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伦
体裁:诗
题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作者:
名字:李白
年代:唐代今天好心情
描述:李白(701年-762年)excel柱状图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
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
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cad捕捉设置 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翻译: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原文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工作简历模板范文 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赏析:
赏析一:创作背景
此诗约为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李白当时自秋浦往游泾县(今属安
徽)桃花潭时所作,是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赏析二:思想内容
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
留别诗。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别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赏析三:艺术特色
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
汪伦对李白英语动词有哪些 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
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陈若嫣 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
水,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
友情。
《赠汪伦》不同于中国传统诗中的含蓄蕴藉。而是:坦率,直露,缺少含蓄。
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
赏析四:语言赏析
“李白乘舟将欲行”表示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此处语言不假思索、顺
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忽闻岸上踏歌声”的“忽闻”
二字表明了汪伦的到来,实属不期而至。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
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
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
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
笔。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
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
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就耐人寻味了。这两句
诗就地近喻,可见诗人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了,令人感到形象可感,增加了诗的亲
切感。另外,李白还很善于把握受赠者的审美心理和艺术趣味。汪伦是一介普通的
村民,李白就采用了通俗易懂、清新活泼而富于民歌色彩的语言。
赏析五:诗歌结构
诗的前半是叙事,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诗的后半是抒情,表达了李白对汪伦
的深厚情谊。
考点:
一、必背名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解释:
关键词:汪伦
李白的朋友。
关键词:踏歌
唐代一作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
唱。
关键词:桃花潭
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
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
关键词:不及
不如。
本文发布于:2023-03-27 20:38: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9206851557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赠汪伦古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赠汪伦古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