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译文
沧浪诗话诗辨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
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若自
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行有
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
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又曰:见
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工夫须从上
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风咏,以为之本;
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等差数列是什么 汉魏五言皆须
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
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虽学之不至,亦
不失正路。此乃是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
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小巫见大巫 【译文】学诗的人要以
识见为主:入门要须要正,取法应该高;要以汉、魏、晋、
盛唐的诗人为师,不以开元、天宝之后的诗人为榜样。如果
自己产生退缩屈从之心(不敢向盛唐诗人学习),就会有
下劣诗魔进入他的胸臆,这是由于他立志不高。行路没有
走到终点,这还是可以加油继续向前走得;假如开始走时路
的方向就错了,那就会越跑越远了;(作诗取法不高)这
就是入门不正啊!所以说: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取法其
中,这就定得其下了。又所以说:智慧见识超过老师,(老
师)仅可以传授(作诗之法)与他;智慧识见与老师相等同,
(他所接受于老师的)就要减少到老师的一半了。学诗的
工夫要从学习最好的作品开始,而不可从低下的作品学起。
先要熟读《楚辞》,朝夕诵读吟咏,以作为学诗之根本;下
及《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诗和汉魏
五言古诗都必须熟读;再将李白、杜甫的诗集反复研读,
好像现在的人研治经书那样,然后广泛吸取盛唐名家诗之
精华,酝酿于胸中,时间长了就自然深入领悟(作诗的奥妙)
了。这样,虽然未必达到(学诗的)最高境界,也不会失
去(学诗的)正路。这就是(佛教禅宗所说的)从顶门上
做起,可以说是向上的门路,可以说是直接寻求到根本,
可以说是顿入了法门,可以说单刀直入之法aabb四字词语 。提示:提出
学诗要以识见为主,取法要高。认为“学盛唐”以前之诗是
学诗的正路。指出了具体的方法门径是多咏读作品,吸取
营养,涵蕴于胸,自能领悟。诗悲情歌曲 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
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译文】作诗的方法有五
种: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提示:提出作诗有
五种方法。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
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其用工有三:曰起结、
曰句法、曰字眼。其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
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
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译文】诗的风格有九类:
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凄婉。作诗的
用力处有三个:起结、句法、字眼。诗的总的风格类型有二
种:从容不迫和沉着痛快。诗歌创作的极致有一样:入神。
作诗而能到入神的境界,这就到顶点了!到尽头了!无以
复加了!只有李白、杜甫达到了这个境界,其他人达到这
个境界的很少了。
提示:提出诗有九种品类,三个用功之处,两大风格,一个
极致——“入神”。禅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
邪正。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
闻辟支果,皆非正也。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
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
诗则声闻辟支果也。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学
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
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
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浅
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汉魏尚
矣,不假悟也。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他虽有悟
者,皆非第一义也。吾评之非僭也,辩之非妄也,天下有可
废之人无可废之言,诗道如是也。若以为不然则是见诗之
不广,参诗之不熟耳。试取汉魏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晋宋
之诗而熟参之,次取南北朝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沈宋王杨卢
骆陈拾遗之诗而熟参之,次取开元天宝诸家之诗而熟参
之,次独取李杜二公之诗而熟参之,又尽取晚唐诸家之诗
而熟参之,又取本朝苏黄以下诸家之诗而熟参之,其真是
非自有不能隐者。倘犹于此而无见焉,则是野狐外道蒙蔽其
真识,不可救药,终不悟也。【译文】禅宗的流派很多,
有大乘和小乘之分,南宗和北宗之派,正道和邪道之路;
获得正法的人,才是领悟了真谛。至于声闻、辟支的小乘,
都不是正法。论诗如同论禅:汉、魏、晋等古诗和盛唐诗
是作诗的第一义的真谛,大历以来的诗就已落入第二义了。
晚唐诗,就像是声闻、辟支果的小乘了。学习汉、魏、晋
与盛唐的诗,就像学禅宗的临济宗门下。学习大历以来的诗,
就像学曹洞宗门下。大抵上禅道在于妙悟,诗道也在于
妙悟。且说孟浩然的学力在韩愈之下很远,可是他的诗却
独独超出韩愈之上的原因,就在于(孟浩然诗)一味地妙悟
罢了。只有悟,才是当行本行。然而悟有浅有深,有的人
悟得有限,有人悟得透彻,有人悟得一知半解。汉魏诗人
是懂得上乘的第一义的,不必假借于悟。谢灵运至盛唐诸
诗人,是透彻的悟;此外虽然也有悟的人,都不是悟得第一
义的真谛的。我这样的评论不僭越,辨别不狂妄。天下有
可以废弃的人,没有可以废弃的言论。诗的道理就是如此。
如果以为不是这样,那就是所见诗歌不广,研究考察诗歌不
够深入。试取汉、魏的诗深入钻研,再取晋、宋的诗深入钻
研,再取南北朝的诗深入钻研,再取沈佺期、宋之问、王
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的诗深入钻研,再取
开元、天宝诸家的诗深入钻研,再只取李白、杜甫二人的诗
深入钻研,又取“大历十才子”的诗深入钻研,又取元和
年间诗人的诗深入钻研,又取晚唐诸位诗人的诗深入钻研,
又取本朝苏轼、黄庭坚以下诸位的诗深入钻研,它们真实
的是非是不能掩盖的了。倘若在这里还没有清楚的见解,
那就是被邪魔外道蒙蔽了他的认识真实的能力了,那就不
可救药了,终究不能领悟了。提示:提出以禅喻诗的“妙
悟”说。“妙悟”是严羽诗歌理论的核心,“妙悟”本是佛
教禅宗领会禅理佛法的名词,即是不能靠语言文字来解说,
不能用逻辑思维来推理论证,只能靠学习者的聪颖智慧去
心领神会。诗宫颈炎最佳治疗方法 歌作为一种通过审美境界反映生活的艺术,
它的创作方法也是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只能靠诗人对外
界事物接触中的直觉感受。有了这种感受,就能顿悟诗法,
这就是严羽论诗的“妙悟”。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
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
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
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
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乃作
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
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
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
读之反覆终篇,不知着到何在,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
殊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然则
近代之诗无取乎?曰:有之。吾取其合于古人者而已。国
初之诗尚沿袭唐人,王黄州学白乐天,杨文公刘中山学李商
隐,盛文肃学韦苏州,欧阳公学韩退之古诗,梅圣俞学
唐人平澹处,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
矣。山谷用工尤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内,称为江西宗派。
近世赵紫芝翁灵舒辈独喜贾岛姚合之诗,稍稍复就清苦之
风,江湖诗人多效其体,一时自谓之唐宗,不知止入声闻
辟支之果,岂盛唐诸公大乘正法眼者哉。嗟乎!正法眼之
无传久矣!唐诗之说未唱,唐诗之道或有时而明也。今既唱
其体曰唐诗矣,则学者谓唐诗诚止于是耳,得非诗道之重
不幸邪?故予不自量度,辄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为喻,
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后舍汉魏而独
言盛唐者谓古律之体备也)虽获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译
文】作诗要有另一种才能,这与读书学问没有关系;作诗要
有另一种兴趣,这与抽象说理没有关系。然而古人没有不
读书,不深研理论的呀。但是(他们)不沉溺于理论逻辑,
不落入语言的束缚(而能有言外之意),这才是上等的。诗
歌,是吟咏情志心性的。盛唐的诗人(作诗)只在诗的意趣,
有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所以他们诗歌的美妙之处清莹
澄澈,玲珑剔透,(别人)难以接近,好像空中的音响,
形貌的色彩,水中的月亮,镜中的形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近代诸公对诗歌写作作特别的理解领会,于是以文字为诗,
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这些东西写诗,(写出来的
诗)岂有不工整的呢,然而却终究不像古人的诗了。原因
在于缺少一唱三叹的委婉的韵味啊!而且他们的诗作大多致
力于使事用典,不追求兴致情韵;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
有出处,读完全篇,也不知诗的主旨落在何处。他们的末
流更严重,焦躁叫嚣,愤怒乖张,大大地背离了(诗歌)温
和忠厚的传统之风,简直就是以叫骂为诗了。诗到了这种地
步,可说是遭一次劫难的厄运了,可说是大不幸了。然而
近代的诗就没有可取的了吗?回答说:有的,我只取其中
合于古人(作诗标准)的家乡作文 作品罢了。本朝初期的诗尚能
沿袭唐人:王禹偁学白居易,杨亿、刘筠学李商隐,盛度
学韦应物,欧阳修学韩愈的古诗,梅尧臣学唐人平淡的地
方。到了苏轼、黄庭坚,才开始运用自己的方法写诗,唐人
诗风才改变了。黄庭坚更是在锻炼安排钩深峻刻上下功夫,
后来他的诗法盛行,海内称为江西诗派。近世赵赵师秀、
翁卷之辈,独独喜欢贾岛、姚合的诗,稍稍恢复接近了(贾
岛、姚合)清寒苦瘦的诗风。江湖派诗人大多仿效这种诗体,
一时自称是唐诗的正宗,他们不知(自己)是只落入了声闻、
辟支的小乘境地,哪里就是盛唐诸公的大乘正法的境界呢!
唉!正法眼藏不传己经很久了。唐诗的理论没有得到倡导,
唐诗创作的真谛却一直是明白的。现在既然高唱他们的诗就
是唐诗正宗了,那么学诗的人就会说真正的唐诗只不过就
是这个样子呀,这不是诗歌发展道路的又一个大不幸吗!
所以我不自度德量力,就定下诗的宗旨,而且借禅理以喻
诗,推求汉、魏以来诗歌的本源,而断然决然地认定(作诗)
应当以盛唐为法(原注:我后来舍而不说汉、魏,而只说
盛唐,是认为汉、魏古诗的体制已经完备了)。(这样)
虽然会得罪当世的君子,也是在所不辞的。
提示:这一段对“兴趣”的内涵作了明确阐述。在《沧浪诗
话》中“兴趣”的同义词还有“兴致”、“意兴”。严羽所谓
的“别材”主要体现在“妙悟”上,或者说诗人只有通过
“别材”才能达到“妙悟”的境界。严羽所谓的“别趣”和
他“兴趣”说的特定含义是相通的。由“别材”而“妙悟”,
由“妙悟”而“别趣”,这就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内在规律。
提示:这一段首先提出“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
非关理也”的说法,批评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
以才学为诗”的现象,进而提出“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的
“兴趣”说。所谓“别材”,就是说作诗不靠学问,靠的是
诗人的特别的才能;所谓“别趣”,就是作诗不要议论说理,
即使议论说理也要有理趣,这样的诗才能有“兴趣”,即有
兴味、情趣的审美感受。当然要做到这些,归根结底离不
开他的“妙悟”。严羽的理论虽有玄虚杳缈、不易理解之处,
但作诗不能只靠学问和议论说理以及诗要有兴趣之说,无
疑诗正确的。
本文发布于:2023-03-27 18:51: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914300145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沉着痛快.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沉着痛快.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