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清华百年

更新时间:2023-03-21 17:24:51 阅读: 评论:0

用数字表达语言-描写蓝色的诗句

清华百年
2023年3月21日发(作者:工伤认定申请)

刘晶:清华百年校报志:从《清华校刊》到《新清华》

点评:文章颇有水平,无论内容还是写作,扎扎实实,步步为营。有关分析也不失中肯,

如“校刊”是最初定义,《新清华》是革命式重塑等。另外,一些史料也很有价值,如郭廷以

的首任主编、朱镕基的文章等。

“历史铸成这样一个事实,讲中国近现代新闻史、高等教育史,不可不讲中国高校校报。

1”中国高校校报的历史是伴着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前行的,一大批文人志士、社会名流

和政治家,参与到中国高校校报的事业发展中,留下了他们的思想和智慧,这是中国高校校

报的共同财富与骄傲。

这是最近读到的南大新闻学院院长方延明先生的文章里的一段话,方先生在文章中还

说道:“诚如马丁沃克说过的,‘一家报纸的历史是出版这家报纸的国家的历史’,‘一家报

纸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的一部日记’。基于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份校报,就是一

个学校的历史’,中国的高校校报就是我们这个国家一百多年来的教育日记和文化日记。”2

方先生是学数学出身,担任过多年的南京大学校报编辑,因此而喜欢上新闻并最终由理转文

成为了一个正儿八经的新闻人,也算是中国高校校报史上的一桩美谈了。

拜读方先生这篇大作的时候,饺子的形状 恰逢正在构思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课程论文,由此算是

想到了清华自己的校报。跨入新的一年,清华百年沧桑的历史征程便真正只剩下了3,4个月

而已,而清华百年的历史天空中曾经有哪些刊物被冠以校刊的名字,它们又给清华的历史留

下了什么?我多方查阅资料,但是相关的文献着实太少,原始的刊物在清华大学图书馆馆的

报刊阅览室可以找到,但是关于这些原始资料的整理归类的工作却很滞后,更别谈相关赞美家乡的作文 的研

究了。

清华百年的历史漫长曲折,校报的发展也经历一波三折,先后更换过几次,其中的交接

存续与颇为复杂,但始终香火不绝,绵延至今。为了弄清楚清华校报的历史沿革,我将收集

到的资料整理出来,加上自己的一些感受和评价便有了这篇文章。由于资料的匮乏和时间的

仓促没有进行仔细的审阅,文章错误和疏漏之处不少,希望各位读者斧正。

《清华校刊》

中国大学校报从创办伊始,就彰显了一种名人办报、思想为先、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真可以说是大家云集、群星灿烂。目前中国有案可查的最早的大学校报是创刊于1890年3

月20日的英文报纸《约翰声》(’sEcho)。而最早的中文校报应当属1895年北洋

大学创办的《北洋公学》(即现在的《天津大学学报》),此外还有1897年4月22日创刊

的《湘江新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各地大学的兴起,高校校报也逐渐增多。

大学校报,往往依校而兴,优秀校报往往是学校人才的聚集之地。清华大学最早的校报

应该是1926年创刊的《清华校刊》。

据《清华大学志》所载:《清华校刊》于1926年创刊,截至1927年停刊,共出版18

期。而据《清华大学九十年》所载得知:在1927年8月16日校评议会议决:“2.通过

本学年校中关于出版津贴之办法。(1)学校自办校刊,专载校中新闻布告等”又在1928年8

月22日校评议会决定:“1.校刊暂时停办。”由此可以得出,校刊在1928年还有出版。由于

史料记载有出入,后来在校史室找到了第18-32期《清华校刊》(1927年2-5月),这比《清

1方延明:《中国高校校报的名人情节与爱国传统(上)》漫漫旅途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1月2日第017版

2方延明:《中国高校校报的名人情节与爱国传统(下)》《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1月9日第017版

华大学志》所载校刊期数多出14期。最后,研究人员在老馆报刊库待装订的期刊中找到一

册《清华学校校刊》(第1-36期,于1927年9月-1928年6月出版),在校刊第1期中

“本刊启事”所载“本刊向由本校学生编辑及经理,自本学期起,由本校评议会决定,归学

校办理:形式性质,均略有改变,具述如下:一、名称定为清华学校校刊。”这正说明了与《清

华校刊》的承继关系,这与《清华大学九十年》所载正好相符。

这样,清华校报最早的起源便应当是1926年创刊的《清华校刊》无疑了,但由于历史

过于久远,加之资料保存不力,最初的17期的《清华校刊》已经无从查找,仅在北大图书

馆找到了第8期的残件。对于这份刊物的出版及运作情况也缺乏相关史料,只知道这份报纸

为4开4版,内容以校方公告为主,当时编者姓甚名谁,现已无从查考,仅知由周报

社主办。3

《国立清华大学校刊》

1928年8月国民政府正式接管清华,成立了国立清华大学,并委任罗家伦为第一任国

立清华大学校长。在此之前的6月《清华学校校刊》已经停刊,在罗家伦校长的关心下《国

立清华大学校刊》于1928年10月29日创刊。报纸仍为4开4版,设有文告、校闻、专

载、学术消息、余墨等5个栏目。正刊每周一、三、五出版,周六出版国际文艺、科学社会

问题研究增刊。编辑部设总编1人,编辑2人,特约新闻通讯员及增刊特约撰稿人若干。

郭廷以出任首任总编辑,二位编辑为戴克光、徐雄风。首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及朱自

清、冯友兰、叶企孙等著名学者都是特约撰稿人。抗战时期,学校南迁,校刊于1937年4月

停刊4,复员后又于1947年2月复刊,1948年10月1日出至复刊第50期时停刊。此时

曾一度由4开改为8开版。

这一时期的清华正处于发展壮大的时期,尽管期怎样清洗鲍鱼 间遭受了很多艰难,包括抗日战争的考

验。但不可否认,这也是清华大学最鼎盛、最人才辈出的时代,无数璀璨的璀璨的学术巨星

曾经在这一时期的清华园工作、学习和生活过。清华大学的蓬勃发展也使得《国立清华大学

校刊》成为了那一时期非常活跃的校报之一。除了正常地发布校园的新闻、学校公告比如1932

年4月27日刊登的吴宓的《外国文学系课程编制大旨》,《校刊》还刊载了许多有名的学术

著作,比如1932年2月20日刊登的蒋廷黻的《国难会议之使命演讲词》以及1932年5月

9日刊登的陈达的《社会学之范围及性质》。可以说,《国立清华大学校刊》是第一份清华园

有历史影响力的校报,也最早奠定了清华校报的风格与传统。

《人民清华》

随着国内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和清华的解放,原本的《国立清华大学校刊》等刊物停

刊。新的清华大学校刊——《人民清华》于1950年11月1日创刊,于1952年院系调整

期间停办。1950年11月至1951年10月共出版24期。报名为集毛泽东主席笔迹,报

纸每周一期,仍为4开4版,由《人民清华》出版委员会负责编辑出版。学生张信传担任

总编辑,两位编辑是中文系教授余冠英和物理系学生钱宁。创刊号上发表有《发刊词》、《哀

悼任弼时》、《建立职工人事制度》、《访问东欧归来的华罗庚教授》等文章。

《人民清华》是清华转型时期一份很有影响力的校刊,同时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

1950年11月1日出版的《人民清华》第一期刊载的《发刊词》中就明确提到了“反映以

教学为中心的工作情况,从而推进我们的教学及其他方面的工作,这就是本刊的主旨”。此

外,在这篇发刊词中还写道:“这不止是一个刊登文稿,宣传知识的刊物。而是一个出之于

言,见之于行,结合工作,结合实际的发表机构。”《人民清华》对于安抚当时学生和老师

3方惠坚、张思敬主编《清华大学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

4在西南联大时期,出现过一份《国立西南联大校刊》但由于是三校合办的,暂不列入讨论范围。

的情绪,尽快地恢复学校的正常秩序以及发挥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华校报首次成为党和人民的宣传阵地。在解放初期,校报在宣传人民当家做主、推动

思想改造运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51

年7月l日,在中国共产党建党30周年之际出版的这一期《人民清华》第六版上,我还

意外地发现了时任清华大学学生会主席的朱镕基发表的一篇题为《离开了党的思想领导就将

一事无成》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以自己在学习与工作中的切身体会,感谢党的教育和

培养,表示要为共产主义事业、为人民“贡献我的全部智慧和精力”,认为这是他fasion “最大的光

荣和骄傲”。

《新清华》(1953-1966)与《清华战报》

1952年底,蒋南翔校长来校主持工作。1953年2月25日,校务行政委员会议决定:

为报导学校情况,交流教学经验,领导政治学习及反映群众意见,从下学期出版校刊《新清

华》。同年3月21日,校务委员会决定成立校刊编辑出版委员会,由9人组成,周寿昌

为召集人,郭道晖为总编辑。4月2日《新清华》创刊。报名为我国著名机械工程学家、

副校长刘仙洲教授题写。编辑部设在工字厅外院西侧,60年代迁入工字厅东院现址。报纸设

有公告、校内新闻、校闻简讯、教学简讯、团的生摄影摄像技术 活、系级动态、文化体育生活、读者来信

等栏目。最初的报纸在北方印刷厂印刷,1953年下半年学校成立了印刷厂后改为校内印刷。

从1953年创刊到1966年6月4日因“文化大革命”被迫停刊,从1953年起《新清华》

共出版了791期。

《新清华》诞生在刚刚经历院系调整的清华园,它既是清华校报的一次重新启航,这代

表着清华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进入新的快速发展的时期。《新清华》的“新”既是

指报刊本身的新,又同时蕴含着一种清华精神的新生和再造,和那个时代“又红又专”的口

号一起,《新清华》成为建国后新一批清华毕业生心中永远的母校符号。如果说《国立清华大

学校刊》对清华校报风格进行了最文言文辞职信 初的定义,那么《新清华》则是在这一基础上对清华校报

的风格与传统进行了“革命式”的重塑,这中重塑的影响伴随着《新清华》这份刊物一直存

留至今。

“十年动乱”期间,清华成为“重灾区”。于1970年创刊的《清华战报》取代了《新清

华》成为那个时候的舆论工具。《清华战报》共出版223期,直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

以后停办。

《清华战报》以宣传“文革”思想,传达上级关于“文革”的指示和文件问宗旨,是当

时清华园唯一一份相对“官方”的刊物。与其他“团派”或者“四派”的刊物相比,《清华

战报》稍微显得温和一些。但是,作为那个特殊时代的产物,《清华战报》已经完全脱离了

学生的实际生活和需要,较少关心学校教学和学生生活,已经不是一份纯粹意义上的校报

了。但由于它所处的特殊年代和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人们对于清华“文革”历史研究的深

入,上面刊载的一些文章成为了了解那个年代历史的重要史料,具有丰富的史学价值。

《清华大学》和《新清华》(1979年至今)

“文革”结束后,全国高校处于恢复、整顿时期,高校校报纷纷以校名为刊名。1978年1

月,我校校报采用《清华大学》的刊名开始出版,与校名一样,报名使用毛泽东主席给我校

亲笔题名的手迹。这一时期的校报作为新党委的机关报,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拨乱反正及

恢复、整顿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拨乱反正的进一步深入,1979年3月,清华校报也恢复了《新清华》刊名,期号

沿续《新清华》原来的号数。复刊后的《新清华》为旬报,4开4版,逐步设立了闻亭钟声、

改革之窗、中青年学者述林、在社会的课堂里、社团生活等栏目,恢复或设立了“水木清华”、

“时代”等副刊,印数达7000份,期数已逾一千期。报纸实事求是,寓思想性、指导性、

学术性和群众性与典型事例的报道中,力求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做到真、短、块、深,使

之成为师生员工的良师益友。

1992年,《新清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进行了改版。改版后的《新清华》按照“坚持

方向,充实内容,突出重点,贴近生活,增强时效,活跃版面”的要求,固定为每星期五出

版的周报,由创刊后沿用近40年的手工排版、铅印,正式改为计算机排版、胶印,出版周

期大大缩短,每期容量扩大到2万字。在新闻报道上,紧密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把改革、

建设作为宣传重点,大力提倡“短、实、深、活”的文风,开辟多种报道形式,努力提高新

闻性、思想性、可读性;同时,推出了清华人剪影、清华园论坛、党的生活、在团旗下、荷

塘随笔、清华体育、水木清华、社会课堂、理论园地、校友足迹、编读沙龙、大学生之家、

⊥窗、文萃等20多个生动活泼的专栏、专刊和副刊,并经常举办由面食小吃做法大全 读者参加的征文、竞赛、

笔谈、讨论、评选等活动,如一年一度的“清华大学十大新闻”评选、“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笔

谈”、关于“市场经济与人生坐标”的讨论、“清华学子迎香港回归”征文、“爱清华照清华”

摄影竞赛等。

《新清华》自创刊以来,历任主编如下:郭道晖(任期为1953年~1957年),唐绍明(任

期为1958年~1961年),张正权(任期为1961年~1966年和1979年~1985年),谢新

佑(任期为1985年~1989年),汪广仁(任期为1989年~1993年),范宝龙(任期为1993

年~2000年),梁恩忠(任期从2000年起)。前后数十名编辑、编务为办好这张报纸付出了

辛勤的劳动。如今,他们中不少人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或重返教学、科研第一线,一些

成为了新闻、出版战线的骨干力量,许多人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了成绩。值得一提的是,多

年来《新清华》始终拥有一支业余记者和通讯员队伍,他们是来自基层的教职工或大学生、

研究生,不少好文章,都出自他们之手。他们是编辑部的好助手,为办好《新清华》做出了

重要贡献。作为目前清华园历史最悠久的一份刊物,也是现在的校刊,《新清华》被赋予

了更多的含义,它看起来不仅仅是一份刊物了,而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精神的象征,清华精神

的一个标杆。也许清华园的新人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和认识它,但有这一份传承在,

清华校报的风格长存永续,清华园的历史也就长存永续了。

历经沧桑风雨的清华终于要迈入它百年的华诞了,清华园也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未来的每一天对于清华园和这个园子里的人来说都是新的,这或许正是《新清华》赋予我们

的精神。面向未来,再造一个“新清华”。或许正如方延明先生的文章中提到的那样,“一

份校报,就是一个学校的历史”。而清华的百年的历史正是隐藏在《清华校刊》、《国立

清华大学校刊》、《人民清华》和《新清华》中,隐藏在为校报服务的编辑和记者们心中。

每一份报纸都是一部断代史,从一个个铅字汇聚起来就是清华百年的灿烂辉煌。

历史悠久,绵延不绝的清华校报应当成为清华园的另一种骄傲,它既是清华历史的记录

者更是清华精神的守望者。

参考资料:

[1]方延明:《中国高校校报的名人情节与爱国传统(上)》《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1

月2日第017版

[2]方延明:《中国高校校报的名人情节与爱国传统(下)》《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1

月9日第017版

[3]方惠坚、张思敬主编《清华大学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

[4]贺崇铃:《清华大学九十年》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5]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报刊资料库藏《人民清华》全部24期合订本

[6]胡兆明:《中国高等院校校报名录》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7年9月

[7]张晓华、张宪云:《清华校刊的整理与搜集工作小记》

[8]齐家莹:《清华人文学科年绮丽是什么意思 谱》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9]唐少杰:“文化大革命”时期清华工宣队诸问题述评《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11

[10]刘若雯:北京高校校报发展史探析《才智》2010年第1期

本文发布于:2023-03-21 17:24: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3906911541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清华百年.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清华百年.pdf

上一篇:秦皇岛燕塞湖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清华百年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