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关⼭•⼼仪华亭”关⼭历史⽂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之⼗六——汉唐诗歌中
的关⼭地理⽂化意象摭谈
董⽂强(陕西师范⼤学历史⽂化学院陇东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
摘要:本⽂对汉⾄唐的边塞诗中“关⼭”地理⽂化意象进⾏解读,试图勾勒相关诗歌⽂化意象背后展现的关⼭地理⽂化,
以诗歌意象为切⼊点,在简单梳理的基础上对表明关⼭地理⽂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关⼭汉唐诗歌地理⽂化意象
中古时期,关⼭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可谓丝绸之路第⼀⼭。关⼭⼜有陇⼭、陇头、陇坂、陇⾸、岍⼭等异名,是关中
与西部在地理上的天然屏障,对京师长安起着重要的拱卫作⽤,是古代中国经略西北的重要通道。班固在其《西都赋》
⽈“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寔⽈长安,左据函⾕,⼆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右界褒斜陇⾸之险,带以洪河、泾、
渭之川”,关⼭对于京师长安的重要性可见⼀斑。从长安西⾏越过关⼭即⾄陇右,该地区⾃古以来便为多民族交融、多
元⽂化融合的地区,因此,关⼭是古代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地理⽂化分界线。在汉唐时期众多诗词歌赋中对关⼭多有所
描述,显现出关⼭在此时期政治地理⽂化意义上的重要性。关⼭虽为具体地名,但在⽂⼈笔下早已成为诗歌意象,这⼀
诗歌意象对关⼭地理⽂化等⽅⾯皆有所揭⽰。
⼀、关⼭在汉唐诗歌意象中为离别与乡思的地理⽂化分界线
汉唐时期,众多诗⼈在诗词中⼤量使⽤关⼭作为诗歌意象,揆诸与关⼭相关的诗词,关⼭往往与离别与乡思有密切关
系,相关诗歌多集中在《度关⼭》、《关⼭⽉》等乐府旧题之中。关⼭难度,度过关⼭意味着离别,进⼊异乡,故唐代
诗⼈畅当《九⽇陪皇甫使君泛江宴⾚岸亭》云“举⽬关⼭异,伤⼼乡国遥”,“关⼭”与家乡之地的区别⽤“异”“遥”⼆字表
达,展⽰出此地乃关中与边疆异域的⽂化分界。关于离别与乡思,张衡《四愁诗》云“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
长”,越过关⼭诗⼈即有漂泊异乡之感,故⾏⼈登⾼回望多有哀叹,另⼀个“长”字表现出对关⼭难以逾越的慨叹。谢朓
《暂使下都夜发新林⾄京⾢赠西府同僚诗》亦云“徒念关⼭近,终知返路长”,关⼭在此已不只是具体地名,只是路途遥
远且伤感离别的诗歌意象。在汉唐诗歌中,关⼭不仅“长”,⽽且“难”“远”“险”,曹操《秋胡⾏》云“晨上散关⼭,此道当何
难”,⾄唐韩愈《寒⾷⽇出游》则有“关⼭远别固其理,⼨步难见始知命”,⽽⽩居易《闺怨词三⾸》云“关⼭征戍远,闺阁
别离难”,骆宾王《咏怀》则云“太息关⼭险,吁嗟岁⽉阑”,因为关⼭“长”⽽“险”,故难逾越,骆宾王《畴昔篇》有“我家
迢递关⼭⾥,关⼭迢递不可越”,越过关⼭则是离别家⼈与故乡,离别相思之情油然⽽⽣,王褒《弹棋诗》云学习英语的电影 “隔澗疑将
别,陇头如望秦”,在此“陇头”即别离之情的典型意象。关⼭万⾥,陇⽔长流,殷殷之情,化作呜咽,故柳宗元《铜鱼使
赴都寄亲友》有“⾏尽关⼭万⾥余,到时闾井是荒墟”,骆宾王《杂曲歌辞从军中⾏路难⼆⾸》有“徒觉炎凉节物⾮,不知
关⼭千万⾥”,刘希夷《相和歌辞江南曲⼋⾸》“⾃惜妍华三五岁,已叹关⼭千万重”,万重关⼭难抵世间炎凉与妍华流
逝,惟有对“关⼭千万重”的喟叹。⾟弘智《⾃君之出矣》“⾃君之出矣,宝镜为谁明。思君如陇⽔,常闻呜咽声”,当家⼈
(夫君)离别,妇⼈常⽤的宝镜也蒙上了尘埃,该诗化⽤“关⼭”大嘴乌鸦 相关意象“陇⽔”,将绵绵相思化作千年不息的“陇⽔”,思
念之情如陇⽔滔滔不绝,伴随⾃⼰思念的惟有“呜咽”之声,“呜咽”与关⼭、陇⽔等意象常⼀起出现。李益《观回军三
韵》“⾏⾏上陇头,陇⽉暗悠悠。万⾥将军⾄,脸颊骨突出 回旌陇树秋。谁令呜咽⽔,重⼊故营流”,“陇头”“陇⽔”“陇树秋”“呜咽⽔”,
在诗⼈感情的寄托上都为⼀致的情感意象。从以上诗歌意象看,呜咽⽔即陇⽔,意象的来源在西汉“汉横吹曲⼆⼗⼋
解”之⼀的《陇头吟》“陇头流⽔,呜声幽咽”,顾况《弃妇词》则化⽤为“流泉咽不燥,万⾥关⼭道”。陇⽔呜咽之声千古
悠悠,离别乡思之情绵绵不息。
李峤《咏笛》“羌笛写龙声,长吟⼊夜清。关⼭孤⽉下,来向陇头鸣。逐吹梅花落,含春柳⾊惊。⾏观向⼦赋,坐忆旧
邻情”,伴随着羌笛之声,关⼭、陇头与孤⽉、梅花联结在⼀起,关⼭相关意象的运⽤也随着感情的表达⽽不断拓展。
许棠《过分⽔岭》云“陇⼭⾼共鸟⾏齐,瞰险盘空甚蹑梯。云势崩腾时向背,⽔声呜咽若东西。风兼⾬⽓吹⼈⾯,⽯带
冰棱碍马蹄。此去秦川⽆别路,隔崖穷⾕却难迷”,翻越陇⼭,在诗⼈眼中其⾼度与鸟在空中飞翔平齐,登⼭鸟瞰其险
胜过登梯,⽽云势变化多端,即使⽔声也“呜咽若东西”,⾃然条件也是变化多极,⼀⾯是“风兼⾬⽓吹⼈⾯”,⼀机关公文写作 ⾯是“⽯
带冰棱碍马蹄”,展⽰出陇⼭是从关中⾄西北的地理分⽔岭,但是要⾄“秦川”,唯有翻越陇⼭,诗⼈在对陇⼭描述时,不
⽆夸张的表现⼿法,却对陇⼭的⾼度、险绝、⽓候等皆有所揭⽰。“关⼭”往往与“⾬雪”“秋⽉”等意象融为⼀体,如⾼适
《别冯判官》“关⼭唯⼀道,⾬雪尽三边”,卢思道《从军⾏》“关⼭万⾥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杜审⾔《赠苏味
道》“⾬雪关⼭暗,风霜草⽊稀”,《想东游五⼗韵》“云⾬多分散,关⼭苦阻修”,长孙佐辅《横吹曲辞关⼭⽉》“凄凄还
切切,戍客多离别。何处最伤⼼,关⼭见秋⽉。关⽉竟如何,由来远近过”,在以上诗歌中,“关⼭”“秋⽉”“关⽉”皆为寄托
离别之情的意象。⽩居易《青毡帐⼆⼗韵》“远别关⼭外,初安庭户前”,崔融《横吹曲辞关⼭⽉》“万⾥度关⼭,苍茫⾮
⼀状”,⽓势雄壮,让⼈联想丰富,度过关⼭,千⼭苍茫,万⾥磅礴,杜牧《送⼈》“鸳鸯帐⾥暖芙蓉,低泣关⼭⼏万
重”,强烈对⽐之下的关⼭意象的情感表达更为突出。
从以上诗赋意象运⽤来看,通过“关⼭”相关意象所主要展现离别与乡思之情,可以看出汉唐时期关⼭在⽂⼈眼中乃关中
⾄陇右、西域的地理⽂化分界线。
⼆、“关⼭”意象体现出悲凄苦寒的地理⽂化情境
度过关⼭,伴随着离别与乡思,诗⼈看到了⼀⽚凄凉悲苦的地理⽂化情境。由于⾃然环境的恶劣,陇右之地⽣活环境艰
难寒苦,汉唐⽂⼈将越过关⼭所看到的陇右、边疆之地的⽣活情境的苦寒与关⼭意象联系起来。西汉“汉横吹曲⼆⼗⼋
解”之⼀的《陇头吟》对陇右之地环境的苦寒与艰难即有描述,其云“陇头流⽔,流离⼭下。念吾⼀⾝,飘然旷野。朝发
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卷⼊喉。陇头流⽔,呜声幽咽。遥望秦川,⼼肝断绝”。陇⽔、陇头已成为苦寒之诗词
意象,质朴⽽⼜接近⼝头的语⾔形象地烘托出“念吾⼀⾝”“暮宿陇头”的凄凉,同时⼜揭⽰着“陇⽔”“陇⼭”的地理⽂化环
境。在庾信《⼩园赋》中,关⼭和陇⽔同时成为表达此种情境的意象,其云“荆柯有寒⽔之悲,苏武有秋风之别。关⼭
则风⽉凄怆,陇⽔则肝肠断绝”,此时关⼭与陇⽔皆为表达特定⽂化内涵的⽂学意象,庾信虽喻⼰出聘魏国,⾝留长
安,然感受却是关⼭“风⽉凄怆”,陇⽔“肝肠断绝”,以此⽂学意象来衬托⾃⼰⾝处的环境,在乡关之思的同时,展⽰出⾝
处异地的独特感受。
骆宾王《久戍边城有怀京⾢》有“陇阪肝肠绝,阳关亭候迂”,李⽩《学古思边》云“衔悲上陇⾸,肠断不见君”,可见从
《陇头吟》始,陇头与离别乡思的“肝肠断绝”之情表达往往相关。“陇⽔”“关⼭”已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具体所指,⽽是⽂
学创作中表达苦寒悲凄情境的⽂学意象,在后⼈眼中,已很难分辨究竟是实指之“陇⽔”“关⼭”,还是虚指之⽂学意象。在
北朝以后,这种⽂学意象已⼴泛使⽤,如杜甫《初⽉》“河汉不改⾊,关⼭空⾃寒”、李⽩《宣城送刘副使⼊秦》“⽉明关
⼭苦,⽔剧陇头悲”。通过对相思与别离之情的升华,加之悲凄苦寒的地理情境的凝练,众多诗⼈将“关⼭”意象
与“愁”“苦”“寒”“悲”感情表达紧密关联,如⾼适《答侯少府》“北使经⼤寒,关⼭饶苦⾟”,刘长卿《疲兵篇》“元戎⽇⼣且
歌舞,不念关⼭久⾟苦”,崔道融《拟乐府⼦夜四时歌四⾸》“洞房犹⾃寒,何况关⼭北”,⾼适《送刘评事充朔⽅判官赋
得征马嘶》“歧路风将远,关⼭⽉共愁”,⾼适《陪窦侍御灵云南亭宴诗得雷字》“风景知愁在,关⼭忆梦回”。⽽王昌龄
《从军⾏五⾸》“更吹羌笛关⼭⽉,⽆那⾦闺万⾥愁”,⼀反平常诗⼈将“关⼭”与“愁”联结的意象运⽤,化作“⽆愁”的意
象,可谓⼀时绝唱。
汉魏晋宋时期,⽂⼈边塞诗中苦寒描写尚未形成“陇头”“陇⽔”等典型的边地苦寒意象。然⽽到梁陈时期,“陇⽔”“陇头”骤
然成为表现苦寒的典型意象,相应地对横吹曲《陇头⽔》意象的使⽤也从⽆到有骤然⾼频率地出现,取代曹操、陆机、
颜延之等⼈相继⽽作的《苦寒⾏》⽽成为梁陈时期集中表现征戍苦寒的代表windows7激活密钥 诗题。关⼭这种意象的虽不尽是实指,但在
⼀定程度上揭⽰出汉唐诗⼈⼴为认同的关⼭⾄陇右地区,悲凄苦寒⽣活地理情境。
三、以关⼭意象为主体的边塞诗可见关⼭对西北边疆地理的重要性
汉唐时期,经略陇右、河西、西域的最重要通道即为陇⼭,⾄少从秦代起,关⼭就是关中平原与陇右地区交往的重要通
道。在北魏熙平(516-518年)初,⾼昌王麴嘉遣使请求内徙,北魏朝廷下诏⽈“卿地隔关⼭,境接荒漠……”可见在中
古时期,越过关⼭即为西北边疆。西北边疆的安全直接决定着古代中国王朝的安全,从内地⾄西北的⼤量官员、⼠兵、
⽂⼈、商旅、僧⼈都要经过陇⼭,在翻越陇⼭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过长期凝练诞⽣了众多脍炙⼈⼝的民歌诗词,⼴
为熟知的《⽊兰诗》,其中即有“万⾥赴戎机,关⼭度若飞”。唐诗则更多频现“关⼭”⼀词,在诗词意象上更多为虚指,确
切来说并不是真实地理意义上的“关⼭”,但是诗⼈借⽤“关⼭”意象更多的表达其在边疆地区建功⽴业情怀,“关⼭”因其为
王朝经略西北的必经之路,其意象的运⽤与众多征战边疆相关的内容有紧密关系,如李贺《南园⼗三⾸其五》“男⼉何
不带吴钩,收取关⼭五⼗州”,杜甫《登岳阳楼》有“戎马关⼭北,凭轩涕泗流”。岑参《赴北庭度陇思家》则云“西向轮台
万⾥余,也知乡信⽇应疏。陇⼭鹦鹉能⾔语,为报家⼈数寄书”,越过陇⼭,西向轮台,乡信⽇疏,只能让陇⼭鹦鹉为
家⼈寄书,伤别之情,难入团志愿书1000字 以⾔说。南梁王训《度关⼭》“边庭多警急,⽻檄未曾闲。从军出陇坂,驱马度关⼭。关⼭恒
晻霭,⾼峰⽩云外。遥望秦川⽔,千⾥长如带”。通过“陇坂”“关⼭”,展现出边庭战事紧急,落花成冢 跃马度关⼭,⽽在⾼峰⼊云
的关⼭“遥望秦川”如千⾥长带,让⼈感慨万千,关于边庭战事的纷繁状况留下了令⼈回味的余地。
皇甫冉《横吹曲辞出塞》“吹⾓出塞门,前瞻即胡地。三军尽回⾸,皆洒望乡泪。转念关⼭长,⾏看风景异。由来征戍
客,负得轻⽣义”,郑愔《胡笳声》“汉将留边朔,遥遥岁序深。谁堪牧马思,正是胡笳吟。曲断关⼭⽉,声悲⾬雪阴。
传书问苏武,陵也独何⼼”,崔泰之《奉和圣制送张尚书巡边》“关⼭遶⽟塞,烽⽕映⾦微清肺止咳的食物 ”等,皆⾔明关⼭对边疆地理的
重要性。对于关⼭相关的边塞状况,唐⼈诗歌中多有⾔说,如戴叔伦《横吹曲辞关⼭⽉》“⽉出照关⼭,秋风⼈未还。
清光⽆远近,乡泪半书间。⼀雁过连营,繁霜覆古城。胡笳在何处,半夜起边声”。⽽⾼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
马还,⽉明羌笛戌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夜满关⼭”,对征戍艰苦的环境轻描淡写,流露着丝丝忧伤。⾼适
《燕歌⾏》“⾝当恩遇常轻敌,⼒尽关⼭未解围”,李益《从军夜次六胡北饮马磨剑⽯为祝殇辞》“秦亡汉绝三⼗国,关⼭
战死知何极”,对边地⼠卒⾯临的未知与艰险苦⾟展露⽆遗。耿湋《奉送崔侍御和蕃》“万⾥华戎隔,风沙道路秋。新恩
明主启,旧好使⾂修。旌节随边草,关⼭见戍楼。俗殊⼈左衽,地远⽔西流。⽇暮冰先合,春深雪未休。⽆论善长对,
博望⾃封侯”,杜甫《秋兴⼋⾸》“直北关⼭⾦⿎振,征西车马⽻书迟”,独孤及《送义乌韦明府》“不惮关⼭远,宁辞簿领
勤”,等皆对边塞之战事紧急状况描写的具体⽽⽣动。卢照邻《陇头⽔》⼀诗更是直抒胸臆,通过⼀系列关⼭相关的诗
歌意象表达了对于戍⼈连年征战的厌倦,其诗云“陇坂⾼⽆极,征⼈⼀望乡。关河别去⽔,沙塞断归肠。马系千年树,
旌悬九⽉霜。从来共呜咽,皆是为勤王”,其中“陇坂”、“关河”、“呜咽”皆是与“关⼭”密切相关的意象表达,千年以来,挥
⼽征战、临边御虏,皆为“勤王”,但是“陇坂”思乡、关⼭呜咽却是汉唐边塞诗恒久不变的主题。
从以上诗歌中与“关⼭”关联的意象可见⾃汉唐以来,尤其是唐代描写边塞的诗歌内容中,唐前期如开元、天宝时代诗⼈
往往借助“关⼭”明惠帝 意象表现出豪迈、建功⽴业的情怀,但在后期往往指向厌战,具体意象所指内容随时代的演变⽽有所变
化发展,厌战多是因征⼈思乡怀⼈,是通过伤别离的传统主题进⾏抒发;晚唐时期的厌战情绪则更多源⾃客观因素与理
性思考,通过对战争本⾝的艰难悲惨书写进⾏抒发,也使后期诗歌中在厌战之外⼜间有盼望战争胜利的诉求。因⽽“关
⼭”意象还与西北边疆建功⽴业的情怀和连年征战的厌倦之情有关,从⽂化地理的⾓度来看,凸显出关⼭对西北边疆区
域地理的重要性。
结语
关⼭成为诗歌意象,是众多诗⼈笔下相关⽂化地理的展⽰与某种情感的依托,意象或情感寄托的表达主要依托“陇⽔”“陇
坂”“陇头”“关⼭”“关⽉”“关河”“秋⽉”“呜咽”等描述,对关⼭有所描述之诗⼈,未必亲⾄关⼭,但对关⼭的地理⽂学名声清晰
明确,关⼭成为了汉唐诗⼈笔下想象的⽂学地理意象。在他们诗中有些为某种情感的寄托,有些为实景的描述,但⽆论
是某种意象寄托或实景描述,皆可反映关⼭在汉唐时期区域地理⽅⾯的重要性,关⼭独特的地理位置对古代中国西北边
疆经略的重要性则不⾔⽽喻。
审核:张辉张焜
编审:⽜栋秦海燕编辑:李潇
本文发布于:2023-03-21 19:14: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397293415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送义乌韦明府.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送义乌韦明府.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