包围了曹魏部署在祁
山地区的贾嗣、魏平部,并用木牛运输粮草,以保障其后勤供给。
当时,曹魏的国家安全形势比较严峻,东南方向要防备东吴,西
北方向还要防备鲜卑。而恰恰在此时,主持对蜀汉作战的大司马曹真
生病(历真实的曹真绝不是三国演义写的那么无能),于是魏明帝曹睿
将司马懿从荆州调来,让其坐镇长安,统一指挥张郃、费曜、戴陵、
郭淮等部,主持抵御蜀军。对于这次军事行动,魏明帝对司马懿给与
了高度信任,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晋书宣世界上谁最帅 帝纪》)。
司马懿接受重任后,即以主力救援祁山。鉴于当时的军事态势和蜀军
特点,司马懿认为蜀军远道而来,粮食有限,于是将此战的什么的大禹 战略目标
定位为:凭险坚守,不与蜀军主力决战,逼退蜀军就算完成任务。
诸葛亮得知司马懿进军的消息后,留下一部继续进攻祁山,自己
则亲自率军迎战司马懿。起初,司马懿部将郭淮、费曜等抄袭诸葛亮,
但被诸葛亮击败,蜀军乘机收割了上邽的麦子。随后,魏、蜀两军主
力在上邽以东遭遇。
此时,司马懿在初战不利的形势下,立即收兵据险防守,不与诸
葛亮交战,诸葛亮只得率军退回。而司马懿也尾随诸葛亮到达卤城。
此时,老将张郃建议:“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不在战,欲
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
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军食少,
亦qq网名大全 行去矣。”(《资治通鉴》)主张分出一支奇兵,包抄诸葛亮的后路,
不应该只尾随而不敢追击。
对于张郃的建议,司马懿并不听从,还是继续尾随诸葛亮,追上蜀军后,司马懿还是不与诸葛亮交战,而是选择在山上扎营,继续据
险不战。司马懿此举令众将极为不满,甚至说出了“公畏蜀如虎,奈
天下笑何!”(《资治通鉴》)的话。
到了这年五月,现在几点啦 司马懿派张郃攻击围祁山的蜀军,自己则亲自率
中路军与诸葛亮正面对峙,在部将的纷纷要求下,司马懿率军与诸葛
亮蜀军正面交战,不料魏军大败,被俘三千人。于是司马懿随即退军
保卫大营,继续坚守不出。至当年六月,蜀军后勤补给困难的致命问
题再度凸显,全军粮尽,诸葛亮只得退军。司马懿令张郃追击,但张
郃在木门被诸葛粉浆面条 亮设置的伏兵射杀。
纵观两人的第一次巅峰对决,司马懿战略目标十分明确,就是利
用蜀军远道而来、粮草不济的弱点,将其逼退。不过司马懿虽达到了
战略目的,但在战术上却没有占到半点便宜。而诸葛亮虽然取得了战
术上的胜利,但还是没有解决后勤补给这老大难问题,还是没有达创业计划书 到
战略目标,被迫退军。
第二次对决
诸葛亮退军后,曹魏很多大臣都估计诸葛亮在明年麦熟时还会入
侵,建议调运粮草,以备再战。而司马懿并不这么认为,他指出:
“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挫衄而反。纵其后出,不复攻城,当求野
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
非三稔不能动矣。”(腌芥菜丝 《晋书宣帝纪》)
果不出司马懿所料,诸葛亮的再次伐魏筹备了三年。234年二月,
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开始了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
这次北代,诸葛亮准备充分,设计了称为“流马”的运输工具,并与
孙权约定同时举兵伐魏。面对吴、蜀两国同时举兵,魏明帝一方面自
己率军抵御东吴,一方面继续以司马懿主持西线防务,对阵诸葛亮。
从曹魏的军事部署来看,魏明帝显然更在乎东吴的军事行动,并要求
司马懿沿用上一次的御敌方针,“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
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掠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
逸待劳,全胜之道也”。(《三国志魏书明帝纪》)
公元234年四月,诸葛亮大军进至渭河南岸。司马懿也率军渡过
渭河,背水立营与蜀军对峙。此时,司马懿对将领们说:学习句子 “亮若出武
功(今陕西武功县),依山而东,诚为可忧;若西上五丈原,诸将无事
矣。”(《资治通鉴》)。不出司马懿预料,诸葛亮果然驻军五丈原。
五丈原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境内,东距西安130公里,西
距宝鸡56公里。五丈原高四十余丈,南北长有七里左右,东西宽约二
里,南依秦岭,北傍渭河,东西两面为河流冲的深沟,形势险要,进
可攻,退可守。诸葛亮选择在五丈原扎营并在此处搞起了屯田,显然
意在持久作战。
那么,司马懿为何害怕诸葛亮出武功呢?从地图上看,武功是曹魏
关中地区的交通要道,距离长安很近,诸葛亮若沿着渭河,取道武功,
则可直接威胁长安。如果这样,司马懿就不得不与蜀军主力展开决战。
这是与司马懿的战略初衷相背离的。而诸葛亮之所以不出武功,是因
为出武功要经过渭河与秦岭之间的一条狭长的河谷地带,而司马懿大
军又近在咫尺,诸葛亮不愿意冒这个险。这与他第一次北伐不走子午
谷如出一辙。从纯军事角度来说,不敢冒险,往往已失战略先机。
诸葛亮屯兵五丈原的同时,还派兵进攻北原。北原位于渭河北岸,
若蜀军攻取北原,则将切断长安与陇西的通道,威胁司马懿的后方。
但曹魏雍州刺史郭淮看出了北原的重要性,他对司马懿说:“亮
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
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但司马懿很重视这
个建议,派郭淮驻防北原。郭淮的营垒还没有筑成,蜀军已到,“淮
逆击却之”。
这样,司马懿卡住了诸葛亮的进军路线后,坚决据险不战,迫使
诸葛亮不得不在五丈原与魏军对峙。这显然是蜀军最不愿意看到的结
果。
同年七月,东吴在东线作战失利,魏军进一步获得战略主动。曹魏群臣认为司马懿与诸葛亮在西线正相持不解,建议明帝西幸长安。
本文发布于:2023-04-12 00:52: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12319451560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诸葛亮和司马懿.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诸葛亮和司马懿.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