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黄河之声2019年第22期总第547期◎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陈成哲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7)
摘要:
门德尔松是德国犹太裔作曲家,是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被后人们誉为“抒情风景画大师”。他的
作品以优雅、华丽、精致为特点。《随想回旋曲》体现了门德尔松古典主义时期的严谨与理性,同时又具有浪漫主
义时期的抒情、幻想和随性。
关键墨字开头的成语 词:
门德尔松;回旋曲;浪漫主义
浅析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的艺术特征
一、《随想回旋曲》创作背景
(一)门德尔松生平简介
门德尔松是在1809年出生于汉堡的犹太家庭。他与莫扎特一样
也是一位神童,9岁就在各种场合公开演奏,12岁便创作出第一首钢
琴四重奏(op.1),14岁便拥有私人乐队,并时常演奏他自己谱写的
作品。16岁创作出了《弦乐八重奏》,17岁时成功创作出《仲夏夜之
梦》序曲。1829年年仅20岁的他发掘了巴赫作品的价值,巴赫的作
品得以问世。1842年他与舒曼等人一起创办莱比锡音乐学院,培养
了一大批音乐领域的优秀人才。门德尔松的人生十分短暂,但他的
创作几乎涉及交响曲、序曲、室内乐、清唱剧、歌曲、管风琴曲、
钢琴曲等所有音乐体裁。
(二)作曲家主要成就以及《随想回旋曲》在其创作中的地位
1.主要成就。在音乐创作上,首创了具有丰富内涵的高雅纯
净、形式短小的钢琴曲“无词歌”,创作北京到河北 了著名的《仲夏夜春光满面 之梦》
序曲、《意大利交响曲》和《苏格兰交响曲》,将古典主义的特点
与浪漫主义的特点完美交融;在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启蒙运动上,
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因门德尔松的发现而重放光芒;在音乐教育
上,他创办的莱比锡音乐学院是德国的第一所音乐学院,为德国音
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在音乐发明上,指挥棒是由门
德尔松创造出来的,因此他常被认为是第一位现代意义上的指挥家。
2.《随想回旋曲》在其创作中的地位。《随想回旋曲》是其孩
童时的创作,音乐大多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赞美,作品体现了其自
身对于音乐的理解和内涵,并且加入了浪漫主义个性化的因素,使
其音乐更具有抒情性、戏剧性和即兴性。《随想回旋曲》可以说是
门德尔松钢琴作品的奠基之作,奠定了门德尔松早期的情感基调,
并为其后的创作做了一个铺垫。
二、音乐分析
(一)曲式结构分析
《随想回旋曲》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是随想部分和回旋部
分。随想部分可以分为第一部分(1-11)和第二部分(12-26),回
旋部分的结构是ABACBA,其中A是主部,B是插部,C是展开部。
(二)随想部分的音乐分析
随想部分节奏舒缓且十分自由,随意性较强并富有生气,共由
两个部分组成。整个引子部分采用的是E大调,具有明朗豁达的色彩
效果。一开始由极弱的柱式和弦引进音乐,踏板根据左手的旋律切
换,营造了一种朦胧引人遐想的自在氛围,随着第一部分的推进,
第二部分的情绪逐渐高涨,直接拉高了音高,右手的八度织体快速
转回单音,在旋律的进行中,八度的织体转向了左手的伴奏声部,
32分的一拍附点节奏性给人带来一种浪花急速拍打沙滩又缓慢退去
的情景,给人一种内心汹涌澎湃,最终又回归平静的感觉。
(三)回旋部分的音乐分析
1.主部。回旋部分由引子的E大调转入同名小调e小调,旋律线
丰富多变,表现力强。回旋的主题采用的是卡农形式伦敦的景点 ,低声部的曲
调追逐着高声部。主部大部分使用的是连贯快速的双音跳音形式,
相比起单音,显得更加的厚重和丰富。拍子由沉稳的4/4拍变为富有律
动性的6/8拍,显得更加的活跃和灵动,把精灵的活泼调皮体现出来。
2.插部。插部从第67小节开始音乐由前面的活跃气氛转变到典
雅抒情的意境中,节奏舒缓自由,旋律富于歌唱性,仿若一个安然
的梦境一般甜美。右手的旋律如同一个在舞池中翩翩起舞的公主,
左手的三拍子节奏伴奏型是舞会音乐的华尔兹伴奏,沉静的旋律之
中暗藏着节奏的律动,彰显着作曲家的智慧。插部由e小调转到了G
大调上,属于平行大小调的转调方式,这种转调手法使得作品在明
朗透彻的大调和黯然柔和个性鲜明的形成九一八事变是什么 强烈的反差,并与主部形
成强烈的色彩对比。
3.展开部。展开部在调性上由回归到了E大调,旋律在右手,由
大量的琶音组成,具有十分强大的流动性。这一段音乐就像是波动
的湖水,波光粼粼,来回飘荡着。演奏的难度主要在于既要达到急
板的速度,还要有行云流水般的演奏,要努力保持每一个音符的均
匀和流畅,还有力度和情绪的对比。
三、艺术价值
(一)对古典音乐形式的继承
门德尔松的作品含有很多古典元素,在《随想回旋曲》中就体
现了门德尔松对于古典主义时期特点的严谨运用。门德尔松还致力
于对巴赫、莫扎特以及贝多芬等一些人的作品的考究,并且在自己
的创作中熟练运用和借鉴这些人的音乐构思技法,尤其是在他早年
的不太成熟的音乐创作中。《随想回旋曲》的曲式结构采用了古典
时期传统的回旋曲式,并采用了严谨、规律性的和声进行。这首曲
子最能体现古典时期的特点就是动机合理存在、各乐段、乐句之间
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表达了完整复杂的乐思。
(二)对浪漫音乐形式的升华
门德尔松非常注重对音响、音色的追求,他十分追求音响的丰
满、和谐、充实、舒适,而且他的作品色彩性较强。门德尔松擅长
在调性上、音区上、和声上、的色彩性变化上业务工作总结 来做文章,巧妙运用
以刻画个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发展,通过对多方面地刻画来强调一个
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正是浪漫主义音乐的表现手法之一。
整个作品中不论是和声、旋律、节奏还是音乐素材的安排等等
各方面都充满着个性化的特色,通过对音乐中个性化元素有序的组
织使得音乐的效果在最大程度上发生改变。这首作品在传统音乐元
素保留的基础上,加入了德国民间离调的附属色彩和弦的运用,既
留有了浪漫风格的基础又增添了民族音乐的元素的特色,提升了作
品整体的价值。这首作品在音乐的色彩性上也作用的十分巧妙,通
过音色色彩的变化刻画出了源源不断的音乐形象,洋溢着对生活的
追求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欣赏。■
[参考文献]
[1]邹永红.门德尔松研究技巧分析[J].大众文艺,2005,06:7-14.
[2]张晓蕾.门德尔松作品的艺术特点分析[M]罗大佑 .中国音乐,2008,05:10-16.
本文发布于:2023-03-27 17:54: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9108881555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41号随想.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41号随想.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