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怎么读

更新时间:2023-03-21 18:18:46 阅读: 评论:0

妇女微家-聊且

斫怎么读
2023年3月21日发(作者:素质拓展游戏)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想象文中描述的良辰美景图,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

2.体会词作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托物言志的写法。

3.通过比较阅读,领略作者功业无成、白发已多情况下为实现理

想的坚守。

教学重难点我是一只鱼吉他谱 :

1.想象文中描述的良辰美景图,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领略作者功业无成、白发已多情况下为实现理想的坚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首诗作展开了非常奇妙的想象,感慨“白发欺人”,是抒发壮

志未酬的忧伤;俯瞰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砍去桂树,寓

有铲除一切黑暗势力的宏愿。

教学流程:

一、诗词回顾,情境导入

人生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与坎坷。此刻,我们需要增强自信力,

提高免疫力,提升战斗力;诚如李白《行路难》(其一)诗中所云: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关于写冬天的作文 ”,诚如王安石《登飞来峰》中

所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诚如,陆游《游山西

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再诚如,南宋爱国主

义诗人辛弃疾抱着强烈的抗敌热情和恢复故土的愿望南渡归宋后,积

极从事抗金事业,上奏朝廷陈述收复中原大计。但是,事与愿违,他

的理想不但未能实现,反而因此受到朝廷投降派的忌妒和排斥。一一

七四年,在建康(今南京市)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的辛弃疾,面对南

宋朝廷根本没有收复中原的决心,反而对金人屈辱求和,排斥和打击

抗金的爱国志士的现状,十分痛心,在中秋节夜晚与友人吕叔潜饮酒

赏月时,写下了这首词,以抒情怀。那么,诗人又会作何排解呢?是

在逆境中沉沦,还是期许美好事物呢?

下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读”为快——

二、自由读,绘月夜之画面

1.题解:中秋佳节,和即将上任的好友吕叔潜饮酒对歌。

2.学生自由读诗,疏通意思。

读准字音:姮(hng)娥被(p)白发斫(zhu)去

读准句意。结合课下注释,从个人独学到同桌伴学。

3.用自己的话描述本首词所描绘的画面。

根据词的上、下片,分小组准备(提醒学生用好增、删、调、

换),之后展示。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

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

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

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4.齐声读,想其景,徜徉其中。

三、动情读,悟情感之丰富

面对中秋明月,如此良辰美景,我们听得出,词人的心情是不

能平静的,他可能想到了什么呢?同学们再一次自读诗歌,找到触动

作者情思的句子,品一品其中可能蕴涵着什么情感。

预设1:“被白发,欺人奈何?”①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

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②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的悲愤与痛苦(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南归点心的英语 已整整12年了,

多东北玉米 次看书,力主抗金,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朝廷投降派的排斥,

词人只能以诗词抒发心愿)。

预设2:“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此句,运用了想

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

“桂婆娑”,指遮蔽了月光的桂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巨蟹与天蝎 黑暗的

朝廷中那些阻碍北伐的人,也包括金人的势力。

“斫”,砍之意。砍去桂树,寓有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

光明带给人民。这句话,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

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

预设3:“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俯看山河,表达了对故国

家园的萦念。

带着对这几句的理解,我们似有所悟,一起再读诗词,感受词

作者的良苦用心,感受爱国词人辛弃疾对国家对人民的“一片丹心”。

四、细品读,赏写法之高妙

1.作者在这首词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展开了奇妙的想象。

请作具体简要的分析。

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更

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救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还想到了乘风直

上万里长空,俯看大好河山,再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

洒满人间。

2.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解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

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以

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3.去除象征手法,仿照下片形式,还原诗人的真实想法,根据你

的理解,填写下片。

乘风好去,挥师北下,

长空万里,驱除鞑虏,

直下看山河。收复我北国。

斫去桂婆娑,铲除投降派,

人道是,人道是,

清光更多。光明祥和。

五、比较读,叹站位之不同

双调折桂令中秋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

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

恹恹,不醉如何?

学生朗读后,试着比较二首作品的异同点,领略作者的不同站

位。

相同点:写中秋明月澄澈空灵;借月抒情之作;比喻写月亮。

不同点:

辛弃疾主张“斫去桂婆娑”,月中阴影会遮住清光,人间黑暗

将给百姓带来苦难,要砍去月中吹捧的近义词 桂树,也就是想去除世上奸邪。

“尽无碍桂影婆娑”,桂树的影子在舞动,人可以清晰无碍地

看到。树影婆娑,明月清光,相与无碍,共同构成一幅幽静、空灵的

图画。

张养浩身处于政治黑暗的元代,文人大多失意潦倒,即使得到

一官半职,也因摄于统治者的暴虐,那种备受压抑而深感愤懑的心情

只能以消极的态度和曲折的方式来表达。人间不平事,由于统治者的

专横跋扈,亦是层出不穷,愈演愈烈,无法消灭,只好消极面对。这

不仅是作者个性使然更是时代使然。

六、齐读全词,结束新课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后人学习这首词,不只

是学习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更多的是学习词作表现出的忧

民情怀和坚定的报国理想。其实,“斫去桂婆娑”,并非辛弃疾首创。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早就说过要

是砍掉月中的桂树,人间的清辉应该更多。有理想有情怀的诗人都有

此担当。今天,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我们更应该以家国天下为

己任,胸怀大志,敢于担当,勇于作为,斫去桂婆娑,让清光照亮心

扉,照彻人间!

七、布置作业,古诗寻月探幽情

月亮因其朦胧、晦暗、可阐释性强,历来是文人墨客们乐于歌

颂的对象。这一看上去单调、简明的意象,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也蕴

涵着不同的意义和形象。清夜良辰,对月兴叹,文学家们往往会敏锐

地觉察到月亮的圆缺不定,同时感到自身的渺小。这时,不同的境遇

和心态就会产生不同的情交通辅警 感抒发。从课外积累的诗作中,找出几首写

月的几句,品析其中蕴含的情感。

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床前明月光》)——思乡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

楼》)——孤寂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怀人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孤寂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安适

八、板书设计

被白发,欺人奈何

斫桂清光更多

扫去投降力量清光照彻人间

本文发布于:2023-03-21 18:18: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393926140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斫怎么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斫怎么读.pdf

上一篇:闲暇的近义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斫怎么读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