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是什么意思

更新时间:2023-03-21 21:25:56 阅读: 评论:0

以荻画地-我的一天作文600字

物候是什么意思
2023年3月21日发(作者:幼儿园教研计划)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实用】《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

“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

用。

⑵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能力目标:

⑴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

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⑵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

明事理。

⑶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

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

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

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

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

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

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

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

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二):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

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

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

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

文《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

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

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

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成语故事简短 示: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

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

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

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⑴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

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⑵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

农业生产上。

⑶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⑷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

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考察函 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⑷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

“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

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

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

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

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

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

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

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

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

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

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右脑发达的人特点 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

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

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

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

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

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学习重点: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课前写话、引入新课:

请学生描写当天天气。并请学生发言。

二、学习课文第1、2、3段——品味语言

[一]研读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

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

夏天——“植物孕育果实”;

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

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2、我们学过多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你能不能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

两季诗句。

参考:

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这样,以

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

题。

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自由发言。

参考:

(1)“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

(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3)“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4)“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60岁生日 秋天肃杀;

(5)“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二]、研读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提问: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

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句话: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

了,又好像在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

快割麦插禾。”

请学同们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1)区别:第一句只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第二句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

法。

(2)认为第一句好,句子形式有变化,活泼。第二句子整齐美。

[三]研读第3段

请一学生朗读,思考: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讨论明确:

物候——“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

学。”

我们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物候学知识,为什么不用“简介物候学”,“物

候学与农业生产”作标题,而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而另两显得呆

板、乏味。

三、练笔:二选一

(1)把你课所写的短文进行再加工。别忘了运用一些修辞方法。(如比喻、

拟人、排比)

(2)从下边词语中任选五个写一段话。

苏醒冰雪融化草木萌发销声匿迹周而复始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翩然归来

风雨载途

教学后记: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图文结合,理解词句的意思,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情况指的是什么。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4、培养学生初步收集材料的能力。

5、初步培养学生利用教师小结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能初步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情况指

的是什么。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准备鱼鳞、弹珠;

教学过程:

一、释题

1、借助课件(人类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人类的语言引导进入理

解大自然的语言。

播放课件(人类的语言)

提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要使用语言呢?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出

自己的意思)

2、揭示课题,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强化课题。出示课件(大自然的语言),继续理解什么叫大自然的语言。

提问:大自然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呢?

表扬那些找到大自然语言的学生,并小结第一节内容。

小结:

大自然也有自己表达意思的方式,这些让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就是

大自然的语言。

二、新授课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用具体符号标出小节(互评互议,难读

的字音上黑板)。

2、指名读,指名评,师生互读。

学生自由朗读2、3、4节,读懂每一节的意思。

提问:各小节分别讲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你是怎么知道的?

3、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习2、3、4各小节。

1)教学第二节,出示课件(蝌蚪在水中游动),帮助了解所选小节的知识。

①齐读第二节,抽个别学生读第二节。

②请学生在学习小组里面说一说:你找到了什么样的大自然语言,它是怎么告

诉你的?

③抽个别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④集体朗读第二节(教师指导朗读)。

2)教学第三节。

①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节。

②提问:这一节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它通过什么告诉大家的?

③让学生自己来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和识别鱼的年龄的,教师再拿出准备的

大小鱼鳞两片,告诉同学们,鱼的年龄是由鱼鳞片上的圆圈的多少来决定的,圆圈

越多鱼的年龄就越大。

④小结学法:什么样的语言告诉人们什么样的知识。

⑤齐读第三节,小结:学习了这节内容,你知道大自然告诉了我们什么,它是

怎样告诉我们的?

3)根据学法,分组自由学所剩下的小节。

①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②分组自学。

③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教师同学生学习不理解的地方。

理解三叶虫化石(播放课件:三叶虫化石)。

理解词语:镶嵌

三叶虫是海洋里的动物,现在却镶嵌在喜马拉雅山上,那么你理解镶嵌的意思

吗?谁愿意给大家演示、演示镶嵌的动作。(请学生用橡皮泥及弹珠表示词语镶

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理解句子: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播放课件:造山运动

④教师小结,强化学法

4)小结2-4节内容。

①通过这节课文的学习,你了解了什么大自然的语言?它是怎么告诉我们的。

②齐读2-4节,请学生说说通过这三节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

③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比较第二节与第四节的相同点,引导学生用书上一问

一答的形式练习说话。

三、扩展练习

1、请学生自由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查阅到的、询问到的有关的大自然语言,

及这个语言所告诉的知识。

通过三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语言也是用来表达自已的意思,它是可

以让人类看到的、听到的或感觉到的。

前几天,老师请小朋友们回家请教家长或自己阅读图书查找了一些这方面的有

关资料,你们找到了吗?愿意把你知道的其它的大自然的语言告诉我们吗?(查找

到相同的`大自然语言的小朋友可自由组合,互相讲一讲,请他们尽量用书上的形式

告诉大家)。

2、教师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语言及其所告诉我们的知识,出示课件(教师收集

的大自然的语言),教师用书上的述叙形式进行解说。强化观察和提高学生的说话

兴趣。

四、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到些什么,能告诉大家吗?(教师作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1、语言

2、知识

简笔画:

三叶虫化石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简笔画:

蝌蚪春天到了

简笔画:

鱼鳞两圈就是一岁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内容,归纳段意及文章的内容要点,《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2.培养速读习惯和能力。

3.积累一些词语。

重点、难点

重点:

(l)分段、归纳段意及文章的内容要点。

(2)积累词汇。

难点:

速读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衰草连天鬓毛衰翘尾巴连翘

观测道观播种耕种

差异差遣差劲参差

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1)融化:(冰、雪等)变成水。

(2)萌发:种子、草木发芽。萌、发同义。

(3)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4)呈现:显出、露出。

(5)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6)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7)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观测:本课指观察并测验,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

案》。

(9)悬殊:相差很远。

3.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

1.作者简介:作者竺可帧,物候学家。

2.导语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

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

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

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

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三、正课

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

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2分钟内读完。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从开头到“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段:从“物候观测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

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脑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天”。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研究做薯片 ”到完。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4.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讨论并归纳: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

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5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不敢相信的英文 典雅?

讨论并归纳;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

显得亲切动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萌发次第用词典雅,富有

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

当、形象。)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柚子皮怎么做好吃 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

化。

(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落下的

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

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衰草连

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以上以优美生动的写景

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

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象、典雅。

本文发布于:2023-03-21 21:25: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4051561544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物候是什么意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物候是什么意思.pdf

上一篇:银腰带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