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
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
(一)介绍宋词: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名”,依调填词叫“依声”。词别名“长短句”(在宋代以后,
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
诗体名词)。
宋词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
送了养分。直到今天,它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宋词也叫词,著名的关于宋词的书有:《宋词三百首》等等。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豪放派)、柳永(婉约派)、陆游、李清照,人们说的“苏辛”
指的是苏轼和辛弃疾。
(二)介绍作者: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
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
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
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
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
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
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
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
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
世,年68岁。
二、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一)语言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
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
(二)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如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
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等。)相机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
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辛弃疾遭贬职后那儿多年闲居,对那
一带非常熟悉。
三、新授
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
开始。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一)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
美丽的夜景。
2.交流:
(1)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别枝,现主要有三种解释:a.离开枝头;b.斜枝、树枝;c.另外一枝。本文指的是横斜
突兀的树枝。
在作者的笔下,它们是静止不动的吗?让我们再读,用心去体会。指名描绘自己的所见。
“明月惊鹊”可以联系“月落乌啼”来理解。学生可能受插图的误导,认为稻子是金黄色的。
引导学生思考:在夏天,稻子才扬花灌浆,会是金黄色的吗?
(2)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3)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拂,传来阵阵
稻花香和蛙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同桌试着演说,指名演说(丰
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之类)。
小结:同学们演得真是太好了,说得真是太好了!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
谁在说?(青伤心图片大全 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
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了。
齐读这两句,体会词人企盼之情。
(4)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联系学过的诗句,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体会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
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学生自由描述,大致内容是:月光十分明亮,
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徐徐地
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开
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
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
争说丰年。教师相机评价并指点: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才会感受得真真切
切。)
4.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
5.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这一切多么的
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么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二)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
了变化。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
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准备质疑。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茅店:用茅草盖的小客舍。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见:同“现”。
3.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
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
怎样?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
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出示选择:
(1)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
(2)更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体会词
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后忽然看见的喜出望外之情。陆游有
一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你知道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想象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指名读,比赛读。
5.这就是生活的乐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
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齐读下阕。
6.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
事,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
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三)读透——与时空对话
1.同学们,学词的最高境界是读透它。读透就是要求我们在读词时,一边读一边想象词
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
2.这首词为我们展示了两个美好的画面,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愿这美好的境界永远留
在我们的记忆里——齐读全文。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描写的既不是出奇的名
山胜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观壮景,但是这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却让我们得到了一种美的享
受,唤起了我们对农村田野风光的热爱,这源于词人自然清新的语言,真挚朴实的情感,精湛
的创作技法。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从诗词美妙的语言中领会作者细腻、真切的情感,学习他
独特的创作技法。
3.师总结:让我们再次带着欣赏的目光,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词,感受词人的真挚感情和
匠心独运。
【作业布置】
1.请把这首词中你最欣赏的诗句写下来。
2.如果你想画,拿起你的画笔,画一幅简单的夜行黄沙道图。
3.课外收集感兴趣的宋词、元曲,并背上几首。
4.学完这首词,如果你也想写诗,那就大胆地行动吧!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词。词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
弃疾,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
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
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
丽喜人冰淇淋的画法 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
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借助工具书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2.了解词的特点。
3.引导学生大体把握词的大意,想象词描述的情境,体会诗
人的情感。
4.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
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大体把握词的大意,想象词中描述的情
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词的魅力。
教学设计: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宿建德江》,诗人描写了月
夜的景色,相信大家已感受到了诗人那淡淡的愁绪。辛弃疾
也用这种“寓情于景,以景衬情”写法,写下了《西江
月夜行黄沙道中》。
二、教师范读,学生划分节奏
1、教师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
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
道中》这两首作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结:孩子们很厉害,一下子就发现它们都写了月夜的景
色,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前者是愁,后者是喜。其次是体
裁不同,前者是诗,后者是词。词包括词牌名和题目。词的
句式长短不一,所以词又叫长短句。
三、读中悟意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词典理解词的大意。
2.解释个别词语。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见:同“现”。我们以前在哪些语句中也学过读“见”呢?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风吹草低见牛羊。”听取:听
到。
七八个星天外:天外七八个星。两三点雨山前:山前两三点
雨。
茅店:乡村小客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
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
3.学生同桌或小组内说说词的大意。
4.让几名学生说说词的大意。
5.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
四、品读词,读中悟情,欣赏词的意境
1.默读,想想作者因何而喜?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品读的收获:
①一二句
理解别枝:飞离栖息的树枝
喜鹊会做什么呢?
你能不能再来描述一下这幅美景呢?
师引读:清风、明月、悠远恬静。好一个迷人的夜色。齐读
鸟鸣蝉噪,彼此呼应,静而不寂,充满活力。
小结:这样的夜色,静中有动,以动衬静,这样的写法,这
样的诗句,我们很熟悉,你是否想起曾经学过的诗句。
置身在这样的山路之中,你就是辛弃疾,你的心情如何?(舒
畅、喜悦)
带着这份好心情齐读。
②三四句
诗人听着蝉鸣虫唱,感受着迎面吹来的徐徐凉风,多么的惬
意啊!深深地吸一口气。闻到了什么?
师:你想到了谁说丰年,会说什么?
引读:人人都在展望丰收,都流露出了抑制不住的喜悦,带
着这种喜悦,读三四句。
小结:蛙声本无意,作者心有情。诗人企望国泰民安,读出诗
人的这份期盼、喜悦之情。
3.学习下阙
六月江南,天气多变,引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
的来了,诗人此刻最需要干什么呢?(对,躲雨)穿过田野,转
过小溪,猛然抬头,熟悉的旅店就在跟前。指名读三四句,
读出了什么?
师:正在他要找地方避雨的时候,路在溪桥一转弯,旧时的
茅店出现在土地庙旁的树林边,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啊!此时,诗人心头怎单单是一个喜字,
用一条成语来形容。
4.生读诗句,说画面
一轮圆月高高地挂在夜空之中,像一个碧玉盘,把金色的月
光洒向大地。
半夜了,一弯新月悄悄地爬上树梢,把皎洁的月光洒向大
地。
圆圆的月亮高高的挂在山腰,那银色的光辉把整个大地都照
亮了。
通过阅读,你从中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小结:词人把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
巧妙地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整首词体现
了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也正是作
才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欢乐。
5.分小组赛读,看看哪组最能读出作者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
1、课后背诵。
2、课外收集辛弃疾的诗词。
板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别枝惊鹊热爱大自然
稻花香里一喜
茅店忽见/关心农民生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词。词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是夏夜在
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女生唱的歌 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
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
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二、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词
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家长会教案 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
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开展活动,展示学习成果,获得更深
的体验。通过课后搜集辛词,吟诵辛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
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
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
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
活动。
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
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通——与文本对话
课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巨钻,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
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
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1、语言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
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
特的魅力。(板书课题)
2、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说,
如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对作者的了解等)
相机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
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曾
遭贬职,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3、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4、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5、师激励学生读:“课儿童牙疼怎么办 堂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想不想
展示你们美妙的声音?”(生:想)
6、为了展示你们最佳的读书效果,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支援好吗?请看
屏幕(出示:出示这首词,已划好了节奏。)
7、指名配乐朗读,相机评价。
8、男女生比赛读。(读前互相鼓鼓劲儿)
[环节简析:由于不是第一次接触“词”这种文体,教师可通过点拨,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巩固已知。学生步入六年级,已经养成了课前搜集与课文有关
的资料。因此,教师可放心地让学生自主交流,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
二、读懂——与作者对话
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
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
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一)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感
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2、交流:
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学生不理解“别枝”,相机出示:别枝:现主要有三种解释:
[1)离开枝头;2)斜枝、树枝;3)另外一枝。]
在作者的笔下,它们是静止不动的吗?让我们再读,用心去体会。
指名描绘自己的所见。
“明月惊鹊”可以联系“月落乌啼”来理解。
学生可能受插图的误导,认为稻子是金黄文明小故事 色的,引导学生思考:
在夏天,稻子才扬花灌浆,会是金黄色的吗?
B: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
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同桌试着演演说说;指名演演说说(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
子之类)。
小结:同学们演得真是太好了,说得真是太好了!这儿的“说”字,
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
的喜悦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
出示红字: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了。
齐读这两句,体会词人企盼之情。
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
联系学过的诗句,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体会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
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学生自由描述,大致内容是: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
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徐徐地吹来,让人
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
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一路上碰到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
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年。教师相机评价并指点:在古诗词的学习中
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才会感受得真真切切。)
4、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
5、多媒体煽情。(画面、音乐)
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
这一切多么的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么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
轻轻地吟一吟吧——齐读上阕。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
喜悦之中)
[环节简析:“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
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
容,然后通过品读悟情,媒体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词的美好的意境之中,
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与词产生共鸣。]
(二)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
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
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准
备质疑。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
忽见。
2、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3、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
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
怎样?
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
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出示选择:[(1)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2)更是因为词人沉
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
(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后
忽然看见的喜出望外之情。)
陆游有一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你知道吗?(山重水
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想像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
指名读,比赛读。
5、多媒体煽情。(画面、音乐)
这就是生活的乐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
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体会——齐读下阕。
6、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
他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
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环节简析: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教者能充分调
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词人的心境。又通过美丽的画面
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精彩纷呈地想象,
兴致勃勃地描述,声情并茂的朗读。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也
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这不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境界吗?]
三、读透——与时空对话
1、同学们,学词的最高境界是读透它。读透就是要求我们在读词时,一
边读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
2、这首词为我们展示了两个美好的画面(点击画面和文字),让我们再一
起来感受感受,愿这美好的境界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齐读全文。
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描写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胜水,也
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观壮景,但是这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却让我们得到了一种美的
享受,唤起了我们对农村田野风光的热爱,这源于词人自然清新的语言,真挚朴
实的情感,精湛的创作技法。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从诗词美妙的语言中领会作
者细腻、真切的情感,学习他独特的创作技法。
3、一首美妙的词我们已经学完了,你想为自己设计一份怎样的作业呢?
学生交流(学生有的说想学习其它田园诗和辛弃疾的其它词,有的说
想把这美景画下来,有的说想给它配上曲子唱一唱,还有的说配上意境画,写一
篇散文……)
4、师总结:相信同学们在认真完成自己设计的作业的过程中会有更大的
收获。让我们再次带着欣赏的目光,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词,感受词人的真挚感情
和匠心独运。
[环节简析: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词的感悟,再一次
促进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和沟通,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开展语文活动,可谓水到渠成。“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者能够
以这首词作为一个生长点,引发学生去搜集辛词,吟诵辛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
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
念。]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
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重点: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难点: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课时设计: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宋词背诵展示
二、导入
1、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
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
书课题)
2、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
3、回顾学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诗词不
分家,学习宋词的方法也可以如此。
三、知词人
1.学生介绍辛弃疾
2.其他学生补充
3.介绍创作背景
四、解词题
这首词有题目“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道中。
从课题中,你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吗?
五、读词文、明词意
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
式开始。我们就来读词文,明词意。
(一)品读上阕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
取蛙声一片。
1、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
这美丽的夜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2、交流:
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学生不理解“别枝”,
B: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
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这儿
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
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出示红字:
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了。齐读这两句,体会词人企盼之情。
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联系学过的诗句,如:“空山不见人,但
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体会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
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4、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
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这一
切多么的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么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
地吟一吟吧——齐读上阕。
(二)品读下阕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
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1、出示: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3、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词人完全入党 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
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就
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
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1)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
(2)更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
之中。(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后忽然
看见的喜出望外之情。)
陆游有一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你知道吗?(山重水复疑
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想像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指名读,
比赛读。
5、这就是生活的乐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
是身历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体会——齐读下阕。
同学们,学词的最高境界是读透它。读透就是要求我们在读词时,一边读
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这首词为我们展示了
两个美好的画面,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感受,愿这美好的境界永远留在我们的
记忆里。师生合作朗读。
看见了----(明月高悬)(绿树环绕)(喜鹊鹊翻飞),辛弃疾不禁高兴地
吟道――(齐读第一句)
闻到了和听到了-----(蝉儿轻叫)(蛙鸣齐唱)、闻到了(稻香扑鼻)丰收
在即;喜讯远传,,不禁欢快地唱道――全词(齐读第二句)
走着,走着,忽然骤雨将至,茅店立见,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
明又一村。”辛弃疾夜行山道,不禁兴奋地唱道——(齐读三、四句)
6、师总结: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从诗词美妙的语言中领会作者细腻、真
切的情感,学习他独特的创作技法。
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那儿风景优美,却无心赏玩,在博山
道中题了这首词。
出示《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1、自由读
2、出示节奏再读
3、这首词是围绕什么写?用一个字概括。
作业:背诵这首词,想象画面,给这首词配上一幅优美的画。
板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视觉描写
听觉描写
嗅觉描写
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教学反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
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
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
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本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情画意,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在这堂课中,我主要围绕学词的五个步骤,采用
诵读感悟,品评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读中感悟,读中融情,悟
中升情。在自读、熟读、精读的基础上,加深体验。通过课后拓展诗词,拓展学
习的时空。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贫苦的近义词 课前背诵已学过的词,复习词的知识。这一个学习活动主要是调动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唤醒学生心中对于古诗词的沉淀,在词的情境中陶醉,让学生在
深情投入的吟诵中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热
爱古诗词的情感,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求知欲,我从作者导入本词,通过介绍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以及他的豪放词风,引出本词。
2、读通诗词。“书不读熟不开讲”,面对文本,有急于理解与分析,以读入
手,让学生先从整体上认知文本。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方
式朗读。借机强调了生字字音,“见”,然后让学生自己读读诗,然后指明读。
当我发现该同学字音读的十分准确时,接着,我引导同学们读诗要有节奏。指导
学生正确把握这首词的节奏,感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
3、读懂诗词。要让学生通过读、交流、讨论与作者建构对话的空间,而且
要在这样的基础上感受、体验黄沙岭的美妙夜色,并由此感悟词人的心境,使学
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思想启迪,得到情感熏陶。在读懂词的环节上,如在本课
中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想象人物的心情、感受,体
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意境。
4、读透诗词。读透是古诗词学习的最高境界。它既可以引领我们去领略古
诗词中所展现的无限风光,又可以使我们徜徉在这种浓浓的古诗词的氛围中与时
空对话。甚至是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历史,走进诗词人,走进他们的心灵。把诗词
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
5、课外拓展。
我为学生准备的是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通过自由读和节奏的
朗读,简单了解词的内容。
但在教学中仍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课堂还不能做到收放自如,个别教学环节有
牵制学生的情况,在课堂结构上设计不合理,在读词文、明词意的教学环节中注
重的朗读过于占用时间,在下阕的学习对词文的理解,没有让学生说意思,时间
的掌控上出现了前松后紧的现象,以至于后面的教学有点走形式。教学时间显得
紧张,总觉得有太多的东西要探究,课上的时间又不能让我们面面俱到,以后的
教学中,还要注意协调、解决好这个问题。
本文发布于:2023-03-27 11:41: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888494423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